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高可用平台架构规划方案
系统高可用解决方案
(1)采用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2)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点。
(3)建立数据恢复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数据恢复速度。
5.管理层面:
(1)制定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建立故障响应和应急处理流程,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3)对系统进行定期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系统高可用解决方案
第1篇
系统高可用解决方案
一、背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系统高可用性在保障企业业务连续性、提高用户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减少因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系统高可用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
1.提高系统可用性,确保业务连续性。
2.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提升用户体验。
2.性能要求: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负载均衡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访问需求。
3.安全要求: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4.管理要求: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运维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解决方案
1.硬件冗余设计
-主备服务器:部署双机热备,采用心跳线连接,实现故障自动切换。
-存储设备:采用RAID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冗余性和可靠性。
2.行业标准:遵循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规定,确保方案的合法合规性。
3.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五、实施与评估
1.逐步实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2.效果评估:定期对系统可用性、性能、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持续优化方案。
3.反馈与改进:收集用户反馈,结合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万亿级企业级三高(高可用、高并发、高可靠)微服务架构设计和实践
万亿级企业级三⾼(⾼可⽤、⾼并发、⾼可靠)微服务架构设计和实践介绍打造顶级思维模型篇,以企业三⾼微服务架构设计为例,打造⾃⼰顶级思维模型;⼀直关注⽞姐,以下介绍和启发都是来源与⽞姐课程分享,每天学习进步加油!⽬录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实践微服务架构设计与拆分⽅法论(拆分⽅法论、架构设计折中、折中思维模型、应⽤实践)微服务架构业务真是案例同步/异步模式深度剖析(阿⾥/腾讯云/异步架构模式)顶级思维模型深度剖析1. 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实践Domain Driven Desgin (领域驱动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就是⾯向对象编程,DDD(领域驱动设计)不是贫⾎模型、充⾎模型、领域模型降本增效DDD本质就是服务⾼内聚、低耦合DDD落地⽅式就是按照业务领域拆分服务2.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拆分⽅法论业务侧(垂直⽅向):领域驱动设计,垂直拆分DDD与⽬前微服务分层结构如下:Entity->ModelAggredateRoot->LogicService->Controller架构侧(⽔平⽅向):⽔平拆分综上所述微服务就是领域驱动设计和架构⽔平拆分,微服务可以分为服务和数据;2.1 业务侧(垂直⽅向):领域驱动设计和实践业务领域设计拆分原则也可以从物理和逻辑进⾏拆分,物理就是强耦合,逻辑是弱耦合,⽐如:⽤户、商品、订单、交易,⽤户与商品、商品与订单、商品与交易都是逻辑关系,即可以把服务拆分为:⽤户服务、商品服务、订单服务、交易服务;也可以从逻辑进⾏拆分,如⽤户服务会有注册、登录请求,注册为写请求,登录为读请求进⾏拆分(API);所有的拆分⼀定要从业务⾓度去考虑,任何脱离业务的架构都是耍流氓;选择优雅的解决⽅案。
2.2 ⽔平⽅向:架构功能拆分和实践⽔平拆分分层图以上是通过软件架构功能进⾏⽔平拆分服务,以及每⼀层拆分服务对应功能;备注:每⼀层服务访问都是从上到下,不允许⽔平服务层访问⼆⼿交易平台微服务架构实践在以上服务分层架构上⾯,也可以把⼀些公共的功能进⾏提取出公共的服务,即微服务中台架构。
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的架构设计
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的架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任务。
为了能够高效地处理这些任务,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的架构设计展开讨论,并介绍其核心组件和工作流程。
一、架构设计概述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的架构设计旨在实现任务的快速调度和高效处理。
它通常由调度器、任务队列、执行器和监控器等核心组件构成。
1. 调度器:调度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将任务分配给可用的执行器进行处理。
调度器需要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和动态可调度的特性,以应对不同任务场景的需求。
2. 任务队列:任务队列用于存储待执行的任务,它可以是基于内存的队列或分布式消息队列。
任务队列的设计应考虑到高并发情况下的并发读写和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3. 执行器:执行器是任务的实际执行者,它负责从任务队列中获取任务并执行。
执行器需要具备高并发执行能力和任务执行状态的监控与管理能力,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并保证任务执行的质量。
4. 监控器:监控器用于监控整个任务调度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它能够实时采集系统的运行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二、任务调度流程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的核心工作流程如下:1. 任务提交:用户通过接口或其他方式将任务提交到任务调度系统。
2. 任务分配:调度器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将任务分配给可用的执行器。
任务分配可以采用轮询、负载均衡或其他算法。
3. 任务执行:执行器从任务队列中获取任务,并根据任务的类型和要求进行具体的执行。
执行过程中,执行器需要记录任务的执行状态和结果。
4. 任务完成:任务执行完成后,执行器将执行结果返回给调度器,并将任务标记为已完成。
5. 监控与管理:监控器实时采集任务调度系统的运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展示。
同时,监控器还能够对任务执行状态和系统性能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关键技术和挑战在设计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关键技术和挑战:1. 并发处理:高并发任务调度系统需要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任务请求。
高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高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并发系统越来越普遍,而高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优化成为了很多企业所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架构设计入手,探讨高并发系统的优化方法。
一、架构设计高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可以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打下基础,降低后期工作难度和成本。
