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职工履行职务行为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三号主席令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本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依照本法及时履行赔偿义务。

第二章行政赔偿第一节赔偿范围第三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三)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从两案例谈职务行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区分

从两案例谈职务行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区分

从两案例谈职务行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区分审判中,“职务行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的适用难把握,较易混在一起,一些案件本该适用“间接代理”的却适用了“职务行为”。

下面就审判实践谈一下自己体会。

先看两则案例:案例一,王某在某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因该公司需要看望工伤的职工,公司经理派王某出去购买礼品,王某便去熟人李某那里购买了价值1000元的礼品,以自己的名义给李某出具了欠款条,未告知李某用途,也未让李某开具发票。

后李某向王某追要欠款,王某告知李某所购的货物是用于本单位公务,现单位资金紧张,请求缓一下再还欠款,又过了一段时间,该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无力偿还这笔债务。

李某将王某告到法院,要求王某偿还这笔债务,王某辩称所购货物已用于本单位,向李某提出要求李某向其所在单位追要,李某不同意并坚决要求王某偿还。

后经法院调查,确认王某所购的货物确实用于了看望本单位工伤的职工。

于是,法院以王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为由,确认王某不承担还款责任,即作出了“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的判决。

案例二,赵某系某酒店的服务员,因酒店经营需要,该酒店经理派赵某出去购买空调,赵某即到其熟悉的某电器公司购买了三台空调,未付款,由赵某以自己的名义给该电器公司出具了欠款条,该电器公司派安装人员将这三台空调安装在了赵某所在的酒店,同时向该酒店开具了发票,该酒店已将发票作记帐凭证入帐,因电器公司长期未得到付款,将赵某告到法院,坚决要求赵某向电器公司付空调款。

法院经审理认为,赵某虽然是以个人名义向电器公司出具的欠条,但其行为本身是属“职务行为”该欠款不应由赵某承担。

于是,作出了“驳回电器公司的诉讼请求”的判决。

以上两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了本单位的需要,受单位负责人的指派,以自己的名义与他人发生了交易,因欠款不付,产生债务,被诉至法院。

二是两个案件法院都以工作人员的行为属职务行为为由,认定工作人员不承担付款责任,从而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认定工伤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认定工伤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When your heart is tired, take a res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认定工伤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工伤认定的基本条件:(一)劳动关系主体适格;二)存在劳动关系;(三)存在事故伤害事实;四)必须地定的时限内提出认定申请。

现实中,不是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人身受到了损害的,就一律可以认定构成工伤。

此时需要到相关部门申请进行认定之后,才能确定是否属于工伤范畴。

那么此时认定工伤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呢?详细内容请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职工与企业或雇主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在我国,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私人雇工,凡使用劳动力,均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使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

即使是国营企业,也都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因而,无论是职工与企业之间,还是职工与雇主之间,凡是用工,一律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固定其劳动法律关系。

在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存在劳动合同,是构成工伤事故责任的必要要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才能构成工伤事故的可能,没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无论受何伤害,都不属工伤事故,不构成工伤事故的保险责任或者赔偿责任。

至于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原则上应以书面形式,必要时,还应当予以公证;但对于一般的私人雇工等,口头约定劳动合同,也并非不准许。

即使是在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建立了实际的事实劳动关系,也应当确认这种劳动关系,使职工的权利受到保护。

应当区分提供劳务的承揽加工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界限:劳动合同是以劳动力作为合同的标的,企业或者雇主支付的是劳动报酬或者是劳动力价格;加工承揽合同是以加工行为和加工的成果为标的,雇主支付的是加工费。

因此,加工承揽合同的加工人遭受损害,定作人不承担工伤事故责任。

(二)职工必须受有人身损害事实工伤事故的损害事实,是职工人身遭受损害的客观事实,不包括财产损害和其他利益的损害。

职工的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都在劳动保险的范围之内,都是工伤事故侵害的客体。

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

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

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工伤是指在工作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职业病,导致工人或职工身体受伤或患病的情况。

