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受性阅读在新教材语文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感受性阅读”在新教材语文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崇明新民中学沈珊娜

关键词:教学对话理论倾听言说阅读策略

论文摘要:通过对“感受性阅读”基础理论的剖析明确新教材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方法和手段,并用教学实践来论证教学策略对实现“感受性阅读”的有效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是“感受性阅读”。①“感受性阅读”的理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教学对话理论。教学对话理论是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是将阅读行为者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读者是文本的倾听者,在倾听文本的基础上也倾听自己的心声,读者看文本,就是在跟文本的作者对话,也是在跟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文字语境的大环境“对话”。

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加偏重维护学生的“倾听”和“言说”。课程改革以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假阅读”,学生阅读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主要是印证或接受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教学中赋予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利。实际上是说“阅读是自己

读”,“阅读是学生读”。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接触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会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强调的是“言说”,依据的是教学对话理论。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方智范所归纳的,“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②比如,在阅读教学的讨论中,遵照教学对话理论就要为学生自主表达提供广阔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答案堵塞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而应该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即使学生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思维活动,鼓励自由表达及创意表达,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我国学者钟启泉说“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现在呢,教师为了适应二期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或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但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较严重,怎么办呢,教师只好把问题的答案给学生,归根结底,还是跳不出“教师讲”的窠臼。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阅读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这样说来,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的教学其实是缺少了沟通,即“对话”。

那么是不是在教学中放任让学生大讲“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看法”、“你的感受”就是有意义的“对话”呢?强调“对话理论”的出发点是帮助我们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能力,如果无限放大学生的话语权,而忽视阅读对话的另一方主题——文本,那也不是有意义的。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知识,阅读技能,阅

读策略和阅读态度。而不是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的“教”的专业角色,帮助学生提高感受性阅读的能力这才是有意义的,符合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第一,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只让学生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学生可能会误读,甚至可能脱离文本的“虚对话”。第二,提倡“感受性阅读”,并不是简单地废除教师的“讲”,换成学生的“说”。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我们应该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合适地倾听、合适地言说,即学会“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感受性阅读可以采用讨论法,但除了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活动外,还应重视策略教学的运用。什么是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也就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活动过程。阅读策略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能力。阅读策略教学逐渐取代技能训练而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能有效促进阅读理解的策略主要有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推理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等。”④

一,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及运用。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重要信息,也就是作者写作的关键部分。实际运用中有三种方法完成这项任务:1,运用学生(读者)丰富的知识理解而后评价文章的内容:比如,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学生能够就辛弃疾的时代以及辛弃疾的理想,抱负和个人遭遇等背景知识确定这首词的关键部分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前九句写军营生活及出征的雄壮场面就是为了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巨大心理落差而产生的悲愤无奈之情。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就借助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进行理解。2,运用他们关于作者的看法、意图、目的等帮助确定重要内容;比如,阅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有一段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看法描述:“亡了过而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的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这点来确定它是本文的重要内容。3,运用他们关于文章结构的知

识帮助确定和组织信息。文章结构知识在帮助读者确定重要的和非重要信息以及在组织和回忆信息方面具有特别重要作用。比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作者气势磅礴,先分说后总结,这分——总的结构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表达的重要观点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让学生读懂文章结构非常必要。很清楚,就阅读教学而言,把握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运用这个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二,概括信息策略及方法应用。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概括是比确定重要信息更广泛,更综合的认知活动。概括信息的能力需要读者仔细审视文章的整体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观点,然后综合这些观点,写出代表原文的主要内容梗概。这是较难的认知活动。概括策略教学的方法有1)概括句子;2)概括短意;3)概括文章部分内容;4)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5)概括文章的中心:6)概括一本书或则几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的内容。在学习《“生物指示”现象》时,我让学生先进行“筛选信息”的活动,提取文章的主要句子,通过提取主要句子来知道这一篇文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我要求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构句等重要句子来反映文段的关键信息,然后再用组合要言的方法,把这些着眼于文、段的重点语句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述,这样就比较详细完整地概括了《“生物指示”现象》的文章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推理信息策略的实施。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在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话题:“我从中感受到了——“,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感受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形态、景象,声音、色彩、画面等内容,我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把诗歌中没有明说的内容说清楚,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字,诗歌内容微妙而隐晦,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需要进行阐释推理,不妨运用话题表达的形式。

四,质疑释疑策略的实施手段。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能有效促进理解。它与传统的问答法不同,他要求提出问题的是学生,讨论问题的是师生或生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