试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

合集下载

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

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

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清新、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其中,他的《金刚怒目》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力量和深意的作品。

《金刚怒目》描绘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低层人物,他生活贫苦,时常受到欺凌和压迫。

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自怜和绝望中,相反,他用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去面对挑战。

他的眼神像金刚一样怒目,充满了不屈的力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陶渊明对于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强大的,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诗中的主人公用金刚怒目来形容自己,这是一种象征力量和坚韧的意象。

他的眼神仿佛能够穿透世界的表象,看到真实的本质。

这种力量使他能够直面压力和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这首诗也是陶渊明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同时却不忘表达对于正义的追求。

尽管主人公的
处境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公平和正义的信念,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

这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勇气和希望。

陶渊明的《金刚怒目》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激励的诗歌作品。

它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就能够战胜一切。

这首诗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退缩,坚持追求正义和真理。

它也提醒我们,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勇气和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创造美好的未来。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金刚怒目的不平雄歌——《咏荆轲》赏析兼论陶渊明

金刚怒目的不平雄歌——《咏荆轲》赏析兼论陶渊明

金刚怒目的不平雄歌——《咏荆轲》赏析兼论陶渊明摘要:提及晋末诗人陶渊明, 人们往往认为他是田园诗之鼻祖。

如果就此认为陶渊明是一个与世无争、甘于平淡、清静无为的闲逸诗人,就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

本文试从陶渊明的《咏荆轲》入手,从人生不平淡、创作不平淡、思想不平淡三个方面来阐述陶诗“金刚怒目”的一面。

关键词:陶渊明; 金刚怒目清代龚自珍就清晰地看到了陶诗中的愤愤不平之气,他告诫世人:“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在龚自珍看来,陶渊明的诗绝非平淡,它气势豪迈,心怀忠贞,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咏荆轲》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一、人生不平淡——闲士的豪放之气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曾为武昌太守。

外祖父孟嘉,出身仕宦之家,才华过人,为时人称慕。

祖上建立的卓越功勋,在他身上和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陶渊明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从小就树立起了“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

在《拟古》其八中,他甚至还透露过实现壮志的具体设想:“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字里行间,活脱脱跳跃着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英雄形象。

但现实的情况却使得陶渊明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生活的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乱时期的东晋末刘宋初。

东晋自立朝之日起,便处于“王与马,共天下”的事实中,门阀势力强盛,皇权旁落,各种争端暗流涌动,篡位夺权的阴谋此起彼伏,国家动荡不安,人心惶惶。

身处如此环境,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是当官还是归隐?这样的矛盾困扰了他很多年,自二十九岁至四十二岁,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并辞官。

陶渊明的仕途是短暂的,也是不成功的,反复的入仕与归隐是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结果。

也足见陶渊明为实现拯救黎民的愿望是多么执著。

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历经诸多政治变幻后,陶渊明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实在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人心的险恶,最终选择了隐居自得其乐。

“金刚怒目”陶渊明

“金刚怒目”陶渊明
治者.
节 义 、品德 高 尚的才能流传 千古 . 《 拟古 ・ 四》 借凭废 楼远 望 , 进 而发思古 之幽情 . 俯 仰古 今 ,感 慨系 之 ;易代 寄怆 ,生死分
诗如其人.
朱熹 :“ 渊明诗 ,人 皆说平淡 ,余看他 自豪 放 ,但豪放得来 恨 . 诗人思 想何 尝 “ 悠然” 、 “ 静穆” ,而是充 满了激愤 . 百尺楼 不觉耳.其露 出本 相者 ,是 《 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 如何说得 上 ,从 高视下 ,深为 当时之士不 重修节 义而热衷于夺 功名的行
术 疏 ,奇 功遂不成 ” 的惜 叹. 清末 诗人龚 自珍 “ 陶潜 诗喜说 荆 感情.
轲 ,想见停 云发浩歌.今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 骨恐无 多”深得 在 惑世不遇 赋》 和 诗楚调》 中 ,陶渊 明感 叹世道 不 此诗 真味 . 在 诗人 笔下极力 渲染 了荆轲行 前正 义填膺 的英雄 气 公正. 惑世不 遇赋 》中诗人对社会丑恶的揭露 ,是诗人 一生经 概, “ 雄 发指危 冠 ,猛气 冲长缨 ” , “ 登 车何 时顾 ,飞 盖入 秦 历 中得来 的感受 ,是对几 十年统治 阶级 内部钩心 斗角的丑恶 现
庭 ”荆轲登车后 连头都不 回就 出发 了 ,表现 了义无反顾 的坚 决 象的认识 .因此本篇 “ 鲜 明地现实 了作者对黑暗政治 的揭发 和抨 态度 ,飞驰奔 向秦都城 ,去完成 自己的壮 志. “ 其人虽 已没 ,千 击 ,也表 达了作者归 隐的决心.无论从 内容的深广上 ,文字 的数
载有 余情 ”荆轲 这样英雄 早不 存在 ,千 年后仍 使人 激愤 不平 , 量上 ,语气 的强烈上来说 ,在 陶集 中都是最为突出的. 就 陶渊 明
之 宗 ” 的 习称 的人 .
与我 如浮云 “ 不修养 自身而 只是追求 荣华 富贵的是 可悲 的.有

