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受性阅读在新教材语文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受、体验作品所展现的人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感受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受性阅读”呢?以下就进行探讨。
教师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
感受性阅读需要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茶馆》、《呼啸山庄》等,不仅要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还要具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情感启迪。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交流。
在感受性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感分享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到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教师要关注情感引导。
在感受性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行理性分析和认同。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修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教师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交流,进行情感导入,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并关注情感引导。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是其中关键一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音频、视频等,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堂互动与团队合作也是实现“感受性阅读”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感受性阅读的引导与培养,助力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字之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和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感受性阅读,培养能力,深入思考,情感,想象力,多元化教学,课堂互动,团队合作,语文素养,教师引导。
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表达和思考的工具,也是人类情感和审美的表达方式。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文字知识、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情世故、历史沧桑,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具有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的人。
1.2 感受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受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促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摘要] 感受性阅读是对话理论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以“注重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阅读取向。
它张扬的是我们(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言说”。
它是阅读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
[关键词] 感受性阅读实施策略语文素养感受性阅读是对话理论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以“注重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阅读取向。
它强调的是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独特美、内在美,促使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感受性阅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末,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如何有效地实施,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中体悟,走进文本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既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特点的阅读活动。
通过默读思考,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感悟、把握;对文本的意义、情感有所体会、理解。
通过朗读,对文本的情感进一步进行体验,调动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做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情感境界之中,从而加深对文本所表达情感的个性化体验。
将朗读建立在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中思,思中读,这样才能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泉城》一文教学时,笔者充分将朗读与默读进行了有机整合。
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
学生在自由的朗读中了解济南最特有的自然景观便是济南的七十二泉。
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后,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让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了泉城不仅泉多,而且水美。
交流过程中,我又紧紧抓住了语段“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水面上来。
”进行品析感悟时,先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圈词语,细揣摩,然后再让他们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着的那段影像显现出来。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认知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进行探讨。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限,所以在实施“感受性阅读”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应该内容丰富、情感深厚、形式多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作品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易于理解,不会使学生过多地为了理解语言而耗费精力。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上。
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要实现“感受性阅读”,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
这种氛围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共同创建和维护。
在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库里应该配备丰富的图书,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故事书等,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
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阅读支持,鼓励孩子多读好书,多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家长也应该示范良好的阅读习惯。
社会方面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图书展、文学讲座等,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三、教师的示范与引导在“感受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模范,教师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典型的阅读示范,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解读、分析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文学作品。
教师还要通过及时的感悟与启发,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情节、人物、故事背景的理解和感受,从中获得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实现“感受性阅读”既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对他们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感受性阅读”。
引导学生从感情维度入手。
学生是处于情感世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温暖感人的文学作品,抓住学生的情感敏感点,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选取一些展现友情、亲情、爱情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温暖。
可以选取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美丽壮丽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各种情感,激发他们主动去思考,了解人性,积累感悟。
学生在阅读时的体验和感受不仅仅是阅读快感的延续,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能力,增强他们对美的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阅读体验。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其阅读效果和兴趣。
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书、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
通过播放有声读物的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角色的语音和情感的表达,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在仔细观察、描写和分析某个场景或细节的背景音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作品中,增强阅读的沉浸感。
还可以引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意义。
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全面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感受阅读的乐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开展阅读常识竞赛、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汲取知识,在交流中增长见识。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感受性阅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的方式,从文本中获取感情、情感,并产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选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实现感受性阅读的途径。
在选材方面要注重选择具有情感共鸣点的文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情感张力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可以选择一些描写友情、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启迪与感悟。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
而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采用更多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维交流。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互动。
在评价手段上要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
传统的语文考试主要以客观题为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的考查较少。
为了促进学生的感受性阅读,应该加入一些能够评价学生情感体验的形式,如写感受作文、听评课、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感受,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以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广泛关注。
同时,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的实践偏差也不断出现,与此相关的争论也不绝于耳。
有人指出:相信在目前实验区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正在经历着鉴赏者取向与感受性阅读,乃至与习惯了的作业者、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方式激烈争斗的煎熬;而许多学生正在学习着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因而正在形成一种混杂的、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
①本文拟就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的特质、内容和实践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
