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植 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和 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原 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生 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基 本内容。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论” 和“进化论”。
线索,有助于明确考察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和
地区,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育种工作都 具有指导意义。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小麦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小麦属(Triticum)。 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一般认为,北从土耳其斯
坦通过新疆、蒙古,南经印度通过云南、四川传
入我国。
玉米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传入的途径, 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 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 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 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植物进化历程简述

植物进化历程简述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经过数亿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植物界。
本文将简要介绍植物进化的历程,包括植物的起源、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植物界的主要分类。
植物起源植物起源于约45亿年前的地球上,最早的植物形态非常简单,类似于现代的藻类。
这些原始植物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并释放氧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植物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陆地适应性的演化大约4.2亿年前,最早的陆地植物出现了。
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生理机制,使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生存和繁殖。
其中最重要的进化事件之一是维管束植物的出现。
维管束植物具有导管系统,可以有效地输送水分和养分,使得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生长得更高更大。
种子植物的出现约3.6亿年前,种子植物出现了。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结构,可以在干旱或寒冷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种子植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陆地植被的扩张和多样化。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化约3亿年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化出来。
裸子植物包括松树、柏树等,它们的种子暴露在外面。
而被子植物则具有花和果实结构,种子被包裹在果实内部。
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为主要的植物类群。
花的进化花是被子植物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们在植物界的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花的出现使得植物能够进行更为高效的传粉和繁殖,也促进了昆虫和其他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界的主要分类根据形态、生理特征和进化关系,植物界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类群。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最原始的陆地植物,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而是由细胞丝状体组成。
苔藓植物包括苔藓和角苔等。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它们繁殖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孢子繁殖,也可以通过根茎繁殖。
蕨类植物包括蕨类和铁线蕨等。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类,它们的种子暴露在外面,没有果实包裹。
裸子植物包括松树、柏树等。
[植物学分类部分]种子植物知识点归纳
![[植物学分类部分]种子植物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c72f544561252d380eb6ecc.png)
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种子植物的共同特征●种子植物门的分类●裸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一.苏铁纲二.银杏纲三.松柏纲四.紫杉纲五.买麻藤纲●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种子植物的共同特征◆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退化、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由原生中柱演化出了真中柱;◆发展出了胚珠;◆产生了花粉管,花粉管把精子直接输送到卵,受精过程最终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具有了种子。