陶渊明金刚怒目

陶渊明金刚怒目

陶渊明金刚怒目引言陶渊明,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的农民起义领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之一。

陶渊明因其清正廉洁、关心农民福祉的事迹而广为人知,其中《金刚怒目》是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本文将通过分析《金刚怒目》的内容和意义,探讨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痛触和穷乡僻壤的抱怨。

诗作分析诗歌内容《金刚怒目》是一首六言诗,共五句。

诗中陶渊明通过描绘一个形象狰狞的金刚,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和不满。

诗的内容如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

谁能提携我,随我在山中。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两句诗中,陶渊明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来形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和虚伪之人。

他认为,山中的贼虽然存在,但相对容易被捕获,而心中的贼则比较难以识别和惩治。

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

陶渊明通过“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法与他人真心交流的困境。

在他看来,只有身边的松树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给予他宁静和慰藉。

谁能提携我,随我在山中。

最后两句诗中,陶渊明表达了对有识之士的渴望和期待。

他希望有人能够带领自己,一起在山中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诗歌意义《金刚怒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抱怨,但深层次上揭示了他对自由、坦诚和真实的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陶渊明对贪官污吏的存在感到强烈的愤怒,并对这种虚伪和丑恶的行为抱以极大的不满。

他认为,在社会中发现并除去这些山中的贼相对容易,但心中的贼更加难以察觉和摧毁。

这种心中贼指的是那些虚伪、欺骗和背叛人心的行为,往往让人难以辨别真假,尤其是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

通过对松树的描述,陶渊明暗示了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法与他人真心交流的困境。

他在众多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只有松树能理解他的忧愁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最后两句诗中,陶渊明渴望有人能够提携自己,一起在山中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出仕,也和当时的社会国家状态有关,使其怀才不遇,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怒目金刚”式诗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其为人所知的多是他的归隐诗与田园诗。

但随着时代推进与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并在充分肯定陶渊明的诗歌平淡冲和、静穆自然的同时,逐步探究其“金刚怒目”式诗歌的根源。

一、认识过程张爱玲是幸运的,她作为作家,在现世就享受到了盛名。

同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作家都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时代不同,认识便也有不同。

陶渊明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现今读来,颇有隐逸之意,有的人也多是喜欢他的诗中的那种恬淡自然,因为如今讲的最多的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陶渊明生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风骨、魏晋遗风也是对一个人的褒奖了。

由不为人知到被人认识再到被人接受,这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痛苦的。

还是朋友比较可靠,好友颜延年要帮扶一下陶渊明,或者他真的是欣赏陶渊明的诗,他说:陶渊明的诗“文取指达”,字虽不多,只有四个字,但对于像陶渊明这样的天下还不闻其名的诗人来说,也可告慰其心了。

凡事要合潮流,人都有从众心理,曲高和寡历来不受重视。

当时东晋盛行玄言诗,陶渊明做的却是什么归隐诗、田园诗,大家的目光自然不在他这里。

但没办法,诗人都是充满了个性的人,若让他顺从潮流,他的个性便会被淹没了。

但总还有个把知音,如钟嵘,他推崇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这个评价就很高了。

比起那位颜延年,钟嵘的评价又向今天对陶渊明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但陶诗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只不过列在中品,地位还并不是很高。

