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一、情境导入: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看到了家族和性别差异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的重要性。

在上一章的结尾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那么乡土社会如何实现社会的安稳?乡土社会的治理有何特点?乡土社会实现安稳有何文化基础?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费老的文字,去回溯乡土社会治理的文字密码吧。

同时,也借助费老的社会学观点,来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治理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改进。

二、教学目标:1.学习费老准确表意、精准概念的语言表达,运用文中的具体观点,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2.辩证分析文中相似的概念,提升个人思维品质。

3.体会“乡土社会”治理的独特魅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品位。

4.对比“乡土社会”与“当下社会”实现安稳的文化基础,提高从文化角度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建构阅读学术著作专题研究的经验与方法四、教学难点: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思考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文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任务一:细读文章,梳理文本核心内容1.通读《礼治秩序》与《无讼》两章,梳理两章的主要内容。

2.圈点批注,把握住“礼治秩序”和“无讼”的内涵、特征。

3.根据内容的梳理,画出两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4.小组交流讨论,选出典型准确的思维导图。

(一)主要内容《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

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在乡土社会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一、规划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开设导读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目标任务(一)基本目标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二)高级目标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一、导读内容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导读过程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

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

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

2019-2020版语文新教材新导学必修上册讲义:第五单元《乡土中国》+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版语文新教材新导学必修上册讲义:第五单元《乡土中国》+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必修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性著作,由14篇文章组成,涵盖了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展示了那个时期真实的中国农村风貌。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活动2:“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汇报会
2课时
微专题三:走近费孝通
拓展阅读费孝通的其他作品,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思想和成就。
活动1:拓展阅读费孝通作品,知人论世
1课时
单元情境总任务
完成及成果
课后将同学们的思维导图、解说词、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组成“认识中国乡村”集,并在“认识中国乡村”主题论坛上分享、讨论。
3.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4.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大情境任务设计
全班同学一起举办“认识中国乡村”主题论坛。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今日中国乡村都有哪些变化,并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
学习微专题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作品——
学术著作:
《乡土中国》
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 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 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 ,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 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 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 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 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 波纹的性质…… [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 ,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 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任务二 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示例]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 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 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 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 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 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一组 。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 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 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 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 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 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 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 而城市却不然。 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 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 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 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 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 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 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 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课件1-《乡土中国》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课件1-《乡土中国》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删繁就简三秋树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
汇报提纲
一、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二、《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的整体思路 第一步略读整本书 第二步精读 第三步研读 三、困惑
一、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 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 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这一本质特征决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中国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1.11) ;在人与法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乡土社会是 礼俗社会(1.12);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文化)上,也是“熟悉”的,“似乎不太追 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不需要“抽象的普 遍的原则”(1.16)。
2.《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从“愚” (2.1)切入,从乡下人是否需要“文字”突破, 具体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2.19)是 “乡土性”,以及乡土社会文化经验的积累与传
基本结构
• 1.从整体上看,第一篇《乡土本色》堪称全书 的总论。
• 中国基层社会的本质就是“乡土性”(1.1)。 其内涵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 来看,因以耕种为主而形成的“土气”(1.2) ,“不流动”(1.7);二是从人与人(村与村 )的关系来看,因“聚村而居”(1.9)而形 成的“地方性”(1.10)相对封闭,相对“孤 立”(1.10)。
5.《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 需要》可以归为一个“单元”。这3篇围绕“社 会继替”与“社会变迁”展开,重点在论述社 会变革问题。中国乡土社会安定,缺乏变动, 是“血缘社会力”(12.1 )。因为中国乡土社会变动很慢,“社会变迁 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13.6),社会安 定,可以通过“注释”来“维持长老权力的形 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13.1)。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 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
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 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 》《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 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 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 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 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
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 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 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 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 ”,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 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
【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 ,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 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 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 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能力。
五、教学实录和反思
1.教学实录:记录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深入探讨(40分钟)
1.典型人物分析(15分钟)
请同学们选择《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社会问题探讨(15分钟)
3.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10分钟)
最后,我们来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可能难以将作品中的乡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举例、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与发展问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乡土中国》原著纸质书籍
-笔记本和文具用品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如学习通、Blackboard等)
(1)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起始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起始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起始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 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