胚珠、花粉管和种子的出现是植物进化过程中革命性的转折,是种子植物最为本质的构造。
胚珠:特化的大孢子囊,外面有保护的珠被。
大孢子囊内的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排列成链状的大孢子,由大孢子萌发形成雌配子体,雌配子体或产生颈卵器,或形成7细胞8核的胚囊。
花粉管:由于大孢子不再采取孢子囊破裂,把大孢子散布出去的方式,改为在大孢子囊内萌发,最后形成雌配子。
这种以逸待劳的方式,需要一种工具,将雄配子送到雌配子旁,这就是花粉管,它作为一种运送雄配子的工具,使植物的受精过程终于摆脱了水的限制。
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其中种皮由珠被发展而来,按其来源应有三层:外种皮,中种皮,内种皮,内外种皮均为肉质,中种皮骨质,在种皮发育过程中,内种皮常为膜质,有时外种皮失去,留下中种皮和内种皮。
种子植物门分类•根据胚珠是否为大孢子叶(心皮)所包裹,把种子植物划分为:◆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胚珠和种子生长在开放的大孢子叶上,或大孢子叶柄的上端,或生于无叶的轴的顶端,大孢子萌发产生颈卵器,花粉在胚珠中萌发,不形成雌蕊,雌配子体胚乳;◆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胚珠和种子为心皮所包裹,并由子房、花柱、柱头构成雌蕊,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双受精的胚乳,最后形成果实。
裸子植物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Gymnospermae1.孢子体:木本,单轴分枝;输导组织多为管胞、筛胞;叶针形、条形、锥形,少数为阔叶状,羽状深裂叶,背面常有气孔带,具旱生型结构;2.雌雄同株或异株;大小孢子叶多聚合成球果状;配子体简化,不能独立生活;3.雌配子体形成经过多数游离核阶段,多数种类产生颈卵器结构。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分类的科学,旨在系统地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命名和归类,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1.1 演化论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演化论,即生物种类的形成和演化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根据演化论的理论,植物分类学家运用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植物进行分类,并推测它们的祖先与后裔之间的亲缘关系。
1.2 亲缘关系植物分类学的核心原理是基于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植物分类学家可以确定不同植物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密切的植物,它们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越接近。
二、植物分类学的主要方法2.1 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植物分类学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运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生殖特征等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花、果实、叶片、茎和根等形态特征,植物分类学家可以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2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在植物分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确定植物之间的遗传关系和亲缘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在形态上相似但遗传上有差异的植物之间。
2.3 化石记录分类法化石记录分类法是通过对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了解古代植物的演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通过对化石的地层分布、形态特征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化石记录分类法在研究古生态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植物分类学的意义和应用3.1 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也有助于揭示不同植物群体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
通过研究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规律,可以为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依据。
植物进化

植物家族来源与发展一、地球生命和植物演化(一)地球生命现象和生物演化就目前人类掌握的知识,生命现象的存在和生物演化是我们地球与宇宙中其它星球最大的不同之处。
地球的构造和水热气条件与地球生物构成了宇宙中最和谐的统一体。
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是怎么来的,生物又是如何演化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还将变成什么样子,是人类一直关心的问题。
所谓地球生命现象就是地球上存在着具有几十亿年历史的各种生物有机体。
这些生物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遗传和繁殖功能,与地球上其它非生命物质构成的环境和谐地共处,并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什么又是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呢?生命现象最基本性质是其存在随时间进程而动态变化。