到了唐代就不一样了。

唐代是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时代,陶渊明的诗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逢有应酬唱和,他的诗是少不了的。

陶渊明与金刚怒目

陶渊明与金刚怒目

陶渊明与金刚怒目陶渊明与金刚怒目“金刚怒目”是对陶渊明一部分诗歌作品的称谓,形容陶渊明的诗歌风气面目就像四大金刚一样的勇猛无比,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金刚怒目”风格的是五言诗《咏荆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陶渊明与金刚怒目“金刚怒目”式诗歌是陶渊明的另一面,其风格与朴质的田园诗截然不同。

“金刚怒目”式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充满了反抗精神。

《咏荆轲》就是如此。

诗中描写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进入秦国刺杀秦王的过程。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咏荆轲》生动的体现了荆轲的刚毅、果敢。

荆轲明知秦国是个强盛的国家,就算刺杀成功秦王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霸主出来统治天下,仍然会有战争和无止境的纷乱,这是一条不归路。

但为了兄弟义气和天下太平,荆轲毅然前往。

陶渊明这首《咏荆轲》的新意在于写出了荆轲的“忠勇与愚智”,明明知道后果但也能勇敢的反抗、尝试,最终铤而走险丢失了性命。

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历史的警钟。

陶渊明对当时昏暗的社会政治充满愤慨之情,特意借助具有强烈斗争和反抗精神的就是荆轲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抗议。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隐喻深藏,写作的风格和情调都与其他诗歌反差较大。

但是始终仍然保持了陶渊明托人物言志、简单干练、理趣合一的特点,豪放之中隐现愤慨反抗之心,具有“金刚怒目”的霸气。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向往追求隐居的田园生活,任职期间著作了许多发表心声、想过安逸生活的诗词,辞官归家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

今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留世的作品一共有125首诗歌,散文辞赋12篇,全部编入《陶渊明集》中。

《陶渊明集》一共有七卷,第一卷是四言诗:《停云》、《荣木》、《劝农》等;以此类推,卷二是五言诗:《形影神(并序)》、《归园田居五首》、《于王抚军座送客》等;卷三五首诗:《还旧居》、《止酒》、《有会而作》;卷四五言诗:《拟古九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五赋辞:《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及卷七疏祭文:《自祭文》、《祭程氏妹文》。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作者:梁钊月来源:《大观》2019年第06期摘要:个性任真、崇尚自然,已经成为大家对陶渊明的普遍认识,但陶渊明的诗歌,既有平淡自然的主体风格,又有豪迈雄健的金刚怒目。

而名篇《咏荆轲》就是陶渊明诗风金刚怒目一面的生动体现。

陶渊明在诗中以松弛有度的节奏塑造了一位肝胆豪侠的勇烈形象,写作手法不仅异于前人,而且在荆轲身上寄寓了自己冲破樊笼的思想,在吟咏荆轲中获得了任性反叛、冲破矛盾的满足。

关键词:陶渊明;《咏荆轲》;荆轲《咏荆轲》是陶渊明代表诗之一,是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陶渊明以高度的热情对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进行了歌颂,充分展现了其对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强暴势力的憎恨,表达了自身渴望铲除强暴势力的深切愿望。

整首诗笔墨淋漓,感情慷慨,在众多陶诗中别具一格,也让读者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

一、陶渊明及《咏荆轲》简介(一)《咏荆轲》内容简介《咏荆轲》自古以来便被称为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代表作品,纵观该诗歌,共30句,主要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英勇壮举,给读者描绘了荆轲侠义的壮士形象,和陶渊明之前怡然恬静的田园诗风格截然不同。

站在叙述的角度分析,《咏荆轲》可以根据叙事的顺序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求而得,荆轲接受了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嬴政的委托;第二部分:饯而别,即众人给荆轲饯行;第三部分:往而刺,即荆轲不远万里到秦国刺杀嬴政的整个过程;第四部分:美而赞,即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死亡后但是作者对其进行了大肆赞美。