1.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是实现高并发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将系统拆分为多个模块,通过网络通信协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这样可以将压力分散到多台服务器上,灵活地扩容和缩容。
2.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将整个系统拆分成若干个小服务模块,每个模块有独立的代码和资源。
这样设计可以更快地开发和部署,避免整个系统因为某个模块的问题而宕机。
同时,微服务架构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和语言,让各个模块做到最优化,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3.缓存技术缓存技术是高并发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将常用的数据在内存中存储起来,避免每次请求都从数据库中读取,降低系统的负载。
常见的缓存技术有Redis、Memcached等。
二、优化方法在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于高并发系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1.数据库优化数据库是高并发系统的瓶颈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一些优化工作,缓解对数据库的压力。
(1)使用索引使用合适的索引可以提高数据的查询速度,降低数据库的负载。
但是,索引建立得不好,反而会影响性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数据库设计和优化经验。
(2)水平切分和垂直切分当数据库的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水平切分或垂直切分,将不同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避免单一数据库过载。
2.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高并发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可以将请求平均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吞吐量。
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有轮询算法、加权轮询算法、随机算法等。
3.CDN加速CDN是指内容分发网络,可以将网站的静态资源存储在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加快用户访问速度。
海量并发下高可用库存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海量并发下高可用库存中心的设计与实现在海量并发下实现高可用的库存中心的设计至关重要,这可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处理大量的库存操作请求,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一、基础架构设计:1.库存中心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多个库存节点,每个节点负责一部分库存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2.使用主从复制的方式保证库存数据的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每个节点都可以接收读操作请求,而写操作只能由主节点处理。
3.引入负载均衡的机制,将请求均匀地分发到各个库存节点,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处理能力。
二、一致性设计:1.引入分布式事务处理机制,确保库存操作的一致性。
通过如分布式锁、分布式事务协调器等技术来实现。
2.库存中心记录每次操作的流水日志,并定期对所有库存节点的数据进行校验和同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高可用性设计:1.使用可插拔式组件,将库存中心与外部系统解耦,以避免单点故障的问题。
2.设置监控系统和告警机制,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的故障,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3.使用集群和冗余机制,确保系统在节点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同时要有自动重启和故障转移的机制。
四、性能优化设计:1.使用内存缓存技术,将热点数据保存在内存中,提高读写操作的性能。
2.利用异步处理和批处理机制,将一些耗时的操作异步化,并以批量方式执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能力。
3.优化数据库设计和索引,减少库存查询和更新的耗时,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性能。
五、故障恢复设计:1.定期备份库存数据,以便在系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
2.设计有效的灾难恢复机制,确保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将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六、安全性设计:1.引入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机制,保护库存中心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2.使用加密技术,保护库存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3.建立日志系统,记录所有的操作记录,以便进行安全审计和追踪。
总结:以上是一个可能的海量并发下高可用库存中心设计与实现的方案。
如何构建高可用性的物联网平台架构(五)
构建高可用性的物联网平台架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构建物联网平台架构时,高可用性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一些构建高可用性物联网平台架构的方法和策略。
1. 设计分布式架构为了保证物联网平台的高可用性,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架构采用多个节点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通过高速网络连接。
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在发生单点故障时可以自动地从其他节点接管工作。
这种架构能够提供良好的负载均衡和故障恢复能力,有效地减少单点故障的影响。
2. 实施容错机制容错机制是构建高可用性物联网平台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容错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故障检测和故障恢复等功能。
数据备份可以将数据多次复制到不同的节点上,确保数据不会因某个节点的故障而丢失。
故障检测可以通过实时监控节点的状态,并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故障恢复可以在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实现无缝的故障恢复。
3. 采用负载均衡策略负载均衡是确保物联网平台高可用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在高负载情况下,单个节点可能无法处理所有的请求。
通过使用负载均衡器,可以将请求分发到多个节点上,实现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策略可以根据节点的负载情况动态地调整请求的分发,确保每个节点都能均衡地处理请求。
4. 引入自动化部署和监控工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控物联网平台,引入自动化部署和监控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自动化部署工具可以帮助快速部署和更新平台的各个组件,减少人工操作出错的可能性。
监控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平台的性能指标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些工具的引入可以提高平台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减少故障的风险。
5. 引入容器化技术容器化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物联网平台的高可用性。
