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5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前言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编制了《二OO五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水资源情势,以便群策群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并且得以可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
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出数据和信息。
《公报》来水、水质部分主要采用二OO五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同时也采用了部分报汛资料。
用水部分主要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在公报编制过程中,对上述资料进行了综合汇总和部分调整补充。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10.7mm,比上年769.7mm偏多5.3%,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19.3%,属偏丰年。
2005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15.8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5.85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20.01亿m3。
2005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51.46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49.16亿m3增加2.30亿m3。
2005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幅度为0.45m,地下水蓄水变量增加5.54亿m3。
2005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1512.3km2,比上年同期减少1180.9km2。
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1.03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7.81%、引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2.75%,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8.65%、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0.79%。
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7.08亿m3。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以反映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万km2,下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龙库以上16.5%龙库~兰11.5%兰~头19.2%龙~三24.0%头~龙15.4%三~花5.2%内流区5.3%花以下2.9%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5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1.0mm ,折合降水总量3426.70亿m 3,比上年降水量增大2.2%;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1.0%;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3.6%,总体上属平水年。
2005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1089.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024.8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7.7%,为偏枯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903.5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0.2%;地下水资源量27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4.2%;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3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933.9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9.8%。
2005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686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7.4%;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7634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4.4%。
2005年,全省共统计了60座大型水库和236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78.40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9.9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3.38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地下水源占3.3%,其他水源占0.3%;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33%,工业用水占32.58%,农业用水占56.09%;生态用水(仅指城市环境用水)占0.03%。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0.90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7.7%。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79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工业废水占75.6%,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5%,建筑业废污水占0.1%。
2005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3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8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3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25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72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6升/日。
2005年,对全省6262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2.4%,比2004年减少2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12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7个,占58.3%。
对16个湖泊和23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6个和22 座。
2005年锦州市水资源公报

锦州日报/2006年/3月/22日/第A03版新闻专刊2005年锦州市水资源公报2005年我市为平水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持平,比2004年减少1.3%。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7.1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了12.4%。
全市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略多,其中4座中型水库蓄水量共增加了1729万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继续回升,全年总的供用水量少于去年,各河流水质与去年比较未见明显好转。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63.1毫米,折合水量为56.47亿立方米,是继2004年以来的第二个平水年。
全年1月到3月降水很少,其余时段降雨分布的比较适宜农时,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
年内分配:5、6月份降水较多,尤其5月份是多年平均值的3倍左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9月至12月降水量偏少。
其中:1月至2月降水6.7毫米,与多年平均值持平;3月至5月降水163.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一倍以上;6月至9月降水427.9毫米,与多年平均值持平,占全年降水量的68.8%;10月至12月降水23.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4.8%。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布看,绕阳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61.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为平水年;大凌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2%;小凌河流域平均降水量633.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5.1%,为丰水年;沿海杏山地区平均降水量512.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4.4%,为偏枯水年份。
从行政区分布看,市区平均降水量为659.9毫米,为丰水年;义县平均降水量为588.2毫米,为偏丰水年;凌海市平均降水量为568.2毫米,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为平水年;黑山县、原北宁市降水量分别为528.5毫米、549.3毫米,属偏枯水年份。
(二)地表水资源:1.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径流量表示。
2005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7.1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71.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12.4%。
重庆市2005年水资源公报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5重庆市水利局二OO六年五月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5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31.1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932.0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47%,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48%,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 2005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09.7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8.77%,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21%。
蓄水动态 2005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6.52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8%。