纵观全诗,第一部分仅4句,第二部分共16句,第三部分共8句,第四部分仅2句,由此可见陶渊明将重点放在了饯行和刺杀上,而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分析,第二部分是全诗重点所在。

整首诗歌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及结果,对全诗的议论仅仅只有最后一句。

如果仅从议论和叙事的内容分配来看,着重在叙事描写上,其中最经典便是易水送行的部分,陶渊明通过描写环境,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送别出征的场景,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欢迎参考。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赏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经典论述】——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

【经典论述】——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

【经典论述】——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然见长,却也有“⾦刚怒⽬式”的豪放之作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然见长,却也有“⾦刚怒⽬式”的豪放之作。

请对此谈⼀下⾃⼰的看法。

平淡⾃然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园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但也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鲁迅所说的“⾦刚怒⽬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渊明在归隐后期所作的《咏贫⼠》、《咏荆轲》、《读⼭海经》等作品。

这“⾦刚怒⽬”的⼀⾯是诗⼈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个重要⽅⾯。

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的⽣活境况⾮常艰难。

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体味更加深刻,他归隐⽥园、醉酒忘世也不能完全消除壮志未遂的苦闷和改变⽭盾不安的⼼境,因⽽.诗⼈借咏史或借神话传说中失败的英雄⼈物,婉曲地表达⾃⼰被压迫⽽不屈的⼼志,“其⼈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诗中的精卫填海、刑天不屈,正是诗⼈⾃⼰嫉恶抗暴精神的⽣动表现,也是他不为五⽃⽶折腰。

不向污浊现实屈服的⾼尚品格在诗中的体现,是他济世之志⾄⽼不衰的证明。

诗⼈少时“猛志逸四海”,恩有作为;中年归隐,“有志不获骋”;晚年决意仕进,“猛志固常在”。

其匿时济世的热情贯注在诗篇中,形成了“⾦刚怒⽬式”的作品,能让⼈触摸到诗⼈崇⾼⽽痛苦的⼼。

李⽩、⾟弃疾、陆游、龚⾃珍等⽆数仁⼈志⼠,正是从这类诗篇中获得教益.受到激励。

⾟弃疾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吾侪⼼事,古今常在”。

龚⾃珍则清楚地看到了陶诗中的郁勃不平之⽓,“陶潜酷似卧龙豪,万⾥浔阳松菊⾼,莫信诗⼈竟平淡,⼆分梁甫⼀分骚”。

⽽且这类诗虽豪放有⼒,却⼜“豪放得来不觉”,与⽥园诗的平淡⾃然仍有相同之处。

金刚怒目形容陶渊明的那首诗

金刚怒目形容陶渊明的那首诗

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咏荆轲》。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原诗:《咏荆轲》魏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释义: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2、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强嬴:秦国。

4、荆卿:指荆轲。

5、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名家点评: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论陶渊明的“静穆”与“怒目”

论陶渊明的“静穆”与“怒目”
陶 渊 明 的 静 穆 表 现 在 田 园 隐 逸 生 活 之 中 ,他 远 离 官 场 ,以 平 和 宁 静 来 泯 然 内 心 的 痛 苦 ,《饮 酒 》 中 ,“采 菊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 山 气 日夕 佳 ,飞鸟 相 与 还 。”达 到 了真 正 出神 入 化 的境 界 ,诗人 的心 境 融 入 了 大 自然 的悠 闲 ,而大 自然 中又 可 见他 飘 然 洒 脱 的 身 影 ,以至 天 人 合 一 、物 我相 忘 的境 界 。
朱 光 潜 属 于 京 派 作 家 ,他 “讲 求 纯 正 的 文学 趣 味 ”,他 们 “关 注 人 生 ,但 和 政 治 斗 争 保 持 距 离 ,强 调 艺术 的 独 特 品格 。 ”这 与 陶 渊 明 反 对 黑 暗政 治 ,寻 求 平 和 的 生 活 是 一 致 的 。
在 《不 空 目索 神 变 真 言经 》卷 九 中 写 到 “怒 目金 刚 菩 萨 。面 目嗔 怒 狗 牙上 出 。左 手 持独 股 金 刚杵 。 右 手 拄 金 刚 戟 。 ”怒 目金 刚 形 容 人 的 威 势 、面 目凶 暴 ,以 降 伏 诛 灭 恶 人 。而 陶 渊 明 因为 不 愿 与封 建 士 大 夫 同 流 合 污 ,并 且 坚 决 反 抗 批 判 黑 暗社 会 而被 认 为 是 怒 目。
朱 光 潜 在 《诗 论 》中 从 他 的 身 世 、交 游 、阅读 和 思 想 ,到他 的情 感 生 活 ,最后 是 他 的人 格 与风 格 来 分 析 陶渊 明 ,可 见其 研 究 之 深 。所 以 当 朱 光 潜 在 做 文 学 研 究 时 不 免 会 代 入 自己的 主 观 情 感 ,那 么是 否 可 以 假 设 朱 光 潜 认 为 陶 渊 明身 上 静 穆 是 因 为 他 们 之 间 有 着 相 通 的 一 面 ?