通过将应用程序和依赖项捆绑在一个容器中,并在不同的节点上运行,可以实现应用程序的高度隔离和可移植性。
容器化技术还可以快速地扩展和缩小应用程序的规模,以适应不同的负载需求。
这种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有效地保证平台的高可用性。
高并发系统设计的架构与优化
高并发系统设计的架构与优化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互联网应用的高并发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如何设计和优化高并发系统成为了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和优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系统架构设计高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关键。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方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数据库读写分离在高并发场景下,数据库成为系统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取读写分离的策略。
即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别由不同的数据库实例处理。
这样既可以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效率,又可以减轻数据库的负担,从而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
2. 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为了让系统能够平衡地分配压力,从而使得系统总体上的吞吐量最大化。
通常采取硬件负载均衡或软件负载均衡。
硬件负载均衡通常使用专门的负载均衡服务器,而软件负载均衡则通过程序来实现。
无论哪种负载均衡方式,都必须能够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
3. 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可以解决单点故障以及数据存储管理问题。
系统可以将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节点上,这些节点之间可以互相备份,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发生故障,其他节点可以顶替其工作。
从长远来看,分布式存储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系统的扩展性需求。
4. 缓存机制缓存技术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可以有效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常用的缓存技术有Redis、Memcached等。
这些技术可以让系统数据更快地访问,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5. 异步消息队列在高并发系统中,异步消息队列可以保证数据的异步化处理和传递。
异步方式可以移除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从而减缓系统的压力。
同时,消息队列适合处理大量的数据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二、系统优化除了系统架构的设计外,还需要进行系统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数据库优化数据库是高并发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数据库,主要的优化手段包括合理使用索引、优化SQL语句、使用缓存等。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5.系统验收:对系统进行严格测试,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6.运维管理:建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运维效率。
六、预期效果
1.系统性能显著提升,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
2.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适应未来业务变化。
3.系统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降低安全风险。
4.安全架构
(1)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病毒系统,保障网络安全。
(2)对重要业务系统进问。
(4)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修复安全隐患。
五、实施方案
1.项目筹备: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范围、时间表和预算。
2.技术选型: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软件及网络设备。
3.系统设计:完成系统架构设计,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4.系统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分阶段进行系统部署和调试。
5.系统验收:对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6.运维管理:建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六、预期效果
1.系统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2.系统扩展性增强,适应未来业务变化。
(2)服务器硬件配置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
(3)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成熟稳定的商业产品。
(4)服务器集群部署,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3.数据存储架构
(1)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读写性能。
(2)数据存储设备采用冗余设计,确保数据安全。
(3)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4)建立数据容灾中心,实现数据的远程备份和恢复。
5.易维护: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降低系统维护难度。
四、系统架构设计
1.网络架构
高并发应用数据库解决方案
高并发应用数据库解决方案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高并发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还是在线游戏,都需要应对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的情况。
而这种高并发的访问量对数据库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高并发应用数据库解决方案,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应用的方案。
一、读写分离架构读写分离是一种常见的解决高并发问题的方法。
该架构通过将读和写操作分离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中,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通常情况下,读操作远远多于写操作,因此将读操作分散到多个从数据库中可以有效减轻主数据库的负载。
同时,通过主从同步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在读写分离架构中,主数据库负责处理写操作,而从数据库负责处理读操作。
对于一些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可以使用主从同步工具实时同步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二、数据库分库分表数据库分库分表是一种常见的垂直拆分数据库的方式。
该方式通过将不同的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实例中,减轻单一数据库的压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具体而言,将数据库按照业务功能或者数据类型进行拆分,每个数据库实例只负责处理相关的业务数据。
在数据库分库分表的架构中,常使用分片技术来实现数据的拆分和路由。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片,可以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数据库中,提高系统的并发读写能力。