心理学认为: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受到客观事物剌激而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来自于课文的语言,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指一种情感反应,是心灵对语言刺激的一种回应和观照。
1/ 3从感受对象的角度来看,阅读感受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从感受主体的角度来看,阅读感受就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
受之于心强调的是语言对心灵的冲击,以心击之强调的是心灵对语言的发现和创造,阅读感受的过程就是从对象到主体,从主体到对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实现心与物的融合。
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共出现了 18 次,涉及阅读教学的有 11 次。
比如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要展开想像,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学建议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建议中强调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活动中的感受在这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感受是一个过程性的动词,是对语言以及语言所表现的形象、情感的接受过程,也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另一方面,感受是一个结果性的名词,是阅读过程中所受到的情感影响,是对语言及其内容的感同身受,也就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正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意境和价值,达到融入其中、共鸣共振的境地。
实现“感受性阅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注重选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具有情感渗透力的文学作品,如描写生活琐碎中的温情,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以及带有深远意义的经典之作。
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阅读中主动去体会作家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感受性。
教师要注重阅读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进行理解和体会。
可以通过课堂朗读、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段,如比喻、铺垫、对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考。
在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自主表达对作品的情感和体会,互相倾听和交流。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实现“感受性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结合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写情感描写、写作品评论等方式进行写作,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表达。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在选材、阅读过程、情感交流和写作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意境和价值。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所谓“感受性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创作意图,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和创造能力。
本文主要讨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受性阅读”,并且指出实现“感受性阅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会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从而对语文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极其重要,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以及掌握的程度。
2.促进学生的情感与审美的发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类情感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心灵层面得到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学素养通过“感受性阅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
而提高语言和文学素养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对其即将面对的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提供宝贵的基础。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尤其在文学阅读中,需要提醒学生去感受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行文、表述、情节安排等方面去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厘清其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语文教学不仅单纯是学生的阅读,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文字创作中进一步体验情感,增强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文学素养。
3.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目前,随着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将课堂上的情感阅读展现得更加形象、具体。
通过幻灯片、短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文学作品的情节和情感,鼓励学生自行发挥自己的创意,如编写情景剧本、画漫画、拍视频等等,都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创作兴趣的方法。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还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
如何有效地实现“感受性阅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
首先,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有良好的选材。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着重考虑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状态的契合度,尽可能选择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感受的读物。
例如,在中学阶段,可以选用一些成长题材、亲情关爱、友情情感、爱情、人生哲理等内容丰富、情感深邃、思想有启发性的课外读物,如《小王子》、《红楼梦》、《草房子》、《孩子在热炕头》等。
这些读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人性、情感等问题。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包括人物的爱恨情仇、快乐与悲痛等。
学生应该通过生动的情景描写,深入体验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阅读《小王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王子孤独的心灵,感受他对爱情、友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草房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少年阿Q的自卑、怯弱与自豪,并思考其成因和深层次的影响。
最后,在实现“感受性阅读”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机会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抒发感受。
例如,在阅读《小王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体验和心得,并提出问题作为广泛深入的文学研究的思路或参考。
在阅读《草房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说中的人物、人物关系、主题和思想为内容,进行思考或撰写作文,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选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以及给学生机会进行反思。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中埋下深刻的文化和情感印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感受性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受性阅读”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要让学生从感知、想象、体验、思考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用心去味道其中的情感。
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深度解析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意图,感同身受作品的情感。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感受性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在讲解一篇古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感受其中的情感;或者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和背景。
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背景环境、作者用词的技巧等,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在表达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性阅读。
可以组织一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文学赏析活动、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组织,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真切地理解作品,体味其中的情感。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点的灌输,而现代的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感受性阅读”“感受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其他具有文学性质的文章来刺激读者的感官、情感和思维等多方面的反应,从而达到改变读者情感、认识与行为的一种阅读体验。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对文本的感性理解和情感投入。
1、注重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体验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文本的感性理解,进而培养其对文学的喜好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和审美能力。
2、激发个人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并让其将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情感。
3、启发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问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问学生某个场景下的情感,或者是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传达了某种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投入其中去。
4、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和表达能力通过“感受性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投入到文本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加敏感、细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性阅读”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感性理解和情感投入,这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感知、感悟、体会,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文本,达到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学生可以不仅仅是认识某个事物,还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情境以及人物心理,并借此进行情感体验和认知升华。
这种教学方式追求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审美情感的修炼,以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情商以及审美情趣。
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
下面将从学生情感认知、文学作品选择和教学方法引导等方面,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但他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有限。
教师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核,帮助他们理解并表达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作品中的情感寄托和心理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倾听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感诱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感体验和认知,进行更深入的情感解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优选适合的文学作品。