浅论陶渊明的“怒目”与“静穆”

浅论陶渊明的“怒目”与“静穆”

钟嵘 《诗 品
序 》称 陶 渊 明 为 后
,

隐 逸 诗 人 之 宗”
`
,
历 代论 家 多 沿 袭 此 说 并 加 以 阐

“ “





有 学者 说

,

陶渊 明浑身

静穆
,
,
所 以 他 伟大
”,Βιβλιοθήκη 原 因 之 一 是他,
能 泯 化 一 切 忧喜

鲁迅 曾 对此 提 出 批 评

可是 至 今 尚 有 人 未 理 解 鲁迅 的 原意

,
青少年 时 代 的 陶 渊 明

,
一方 面
羡 慕 曾祖 有

伊勋伊 德


好 读书

游 好在 六 经
,
受儒 家用 世思 想 的 熏 陶

大济
苍生 度 点

, ,
建 功立 业 的 远 人 理 想

;
另 一 方面
,
赞 扬父 亲

寄迹 风 云
,
冥 i公 温喜

的 人 生态 了 解 这一
,

性 本 爱丘 山
九 江 师 专 学报
( 社会科 学 版 哲学
I
Qs
弓 年

1 合刊 期
)
浅 论 陶 渊 明 的

怒 目



静 穆

肖章 洪
陶 渊 明是 我 国 晋 宋 之 际 的 伟大 诗人 来 争议 很 大
,
,
论 家 对 其 作 品 中表 现 的

最能反应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的诗歌作品

最能反应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的诗歌作品

最能反应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的诗歌作品嘿,你知道陶渊明吗?那个写了好多好多田园诗的大诗人呀!大家一般都觉得他的诗很悠然、很闲适对吧?但你晓得不,他也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有点“金刚怒目”感觉的诗歌作品呢!
比如说这首诗,哇塞,那可真是充满了力量!“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你看看,这写得多霸气呀!就好像是在说一个超级英雄的故事。

荆轲要去对抗强大的敌人,这得多勇敢,多有气魄呀!这不就是陶渊明诗风中那“金刚怒目”的一面嘛!这就好比是平时很温和的一个人,突然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哇哦,精卫鸟那么小,却有着填海的大志向;刑天都没了脑袋,还挥舞着武器战斗,这是何等的坚毅和顽强啊!陶渊明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把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就是“金刚怒目”的表现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火苗,在黑暗中拼命燃烧,想要照亮整个世界呀!
陶渊明平时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么的淡泊宁静,像田园里的微风一样轻柔。

但这些“金刚怒目”的诗歌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另一面。

他也有愤怒,也有激情,也有不甘心呀!他用这些诗来表达他对不公平的不满,对正义的追求。

我觉得呀,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陶渊明。

他不只是那个悠然见南山的
诗人,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力量的人。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
一面,而忽略了他的其他面。

这些“金刚怒目”的诗歌作品,让我们更
加深入地了解了陶渊明,也让我们更加敬佩他的才华和勇气。

所以呀,别再只知道他的田园诗啦,也去看看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金刚怒目”
之作吧!。

最能反应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歌

最能反应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歌

最能反应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歌嘿,朋友!你知道陶渊明吗?一说起他,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他那悠
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宁静。