三、缓存技术的应用缓存技术是常见的提高系统性能的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缓存,可以将一部分热点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
对于高并发应用来说,缓存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常见的缓存技术包括内存数据库、分布式缓存和CDN等。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将部分数据直接缓存在内存中,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
四、数据库水平拆分数据库水平拆分是一种常见的解决高并发问题的方法。
该方式通过将一个表的数据拆分到多个数据库中,减少单一数据库的查询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
数据库水平拆分可以根据数据的某一字段进行拆分,例如按照用户ID进行拆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分散存储到不同的数据库中,提高系统的并发读写能力。
铁路平台搭建方案
铁路平台搭建方案1. 引言随着现代化铁路的发展,铁路平台作为一个关键的信息化系统,旨在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铁路平台搭建方案,包括系统架构、技术选型、安全性保障、数据管理和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的考虑。
2. 系统架构铁路平台搭建方案的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分为前端、中间层和后端三层。
前端负责用户界面展示和用户交互,中间层负责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传输,后端负责数据存储和处理。
3. 技术选型为了满足铁路平台的高并发和高可用性要求,本方案选择以下技术进行搭建:- 前端框架:使用React作为前端框架,实现富客户端的界面展示和用户交互功能。
- 中间层框架:采用Spring Boot作为中间层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传输功能。
- 后端数据库:采用MySQL作为后端数据库,存储和管理铁路相关的数据。
- 通信协议:使用RESTful API作为通信协议,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传输和交互。
4. 安全性保障铁路平台搭建方案需要满足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性要求。
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本方案采取以下措施: - 数据加密:对铁路平台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 用户认证与授权:使用OAuth2.0进行用户的认证和授权,限制非法访问和操作。
- 安全审计:记录用户的操作日志和系统的行为日志,以便追踪和调查安全事件。
5. 数据管理铁路平台涉及大量的数据管理工作,包括车票信息、车辆调度、乘客信息等。
为了高效地管理和查询这些数据,本方案采取以下措施: - 数据库优化: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索引设计和查询优化,提高查询速度和响应时间。
- 分布式缓存:采用Redis作为分布式缓存,减轻数据库的压力,提高系统的性能。
- 高可用备份:使用数据库的主从复制和备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
6. 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是铁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操作效率。
本方案将用户界面设计与用户需求相结合,遵循以下原则: - 界面简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和功能,保持用户界面的简洁和清晰。
数据中心架构设计构建高可用可扩展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架构设计构建高可用可扩展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在现代技术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存储、管理和处理海量的数据。
为了确保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设计和构建一个高可用可扩展的数据中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讨论数据中心架构设计的关键方面和步骤。
一、高可用性设计高可用性是指数据中心在面对硬件或软件故障时能够保持持续运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设计原则,以确保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1. 冗余设计:为了防止单点故障,必须在关键组件和设备上实施冗余。
这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采用冗余设计可以确保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另一台设备能够无缝接管。
2. 网络拓扑设计:采用冗余网络拓扑结构,如多路径 routing (MPLS),可以确保网络故障时仍能提供连续的连接。
使用虚拟化技术将网络虚拟化也是值得考虑的方式,以提高网络的弹性和可扩展性。
3. 能源供应:数据中心需要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在断电时能够无缝切换到备用能源,如 UPS(不间断电源)和发电机组。
此外,电力线路也需要进行冗余设计,以降低线路故障对数据中心运营的影响。
4. 硬件设备管理:定期维护和监控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
及时发现并替换出现故障的硬件设备,以防止故障扩散和数据丢失。
二、可扩展性设计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设计原则,以确保数据中心的可扩展性:1.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使数据中心的扩展更加容易和灵活。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组件(如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组织成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需求逐步添置新的模块。
2. 弹性计算: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弹性计算资源,以应对工作负载的不断变化和突发需求。
云计算平台可以根据需求自动调整资源分配,并提供快速扩展的能力。
3. 存储架构设计:选择合适的存储技术和架构对数据中心的可扩展性至关重要。
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和快速的读写操作,同时提高存储容量和性能。
淘宝高并发解决方案
概述淘宝是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之一,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访问淘宝平台。
在高并发的访问环境下,如何保证淘宝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淘宝高并发解决方案,包括架构设计、缓存优化、数据库优化以及负载均衡。
架构设计淘宝采用了分布式架构来应对高并发的访问压力。
整个系统被划分为多个服务模块,每个模块独立运行,并通过消息队列进行通信。
这种架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缓存优化为了减轻数据库的压力,淘宝采用了大量的缓存来加速数据访问。
其中,最核心的缓存技术是利用Redis来缓存热点数据。
通过将频繁访问的数据放入Redis缓存中,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淘宝还利用CDN(内容分发网络)来缓存静态资源,例如商品图片、CSS文件和JavaScript文件。
CDN可以将这些静态资源缓存在全球各地的节点上,用户可以就近访问这些缓存节点,从而提高访问速度。
数据库优化淘宝使用了分布式数据库来处理海量的数据。
数据库采用主从复制的方式,将读写操作分散到多个数据库节点上,从而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
为了减少数据库查询的负载,淘宝采用了数据库分库分表的技术。
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散到多个数据库和表中,从而均衡数据库的负载,并且降低了单个数据库的数据量和并发访问量。
此外,淘宝还采用了数据库的读写分离技术。