一个生命个体会随着时间而出现、成长、成熟、生殖后代、衰老和死亡,这个过程叫个体发育(ontology)过程;对于无数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称之为类群,类群的单位可以是物种、属、科或更高的生物分类单位。
地球上的类群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数到多数的历史过程。
作为物种或任何类群,也是有来源、有发展分化和衰亡的,这个过程就是系统发育(phylogeny)过程。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系统发育过程统称为生物演化。
对于地球生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群 - 植物,其总体可称之为植物界。
对植物界所有类群的系统发育过程而言,也就是植物界的演化。
植物界的演化就是植物界各类群的发生和发展。
(二)生物演化的基本要素和重大历史事件地球上的生物演化需要3个要素:其一是平台,地球及其水热气等条件可以理解为生物演化的平台;其二是演化材料,组成DNA大分子和生命有机体的各种元素,如碳、氮、氢和氧等化学元素;三是时间。
就植物界而言,存在着最早出现的菌藻类和后来发生的苔藓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不同的重大演化级别。
一个演化级别向另一个演化级别的跃变需要数以亿年的历史。
例如:从DNA大分子形式的初级简单生命形式发展成为原核生物的时间还不清楚,可能为38-25亿年前的事情;从化石记录来看,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绿藻)可能经历了近十亿年,由低等植物藻类发展到高等植物(有胚)的苔藓植物和裸蕨类经历了4亿多年(奥陶纪/志留纪),由孢子生殖的高等植物发展到种子生殖的高等植物(种子蕨出现,泥盆纪晚,距今约4亿年)经历了近2亿年,种子植物中具有复轴性大孢子叶球的裸子植物约出现在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被子植物出现在早白垩纪,距今约1.5亿年。
中国银杏志第二章

一定具有相同的繁殖器官。1965年卡肯果(Karken— ia)
的发现(Archangelsky SA,1965)就充分地说明
了这一点。此种繁殖器官虽然和银杏型的叶(Gink—
goites)和短枝等保存在一起,其形态构造却和银杏
有很大的区别。直至1988年后章伯乐等在我国河
1968;ltolmesWBK,1995)。
同许多其他裸子植物一样,当被子植物于早白
垩世晚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时,银杏类急剧衰
落。这以后,银杏类的化石明显地减少,同时,银
杏属的分布面积也逐渐缩小并限制于温带森林之
内。晚白垩世以后除了个别记录以外已经没有银杏
科以外的种类存在,而且晚白垩世以后所发现的多
2.1.2.3 其他一些已灭绝的重要银杏类植物
白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外也发现若干重
要的银杏类植物化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卡肯果属(Karkenia Archangclsky,1965)
(图2-2) 其模式种内弯卡肯果(Karkenia l~ZCUlWa
Archangelsky)发现于阿根廷早白垩世地层中。这种
1949; Crane PR, 1988; Zhou。ZY, 1991)。也有可
能银杏类是单独的或经由华丽木目自
前裸广植物演化而来。这些推测都有待于发现关键性的化石
来验证。近些年来,在分子系统学方面进行的研究
表明,银杏的某些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
因rAcL序列和让糖体核酸rRNA序列同苏铁类近似的程度超过同柏松类等有较密切关系。
右)在欧洲出现(Florin R,1949),种属和地理分布
植物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
当一份植物标本既不知道名称,也不知产地;仅知 采自我国时,则需要查全国性文献,如《中国高等 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等。 当一份植物标本知道其采集地时,则可使用地方植 物志、手册、检索表等进行鉴定。如标本采自东北 长白山,则可使用《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木 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进行鉴定. 当一种植物仅知中名,不知其拉丁学名和所属科属 时,可使用《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也可应用我 国的全国及地方植物志、图鉴、手册等书后所附的 中名索引。植物的中名常常很不统一,查对时应特 别慎重,以免张冠李戴。
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或纺锤状,多汁。茎直立, 多少具分枝,具条棱及色条。基生叶长圆形,长 20-30cm,宽10-15cm,上面皱缩不平,略有光 泽,下面有粗壮突出的叶脉,全缘或略成波状,先 端钝,基部斜形、截形或略成心形;叶柄粗壮,下 面凸,上面平或具槽;茎生叶互生,较小,卵形或 披针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花23朵团集,果时花被基部彼此结合,花被裂片条形 或狭长圆形,果时变为革质并向内拱曲。胞果下部 陷在硬化的花被片内,上部稍肉质;种子双凸镜形, 直径2-3毫米,红褐色,具光泽;胚环形,苍白色, 外胚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原产欧洲,我国普遍栽培,品种很多,叶可作蔬 菜,根为制糖原料。
植物命名法
双名法: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给物种命名的
方法,第1词为属名,为单数名词或名词化形容词,一格, 首字母大写;第2词为种加词,多为形容词, 性、数、格 与属名一致;少数为所有格的名词或同位名词。之后,要 附上命名人姓氏缩写。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如:银杏 Ginkgo biloba L. 水稻Oryza sativa L.; 龙葵Solanum nigrum L. ;白苋Amaranthus albus L.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 洋葱Allium cepa L. 变种:白丁香 Syringa oblate Lindl. var. alba Rehd.