工伤赔偿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原因受到的身体损伤或患病进行的赔偿。

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是指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

用工主体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职业健康责任、劳动保护责任等。

用人单位应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卫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备和防护用品,保障工人或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如果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或患职业病,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应的工伤赔偿责任。

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费用工伤赔偿应该包括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原因受到的身体损伤或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住院费、手术费、药品费、检查费、康复费等。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这些费用,并且应该在工伤发生后及时支付。

二、伤残补偿金伤残补偿金是指因工伤导致工人或职工发生永久性残疾或者丧失劳动能力而支付的一次性补偿金。

伤残补偿金的数额应该根据工人或职工的伤残程度和工龄确定。

用人单位应该在工伤发生后及时支付。

三、丧葬费用如果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原因死亡,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应的丧葬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殡仪馆费用、火化费用、棺木费用、殡葬用品费用等。

用人单位应该在工伤发生后及时支付。

四、工资补偿如果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原因受到身体损伤或患病,导致不能工作或者工作时间减少,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应的工资补偿责任。

工资补偿应该根据工人或职工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确定。

用人单位应该在工伤发生后及时支付。

五、精神损失抚慰金如果工人或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原因受到身体损伤或患病,导致精神受到损失,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失抚慰金。

精神损失抚慰金的数额应该根据工人或职工的精神损失程度确定。

用人单位应该在工伤发生后及时支付。

六、其他费用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费用,用工主体责任工伤赔偿范围还包括其他的费用。

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什么

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什么

Anyone who wants to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should cherish and manage their time with extreme caution.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什么《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二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组织为当事人。

职务行为的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的,只不过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职务,在履行相应职责的过程当中是要因为自己的这种职务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当职务行为已经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肯定是会关系到民事赔偿的。

大家可以跟随的脚步来了解一下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什么?一、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什么?(1)《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民诉意见》”)第四十二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组织为当事人。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号)(“简称《赔偿解释》”) 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

员工工伤管理办法

员工工伤管理办法
5.1.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2、 不是工伤的界定
职工在以下情况下致伤、致残和死亡不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5.2.1、犯罪或违法;
5.2.2、自杀或自残;
5.2.3、斗殴;
5.2.4、酗酒;
5.2.5、蓄意违章;
5.2.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7.5.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
5.7.6.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义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
5.8.职工享受伤残抚恤待遇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伤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并享受以下待遇:
6.参与文件:
6.1工伤保险Leabharlann 例5.7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医疗待遇......................................4-5
5.8.职工享受伤残抚恤待遇.......................................5-6
1.目的:
为有效管理工伤事件,并使事件过程化和条理化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工伤事件
5.1工伤的界定................................................3
5.2不是工伤的界定............................................4
5.3工伤申报时效..............................................4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 第二编侵权行为类型 第十二条.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 第二编侵权行为类型 第十二条.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第二编侵权行为类型第十二条十二雇主对雇工责任与工伤事故责任【条文】第十二条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主旨】本条是对雇主对雇工责任与工伤事故责任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规定。

1.第一款规定,只要属于工伤保险统筹的劳动者的工伤事故,就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处理。

2.第二款规定的是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属于侵权行为,应当按照侵权行为法的规定进行。

因此,对此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释义】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事故的认定上提出了可行的标准,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也比较完善。

但是,《工伤保险条例》毕竟只是一部关于工伤保险的行政法规,对人身损害赔偿的问题没有,也无法涉及。

该条规定对工伤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作出了规定,既兼顾了《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又考虑了第三人致害造成工伤事故劳动者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形,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一)工伤事故的概念和特征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

工伤事故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工伤事故是发生在各类企业(包括私人雇工)中的事故。

工伤事故存在于各类企业之中。

所谓企业,准确的概念应当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我国境内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雇佣他人从事劳动的个体工商户或者合伙组织。

第二,工伤事故是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雇佣的职工遭受人身伤亡的事故。

工伤事故指的是职工(劳动者)的人身伤亡事故,而不是财产遭受损害的事故。

这里的职工即劳动者,指的是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合伙组织所雇佣的职工,包括工人和职员。