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别路由到不同的数据库节点上,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性能。
负载均衡淘宝使用了负载均衡技术来分发用户的请求,以实现高并发的访问。
主要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DNS负载均衡和反向代理负载均衡。
DNS负载均衡将用户的请求解析到多个服务器的IP地址上,从而使得用户的请求被均衡地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则是通过将用户的请求发送到多个反向代理服务器上,由反向代理服务器再将请求分发给后端的多个应用服务器。
这样可以均衡地分担用户的请求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总结淘宝面临着海量用户的高并发访问压力,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需要在架构设计、缓存优化、数据库优化和负载均衡等方面进行优化。
大数据高并发解决方案
大数据高并发解决方案引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资源。
大数据的使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增强决策能力、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等。
然而,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往往涉及到海量数据的并发读写,并且需要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完成。
因此,在构建大数据平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高并发性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大数据高并发解决方案,并讨论其优缺点。
数据库读写分离数据库读写分离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开处理,可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压力,并提高并发性能。
具体来说,可以将读操作分发到多个从库上,而将写操作只发送到主库上。
读写分离的好处是能够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地扩展读库的数量,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同时,读写分离也能够减轻主库的压力,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读写分离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读写分离需要同步数据到从库上,可能会引入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读写分离的配置和维护相对较复杂,需要考虑主从库的同步机制以及故障切换等问题。
缓存缓存是另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热点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可以减少对底层存储系统(如数据库)的读取次数,从而提高并发性能。
缓存的好处是能够显著减少数据库的负载,并且能够以较低的延迟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此外,缓存还能够减少对底层存储系统的依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缓存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缓存可能引入数据一致性问题。
如果缓存中的数据与底层存储系统中的数据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应用程序的错误行为。
其次,缓存的大小和生命周期需要谨慎设置,否则可能会浪费内存资源或者导致数据过期。
数据分片数据分片是一种将大数据集合分成小块进行存储和处理的解决方案。
数据分片能够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并充分利用集群的并发处理能力。
数据分片的好处是能够实现数据的水平扩展,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同时,数据分片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因为如果一个节点故障,其他节点依然可以继续工作。
高可用性的架构设计
高可用性的架构设计如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应用被部署到了云端,关乎用户体验和数据保障的高可用性愈发重要。
为了提高应用的可用性,开发者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云架构的设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设计高可用性的架构。
一、弹性设计弹性设计是高可用性的前提。
弹性架构可以迅速地应对大量的流量峰值或者高负载的情况。
当服务器负载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为了防止系统崩溃,可以利用弹性伸缩技术自动增加服务器数量,分散负载。
同时,如果存在异常服务器,可以自动剔除,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二、多地域部署使用多地域部署可以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
当某个地域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其他地域的服务器可以自动接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同时,多地域部署也可以解决由于网络延迟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三、负载均衡负载均衡可以将流量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服务器上,避免服务器负载过高而导致系统崩溃。
负载均衡可以采用软负载均衡和硬负载均衡两种方式。
软负载均衡通常是通过反向代理服务器来实现,而硬负载均衡则需要使用专门的硬件设备。
四、分布式存储传统的单节点存储会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
分布式存储通常有两种方式:基于文件系统和基于对象存储。
基于文件系统的分布式存储通常比较适合处理大文件的存储和访问。
而基于对象存储的分布式存储则适合存储海量小文件。
五、自动化部署在高可用性架构中,自动化部署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并且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自动化部署通常需要配合配置管理工具和持续集成工具来实现。
六、监控和告警高可用性架构需要实时监控服务器状态,并提供符合需求的告警机制。
通过监控和告警,可以快速发现服务器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的情况,防止故障扩散影响整个系统。
总之,高可用性的架构需要弹性设计、多地域部署、负载均衡、分布式存储、自动化部署以及监控和告警等方面的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完美配合下,才能实现真正的高可用性。
高并发解决方案
高并发解决方案高并发是指在短时间内,系统接收到大量并发请求的情况。
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高并发成为了许多网络服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级企业和技术人员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高并发解决方案。
一、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高并发解决方案。
在负载均衡中,系统将流量分配到多个服务器上,以实现对并发请求的分摊。
常用的负载均衡算法有轮询、加权轮询、最少连接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服务器的性能和负载来动态调整请求的分配。
负载均衡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还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分布式缓存分布式缓存也是一种常见的高并发解决方案。
在分布式缓存中,系统将数据缓存在多台服务器上,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压力。
通过将经常访问的数据缓存起来,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常用的分布式缓存系统有Redis、Memcached等。