供用水量 2005年,全市总供水量为71.15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 5.49%;总用水量为71.157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5.49%。
用水指标 2005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54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3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2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10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40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0升/日。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

河流水质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4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
与2004年比较,全国水质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7%~66%;海河、黄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0%~31%。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37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3.3%,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4.2%。
总体来看,省界水体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松花江区、珠江区和长江区(未含太湖流域),辽河区、太湖流域、淮河区和海河区的省界断面水质较差。
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总磷等。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48个湖泊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17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9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12个。
对47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4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32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太湖:若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6.7%、16.3%和77.0%。
若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Ⅲ类水面积占6.7%,IV类水面积占85.1%,劣Ⅴ类水面积占8.2%。
全湖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滇池: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Ⅳ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全湖总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320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5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79.7%;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0.3%,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21座。
2005水情年报

一、概述2005年,我市的降雨量要大于多年平均水平,全市面平均雨量为1644毫米,比多年平均1517毫米(1956~2000年)偏多127毫米(约8%),单就降雨量分析属平水年份。
从降雨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山区高,城区、东北部平原沿海偏低的特点,特别是鄞奉平原、慈溪北部沿海偏低,而余姚四明山区、宁海西部山区以及象山港两侧丘陵地带偏多,最大年降雨量为宁海西部山区的马岙雨量站(236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慈溪北部沿海的庵东雨量站(1123毫米)。
2005年我市梅雨期的特点是:梅雨期偏短,梅雨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梅雨期间的梅雨特征极不明显。
我市于6月10日入梅(常年为6月14日),6月23日出梅(常年为7月8日),历时13天(常年24天),全市梅雨期面平均雨量仅为42毫米左右,不足常年梅雨量的20%。
梅雨期的降水以过程性天气影响为主,少了常年连续阴雨绵绵的感觉。
2005年台汛期中,由于副热带高压较强,多次控制我市上空,使我市今年的高温天气仍比常年偏长,7月上旬有局部短时期干旱发生。
但是今年赤道辐合带较为活跃,造成影响我市的台风偏多,7~10月先后有5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5号“海棠”、9号“麦莎”和15号“卡努”台风对我市的影响较大,特别是9号和15号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我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我市沿海潮位在台风影响期间,都出现80~150cm的较大增水,8月6日,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又恰逢天文大潮,宁波、镇海出现今年最高潮位为4.56米、4.54米。
进入2005年以来,由于台汛期几次台风的影响,暴雨引发洪水,导致年内我市各类水库、河网水位下半年在中高水位运行,有几座水库短时间内超蓄,至9月中旬,26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已达7.55亿立方米,占控制蓄水量的96.5%,比去年同期增蓄近亿立方米。
二、雨情2005年我市的年降水总量比2004年增加15%左右,比常年水平略偏多,全市各雨量站的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2400毫米之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为1644毫米左右,属平水年份。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06-07-05 13:35:582005年,各级水利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水利投入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不断加强,水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27.4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71.6亿元,地方政府投资(包括部门自筹)398.3亿元,利用外资18.4亿元,国内贷款81.5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43.0亿元,其他投资14.6亿元。
在全部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399.6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7.7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4.2亿元,水电及专项工程投资135.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3%、30.0%、5.3%、16.4%。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71.58亿元,比2004年减少7亿多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19亿元,占26.58%;国债专项资金188.36亿元,占69.36%;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4.05%;利用外资0.02亿元,占0.01%。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85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920亿元,较上年增加3.0%。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753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794亿元。
当年新开工项目2095个,新增投资规模797亿元。
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709个,新增固定资产364亿元。
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07个,新增固定资产204亿元。
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4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3.1%。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46.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6个在建单元工程),较去年减少36.7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30.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0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9.8亿元,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49.4亿元。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宁显胜;农经一班,222011303210010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
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
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
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5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5年)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进度加快。
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24.5亿吨,比上年增加8.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3.1亿吨,比上年增加10.0%。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81.4亿吨,比上年增加7.7%。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14.2万吨,比上年增加5.6%。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49.8万吨,比上年增加12.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1.2%和75.1%,比上年分别提高0.5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2005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3万吨,比上年增加13.1%。
烟尘排放量1182.5万吨,比上年增加8.0%。
工业粉尘排放量911.2万吨,比上年增加0.7%。
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0.9%和71.0%,比上年分别提高2.3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4亿吨,比上年增加1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6.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654.7万吨,比上年减少6.1%。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78个。