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赔偿标准

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赔偿标准

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赔偿标准问:员工赔偿的标准是什么?答:员工赔偿的标准分为三种情形计算:l 在有关服务期的情形中,员工赔偿的标准是服务期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并且不得超过未完成的服务期应当分摊的培训费用;l 在有关保密和竞业限制的情形中,员工赔偿的标准是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如果造成了损失且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损失的,还可以要求赔偿额外的损失;l 在员工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情形中,赔偿的标准是损失额。

参考法规:1.《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23条、第86条、第90条;2.《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

例:蔡某系某公司职工。

双方于2004年4月26日签订了期限自2004年3月31日至2006年3月31日止的劳动合同,约定蔡某担任出纳工作。

2004年4月30日,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孙某指派蔡某将15万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

蔡某与另两位同事持15万元的现金支票到华夏银行陆家嘴分行取款后,至张杨路崂山东路某银行附近与他人私下交易。

对方验看人民币真伪后,要求蔡某等人在原地等候,其回去取港币。

蔡某等人久候未见该人返回。

蔡某等人返回公司后发现15万元人民币已被人调包,除两张百元面额的人民币外,其余均为冥币。

蔡某当即向警方报案,但该案至今未侦破。

某公司在蔡某的2004年4月工资中扣发岗位工资300元、考核奖金500元。

同年5月,某公司将蔡某调至前台担任接待工作。

当月,蔡某申请辞职,实际工作至2004年5月17日。

2004年6月11日,某公司为蔡某开具了劳动合同于2004年5月18日解除的退工证明。

2004年6月17日,蔡某申请仲裁,要求某公司办理退工手续,支付2004年4月工资差额800元、5月1日至5月17日工资963.30元。

2004年8月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蔡某在兑换港币过程中未尽“慎重审查”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某公司每月在蔡某工资中扣除的赔偿款不得超过蔡某当月工资的20%为由,裁决某公司支付蔡某2004年4月工资差额460元、5月工资845.13元。

劳动合同关于失职的

劳动合同关于失职的

劳动合同关于失职的劳动合同关于失职的条款第一条定义失职是指员工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因疏忽、过失或故意行为,未能完成或正确完成其职责,导致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形。

第二条失职责任1. 员工因失职导致公司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2. 赔偿范围应根据实际损失和员工的过错程度确定。

第三条失职行为失职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违反操作规程或工作指令;- 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泄露公司商业秘密;- 滥用职权,损害公司或他人利益。

第四条失职认定失职行为的认定应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或指定的调查小组进行,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

第五条失职处理1. 轻微失职:给予警告或批评教育。

2. 一般失职:根据公司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或岗位调整。

3. 严重失职:可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第六条失职赔偿员工因失职需赔偿公司损失的,公司有权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或通过法律途径追偿。

第七条失职争议解决员工与公司就失职问题发生争议时,应首先通过内部调解解决;调解不成的,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其他规定本合同关于失职的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第九条条款的解释权本合同关于失职的条款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条生效日期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乙方(员工):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模板,具体条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前,建议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职务行为

职务行为

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标准属于主观性判断标准,对职务行为的判断通常需要根据内部的雇佣关系来决定,容易受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影响,法官不易掌握。

因为如以雇佣人的意思来判断,则会使不当职务行为或利用职权图谋私利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排除在职务范围以外,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相反,如以受雇人的意思为依据进行判断,虽然对受害人并无妨害,但容易不适当地扩大职务范围,对雇佣人不公平。

所以,这两种标准都不宜作为审判上的判断标准。

第三种标准属于客观标准,其依据为外形判断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不管雇佣人、受雇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对职务范围及免责条款的约定如何,而从通常人的视角出发,考察行为的客观表象后再得出结论。