种子植物分类学

种子植物分类学绪论一、植物分类学的概念植物分类学:是区分植物种类,探索植物间亲缘关系,阐明植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二、植物分类学的历史背景1、基于宏观形态学的分类17世纪之前,人类依据植物的经济用途、生长习性、宏观的形态特征,对他们进行分门别类,不能体现植物演化上的亲疏关系。
2、性分类系统林奈——分类学之父(1707-1778),在《植物种志》中以雄蕊群为基础,将植物划分为24个纲。
3、自然分类系统客观分类的必然产物举例:法国植物学家Bernard,在《植物属志》(GeneraPlantarum, 1789) 中,将植物分为3类,即无子叶植物类、单子叶植物类和双子叶植物类。
英国植物学家J D Hook,在其著作《植物属志》(GeneraPlantarum, 1862- 1883)中发表了自己的自然分类系统,将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视为单独的类群。
但将物种视为稳定的实体,不会随时间变化。
4.系统发育分类系统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在进化论思想的指导下,认识到物种是动态的,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举例:柏施的分类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哈钦松分类系统、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APG分类系统(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ngiosperm Phy logeny Gr oup)三、学习种子植物分类学的任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的植物分门别类,即利用植物分类学知识对植物进行描述、分类和命名。
在此基础上探索植物间亲缘关系、系统演化和起源,阐明植物界自然系统四、植物分类的阶元和等级门、纲、目、科、属、种1、种的概念(1)分类学种:种是由形态特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与其它许多不同形态特征的类群相区别。
优点:利于植物的分类、鉴定。
缺点:具有主观性,熟悉这一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2)生物学种:种是真实或潜在杂交的,并与其它群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优点:具有客观性,不需要实践经验。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目录被子植物概述 (3)被子植物的起源 (3)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3)多元论 (3)单元论 (3)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4)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5)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起源说) (5)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5)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5)4.被子植物的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 (5)被子植物的演化 (6)被子植物演化假说 (6)假花学说 (6)真花学说 (6)被子植物的演化发展 (6)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势 (8)被子植物现存类群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输导系统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和染色体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概述被子植物(Angiosperm)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
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3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
除细菌和致病的真菌外,被子植物直接关系着今天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被子植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作物,这些是供给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
建筑木材、药材和纤维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被子植物的属种十分庞杂,形态变化很大,分布极广,粗看起来,确实难用统一的特征将所有的被子植物归成一类。
因此,对被子植物的祖先存在不同的假说,有多元论和单元论两种起源说。
多元论多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来自许多不相亲近的群类,彼此是平行发展的。
胡先骕、米塞(Meeuse)、恩格勒(Engler)和兰姆(Lam)等人是多元论的代表。
我国的分类学家胡先骕1950年发表了一个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系统,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被子植物的唯一系统。
单元论单元论是当前多数植物学家主张的被子植物起源说。
主要依据是被子植物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性状,如雄蕊都有四个孢子(花粉)囊和特有的药室内层;大孢子叶(心皮)和柱头的存在;雌雄蕊在花轴排列的位置固定不变;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胚乳;以及筛管和伴胞的存在。
植物学大一知识点框架图

植物学大一知识点框架图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结构、功能、分类、进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点是建立对植物世界认知的基础。
下面将以框架图的形式呈现植物学大一知识点的重点内容,帮助大家快速了解植物学的基础体系。
1. 植物的进化与演化-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植物的适应性进化2. 植物体的组成与结构-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形态与发育过程- 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 植物的生殖与繁殖4. 植物的营养与代谢-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的运输- 植物的物质代谢与能量利用- 植物的水分与矿质吸收与转运5. 植物在环境中的响应- 植物对光的响应与光周期调控- 植物对温度、水分、营养等因素的响应 - 植物对生物、非生物因素的适应与防御6. 植物与生态系统-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植物与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的框架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植物学大一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从植物的进化与演化、植物体的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在环境中的响应,到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立植物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植物世界,进一步探索植物的奥秘。
植物学的研究不仅对于对植物感兴趣的学生有益,也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学的知识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林业、园艺等领域,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建立扎实的植物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总结而言,植物学大一知识点框架图提供了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帮助大家快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体系。
通过学习植物的进化与演化、植物体的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在环境中的响应、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等内容,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奥秘,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学发展史略——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