通过合理地利用分布式缓存,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三、数据库优化数据库是许多系统中的瓶颈所在。
为了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对数据库进行优化来达到目的。
常见的数据库优化方式包括索引优化、分库分表、读写分离等。
通过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和查询语句,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库的负载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四、异步处理异步处理也是一种常用的高并发解决方案。
在系统中,有些请求可能需要进行耗时的计算或者调用外部接口,如果同步处理这些请求,会导致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影响系统的并发能力。
而异步处理可以将这些耗时的任务放入消息队列中,后台线程异步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五、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是一种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分布在不同服务器上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子系统,可以实现对并发请求的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
分布式架构可以根据业务特点和负载情况进行灵活的扩展和部署,使系统更加稳定和可靠。
应用程序池的高可用架构如何设计
应用程序池的高可用架构如何设计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应用程序池作为承载应用程序运行的关键组件,其高可用架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和业务的连续性。
那么,如何设计应用程序池的高可用架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应用程序池。
简单来说,应用程序池是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互联网信息服务)中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组应用程序的集合,这些应用程序共享相同的配置和资源,并在同一个进程中运行。
通过将应用程序分组到不同的应用程序池中,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隔离应用程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要设计应用程序池的高可用架构,第一步是进行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的目的是将传入的请求均匀地分配到多个服务器上,以避免单个服务器过载。
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包括轮询、加权轮询、最少连接等。
通过使用负载均衡设备或软件,如 F5 BIGIP、Nginx 等,可以实现请求的智能分配,提高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
在负载均衡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服务器的冗余。
冗余意味着有多个相同配置的服务器同时运行,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其他服务器能够立即接管其工作,确保应用程序的持续运行。
为了实现服务器的冗余,可以采用主备模式或集群模式。
主备模式中,一台服务器为主服务器,另一台为备用服务器,当主服务器故障时,备用服务器自动切换为主服务器。
集群模式则是多台服务器共同工作,通过共享资源和状态信息,实现协同处理和故障切换。
为了保证应用程序池在服务器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监控和故障检测机制必不可少。
监控系统需要实时监测服务器的性能指标,如 CPU 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等,以及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如响应时间、错误率等。
当检测到服务器或应用程序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触发故障切换流程。
数据存储也是高可用架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用程序通常需要依赖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如果数据库出现故障,将导致应用程序无法正常工作。
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
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高可用性网络架构是保障企业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性能。
在设计和优化高可用性网络架构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硬件设备、协议选择、冗余设计和热备份等。
首先,网络拓扑结构是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设计的基础。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树型、环形和混合型等。
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还需要考虑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便将来的升级和扩展。
其次,硬件设备的选用对于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至关重要。
在选购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网络设备时,需要考虑其性能、可靠性和扩展性。
同时,也需要考虑设备的支持和维护情况,以便及时解决硬件故障和升级固件。
协议选择也是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BGP协议和OSPF协议等。
在选择协议时,需要综合考虑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扩展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协议的开销、漫游能力和安全性等因素。
冗余设计是高可用性网络架构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通过引入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可以有效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并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常见的冗余设计包括设备冗余、链路冗余和路径冗余。
通过合理的冗余设计,即使某个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仍能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另外,热备份也是提高网络可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将主设备和备份设备进行状态同步和数据同步,可以在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实现快速的备份设备接管。
热备份的关键在于实时数据同步和状态同步,通过使用高效的同步算法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减少传输延迟。
此外,网络安全也是高可用性网络架构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网络中断、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等风险,严重影响网络的可用性。
因此,在设计高可用性网络架构时,需要考虑安全策略、访问控制、防火墙配置和入侵检测等措施,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
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无论是面向用户的互联网应用还是企业内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需要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以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法。