可你知道吗,他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就像他的,这简直就是他愤怒的呐喊!“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一句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那种决然和悲愤?就好比一个勇士,为了
心中的正义,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

这哪还是那个悠然采菊东篱下的
陶渊明啊,这分明是一腔怒火要喷发的猛士!
再看“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这气势,难道不像一阵狂风,呼
啸着席卷一切?这不就像咱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之事,心中那股子
要抗争的劲儿一下子被点燃了吗?
还有“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满满的都是遗憾和愤怒啊!就好
像你满心期待一件事能成功,结果却事与愿违,那种失落和愤怒交织
的感觉。

陶渊明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不只是那个
归隐田园的隐士,也是会为了正义和理想而愤怒的战士。

谁说他只会
悠然自得?这首就是他金刚怒目的有力证明!我觉得,这也让我们对
陶渊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是吗?。

《陶渊明传》金刚怒目

《陶渊明传》金刚怒目

悼国也罢,叹老也罢,伤感的情绪不会总是那么强烈。

从次年(永初二年)春诗人所作《游斜川》一诗看,诗人虽然仍“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但已在“中觞纵遥情”中暂得“忘彼千载忧”,而恢复了“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的淡然心情。

可就在这时,又一桩大事激起了诗人心中的波澜,使他无法忘世隐居。

这年九月,刘裕怀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狭隘而狠毒的心肠,今张以毒酒逼杀晋恭帝,张不忍,自饮毒酒而死,刘裕又下令士兵逾墙进药,恭帝不肯饮,遂被杀死。

当初三国归晋后,司马炎宽怀地安置了蜀帝刘禅和吴帝孙皓。

晋恭帝在交出玉玺时心中是无所怨恨的,他对刘裕说:“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情辞入理而恳切。

可刘裕全无晋武帝雅量,终于杀害了这个末代皇帝。

诗人按捺不住愤怒的感情,相继作了《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诸诗,托古述怀。

另有《述酒》、《蜡日》二诗,辞意隐晦,被认为是影刺刘裕暴政之作。

《咏荆轲》是一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一改诗人平淡的风格。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开门见山,迅速入题,虽无诗人其他诗篇中的婉转从容之妙,却更有胸胆开张、放声呐喊之豪。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提”字尽展侠士雄风,白马在广阔的原野上长啸,更添慷慨之气。

雄、危、猛、冲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字眼,如海潮激荡心潮,如岩流推涌热血。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写群英之悲、之哀、之寒,更显出英雄之壮。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义无反顾,气吞山河。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刺秦过程,仅仅四句,意尽言止,侠士风采,在“豪主正怔营”里已完全展现,留下的是千古遗憾,千古吟叹。

“金刚怒目”还是放旷情怀

“金刚怒目”还是放旷情怀

作者: 陈兴伟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4-17页
主题词: 金刚;中国传统美学;情怀;陶渊明;封建文人;理想人格;审美情趣;山海经
摘要: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十云: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自从鲁迅先生一言定鼎以来(见《题未定草》),对本诗的评论便限定在"金刚怒目"式的格局里了。

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先生的观点,开创了陶诗研究的新局面。

总的来看,这大致是不错的。

陶渊明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合力:一是契合了中国封建文人亦庄亦儒,萧散淡泊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二是适应了中国传统美学平和恬静、自然素朴的审美情趣的整体趋向。

所以在历史上,人们总是把陶渊明视为伟大静穆的"隐逸。

陶渊明 金刚怒目

陶渊明 金刚怒目

陶渊明金刚怒目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汉族,江陵谷阳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间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哲学家,有“陶隐居”、“山居田园诗人”之称。

他以深爱田园生活和强烈敌视腐朽政治为特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其中,诗篇《桃花源记》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金刚怒目的来历《陶渊明集》中有一首名为《怀江郡诸公赋别》的诗,其中有一句:“金刚怒目入风云”。