我国植物学发展史略——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一、植物分类学的起源和发展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的种属、分类、命名和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系统地发展起来是在18世纪。
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已存在一定的植物分类知识。
在古代,植物分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印度。
其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康那,以及古罗马的普林尼等人对植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分类学逐渐开始系统地形成。
在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创立了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植物分类学的基础。
二、植物分类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历史。
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著作,对植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描述。
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我国的植物分类学逐渐开始与西方的植物分类学体系联系起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植物分类学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清朝时期,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植物进行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植物分类学知识。
在近代,我国的植物分类学科研机构逐渐兴起,我国植物志和我国植物图鉴等著作开始陆续面世,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对植物分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分类学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未来,植物分类学将更加注重对植物的遗传演化和进化关系的研究,为人类认识植物世界、保护植物资源和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的重视,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大的支持。
随着我国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植物分类学在未来也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
总结:我国植物学发展史略中的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展现了我国植物学在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植物分类学因其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百科全书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植物百科全书》的精彩内容。
植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命形式之一,不仅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百科全书》,探索植物的奥秘。
一、引言《植物百科全书》是一部全面介绍植物种类、形态、生态、生理、分布、用途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
它汇集了古今中外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部百科全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普及植物知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的世界1.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距今约35亿年前。
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形成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世界。
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不断适应环境,进化出各种适应策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植物的分类植物根据形态、生理和遗传等特征,可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类、蕨类和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各种植物在形态、生态和生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 植物的形态与结构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如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这些器官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茎支撑着植物体,使其能够直立生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种子则是植物的繁殖后代。
三、植物的生态与分布1. 植物的生态环境植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适应各种生态环境。
从寒冷的极地到炎热的赤道,从高山到平原,从海洋到内陆,都有植物的踪迹。
植物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维持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
2. 植物的分布特点植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种分布特点。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而极地地区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植物学 第2版 (2)

植物学第2版简介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包括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植物学第2版》,其中包含了对植物学的全面讨论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目录1.植物的起源与演化2.植物分类学3.植物解剖学4.植物生理学5.植物生殖与繁殖6.植物生态学7.植物与人类1.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是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章将介绍植物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植物的出现以及陆生植物的演化过程。
进一步,我们将探讨植物的进化适应和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以及主要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群。
3. 植物解剖学植物解剖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植物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内容。
4.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理机制。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营养需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和激素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
5. 植物生殖与繁殖植物生殖与繁殖是研究植物繁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方式,包括花的结构和功能、传粉和授粉的过程、种子的形成和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6.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适应策略,包括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