一、硬件层面的架构设计在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时,硬件层面的架构设计是基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硬件设计原则:1. 选用高性能服务器:选择具备高处理能力、大内存容量和高速磁盘存储的服务器,以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
2. 使用负载均衡:通过使用负载均衡器,将用户的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上,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可靠性。
3. 数据库优化:优化数据库设计和索引,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 Cluster或Oracle RAC,以确保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并发读写操作。
二、软件层面的架构设计在高性能并发系统的软件层面,以下架构设计原则值得注意:1. 使用分布式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或服务,并通过分布式调用和消息队列等机制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并发处理能力。
2. 引入缓存机制:在系统中添加缓存层,将经常被访问的数据缓存在内存中,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读取性能和并发处理能力。
常用的缓存系统包括Redis和Memcached等。
3. 异步处理:将一些耗时的任务,如文件上传、邮件发送等,异步化处理,以减少用户请求的等待时间,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三、算法优化除了硬件和软件层面的设计之外,算法优化也是构建高性能并发系统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算法优化技巧:1. 并发控制:采用合适的并发控制算法,如乐观锁和悲观锁,来避免并发访问导致的数据冲突和一致性问题。
2. 数据分片:对于大规模数据处理场景,可以采用数据分片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从而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3. 高效搜索算法:对于需要大规模数据搜索的场景,采用高效的搜索算法,如二分查找和哈希查找,可以显著提高搜索性能。
Mysql三高架构,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
Mysql三⾼架构,⾼并发、⾼性能、⾼可⽤mysql 三⾼⾼并发:同时处理的事务数⾼⾼性能:事务/SQL的执⾏速度⾼⾼可⽤:系统可⽤的时间⾼如何实现三⾼⾼并发:通过复制和扩展,将数据分散⾄多个节点⾼性能:复制提升速度,扩展提升容量⾼可⽤:节点间⾝份切换保证随时可⽤实现三⾼的⼿段复制⽬的:数据冗余⼿段:binlog传送收货:并发量提升、可⽤性提⾼问题:占⽤更多硬件资源扩展⽬的:扩展数据库容量⼿段:数据分⽚分库、分表收货:性能、并发量提升问题:可能降低可⽤性切换⽬的:提⾼可⽤性⼿段:主从⾝份切换收货:并发量提升问题:丢失切换时演进dble分了两个数据分⽚,每个数据分⽚都是⼀个独⽴的数据库集群,⼀主两备,MHA manager负责管理每⼀⽚的主备的健康,如果有问题的话,MHA manager负责主备的切换,⽽且MHA manager在主备切换的时候会通知DBLE,让DBLE的流量导到新上来的主库上去。
这个架构在很多公司或者云服务⼚商叫作DRDS,分布式数据库服务。
在⼏年前⽐如在阿⾥云买DRDS服务,现在阿⾥云没有这个服务了,其实阿⾥云就是提供⼀个类似架构的mysql集群。
问题:这么⼀个架构,说挂就挂!因为有⼀个单点问题,DBLE是单点的,⽐如DBLE宕机了,下⾯的数据库再健壮也没⽤,因为客户端连接的是DBLE,业务永远不可能只连接MYSQL A或者MYSQL B,因为MYSQL分库分表了,MYSQL A或者MYSQL B永远都是⼀部分数据,所以业务直接连上没有意义,必须通过DBLE,⽽DBLE单点的问题就是成了这个系统架构最薄弱的点。
搭建多个DBLE,每个DBLE都做相同的配置,配置它连接MYSQL A和MYSQL B,然后每个DBLE都可以独⽴的访问,这样其实不可以!因为分库分表了,虚拟表和虚拟数据库的信息是存在DBLE上的,进⼀步说每个表按照什么列分配的,⽐如按时间,三年前的放在A库,三年后的放在B库,这个信息怎么分,元数据是放在DBLE上,现在DBLE⼀个变成多个,它们之间的元数据如何同步?很难同步!⽐如业务要新建⼀个表,新的表的数据是存在DBLE上的,⽐如有什么字段,怎么分表,都是存在DBLE上,⽐如客户端连接的是第⼀个DBLE,第⼀个DBLE记录了创建新表,但另外两个不知道,下次别的客户端连接另外两个DBLE,另外两个DBLE都不知道有新表创建,所以说多个DBLE 之间的数据是需要同步的,⽐如让⼀个DBLE当主DBLE,其中的当备DBLE,可不是不可以,但DBLE可以借助zookeeper,zookeeper是⼀个经典的分布式协调服务,这个服务可以保存很多数据和元数据,⽽且在保存数据量不⼤的时候可以做到⾼可⽤,⽽且不需要DBLE从主复制到备的问题,任何的元数据都存到zookeeper上,遇到任何元数据的问题都从zookeeper拉回来,这样就⽤zookeeper存储表信息、分⽚等信息,当客户端在其中⼀个DBLE上创建新表插⼊了新数据或者修改了表的元数据的时候,DBLE会把数据存储到zookeeper集群⾥,然后另外的DBLE在需要元数据的时候,从zookeeper集群获取,这样就完美解决了多个DBLE节点数据同步问题。
高可用方案文档
高可用方案文档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可用性成为了现代化系统设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高可用性指的是系统在面对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时,能够保持持续运行和可靠性服务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可用方案,旨在帮助开发团队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
二、背景分析在设计高可用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系统的背景进行分析。
包括系统的需求、目标用户、系统规模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了解系统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制定高可用方案。
三、高可用架构设计1.冗余设计冗余是提高系统可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系统各个关键组件上进行冗余设计,可以避免单点故障的发生。
例如,可以使用主备架构或集群架构来实现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冗余。
2.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分发用户请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将用户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可以实现请求的均衡分配,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用性。
常见的负载均衡方式包括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
3.监控与告警监控与告警是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故障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系统中集成监控工具,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当系统出现异常时,及时发送告警通知,以便管理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自动化运维自动化运维是提高系统可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自动化运维工具,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提高运维效率。
例如,可以使用自动化部署工具来完成系统的部署和升级,减少系统停机时间。
5.故障恢复故障恢复是高可用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制定完善的故障恢复策略,可以在系统故障发生时快速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可以使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的方式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风险评估在设计高可用方案时,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系统的各个环节,找出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可以进行灾备演练,测试系统在灾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高可用方案实施高可用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规划、设计、实施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______