故职务行为既包括依雇佣合同关系中所约定的职务行为,也包括与执行职务有相当关联的行为。

如此,第三种标准不仅可以避免外人对雇佣关系的内容很难甚至无法察觉的缺陷,还更合乎公平正义的法律要求,且便于在审判实务中把握。

二、确定职务范围应考虑的因素确定某一行为与职务行为是否有相当的关联,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因执行职务行为而引起,原则上应当在职务时间、地点范围内,非职务时间、地点则必须与职务有内在的关联,此属例外。

其次,受雇人在越权或实施违法行为时,有为雇佣人谋利益的表象,这种表象不以事实上雇佣人有无获取利益为必要。

但如果纯粹是受雇人利用执行职务以谋取个人私利的不属于执行职务行为,如酒店的服务员为餐饮费发生纠纷而殴打顾客,医师为病人治病时乘机窃取病人衣物等,则与职务行为没有关联。

再次,相当关联的认定是以通常人的判断为标准,应综合案件的各种具体情况,在增加被害人求偿机会与避免过分加重雇佣人责任之间获得最大的平衡。

本案中,由于潘国革阻拦徐超等人的行为系执行雪龙不夜城指派任务的职务行为,在徐超等人先动手打人的情况下,发生争打、继而相互间发生混战,均系执行职务行为的自然延续。

职业伤害法律基本知识

职业伤害法律基本知识

职业伤害法律基本知识职业伤害是指在工作场所或因工作活动而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职业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职业伤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规范职业伤害的赔偿和保障。

本文将介绍一些职业伤害法律的基本知识。

1. 职业伤害的定义与范围根据《劳动合同法》,职业伤害是指在劳动者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

事故伤害是在工作场所或者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的、意外的事件,造成劳动者的伤残或者死亡。

职业病是指因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特定的物质或者从事特定的工种,引发某种疾病。

2. 职业伤害的责任与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的职业伤害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并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

一旦职业伤害发生,用人单位应立即报告,并提供相应的救治和赔偿。

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的赔偿由工伤保险和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共同组成。

工伤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向保险机构缴纳的,可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伤残津贴、医疗费用、丧葬费等。

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的工资、工作年限和伤残程度等因素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3. 职业伤害的认定与申请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后,需要进行职业伤害的认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或事故伤害鉴定,并出具相应的认定书。

劳动者可以凭借认定书申请工伤保险赔偿。

劳动者在申请工伤保险赔偿时,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等。

同时,劳动者还可以委托相关的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提供帮助,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4. 职业伤害的预防与安全保障为了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设施和培训。

劳动者也应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劳动防护设备,在工作中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除了用人单位的责任外,职业伤害的预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第七十八条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七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法的行为都有权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十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一条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八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职业伤害赔偿标准

职业伤害赔偿标准

职业伤害赔偿标准职业伤害是指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因接触有害物质、机械碰撞、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

为保障工作者的权益,各国制定了职业伤害赔偿标准,规定了工作者在遭受职业伤害后可以获得的合理赔偿。

一、赔偿责任主体根据职业伤害赔偿标准,赔偿责任主体通常包括:1. 雇主:雇主应对工作者的职业伤害负有一定的赔偿责任,包括支付医疗费用、工伤津贴、残疾赔偿和丧葬费等。

2. 劳动保险机构:劳动保险机构是职业伤害赔偿的承担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工作者进行医疗、康复和相关赔偿。

3. 损害责任人:如有第三方的过错或负有责任的行为导致职业伤害,该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赔偿项目职业伤害赔偿标准通常包括以下项目:1. 医疗费用:包括住院治疗费用、手术费用、康复治疗费用等。

2. 工伤津贴:根据工伤程度和工作者的收入情况,支付工伤津贴,用于替代工作者因伤势而无法工作所造成的收入损失。

3. 残疾赔偿金:对于因职业伤害致残且无法恢复劳动能力的工作者,支付残疾赔偿金,以弥补其未来收入的损失。

4. 丧葬费:对于因职业伤害导致工作者死亡的情况,支付丧葬费用,用于处理丧葬事宜。

5. 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因职业伤害导致工作者出现精神上的损害,如抑郁症、焦虑等,可给予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赔偿标准确定职业伤害赔偿标准的确定通常由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制定,具体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赔偿标准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 工种和行业: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职业伤害风险不同,相关标准会针对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赔偿标准。