7. 植物与人类植物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探讨植物在食品、药物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植物保护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结论本文对《植物学第2版》进行了全面介绍,从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到植物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植物的进化与分类

植物的进化与分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基础的生物之一,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适应了各种环境,并且分为了不同的类群。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进化历程和分类体系。
一、植物进化的历程植物的进化可以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原始地球,当时只有原始海洋中的藻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逐步从水中进化到陆地上。
1. 青绿藻植物青绿藻是植物界最早出现的有机体,它具有原核细胞结构。
青绿藻通常生活在水中,是植物界演化的重要起源。
2.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能够在陆地上存活并繁衍。
苔藓植物的特点是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它们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3. 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陆地上最广泛分布的植物类群,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这些植物通过根、茎和叶的形态结构实现了更高效的物质输送和光合作用。
二、植物的分类体系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植物的多样性,科学家们根据植物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将它们进行了分类。
现代植物分类主要基于进化的角度,以下是常见的植物分类群:1. 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的海藻。
藻类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有的生活在浅水海底,有的生活在深海中。
2. 苔藓植物门苔藓植物门包括藓类、角苔类和藻苔类等。
它们通常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3.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包括蕨类和石松类,是最早出现的种子植物。
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的结构,能够进行孢子繁殖。
4. 裸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包括松类、柏木类等,它们具有裸露的种子,没有结构完善的果实。
5. 被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是目前最为多样化和进化完善的植物类群,包括了绝大部分的花草植物。
被子植物通过花、果和种子进行生殖,形态和生态适应性极为丰富。
三、植物的进化对人类的影响植物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食物和药物来源,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生态环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植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保护水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园艺植物栽培学整理重点讲义资料

园艺植物栽培学一、起源分布分类;二、生长发育规律;三、环境条件;四、育苗;五、园地规划建设;六、定植;七、土肥水;八、整形修剪;九、花果管理园艺植物栽培学笔记绪论一、园艺:是指种植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茶等的生成记忆,是农业生产和城乡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园艺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的种植资源、生长发展规律、繁殖、栽培、育种、储藏、加工、病虫一级造园等科学。
三、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学的一部分,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园艺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科学。
四、园艺的意义: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平衡膳食结构,增加人体营养3.美化环境,改善生态4.出口创汇,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五、我国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第一章园艺植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一、园艺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指园艺植物各种类类群原产地或次生地以及传播、演化和进化的过程。
二、原生起源中学:植物显性性状和最大遗传多样性的聚集地区。
特点是有野生祖先;有原始特有类型;有明显遗传多样性;有大量显性基因。
三、次生起源中心:原生起源中心植物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特点是无野生祖先;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的变异;有大量隐性基因。
四、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8个起源中心,3个亚中心五、同源平行变异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在相近植物的遗传变异性中出现平行现象。
六、植物学分类和园艺学分类A、果树分类(根据农业生物学)1落叶果树:指叶片在秋季或冬季全部脱落,第二年春季重新萌发长叶,具有明显生长期和休眠期的果树。
1)仁果类果树:这类果树包括苹果、梨、沙果、木瓜、山楂等。
果实主要由子房及花托膨大形成,食用部分是肉质的花托,果心中有多粒种子,果实为假果。
2)核果类果树:包括桃、杏、李、梅、樱桃等。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有明显的外、中、内3层果皮;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是食用部分,内果皮木质化成坚硬核。
植物分类学知识普及

植物分类学知识普及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背景知识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
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
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 determination)命名(nomenclature)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
了解和掌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12个主要等级(阶元)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为(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