版本∶______
高并发平台架构规划方案
V1.0
起草人: XXX
起草时间:YYYY年MM月DD日
审核人:
审核时间:
修改情况记录:
序号修改模块名称修改内容修改人修改人名称
1
2
3
1概述
1.1简述
本文档针对XX项目的特点,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在系统不调整或微调整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整体吞吐量以适应项目的快速发展。
其中包括各个阶段项目架构部署规划。
1.2设计目标
A.快速的响应能力
在各种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具备可靠地容灾能力,部分系统问题不影响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行。
将停止服务时间降低到最低甚至是不间断服务。
B.可伸缩性的系统体系
随着访问的增加,系统具备良好的伸缩能力。
其中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 1)硬件:Web服务器集群,缓存服务器集群,文件服务器集群,数据库服务器等集群。
各个群集之间负载均衡,任何一个集群由于资源不足出现瓶颈的时候,只要根据需要添加一个服务器节点,做简单的配置就能达到扩展的目的。
2)软件:整个软件应用系统纵向分割,按照模块划分,各个模块即相互独立,又可以无缝结合。
如果需要扩展一个模块,只要做独立开发,无需该原有系统的代码,只要做简单的配置就能结合在已经,并对该模块管理。
C.安全可靠的系统
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用户数据的高度安全,系统考虑了多种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各子系统安全、子系统模块安全、回话期间安全等)。
系统具有7×24小时的运行能力,并且具有系统灾难的快速恢复能力,及数据安全的保证。
D.易管理的体系架构
整个系统、服务的状态处于一个实时的监控之下。
其中包括:配置管理、故
障性能检测、代码发布等:
1)配置管理: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系统,对整个运行环境进行界面配置管理。
同类集群可以批量操作。
2)性能监测:通过统一的监控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器或集群分别监测,根据监测报表实时决策优化方案。
3)代码发布: 如果扩展模块开发完,只要通过发布系统发布到指定的服务器,或某一类服务器。
1.3设计原则
1)高可用性:将停止服务时间降低到最低甚至是不间断服务;
2)可扩展性:随着访问的增加,系统具备良好的伸缩能力;
3)可视性:系统、服务的状态处于一个实时的监控之下;
4)高性能高可靠性:经过优化的体系结构及合理的备份策略;
5)安全性:结构上的安全及主机的安全策略;
6)易维护性: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维护庞大的集群系统;
7)低成本:前期尽量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利用软件提高性能。
1.4读者对象
该文档的主要读者对象:项目经理、架构师、服务器维护人员等。
2项目分析
项目特点如下:
1)高并发,初期虽然PV比较低,但随着快速发展pv增长很快;
2)数据实时性要求高;
3)数据正确性要求高;
4)大多数页面属于动态页面;
5)网站需要大量商品图片展示;
6)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广告、类目导航寻找商品;
7)网站读多写少,比例超过10:1
8)卖家相关数据量比较大,比如商品数、评价数。
3架构遵循规则
1)能分拆的独立应用,尽量分割开来;
2)独立应用有程序与数据库组成;
3)程序有静态文件或动态文件组成;
4)数据库有主数据库(专门用于写)与从数据库(专门用于读)组成,其中主数据库中的数据会实时同步到从数据库;
5)频繁调用的动态数据能加入缓存;
6)数据库大到影响检索效率是,必须横向分割。
如:用户表已经相当大,ID能整除2的放在userinfo2,ID能整除3的放在userinfo3,ID能整除4的放在userinfo4,ID能整除5的放在userinfo5等,把一张大表分成4张小表。
7)数据库、文件、缓存等服务器能负载均衡;
8)要求不及时,能批处理的尽量独立批量处理。
4系统架构
项目初期由于压力较小,应用服务、数据库、备份分别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甚至都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但整个系统前期的开发需要按照以下负载方式考虑设计分布式部署,方便随着项目负荷增大,评估出负荷点,能很容易在不改变程序的基础上,添加硬件设备就能缓解整体负荷。
由于前期节点比较少,“4.7 服务器性能检测系统”、“4.8服务器管理系统”、“4.8 代码分发系统”等暂时不考虑,具体开发时间根据项目发展情况而定。
4.1子系统结构
注:其中前台的每个分站旗下的App与西安分站相同,这里进用西安分站做个举例说明。
4.2App应用系统
包含web页面的各App应用,页面类型分为:静态页面,动态页面。
静态页面对I/O要求比较高;动态页面对内存、CPU等要求比较高。
因此静态页面与动态页面分开部署在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器上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分:静态Web服务器,动态Web服务器。
其中当客户访问静态页面的时候,仅访问静态web服务器,静态Web服务器根据需要从文件服务器上提取所必须的css,js,图片等文件;而当用户访问动态页面时,动态Web服务器根据需要先去缓存服务器上检查是否有需要的数据,如果有,则直接从缓存服务器中取,否则从数据库中取相应的数据,同时添加到缓存服务器上(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加到缓存服务器中,主要加那些不频繁变化的数据),根据需要从文件服务器上提取所必须的css,js,图片等文件。
如图2-1-1所示。
图2-1-1 App应用系统(分两部分:动态,静态)静态网页的网址形式通常是以.htm、.html、.shtml、.xml等为后缀的。
同时在静态页面上也可以出现各种动态的效果,如.GIF格式的动画、FLASH、滚动
字母等,这些“动态效果”只是视觉上的。
静态页面的优点:
1)完全脱离了数据库访问的压力,直接访问速度快,用户体验良好,而且不
容易屏蔽;
2)内容非常稳定,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容易获得较好排名;搜索引擎
也会经常光顾网站;
3)提高网站安全性,防止不良代码注入;
4)对服务器要求不高。
因此对于不频繁变化的内容尽量静态化,同时针对静态页面定制相应的服务器,这样不但能提高网站的访问速度,同时能节省服务器资源。
动态网页的网址形式通常是以.jsp、.php、.aspx、.asax、.shtml、.ascx 等为后后缀的。
动态页面主要用于人机交互(如:论坛,评论等),实时效率比较高。
动态页面不但服务器要求比较高,同时需要频繁与数据库交互,给数据库服务器带来很大的压力。
因此只有网站中频繁变化的部分,以及管理系统需要做成动态页面
随着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即使静态页面与动态页面分开,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也难于承受那么大的流量。
如果一台服务器难于负荷静态服务的时候,则根据需要添加多台服务器一起承载静态服务负荷。
为了让多台服务器更好的协同工作,且随着集群负荷的增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服务器以达到分担负荷的作用,则利用网络负载平衡器把这些服务器群集起来。
动态服务业可以按照这样的均衡方式达到提高性能与扩展的效果。
如图2-1-2所示。
图2-1-2 App应用系统负载均衡
其中Windows2003 网络负载均衡原理:是按照通讯量来分配的。
可以配置成各个主机均分;也可以给好点的机器多分点负荷量,给差点的机器分少点负荷量(负荷量:各主机处理的通信量/总的通讯量)。
也可以指定各个主机的优先级,按照优先级确定那个主机处理接收到的通讯。
而整个群集对外表现为一个IP,一个域名只要绑定到该IP上,则通过该域名的请求都会分发到群集中的各个服务器上一起工作。
当网站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即使用群集能解决性能问题,但所有的服务都部署在一个群集中,一个群集就有成百上千个站点很难管理。
因此在网站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需要按照网站模块应用的不同进行纵向分割。
然后根据各个应用的访问量实际情况作负载均衡以提升整体的性能。
静态服务,动态服务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部署。
其中动态服务纵向分割不仅方便了站点管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数据库负载提供了方便。
因此动态服务器更应该尽量按照应用的不同纵
向分割。
如图2-1-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