2. 伤残程度:根据工作者的伤残程度,确定相应的赔偿比例,重度残疾者获得的赔偿多于轻度残疾者。

3. 收入水平: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也是赔偿标准考虑的因素之一,用以计算工伤津贴和残疾赔偿金的基数。

四、保障运行机制为了确保职业伤害赔偿标准的实施和落实,各国通常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1. 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的劳动保险制度,为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医疗、康复和赔偿保障。

工作中给单位造成损失需要赔偿吗?

工作中给单位造成损失需要赔偿吗?

工作中给单位造成损失需要赔偿吗?劳动者在工作中因个人失误或其他原因,给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吗?A:既然是劳动者过错造成了企业的损失,自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劳动者为单位打工,单位作为利益的享有者,风险也应当由单位承担。

C:应该根据劳动者过错程度、损失数额以及员工赔偿能力等多方面考虑。

用人单位、劳动者、旁观者,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道理,但就诉讼案件结果来看,企业向员工索赔,难度非常大,企业的败诉率在90%以上。

劳动法律规定劳动者的赔偿责任:一、因劳动者原因致劳动合同无效的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保密或竞业限制约定的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因劳动者因个人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四、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约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企业向员工索赔4个典型案例:案例一:(2014)高新民初字第782号王某是M公司操作工,某日,王某在工作时由于其在机械设备转动的情况下长时间串岗,造成其加工的8件锥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经两次返修后仍不合格而报废。

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4.3万余元,因王某不肯赔偿,公司将其起诉至法院,要求王某赔偿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负责生产的8件锥套在被辞退前只是不合格,并未达到报废。

该8件锥套经过返修不合格直至报废,不能完全归责于王某。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的通知-沪高法民[2000]44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的通知-沪高法民[2000]44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的通知(沪高法民[2000]44号2000年8月15日)上海市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民二庭,各区、县人民法院民庭:近年来,民事案件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为规范此类案件的审理,加强执法的统一性,我院召开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民庭对此进行了研讨,对某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现将研讨形成的《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下发给你们试行、供审判中参考。

实践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庭。

附:关于民事案件审理的几点具体意见一、婚姻家庭纠纷案件1、离婚案件中,处理夫妻共同生活所欠债务时,主文如何表述?不少法院在离婚案件中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往往只表述为“一方负担××元,另一方负担××元”或“共同债务完全由一方负责清偿”,这在调解中尤为普遍,从而可能导致分得财产的一方在法律文书生效后不承担债务,而承担债务的一方已没有或很少有财产,导致债权时,债权已严重受损,往往引起再审。

我们认为,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夫妻共同共有,因共同生活所欠的债务共同债务,故夫妻双方对该共同债务应共同承担清偿责任。

即使调解时双方对共同债务约定按份承担,但这种内部按份承担的约定不能改变夫妻双方离婚后对债权人仍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一性质。

因此,在判决、调解的主文中,即使双方对共同债务有约定,也应进一步明确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以保护交易安全和债权人利益。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劳部发[1993]246号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劳部发[1993]246号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1993年9月21日)劳部发(1993)246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和职工初步享有用人自主权和择业自主权。

同时,外商来华投资办企业的也越来越多,这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用人自主权的扩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企业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任意辞退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克扣职工工资;忽视职工安全健康,劳动条件恶劣;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职工加班加点;职工不经培训就上岗;没有保险福利待遇等,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劳动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纠正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企业招用职工,必须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实行劳动合同用人制度,与被录用职工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签订后,到劳动行政部门鉴证。

二、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的工资,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当地物价指数上涨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工资。

企业必须按时足额地向职工发放工资,不得拖欠和克扣。

三、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承担对职工的培训义务,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

对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要经过培训考核,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

四、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待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在基本生活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补贴。

诉讼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关于某机械公司要求职工因过错行为致公司利益受损承担赔偿责任