主要分类阶元如下:门 Divisio或(Phylum)纲 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 Familia (Family)族Tribus(Tribe)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属 Genus (Genus)组 Sectio(Section)系Series(Series)种Species(Species)变种Varietas(Variety)变型Forma(Form)(一) 植物分类学思想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 (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1. 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2. 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3. 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1973)4. 田村道夫系统(1974)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将双子叶植物分为草本支和木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起点,平行进化。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目录被子植物概述 (2)被子植物的起源 (2)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2)多元论 (3)单元论 (3)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3)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4)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起源说) (4)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4)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4)4.被子植物的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 (4)被子植物的演化 (5)被子植物演化假说 (5)假花学说 (5)真花学说 (5)被子植物的演化发展 (5)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势 (7)被子植物现存类群的进化趋势 (7)被子植物输导系统的进化趋势 (7)被子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和染色体的进化趋势 (7)被子植物概述被子植物(Angiosperm)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
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3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
除细菌和致病的真菌外,被子植物直接关系着今天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被子植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作物,这些是供给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
建筑木材、药材和纤维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被子植物的属种十分庞杂,形态变化很大,分布极广,粗看起来,确实难用统一的特征将所有的被子植物归成一类。
因此,对被子植物的祖先存在不同的假说,有多元论和单元论两种起源说。
多元论多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来自许多不相亲近的群类,彼此是平行发展的。
胡先骕、米塞(Meeuse)、恩格勒(Engler)和兰姆(Lam)等人是多元论的代表。
我国的分类学家胡先骕1950年发表了一个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系统,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被子植物的唯一系统。
单元论单元论是当前多数植物学家主张的被子植物起源说。
主要依据是被子植物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性状,如雄蕊都有四个孢子(花粉)囊和特有的药室内层;大孢子叶(心皮)和柱头的存在;雌雄蕊在花轴排列的位置固定不变;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胚乳;以及筛管和伴胞的存在。
植物学笔记大一全部知识点

植物学笔记大一全部知识点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涉及到植物的起源、结构、功能、分类、进化、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笔记将整理大一植物学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原理。
1. 植物起源与进化1.1 植物界的分类与特征1.2 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过程1.3 绿色植物的共同祖先2. 植物的形态结构2.1 植物的体部结构2.2 植物的根、茎、叶的特征与功能2.3 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的结构3. 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形态与生长素的调控3.2 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组织分化3.3 植物的形态发生与组织生长4. 植物的物质代谢4.1 光合作用与光合器官结构4.2 呼吸作用与能量转化4.3 植物的营养吸收与运输5. 植物的生殖与繁殖5.1 植物的有性生殖与花的形成5.2 植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器官的利用 5.3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生境适应6. 植物的适应与生存策略6.1 植物的生态位与生境条件6.2 植物的形态与生理对环境的适应 6.3 植物的竞争与共生关系7. 植物的系统分类7.1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分类7.3 被子植物的分类与演化8. 植物的经济与生态意义8.1 作物与果树的种植与利用8.2 物质循环中的植物生态功能8.3 生态保护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对植物学大一全部知识点的整理,总结了植物起源与进化、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生殖与繁殖、适应与生存策略、系统分类以及经济与生态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对植物的基本特点和生理生物学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植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起源
进化论
19世纪以后,拉马克(J.B. Lamark,1744-1829)和达尔 文(C.R. Darmin,1809-1882)进化论先驱的生物进化思 想普及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 现存的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在与其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细胞、 组织、器官和个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 和空间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尤其是1859年 达尔文发表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崛 起。进化论认为现代栽培植物都是由古代以来野生植物在 不同的时期经人们驯化、培育、选择,进化而来。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特创论
18世纪及以前的时代,基督教所支持的“特创论”, 也即“神创论”占统治的位。瑞士著名分类学家林奈 (Linnaeus,1707-1778)是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 忠实捍卫者。近代植物地理学家的创始人――德国的 哈姆布特(Humbuldt)也认为栽培植物的起源地和
年代是及其神秘的。
次生中心 次生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 ),也叫次生基因 中心 ,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一定 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自交 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因控 制的多样化地区。也有4个特点即: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 但是在中国 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4)有次生中心:植物从一个明确的初生起源中
心逐渐向外扩散,在一个或几个地区形成次生起 源中心,如小麦、玉米、油菜、芝麻、蚕豆、豌 豆等。 (5)无中心:有些作物看不出明确的原生起源地 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似乎都可以驯化栽培,没 有明确的起源中心,如高粱、香蕉。
不同学者对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看法不一,划分 的形式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对瓦维洛夫学说的 修正或补充、扩展,都认为现有的各种作物都有 它们最初被驯化的地区和发生演变的范围,不同 作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驯化,又在一定的 地区发生演变,尽管遗传多样性中心不一定是最 初被驯化的地区,至少是最早发生演变的地区。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五个要点)