这句话被人们引用并引申意义,形容人的目光犀利、气势凌人,或者形容事物的力度和威力强大。

这句诗意象独特,表达了陶渊明对政治腐败的愤怒和对官僚主义的痛恨。

陶渊明和政治腐败陶渊明是一位聪明才智、有远见的政治家。

然而,由于他的刚正不阿和清廉正直的个性,他在政治舞台上并未取得太多成就。

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这种愤怒。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攻击,通过鲜明的比喻和夸张的语言形象,向人们诉说着他的痛苦和愤怒。

“金刚怒目”意义的拓展“金刚怒目”这个词组已经成为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形容词词组。

它只用四个简洁有力的字眼,表达了强烈的气势和威力。

人们常常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神犀利、威严,或者形容一个事物的力度和威力强大。

例如我们常说“他用金刚怒目的眼神盯着我”,或者形容一次游行示威活动是“金刚怒目”的声势浩大。

结语陶渊明以他的深爱田园生活和对腐败政治的强烈愤怒,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其中“金刚怒目”一词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形象化程度,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组既有具体的意义,同时也有隐喻的引申。

它能够准确地形容人的目光犀利、气势凌人,或者形容事物的力度和威力强大。

通过对陶渊明和他所代表的意义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组,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师范大学2008级学士学位论文试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周盼盼学号20080101167指导教师姓名张兆勇老师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12年5月13日试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摘要:作为东晋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古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陶渊明,家喻户晓的田园诗人之祖。

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清新自然,冲淡平和。

鲁迅先生对这一看法提出异议,他的辩证认识让我们看到陶渊明的另一面,即平淡背后的愤激——金刚怒目。

但是鲁迅先生的观点也存在一问题,他没有解释金刚怒目的真实相。

平淡自然、金刚怒目是陶渊明的两面。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二重组合,相互融合有各自为新。

本文将针对这一点作相应的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平淡自然金刚怒怒目二重组合各自为新Try to talk about Tao yuanming'sKing-kong-looking type Abstract:As a world famous writer and a shining star in the medieval literature history ----Tao yuanming,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ring,the father of the rural poet,known to everyone.His poetry is full of rural breath,pure and fresh and natural,diluted peace.While Mr.Luxun has one objection to this view,his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let us see the other side of Tao yuanming,namely King-Kong-looking behinde the incitement of light. But ,Mr.Luxun’s point of this view also has a problem .He did not explain the truth of the King-Kong-Angry. Dull nature ,king-kong are reportedly on bouth sides of Tao. They are an intergral part of thedouble combination and mutual conflue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for new. Aimed at this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t by three aspects. Keywords: Tao yuanming insipid natural king kong anger looking for new combination of double their目录正文问题的提出 (4)一、金刚怒目的真实相 (5)二、金刚怒目的着装 (9)三、金刚怒目与平淡自然孰美 (11)结束语 (15)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问题的提出作为东晋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古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陶渊明,一个家喻户晓的田园诗人之祖。

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清新自然,冲淡平和。

又加之钟嵘在《诗品》中提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①点之后,冲淡平和似乎成了陶渊明的标签,众多的评论家也将目光聚集在这一点上。

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一看法提出异议。

他在《且介亭杂文·题草未定六》中这样说道:“选本所显示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又如被选家录用了《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所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是飘逸太久了。

但在全集里,他却又时摩登……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②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平淡背后的激愤。

其实关于这一点,朱熹、陈沅、龚自珍等人早就有过类似的评论。

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曾说道:“渊明诗及人皆说是淡泊地人,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来。

”③清陈沅在《诗比兴笺》中指出“唯知《田园》《移居》及田园诗数首。

景物堪玩,意趣甚明,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徒以陶公为田园之翁,闲适之祖,此以弊也。

”④清末诗人龚自珍在《杂诗》其一中说:“陶潜诗喜说荆轲,相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⑤他还有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言诗人意难平,二分《梁父》一分《骚》。

”⑥上述这些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在告诉我们论者们对陶诗的意境的理解不能过于单一,而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却长期未能脱离《诗品》的论调。

对此,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中有过更为精辟的论述:“据我的意思,即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的‘田园诗人’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在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世,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也未能忘情。

……由此可知,陶渊明总不能超出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未能忘掉死。

这也是他诗文常常提起的。

”⑦正是基于这种辩证清醒的认识,鲁迅先生才从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的诗境深处挖掘出今天我们所说的“金刚怒目”的风格。

