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合集下载

心理学简答(余)

心理学简答(余)

《心理学教程》问答题复习要点及答案1.画出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

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

观察的类型:(1)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3.简述心理的实质。

(为什么说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②心理具有客观源泉③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④心理具有发展过程4.简述注意的定义、特点、外部表现。

答: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注意是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劳动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①适应性运动:如“侧耳倾听”②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③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5.简述无意注意的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答: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产生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

6.简述有意注意的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答: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7.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表现在哪两方面?[有意注意的发展]答: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儿童在上小学前,通过游戏、绘画、音乐以及听故事等活动,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但这时的想象往往具有无意性、直观性、片断性和模仿性,有时与现实分不清或与现实脱离,上小学后,在教育影响下,随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想象富于模仿性,但创造性成份日益增长。

在整个小学阶段,总的来讲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水平是不高的。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往往是模仿过去曾经看见过的东西,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

比如,会重复大人给他们讲过的童话故事,但还不太会补充发挥,创造加工的成份较少。

这时的想象是零散的,缺乏逻辑性,内容也比较简单贫乏。

中高年级的学生讲述故事时,已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概括出新的,甚至编出别出心裁的情节。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能将看到的、听到的事说出来,而且还增强了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想象内容也较前细致丰富了,并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形象的联想,总之,小学儿童的想象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过程,是以知识增加、语言丰富和想象组合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

2,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迅速增长。

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是指能按教师的教学目的要求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

如命题作文,要求孩子们按照一定的命题去构思,确定主题、范围、内容和层次结构,有意地选择形象、情景,合理布局,这就需要他们按照作文的主度,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想象。

又如儿童绘画,学龄前儿童常常边画边想,画上一样再加一样,直到画满为止。

但小学生的绘画则有预定的目的,根据目的再考虑画面的构图。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就要注意发展他们的随意想象,逐步增强想象过程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性。

3,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缺乏,他们的想象往往有许多东西是脱离实际的,如作文中描写天气,不管当时天气如何,总爱用”朝霞满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白云朵朵,等词语来形容。

描写人物外貌时,总爱用”浓眉大眼”、”红红的脸蛋”、”黑黑的头发”来形容。

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与培养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我们没有到过南京长江大桥,但读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幅江水滔滔、彩虹横架的图画,这就是想象。

想象力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儿童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要想象作品提供的情景、人物的活动情感及其特征;学习历史,要想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思想面貌;学习地理,要能想象出山岳、岛屿、湖海等地貌特征。

可见,想象力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成为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一、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加。

学前儿童的想象是随意的,常常没有什么目的和计划。

儿童入学后,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想象,从而使想象的目的性、有意性逐渐发展。

例如,低年级儿章看图写话,中、高年级儿童命题作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内容、范围或层次结构去写,想象要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

有人作过一个实验;以"春天"为题与小学生谈话,结果表明,低年级儿童对春天情景的想象还非常零乱,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已能围绕"春天"这个主题有系统、有条理地展开想象。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成分逐渐增大。

按照想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的差别,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呈现出所描述事物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则是在没有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

小学生的想象主要还是再造想象,但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创造想象的成分逐渐增大。

例如,低年级孩子看了电影《少林寺》,就舞拳弄棒,模仿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一般是简单的再现,创造和加工的成分不多。

中、高年级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能对获得的表象作出创造性的改造,想象的内容更细致、更丰富,并能在词的抽象水平上进行生动形象的联想。

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

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

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评论(2)|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更新时间:2012-7-25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心 理 学

心 理 学

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2.心理现象包括()和()两大类。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认识过程包括()、()、()、()、和()。

其中核心是()。

5.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中。

6.大脑半球皮质可分为()、()、()和()四部分,其中()是进行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

7.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8.()是人类心理的源泉。

9.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的是()。

10.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观察法分为()和();根据观察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和();根据观察的规模可以分为()和()。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12.()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13、()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14、()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15、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是研究()的科学。

16、对于小学儿童来说,()和整体内部的()对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17、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18、()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19、()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2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

21、反射按起源分为()和()。

22、实验法可以分为()和()两种。

23、人的心理一方面受()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的折射,因此心理是()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24、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的差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的区别。

25、()()和()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26、()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