诉讼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关于某机械公司要求职工因过错行为致公司利益受损承担赔偿责任

诉讼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关于某机械公司要求职工因过错行为致公司利益受损承担赔偿责任公司领导:因某机械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原职工张某职务行为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公司拟要求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为正确评估公司的诉求的法律风险,探析公司诉求的可行性,为公司主张权利提供相关事实与法律依据。

现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法学理论以及司法判例,特提出如下分析,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公司与张某纠纷案概述:张某于20xx年4月1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从20xx年4月1日至20xx年3月31日;试用期三个月,月薪2200元。

合同还对工作时间、工作纪律、合同解除与终止,违约责任等内容做出了相应的约定。

劳动合同期满后,公司继续为张某缴纳社保费,张某继续为公司提供劳动,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一直延续至20xx年6月1日。

20xx年6月1日,张某以公司拖欠其工资为由单方面解除了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

20xx年1月26日,张某在工作中,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公司一台新购置的机器完全报废,由此导致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0元。

经公司监察、安全等部门联合调查,结论为重大生产事故;张某在此事故中存在重大过错,负全部责任。

目前,张某以公司拖欠工资为由,已提起劳动仲裁,向公司主张权利。

公司欲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张某赔偿损失25000元(含罚款5000元)。

二、公司诉求应该满足的条件1、公司主张权利,要求张某赔偿损失必须具备的条件公司要求张某对因其工作过错致公司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公司与张某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公司系以劳动纠纷为案由申请仲裁与诉讼。

因当事人双方均认可双方之间系劳动关系,该事件发生于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故此条件已满足。

(2)张某工作严重失误,对事件的发生具有过错。

这从公司相关部门调查报告等材料能反映张某过错较大,应该属于重大过失行为。

此条件已满足。

(3)公司因张某的工作失误遭受损失,且损失已经实际发生。

劳动者过失导致单位损失究竟如何赔?

劳动者过失导致单位损失究竟如何赔?

一些用人单位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都在《职工手册》等制度中规定或者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劳动者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工作岗位责任要求,给公司或第三方造成经济损失,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该制度及约定有效吗?劳动者过失导致单位损失,究竟赔不赔、如何赔?一般过失,法律不支持赔案例:曹某于2015年10月入职某公司担任驾驶员,签约当日,单位向其收取1万元的风险诚信保证金。

2016年3月份曹某工作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

事故造成对方车损3万余元(被保险公司全额理赔),公司车损除保险理赔与对方次要责任赔偿外,尚需自担损失16000余元。

事后,单位依据内部规章制度从曹某入职时缴纳的保证金中扣除对应比例的车损赔偿款,并通知曹某限期缴足保证金。

2016年5月,曹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全额退还保证金1万元。

得到仲裁支持后,公司不服提起诉讼后被依法驳回。

评析:劳动者的职务行为是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其职务行为中的一般过错风险也应当归于利益的享有者,对由此产生的责任应当由利益的享有者即用人单位来承担。

由于用人单位的经营活动都是由劳动者的具体行为实施的,劳动者的行为也就等同于用人单位的行为。

如果劳动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任一失职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用人单位都可以要求劳动者赔偿,无疑加重了劳动者的责任,转移了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显然有失公允。

特别是驾驶员本身从事的是高危风险行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会以生命和身体健康为代价,他们当然不愿发生事故。

因此,除非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情况下,否则用人单位不能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

因过失造成损失,不能扣工资全额赔案例:曲先生系某物业集团公司员工。

在与公司所签定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有权以扣工资等形式要求其赔偿。

”在一个周末,曲先生下班时,因忘记关闭办公间电源,其自己使用的电加热坐垫意外失火,导致室内电脑等电器被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
一、案情介绍
某产粮地税务机关,为防止粮贩无证经营,偷逃税收,组织专人加强对无证粮贩的税务稽查力度,以堵截偷漏税现象。

