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90年代诗歌总体概况
1、个人化写作取代了作为运动的新诗潮。
2、80年代的先锋诗歌阵营产生了分化。
诗人到书商坚持民间立场知识分子写作
3、民间刊物、诗歌网站兴起。
4、诗歌的社会功能日益减弱,诗歌本身美感被凸现出来。
发展脉络:1990-1995-1999
•二、90年代诗歌的几个概念
●叙事问题:不否定抒情,主张有感而发,反对过分的、绝对的、空泛的抒情。其目的是修复与现实的传统性关系。《不及物/及物》
●知识分子写作
80年代后期由西川和陈东东提出,针对80年代诗歌的反传统和非崇高化和90年代“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和“与正统意识形态关系暧昧的朦胧诗”提出。
一种精神:理想、使命感、责任感西方文化资源
●民间立场
趋向“复杂”和“综合”
•《在硬卧车厢里》(西渡)《父母来看我们的新家》(孙文波)
•三、90年代诗歌事件
•前期平静如水,后期波涛汹涌
•诗人之死
•世纪末诗歌论争——“盘峰论剑”
•缘起:权力话语之争
•两部诗歌选本程光炜《岁月的遗照——90年代诗歌》
•杨克《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
•民间写作群体:于坚、伊沙、沈浩波、杨克、韩东朱文、徐江、周伦佑、沈奇、谢有顺等
•知识分子写作群体:西川、王家新、臧棣、孙文波、程光炜、唐晓渡等
•过程:两次会议盘峰会议、诗坛英排行榜、龙脉会议
•四、90年代的诗歌和诗人
•西川海子的挚友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博尔赫斯、庞德等诗人影响较大。
早期诗歌对形而上的内容多有描述(纯诗),后来创作有所转向,趋向于综合和智性。
诗集:《中国的玫瑰》、《隐秘的汇合》、《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
散文集《让蒙面人说话》
翻译米沃什、博尔赫斯作品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一个人老了》。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坛的常青树
•早期迷恋“山水写意”的诗歌,后来转入对诗歌语词关系和技巧的探索,艺术创作进入自觉阶段。其1986-1992年年间创作的诗歌影响甚大。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开始思考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内,一个人如何继续对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包括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承担”,而且开始了更艰难的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日记》《词语》《瓦雷金诺叙事曲》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
•《帕斯捷尔纳克》创造了深度意象——个人内在化要求的体现
•这首诗歌以个人的睿智和忧伤体认了一个时代苦难的形象,然后确立起一种要求承担苦难并朝向灵魂的高贵的存在尺度。
•伊沙是九十年代中国诗坛上持解构主义写作姿态的青年诗人的代表。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迄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引人瞩目也饱受争议,是非官方反学院的“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
诗歌《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结结巴巴》
•长篇小说《狂欢》《迷乱》《中国往事》《黄金在天上》
•编选诗集《现代诗经》
•去解构日益八股化的所谓经典的、书面的母语。伊沙的《结结巴巴》一诗,被称为后现代诗歌的语言“本”。
•新世纪的汉语诗歌喧嚣与宁静
新世纪诗歌关键词:草根性、底层、乡愁、个人化、社会承担
•农民诗人张联
•打工诗歌:柳冬妩、谢湘南
•第三条道路写作;
•中间代(介于第三代和70后,60年代出生,90年代成为中坚)如森子、蓝蓝、杜涯、桑克、臧棣、西渡、伊沙、海男等等;
•70后,如安琪、黄礼孩、霍俊明等等
•二、新世纪的诗歌事件
•梨花体事件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 便池/的人
•《一群人在电梯》
•“毫无疑问/我放的屁/所有的人/都闻到了”我/喜欢吃/巧克力/因为/巧克力/很/好吃。
•尹丽川《妈妈》
•农民诗人:张联
•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小阳沟村农民诗人张联,他的家庭基本状况如下:家中4口人,夫妻均农民,供养2个孩子,2001年产葵花籽二千余斤,几百斤山芋,全年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千元左右,为出诗集二部欠债,贷款近万元。他写诗,没钱买稿纸,都是写在孩子用过的作业本背面,无钱买资料书籍,缺少邮票钱和邮费,更没有电脑、电话等现代设备,投稿时还是手抄稿。
•2004年出版了《傍晚全集》,是一百多首全部名为《傍晚》的同题诗,并且写作得非常出色。
•蓝蓝:《大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