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情感表达丰富、情感体验深刻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既要有一定文学价值,又要有一定的感受性价值,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情感表达的愿望。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等形象,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都能够引起初中生的共鸣,因此可以作为“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素材。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情感、美感和思想感悟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在教材选取方面,要注重选择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应涵盖多种文体和题材,既有经典之作,也有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要注意作品的性别平衡和时代代表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阅读材料背景介绍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要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人物、情节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如提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
在课后拓展方面,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深化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写下一篇读后感或感悟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感悟。
在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通过听读、朗诵、演讲等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还可以通过写作作业、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想感悟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感受性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方法。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文学作品是实现感受性阅读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新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中短篇小说、诗歌等。
这些作品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二、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朗读、讲解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理解其中的潜在含义。
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情感渲染,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忧伤、悲喜等不同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组织情感体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中,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
四、开展情感表达训练在感受性阅读的实现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五、鼓励学生多方面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感受性阅读,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参与课堂活动。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满足每位学生的情感需求。
六、结合实际生活引导思考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情感体验的引导、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多方面参与的鼓励。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项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典籍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感受性阅读”成了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是多样的阅读体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只是一直接受书本所给出的信息,那么对于文本中的情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感受。
因此,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演讲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直接和文本中的情感沟通非常困难。
因此,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
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真正地感受文本中表达的情感。
三是开展阅读活动。
在进行“感受性阅读”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搭建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一起交流对文本所感受到的情感,促进彼此的交流,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四是家庭阅读。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感受性阅读”外,在家庭中进行一些阅读活动也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家庭阅读,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多样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开展阅读活动以及家庭阅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感受性阅读”。
当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时,他们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感受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实现“感受性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实现“感受性阅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以及选用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也可以组织阅读俱乐部、开展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是实现“感受性阅读”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前的导入,让学生提前思考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情感或情境,建立情感桥梁。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有何匹配或区别之处。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意境。
除了情感共鸣,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实现“感受性阅读”的重要途径。
学生需要通过提高词汇量、语法结构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词语解释、短语搭配的讲解,以及对课文中的一些特殊语言表达进行阐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启发学生理解和运用美学语言,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多种形式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阅读。
听音乐、观赏图片、观看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感知途径。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情境和环境,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成果时,需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对故事情节等细节的理解。
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写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考。
实现“感受性阅读”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情感共鸣、提升语言能力、辅助材料的运用以及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素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感受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体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并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下面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受性阅读”。
一、教学策略1、引发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分析情感、演绎场景等方式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小說朗讀者》中,老师让學生討論主人公小勇懼怕成為"再見孩子"的心理和感受,引导学生去深入体验小勇的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情感激发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范围,同时开展相关情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倾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例如在《三重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母亲之爱”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入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
3、互动式讲解口述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反感,容易造成课堂效果的下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讲解的方式,通过提问、答案、互动等方式来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
例如,可以在阅读《草房子》时,通过让学生互相表达对文本情感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内容1、使用优秀文本优秀的文本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选择优秀的文本,如《文学回忆录》、《红楼梦》等,因为这些文本内涵丰富、情感丰富,适合用来进行情感体验和共鸣。
2、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在教学中,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进行情感训练。
例如,在教学《梅花三弄》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经历或周边发生的事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寓意,从而深入体验文本情感内容。
三、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合理评价时需要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强调学生情感体验、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评价,适度增加能力测试和知识测试等内容。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性阅读”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能力,其中“感受性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感受性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感受性阅读”首先离不开好的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出学生的感受。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和形式都较为简洁的文学作品,避免学生因读不懂而对文学产生抵触情绪。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新颖、真实,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共鸣之情感,促进学生的感受性阅读。
二、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到阅读中。
可以通过一些情感的观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情感的能力。
可以通过观察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利用一些情感聆听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背景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感受性阅读。