27、只有当()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28、人们通常将环境分为()()两类,相比较而言,()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知识链接
4.噩梦。在噩梦和游戏中都会恐惧,这是对没有意识到的不愉快 的回忆。在游戏中对这种回忆的多少能够自觉地控制,在梦中却不能 控制。
5.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这种梦,有时是听父母讲了可怕的故事 造成的,有时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一个孩子入睡前咬了自己的 手指甲,醒来后说小狗咬了自己的手指。
6.由身体受到刺激直接转化而来的直接象征。例如,尿湿了床, 梦见自己在水桶里。
知识链接
2. 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 ,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 不会做计算、抄错题等。
3. 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 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 本体统合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消极退缩,平衡能力差,容 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等 。
5. 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 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等。
一、想象的概述
(二)想象的功能 1. 想象的预见功能 2.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 想象的替代功能 4. 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
二、想象的分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只是在一定的刺 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创造新形象的想象。Fra bibliotek知识链接
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它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 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神话中的孙悟空形象。 2.夸张。它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 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如运用夸张方式创造出千手观音 的形象。 3.拟人化。它是指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 程。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便是拟人化的结果。 4.典型化。它是指依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导语】⼩学低年级学⽣的想象⼒⼗分丰富。

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化,导致⾏为和⾔语的不合情理。

如果没有考虑到⼉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这种情形会经常在成⼈眼中被当做“ 说谎 ” 、 “ 欺骗 ”。

对此,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理解。

⼩学中、⾼年级学⽣的想象已能⽐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提⾼。

以下内容是⽆忧考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学阶段,⼩学⽣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学⽣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学⽣的感知能⼒有了很⼤提⾼,知觉的有意性和⽬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

(⼆)注意的发展 ⼩学⽣的注意⼒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

1.注意的⽬的性 刚刚进⼈学校,⼩学⽣的注意⼒⽔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的性还很低,⽆意注意仍起重要作⽤。

⼩学⽣的注意⼒在很⼤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上课时,他们会思想“开⼩差”,做⼩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

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五年级⼩学⽣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由*状态提⾼到了⾃觉状态。

2.注意的品质 ⼩学⽣的注意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围有所扩⼤,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逐渐提⾼。

在整个⼩学时期,学⽣注意的集中能⼒是逐步发展的。

低年级学⽣注意的集中性⽔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

其⼀,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

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

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学⽣按照教学⽬的产⽣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时,要求⼉童富有表情地朗读,⽣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中,要求⼉童围绕主题进⾏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学时期,⼉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预定的⽬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想象中的创造成分⽇益增多
⼩学低年级学⽣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活范围的逐渐扩⼤,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语的发展,中⾼年级⼩学⽣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且以独创性为特⾊的创造想象⽇益发展起来。

三、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学低年级学⽣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

随着学习的深⼊,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年级⼩学⽣的想象已能够⽐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方法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方法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

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受益终生,因为丰富的想象力能帮助孩子从书本、音乐以及其他所有的艺术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多种方式,给幼儿讲故事可以把他们领入一个新奇世界。

鼓励孩子对这些故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能用什么办法来摆脱困境。

等到你的孩子已经熟悉了许多故事之后,你就应该试着和他一起来编你们自己的故事了。

和孩子一起听收音机或录音带的儿童故事,告诉他应该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故事中的情景。

幼儿的好奇心强,看见什么东西都想摸摸弄弄,探个究竟,我们正好可以从这点出发,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东西。

当发现孩子在摆弄时显示出灵性时,即使给予启发。

做手工也是一种好方式。

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手工材料,如:颜料、蜡笔、剪贴,各式各样的盒子和胶水等。

教他制作模型和其他手工作品。

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东西放在他面前,那样孩子将不知从何做起。

当孩子开始学习使用颜料时,可以教他调色。

毛线头、碎布料在孩子的手里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再往后还可以找些不同的材料,例如:稻谷、书页或花瓣等等。

有时候可以出个简单的主意,如用报纸做帽子或用硬纸盒做假面具,这也能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

一盒干净的沙子不是也可以做许多有趣的游戏吗?给孩子准备一个化装箱,更能激发他的想象力。

旧货市场的便宜货或者家里淘汰出来的东西可以加以利用。

鼓励你的孩子和一、两个小朋友一起编话剧,或者扮演他们最喜欢的故事里的人物。

有客人来访时,就让孩子们演出自己的节目。

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们能把屋子里的许多东西想象成太空船或神奇的洞穴等不可思议的东西。