本文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述。

一、金刚怒目式的真实相朱熹、鲁迅等人发现了陶诗金刚怒目的一面。

但是他们所说的金刚怒目也许表面看过去是做慷慨语发泄心中的激愤,而事实上更加忧郁,只是以激愤凸显忧郁有意味的形式罢了。

论及陶诗中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堪称这方面的力作。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动长缨。

饮饯易水上,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一改平淡的风格。

诗中充满了热情及豪放之气。

有关荆轲的事迹在《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中均有详细记载,本诗正是以这些记载为蓝本,叙写了荆轲刺秦的整个过程。

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极具暴力色彩,情绪高昂激励。

也正因为这一点,人们在理解这首诗时,或者认为寄托了诗人忠于晋室的封建政治伦理感情,或者简单地把它看做单纯体现作者个人豪放情怀的随感性诗歌作品。

这首诗虽然记叙了荆轲刺秦的始末,但诗的重点却是易水送别的场面。

诗歌开头四句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写了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

此外,“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百夫良”古《笺》:“《诗·黄鸟》:‘百夫之特’。

”郑玄笺:“百夫之中最雄峻也。

”⑧诗人并没有直接叙写荆轲的武艺如何高超,而是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的得之不易,他是百里挑一,是个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

这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从“君子死知己”到“且有身后名”,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叙写易水送别,慷慨赴义的悲壮场面。

诗文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动长缨”的夸张性的情态描写,揭示出荆轲的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

化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对句“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强烈地渲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

同时脱胎于“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心知去不归”一句,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内心深处呈现出豪侠之士轻死,重名节的凛然之气。

也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

易水送别的场面写的如此凝重,当时的情景如现眼前。

清人张潮对此作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壮易水,萧森之气凄然。

”从这生动的气氛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惋惜之情。

他高度赞扬荆轲的那种“言必信,行必果”、重信守义的侠士精神。

敬佩荆轲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但是诗人却也为他此行而担忧。

前文写的愈是壮烈,后文情感愈见其悲凉。

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飞盖入秦和秦庭之刺。

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需绘声绘色的描写行刺的细节。

诗人着力要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的迫不容缓,义无反顾的气概。

最后,诗篇以四句深沉感叹作结。

惋惜之余流露出诗人发自内心的钦慕之情。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事隔千载,但诗人余情绵绵,感慨良深。

这几句话看似平淡,但平淡的抒怀之语,以其隐逸的弦外之意,传达出诗人潜藏的豪放之情,即使千载之后,仍能引起知音者的共振。

诗人除了感慨荆轲的壮举,钦慕他的精神,共鸣于荆轲的事迹等等一个知音者的情感外,他还有什么情感在里面呢?诗文开头告诉我们,荆轲是为感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受命于丹,慷慨赴死。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者,卫人也。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尝游过榆刺,与盖聂论剑。

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深沉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⑨由此段文字可知,荆轲是个有才华谙熟剑术的人。

但是这样一个文物兼具的人却迟迟得不到知音者的赏识,一直奔走。

直到来到燕国,方遇贤者欣赏他,才有知音者与他结游。

“居倾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之归燕”。

善于养士的燕丹此时正为自己质于秦而秦王待自己不善而心怀怨气。

他“归而求为报秦王者”,但是“国小,力不能”。

又加之此时正值“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的千钧一发的时刻,私仇与国危无不逼迫着丹需尽快找一个“能报强嬴”的“百夫良”。

终于在田光先生的引见下,荆轲遇见了伯乐,燕丹也找到了能为自己报仇的贤才。

燕丹是个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他“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且“日造门下,供大牢具,异物间进”。

正是有感于这种知遇之恩,荆轲才会“提剑出燕京”,才会做出“请辞决矣”的坚决决定。

虽然奇功未成,其人已没,但是千载留名,更何况他是为知己者死。

因此在作者看来,荆轲死的有价值。

而诗人自己呢?此时的东晋也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他能遇见值得自己慷慨赴死的知己者吗?诗人写作这首诗时大约是在晋宋易代之后,也就是说诗人现在又经历了一场政治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