三、文学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性阅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和感受作品所展现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等,引导学生去深入作品内部,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去模仿、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感受性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感受性阅读”在新教材语文教学中的实现策略崇明新民中学沈珊娜关键词:教学对话理论倾听言说阅读策略论文摘要:通过对“感受性阅读”基础理论的剖析明确新教材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方法和手段,并用教学实践来论证教学策略对实现“感受性阅读”的有效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是“感受性阅读”。
①“感受性阅读”的理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教学对话理论。
教学对话理论是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是将阅读行为者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读者是文本的倾听者,在倾听文本的基础上也倾听自己的心声,读者看文本,就是在跟文本的作者对话,也是在跟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文字语境的大环境“对话”。
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加偏重维护学生的“倾听”和“言说”。
课程改革以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假阅读”,学生阅读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主要是印证或接受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教学中赋予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利。
实际上是说“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
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接触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会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强调的是“言说”,依据的是教学对话理论。
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方智范所归纳的,“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②比如,在阅读教学的讨论中,遵照教学对话理论就要为学生自主表达提供广阔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答案堵塞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而应该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即使学生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思维活动,鼓励自由表达及创意表达,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我国学者钟启泉说“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
现在呢,教师为了适应二期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或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但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较严重,怎么办呢,教师只好把问题的答案给学生,归根结底,还是跳不出“教师讲”的窠臼。
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阅读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这样说来,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的教学其实是缺少了沟通,即“对话”。
那么是不是在教学中放任让学生大讲“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看法”、“你的感受”就是有意义的“对话”呢?强调“对话理论”的出发点是帮助我们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能力,如果无限放大学生的话语权,而忽视阅读对话的另一方主题——文本,那也不是有意义的。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知识,阅读技能,阅读策略和阅读态度。
而不是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的“教”的专业角色,帮助学生提高感受性阅读的能力这才是有意义的,符合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第一,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只让学生自己来“说”是不够的。
学生可能会误读,甚至可能脱离文本的“虚对话”。
第二,提倡“感受性阅读”,并不是简单地废除教师的“讲”,换成学生的“说”。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我们应该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合适地倾听、合适地言说,即学会“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感受性阅读可以采用讨论法,但除了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活动外,还应重视策略教学的运用。
什么是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也就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活动过程。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
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能力。
阅读策略教学逐渐取代技能训练而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能有效促进阅读理解的策略主要有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推理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等。
”④一,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及运用。
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去确定。
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重要信息,也就是作者写作的关键部分。
实际运用中有三种方法完成这项任务:1,运用学生(读者)丰富的知识理解而后评价文章的内容:比如,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学生能够就辛弃疾的时代以及辛弃疾的理想,抱负和个人遭遇等背景知识确定这首词的关键部分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前九句写军营生活及出征的雄壮场面就是为了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巨大心理落差而产生的悲愤无奈之情。
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就借助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进行理解。
2,运用他们关于作者的看法、意图、目的等帮助确定重要内容;比如,阅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有一段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看法描述:“亡了过而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的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这点来确定它是本文的重要内容。
3,运用他们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帮助确定和组织信息。
文章结构知识在帮助读者确定重要的和非重要信息以及在组织和回忆信息方面具有特别重要作用。
比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作者气势磅礴,先分说后总结,这分——总的结构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表达的重要观点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让学生读懂文章结构非常必要。
很清楚,就阅读教学而言,把握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运用这个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二,概括信息策略及方法应用。
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
概括是比确定重要信息更广泛,更综合的认知活动。
概括信息的能力需要读者仔细审视文章的整体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观点,然后综合这些观点,写出代表原文的主要内容梗概。
这是较难的认知活动。
概括策略教学的方法有1)概括句子;2)概括短意;3)概括文章部分内容;4)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5)概括文章的中心:6)概括一本书或则几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的内容。
在学习《“生物指示”现象》时,我让学生先进行“筛选信息”的活动,提取文章的主要句子,通过提取主要句子来知道这一篇文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我要求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构句等重要句子来反映文段的关键信息,然后再用组合要言的方法,把这些着眼于文、段的重点语句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述,这样就比较详细完整地概括了《“生物指示”现象》的文章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推理信息策略的实施。
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
在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话题:“我从中感受到了——“,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
感受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形态、景象,声音、色彩、画面等内容,我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把诗歌中没有明说的内容说清楚,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字,诗歌内容微妙而隐晦,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需要进行阐释推理,不妨运用话题表达的形式。
四,质疑释疑策略的实施手段。
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能有效促进理解。
它与传统的问答法不同,他要求提出问题的是学生,讨论问题的是师生或生生,提问题的过程和寻找答案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可以唤醒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独立思考。
比如在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让学生就小说情节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生有提出“哈尔威船长和机械师及大副的对话是否有写那么长的必要?”,“哈尔威船长特别关心那名小水手,这是为什么?”,“哈尔威船长为什么选择了死亡?”,“文章开头的题记用意何在?”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逐个思考,共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这篇小说所塑造的哈尔威船长高大形象的理解。
质疑释疑在阅读中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
五,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的实施。
比如,(一)对学生进行阅读前的激活,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常见导入法。
在阅读冰心的散文《笑》时,让学生联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绽开的世界各地人民友好的笑脸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
(二)阅读中激活原有知识,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
比如《庄子钓于濮水》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使者,你怎样转述庄子的话?”学生要考虑使者和楚王的身份和地位,斟酌语句才能理解庄子设喻的真实用意。
(三)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比如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再推荐几篇写父爱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同类型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原有知识和生活经历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教学策略各具方法和特点,他们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桥梁。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人类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⑤在新教材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上这些阅读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感受性阅读,并且有着充足的理论依据。
最后,我想这些阅读策略虽然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实现感受性阅读,但是正如老一辈的教育专家所强调的阅读的中心和根基不可动摇,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感受,必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读,去和文本、作者交流,让学生在读中咀嚼语言,体味文章的内容、情感、意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