2.掌握先“粗”后“细”的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3.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4.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5.品味《乡土中国》的写作特色。

重点: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

2.掌握先“粗”后“细”的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3.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4.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难点:1.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2.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同学们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费孝通先生以实地调查为基础, 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性和影响力的观点。

让我们共同开启《乡土中国》的阅读之旅。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掌握学术著作先“粗”后“细”的阅读方法。

2.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3.学会用创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理清《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4.品味《乡土中国》的写作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 掌握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 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2.抓住书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 理清著作的知识体系。

3.品味《乡土中国》的写作特色。

三、学习活动(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 江苏吴江人,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赴英留学, 1938年学成回国。

曾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 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土中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本章节内容涉及乡土中国的民俗风情、家族观念、乡村治理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本节课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习自觉性将得到提升。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5.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各篇核心概念,提炼各篇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辨析两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2.对比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不同,客观评判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

3.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文中观点结合社会文学现象。

4.结合实际,理解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核心概念,用对比分析法理解“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及两个团体道德体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评判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任务一:阅读两篇文章,明确观点,整体把握思路。

任务二:梳理、对比核心概念,填写表格。

任务三:理清两篇文章逻辑关系,创作思维导图。

任务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读下面的文字,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谁?为什么?透过这个故事,思考: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什么特点?你是否听闻过相似的例子?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

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

……参考答案: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雍姬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是因为在她看来,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近。

在以雍姬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2.观看视频: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得以官复原职,在应天府任上审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得知薛蟠属于“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便胡乱判了此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3.陈心想认为,差序格局概念对研究东西方社会关系有价值;该概念属“理想类型”概念,是为分析方便而提出,不必苛责。

苏力认为,以差序格局描述中国乡土社会格局,不成立,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普遍特点;差序化不仅是人类生物本能所致,而且也是地缘的选择;并且历代思想家努力克服也无法消除;从历史角度考察,公共职业道德的出现弱化了差序化,这说明差序化应当不是中西区别的标准而是古今区别的标准。

乡土中国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乡土中国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教师姓名陈述进单位名称玉林市福绵高级中

填写时间2020年8月30日
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必修(上)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难点名称学术著作阅读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整本书概念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成体系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抓住作者举例、比较的行文方式举一反三了解概念。

2.用微课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推理。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用清华大学2020年录取通知书导入新课。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说到俄罗斯我们会联系到战斗民族,说到法国意大利我们会想到浪漫。

说到中华民族,我么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①勤劳?
②善良?
③勇敢?
展示南海岛礁蔬菜和袁隆平海水稻2张照片
——种田种菜!
播放微课。

3、作者研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①弄清乡土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

②实地考察研究,教学相长,给青年学生树立榜样。

——快速读懂整本书,要看序跋注释。

4、抓各篇论题,找出主要概念。

①土,
②熟人社会,
③村落,。

《乡土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乡土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乡土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乡土的思想,认识现代城乡关系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增强珍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提高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体系。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发言能力,增进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领会乡土的概念,理解乡土文学的内涵,认识现代城乡关系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2.难点:解析文本,把握文本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介绍乡土文学的概念,提问学生什么是乡土,有哪些作品是乡土文学代表作?2. 预习(20分钟)学生预习《乡土中国》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手法。

3. 阅读(40分钟)课堂上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认识现代城乡关系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概括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

4. 讨论(30分钟)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回答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回答疑问,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再次理解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四、作业1.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其他文章,并分析文章的人物性格、结构和主题,汇总形成一份报告。

2.作文题目:我眼中的家乡,以乡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并要求结合课文中的思想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估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评分和意见建议,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

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五、写作意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六、写作特点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

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

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

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

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

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

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

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

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任务设计】任务一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示例] 第一篇: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

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提示]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赞同。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

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 不赞同。

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任务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示例]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

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一组。

3.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4.阅读有关篇章,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内涵的区别。

答案在权力部分,作者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以及时势权力。

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类似于选举产生。

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细化的时候才越强大的,而乡土社会却几乎是自给自足,分工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结构:教化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