第二节七、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PPT

第二节七、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PPT

(三)幻想
• 1.什么是幻想 •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
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 例如,小学生想象着21世纪自己成为一名
宇航员或演员,今天的师范生想象着明天 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些都属于幻想。
• 幻想和创造想象一样,也是一种在头脑中 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但它与一般创 造想象又有区别。
• 例如,早在千百年前,人们 就有了像鸟一样飞翔的幻想。 正是这种幻想推动人们发明 了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等 等。
• 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 要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
• 例如,幻想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长生 不老,返老还童等。
• 有的人整天沉浸在幻想中,以幻想代替实 际行动,使人意志消沉。
• 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做积极幻想, 教育和提醒他们避免和克服消极幻想。
二、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 想象的品质包括:有意性、现实性、创造 性、概括性。
一、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随年纪增长而不断提高。 • 低年级儿童在想象时往往容易离开想象的
目的,离开主题,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做 自由联想。 • 高年级儿童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能围绕主题进行想象。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必须依靠具体的对 象,如果没有这些对象,想象就难以进行。
• 游戏时要用游戏材料,阅读时要依靠图画 等具体形象。
•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能逐渐不依靠图画和 具体对象,凭借词来想象。
•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离不开想象。学习文艺 作品时,要凭借丰富的想象理解人物形象、 情境;学习生物时,要想象出不同植物的 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地理时,要想象 出不同的地形、地貌、湖泊、河流、岛屿 等。其他的科目,音乐,美术也需要丰富 的想象力。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一、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想象,在很大幅度上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而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还很不发展。

儿童入学后,在教学要求和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儿童实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

这就促进了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如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小学儿童进行有系统的、生动的讲述或有表性的朗诵。

作文课要求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

绘画中,要求他们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儿童进行有意想象,从而使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日益得到发展。

有人曾以“春天”为主题与小学儿童谈话,结果表明,低年级儿童对春天情境的想象是东拉西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而四年级以后的儿童就能围绕春天这个主题,有系统、有条理地展开想象。

可见小学高年级儿童想象的有意性有了很大发展。

2、小学儿意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和学前儿童差不多,想象鲜明、生动,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

想象的内容常常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创造加工的成分是不多的。

小学儿童在各科教学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丰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

有人辅导小学儿童故事员时发现,低年级的故事员,往往一字不拉地复述给他讲过的故事,连表情与动作都是模仿教师的。

而中、高年级的故事员,在讲述故事时,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日益明显、增多。

他们能从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创造出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

培养宝宝创意——发展想象世界

培养宝宝创意——发展想象世界

培养宝宝创意——发展想象世界
孩子成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孤独,为什么?由于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

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

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幻想不是躲避现实。

孩子从幻想玩耍中,学习语言,熟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

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幻想。

幻想是创作和制造的开头。

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

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舞。

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洁,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由于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

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加孩子的力气。

- 1 -。

论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征

论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征

论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征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1. 无意想象为主。

- 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没有预定目的,在游戏中尤其明显。

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时,可能一开始只是随意地摆弄积木,看到一块长积木就说这是“小火车”,看到圆形积木就说是“小饼干”,这种想象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没有事先的计划。

- 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幼儿正在画一朵红色的花,旁边的小朋友说“蓝色的花也好看”,他可能就会把花的颜色改成蓝色,这表明其想象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2. 有意想象的发展。

- 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

在幼儿园的绘画课上,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我的家”,大班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对家的记忆和理解,有目的地构思画面,如画出房子、家人、家具等,这体现了他们有意想象的发展。

在游戏中,大班幼儿也能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想象性的角色扮演,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医生、病人角色的理解进行有目的的互动。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 再造想象为主。

- 学前儿童的想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外界的事物。

例如,在听故事时,幼儿会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

如果故事中描述“小兔子住在一个漂亮的蘑菇房子里”,幼儿就会根据自己见过的蘑菇和房子的样子想象出这个蘑菇房子的模样。

- 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也能体现这一点。

当教师给幼儿展示一幅范画,画中有一个绿色的太阳,幼儿可能会模仿画出绿色的太阳,他们更多是根据已有的形象进行再造想象。

2. 创造想象的发展。

- 到学前晚期,儿童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能会用积木搭建出一个独特的“城堡”,这个城堡有着奇特的形状和功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在绘画方面,一些幼儿会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外星人形象,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如三个眼睛、长长的触角等,这显示出他们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想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多样:幼儿的无意想象丰富多样,可以涉及到各种情景、角色和场景。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是超级英雄、动物、仙女等,构建出丰富的虚拟世界。

2.即兴性:幼儿的无意想象常常是即兴性的,没有特定的规划或准备。

他们可以突然间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将日常事物组合成新的情景。

3.与现实脱节:幼儿的无意想象经常与现实脱节,他们可能想象自己可以飞翔、变身等,这些想象超越了日常生活的限制。

4.动态变化:幼儿的无意想象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角色、情节、环境等进行多次变化,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5.情感表达:幼儿的无意想象常常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他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来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