某日(星期天),该市某集贸税务所的5名税务稽查人员发现在该所管辖的某集贸市场内有粮贩贩粮。

税务稽查人员遂以其无证贩粮偷税为由,将粮贩的台秤没收,并责令其到税务所补缴税款,粮贩见5名税务稽查人员有人穿税务制服,有人身着便衣,怀疑有假,遂与税务稽查人员发生顶撞。

后稽查人员回到税务所办公时,粮贩跟随而来,索要台秤,因税务稽查人员不给,粮贩便趁一名税务稽查干部不备,将其办公桌上一块手表抢走,在场的其他税务稽查人员为了抢回手表而与粮贩发生厮打。

厮打中,粮贩多处软组织受伤,花去治疗费3000多元。

粮贩多次要求税务机关给予赔偿,税务机关均答复:税务干部同粮贩厮打的行为不属于职务行为,而属于个人行为,因此造成的损害税务机关不予赔偿。

粮贩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二、案例评析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其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做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可以看出,作为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它首先应当是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即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

当然,它包括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正当行使职权的行为,也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

总之,只有职务行为引起的诉讼才称之为行政诉讼。

也正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非职务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国家赔偿法第5条也规定,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但究竟什么是职务行为,什么是非职务行为,目前法律上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那么判断一个行为究竟是属于职务行为,还是非职务行为,其标准到底是什么,目前对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

我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判断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来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定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实施的行为大多属于职务行为,比如工商管理人员在法定工作日内在寻查所辖市场时,因工商户违规而与之发生冲突的行为,这就属于职务行为。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里所实施的行为,并不见得都是职务行为,比如警察在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内因个人私怨致人伤亡的
行为就不能视为职务行为。

可见时间和地点只是确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执行职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使不在工作的时间、地点实施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职务行为。

2.实施行为的名义或身份。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行为时,如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出现,则该行为应视为职务行为。

所谓“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动态积极的行为,如出示证件或执法证明文件,和静态消极行为,如着装配带标志等来表示的。

相反,如果是以个人身份出现,那么其所实施的行为则应视为个人行为。

作为执行职务而言,应当表明身份,那么未表明身份的行为是否就肯定不属于职务行为呢?我们认为,表明身份这是合法行政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未表明身份的行政行为应该说都属于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即不合法的行政行为。

但是合法行政行为与职务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不符合法律构成要件的行为仍然是职务行为,所以应当表明身份而未表明的,并不影响其职务行为的性质。

3.与所享有职权和所执行职权的内在联系。

如前所述,在有些情况下,仅以时间、地点以及行为时的名义身份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

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是由于缺少了一个极其重要又非常抽象的条件,那就是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享有职权和执行职权的内在联系。

如何理解“与职权的内在联系”,首先,该行为的实施虽非履行公务所必须,但却是可能发生
的;其次该行为的实施从行为人主观上讲不含有因私而为的因素,比如为个人利益或挟嫌报复等。

这一点相当重要,只要该行为的实施与行政行为工作人员职务、所属机关承担的职责及其利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可以认定为执行职务的行为;相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该行为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与公益无关,则不属于执行职务行为。

因此,我们要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不仅要考虑行为的时间、地点、行为时的名义、身份等,而且还应当重点考查行为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职务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

就本案而言,粮贩被税务稽查干部打伤,税务稽查干部打人的行为不是发生在法定工作日(而是发生在星期天),而且在实施该行为时,执法身份和名义表示不确切(有的税务干部身着便装)。

看似该行为同税务稽查干部执行职务无关,不属于职务行为。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本案中,税务稽查干部殴打原告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由于税务干部稽查征税没收原告台秤,原告索要不成,抢走税务干部手表所引起的。

该纠纷发生与税务干部的职责及税务机关的利益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税务干部履行公务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如果在本案中,不是原告因税务干部查补税款,没收台秤,随之同税务干部发生纠纷,而是由于税务干部同原告在税务所相遇,双方因个人恩怨发生争吵,并动手伤人,则这样的行为不属于职务行为。

因此,本案中,税务干部伤人行为虽较为特殊,但它仍属于税务干部的职务行为,这与税务干部的个人行为是有严格区别的。

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法院应当受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