(1)世界上某些地区集中表现一些栽培植物的变异。凡是 集中分布一个物种大多数变种、类型的地区,就是这个物 种的起源中心。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 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所以起源中心又可称为基因中心 或变异多样化中心(center of diversity)。
(4)绝大部分栽培植物起源于世界的东方,特别是中国和 印度,这两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一半的栽培植物。其次为西 亚和地中海地区。 (5)栽培植物具有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如从喜马 拉雅山往西到地中海一线,可以发现植物种子和果实有逐 渐变大的倾向,而生长在阿拉伯也门山区的全部植物都有 早熟类型。
瓦维洛夫提出了8个起源中心
7.中美中心:包括墨西哥南部和安的列斯群岛等。 49物种, 9种作物:陆地棉、玉米、甘薯、番茄、菜豆、南瓜等。 8.南美中心: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62物种,
7种作物,如马铃薯、秘鲁番茄、树番茄、笋瓜等等。
8a、智利中心:普通马铃薯和智利草莓的起源中心。 8b、巴西-巴拉圭中心:木薯、花生、烟草、巴西蒲桃、菠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 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 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达林顿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 达林顿主要利用细胞学方法从染色体水平分析栽培植 物的起源,并结合许多人的意见,将世界栽培植物的 起源中心划为9个大区和4个亚区。 • 与瓦维洛夫的8个起源中心相比,他的划分除增加欧 洲亚区(北美亚区)以外,其它8个中心的划分基本 相近。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1.中国中心: 包括中国中部和西部山区及低地,是许多温带、 亚热带植物的起源地,也是世界农业最古老的 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的巨大中心。起源137个 物种,11种作物,如谷、高粱、裸粒圆锥大麦、 荞麦、大豆、大麻、苎麻、赤豆、白菜等。
2.印度-缅甸中心:包括印度(不包括印度旁遮普以及西北 边区)、缅甸和老挝等的,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第二大起源 中心。起源117物种,15种作物,主要起源作物有:水稻、 甘蔗、亚洲棉、红麻、绿豆、豇豆、甘薯、芝麻、茄子等
萝等。
瓦维洛夫认为这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脉、沙漠
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所有的 农具、耕畜、栽培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个中心都
有相当多的有价值的植物和多样性变异,是植物
育种者探索植物新基因的宝库。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勃寂尔栽培植物起源观 勃寂尔编著了《人的习惯与栽培植物的起源》 (1951)系统的考证了植物随人类氏族的活动、习惯 和迁徙而驯化的过程,论证了东半球多种栽培植物的 起源,认为瓦维洛夫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全部证据都 来自植物而不问栽培植物的人”。提出“驯化由自然 产地与新产地之间的差别而引起的”,对驯化来说 “隔离的价值是绝对重要的”。
茹考夫斯基的栽培植物大基因中心
茹考夫斯基提出小基因中心和大基因中心的概念
将瓦维洛夫提出的8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起 源中心,使之能包括所有已发现的作物种类,称这12个起源 中心为大基因中心(megagene center)。 大基因中心包 括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和次生起源地。 1970年提出不同植物物种的地理基因小中心达100余处 之多,认为这种小中心的变异种类对植物育种有重要的利用 价值。 茹考夫斯基的栽培植物12个起源中心覆盖范围过于广泛。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5.地中海地区:包括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与中 国中心同为世界重要的栽培植物起源地。84物种,6种作物, 如大量蔬菜作物、小麦、粒用豆类等。 6.埃塞阿比亚中心:包括埃塞阿比亚和索马里等。 38物种, 15种作物:小麦、大麦、咖啡、高粱、豇豆、豌豆、扁豆、 西瓜等。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哈兰根据植物驯化中扩散的特点,把栽培植物分为 5类
(1)土生型:植物在一个地区驯化后,从未扩散 到其它地区,如非洲稻、埃塞阿比亚芭蕉等。 (2)半土生型:被驯化的植物只在邻近地区扩散, 如云南山楂、西藏光核桃等。 (3)单一中心:在原产地驯化后迅速传播到广大 地区,没有次生中心,如橡胶、咖啡、可可。
还是芥菜、印度芸苔、黑芥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2a . 马来西亚补充区(中心):包括印度支那、马来半岛、 爪哇、加里曼州、苏门答腊及菲律宾等的。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中亚细亚中心:包括印度西北旁遮普及西北边界、克什米 尔、阿富汗和乌兹别克以及天山西部等的。 42物种,15 种作物,起源作物有:普通小麦、豌豆、蚕豆、草棉、芥 菜等。 4.近东中心(西部亚洲中心):小亚细亚内陆、外高加索、 伊朗和土库曼山地。83物种,20种作物,起源作物有:一 粒小麦、葡萄、黑麦、苜蓿、甜瓜、胡萝卜、芫荽等。
线索,有助于明确考察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和
地区,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育种工作都 具有指导意义。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小麦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小麦属(Triticum)。 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一般认为,北从土耳其斯
坦通过新疆、蒙古,南经印度通过云南、四川传
入我国。
玉米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传入的途径, 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 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德坎道尔是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最早的学者,出版 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和《栽培植物地理两部 著作》(1882),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他指出栽 培植物最早被驯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国、西南亚、埃及 和热带亚洲。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事实也说明,大部分作物种质的自然变异主要是
在它的原生或次生中心出现的,所以这些地区的 种质资源中往往蕴藏着育种目标所需要的基因资
源,到起源中心或多样性中心进行考察和搜集,
可以得到丰富的基本种质。
总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使人们对作物起源
的认识有了很大的促进,为现代栽培作物分类打 下良好的基础,为育种工作搜集种质资源提供了
第二章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植 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和 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原 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生 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基 本内容。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论” 和“进化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19世纪以后,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结 合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历 史学等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理论。分别是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勃寂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达林顿栽培植 物起源中心,茹考夫斯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哈兰的栽培 植物起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