6.社交互动:幼儿的无意想象常常涉及社交互动,他们可以邀请其他幼儿一起参与他们构建的虚拟情景,从而促进合作和沟通。

7.概念模糊:幼儿的无意想象往往没有严格的逻辑和概念,可能会将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组合。

8.直观和感觉:幼儿的无意想象主要依靠直观和感觉,他们可以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的无意想象是他们认知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想象,他们能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交互动的能力,对整个成长
过程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大约是7±2. 3、表象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是指记忆表象。

4、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出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

表象有形象性、概括性的特征。

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6、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

它是一种低水平的回忆过程。

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7、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8、良好的记忆品质是指记忆的敏捷性、巩固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实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0、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11、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不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

1、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以实际行动、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2、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理解的桥梁。

2)表象是准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3、简述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1)识记(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开发四年级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开发四年级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开发四年级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开发四年级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一、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

如根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想象时间等等。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

小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二、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得以丰富的想象。

比如在讲竹子时,可以给学生讲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松;讲正方形时,不是孤立地只讲什么是正方形,而是与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比较着讲,并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孩子们在众多的图形中认识正方形,并懂得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

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

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差,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

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等等。

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许多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才能使他们的想象从具体直观水平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与逻辑性。

五到六岁儿童存在将想象与现实混淆的心理现象所以在科学教育领域

五到六岁儿童存在将想象与现实混淆的心理现象所以在科学教育领域

五到六岁儿童存在将想象与现实混淆的心理现象所以在科学教育领域下午离园时,三岁的小凯对妈妈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得了一个‘小笑脸’,老师还贴在我脑门上了。

”妈妈听了很高兴,连续两天小凯都这样告诉妈妈。

后来妈妈和老师沟通后才得知,小凯并没有得到“小笑脸”。

妈妈生气地责怪小凯?:“你这么小,怎么就说谎呢”在我看来,小凯妈妈的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小凯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了而导致说话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并非有意说谎。

小凯想要老师奖励“小笑脸”,可是老师并没有给他奖励。

小凯对妈妈说的是自己想象的内容。

幼儿期是想象活动活跃的时期,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

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幼儿初期的想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到幼儿末期才逐渐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幼儿常将想象的内容与现实进行混淆。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如小凯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笑脸,回家告诉妈妈却说老师奖励了小笑脸。

这种想象在成人看来以为是“说谎”。

实际上是幼儿想象特点所致。

2.将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例如喜欢邻居小朋友的玩具,妈妈答应在过生日的时候才买,后来她在幼儿园却告诉他的好朋友妈妈已经给自己买了。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比如讲到故事中的大灰狼,幼儿会真的害怕,甚至被吓哭。

3—4岁的幼儿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搞混,不是有意说谎。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因为生活经验不多,认知水平不高,而且记忆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对想象和现实的界线比较模糊,所以有时会发生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虚构或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节,甚至编一些实际中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以满足自己的向往、好胜、虚荣等心理。

因此,只要不是为了逃避惩罚的撒谎和行为性撒谎,我们都没有必要过于大惊小怪,我们要理解幼儿、善待他们的想象。

给予幼儿一点点想象的空间,让他在自己愉快的“世界”里编织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的现实性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的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儿童入学以后,想象的现实性逐渐提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

想象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初入小学的儿童,在图画中往往只用几个主要特征来表现事物,只顾大体轮廓不顾具体细节。

苏联学者杜捷茨基和阿尔希莫夫用让儿童口头描述他们所不熟悉的客体的方法,让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再造想象绘画,发现他们想象的完整性随年级增长而提高。

在物体各结构的配置上,从比例不合理、与现实差距很大向安排逐步合理发展。

如,研究者让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画同一个对象──具有四个特征的水翼船,结果一年级学生再现特征时在结构安排上不正确,如将两侧翼朝上等;而三年级学生就没有这类情况发生。

(二)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在小学儿童对文艺作品的喜爱方面,低年级儿童对童话、神话信以为真,爱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爱看动画片。

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三年级以后的儿童,就逐渐过渡到以现实为主的阶段。

他们的兴趣逐步从童话故事转移到英雄模范故事、侦探小说、反特影片等等题材上。

正因为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有些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安排上,低年级多选用如《乌鸦喝水》《小马过河》等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教材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高年级则多选用对社会、自然的现实的记叙和说明的文章,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同时,在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方面,低年级儿童往往想人非非,幻想做一个像动画片中的具有非凡本领的人,而高年级儿童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前途,如考上理想的中学,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