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4994.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5.0%。
2005年排污费征收总额达到123.2亿元,比上年增加30.8%。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1.99%,比上年提高6.32个百分点。
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458.2亿元,比上年增加48.7%,其中用于废水治理投资133.7亿元、废气治理投资213.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6.6%、49.2%。
2005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661.1毫米,较常年略偏多,但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梅雨期18天(常年26天),全省平均梅雨量112.8毫米,比常年同期均值偏少54.2%。
全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有5个,其中登陆台风两个,浙南和浙东沿海台汛期降水量明显偏多,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5年全省总水资源量为1014.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99.36亿立方米。
产水系数0.59,产水模数97.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2175立方米。
全省157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80.1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6.79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温瑞平原的永强比去年扩大13.1平方公里,杭嘉湖平原嘉兴市区减少41.3平方公里,平湖城关则较上年增大187平方公里。
全省总供水量为209.9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02.79亿立方米,占96.6%。
全省总用水量为209.9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年用水量94.29亿立方米,占44.9%,农田亩均灌溉年用水量414立方米。
城乡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44.5立方米(注:城镇公共用水和农村牲畜用水不计入生活用水量中),全省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为20.7%。
全省总耗水量115.66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5.1%。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69.01亿立方米,占59.7%。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3.6亿吨,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为5.13亿吨。
2005年全省江河水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城市内河、平原水网和各大水系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污染类型仍以有机污染为主。
全省各水库的水质较好,主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中营养状态。
二、降水量㈠分区降水量2005年,全省降水量为1661.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723.99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6%,比2004年偏多18.8%。
2005年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04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03年及多年平均比较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鄱阳湖水系太湖水系钱塘江浙东诸河浙南诸河闽东诸河闽江全省降水量(毫米)500.01000.01500.02000.02500.0降水量(毫米)全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表与2003年及多年平均比较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04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地域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
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
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
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
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
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
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公报概述

中国水资源公报概述汇报内容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8月16日l l l l1. 基本情况2. 水资源数量及质量评价3. 开发利用调查评价4. 存在问题1. 基本情况q开展状况数量评价分区水资源调查评价质量评价开发利用评价1994年以前: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表水评价地下水评价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评价开发利用评价1994年—1996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7年—:全国按年度向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公告全国各地的来水、用水、水质的动态状况,反映国内重要水事活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水量平衡用耗排水平衡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开发利用与水量、水质协调对于大范围评价区,根据河流径流情势,水资源分布特点及自然地理条件,按其相似性进行分区。
水资源分区除考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外,还需兼顾水系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满足农业规划、流域规划、水资源估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等的要求。
行政分区:省级、地级、县级水资源分区:一级、二级、三级计算单元:水资源公报为二级区套地市。
1分区一级区 10 二级区 80 三级区 214资料来源人口产值产量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来水蓄水用水水质各省级行政区统计程序统计主管部门全国收集利用有关部门已有资料为主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辅以必要的典型调查、观测试验和专题研究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地市区县2.1 降水量单站降水量分区降水量汇总单站降水量 (mm) 面积加权2. 水资源数量及质量评价降水资料来源区域内所有水文站、雨量站和部分气象台(站)区域外临近地区水文站、雨量站和气象台(站)的资料,以便正确绘制边界地区的等值线图。
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计算单元降水量 (mm)行政分区降水量 (mm) 流域分区降水量 (mm)分区降水总量(亿m3)=分区降水深(mm)×分区面积(km2)22.2 地表水资源量基本概念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分区地表水资源量汇总单站径流量2.3 地下水资源量山前侧向补给量以及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行政分区径流量控制区还原后径流量+未控区估算径流量计算单元径流量累加平原区水资源量流域分区径流量山丘区水资源量分区径流量(mm)=分区径流深(亿m3)×分区面积(km2)2.4 水资源总量陆地蒸发En 植物截流损失地表水体蒸发坡面流大气降水P水资源总量(亿m )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
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12个水资源二级区。
2005年平均降水量1071.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9107.5亿立方米,与常年(多年平均,下同)持平。
地表水资源量9788.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49.0毫米,与常年基本持平,属平水年份;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0.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9889.1亿立方米,与常年基本持平。
全流域平均产水系数为0.52,产水模数55.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年初增加39.4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入海水量9136亿立方米(不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
2005年总供水量184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5.3%,地下水源占4.3%,其它水源(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仅占0.4%。
总用水量184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含林牧渔畜)占52.9%,第二产业用水占35.5%,第三产业用水占1.7%,居民生活用水占8.8%,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河湖补水,不含河道内生态用水,下同)占1.1%。
总耗水量821.0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44.6%。
人均综合用水量420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0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52立方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每日155升(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每日70升(不含牲畜饮水)。
2005年废污水排放量296.4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生活污水92.4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占31.2%;工业废水204.0亿吨,占68.8%。
2005年江苏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JIANG SU SHE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5江苏省水利厅1——概述一、降水量二、水资源量三、蓄水状况四、水资源利用五、水资源节约六、水资源保护七、水资源管理2——概 述2005年江苏省平均降水量1084.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05亿立方米,属于平水年。
2005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6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6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2.2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1.65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517.7亿立方米,总用水量517.7亿立方米,总耗水量246.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总体比上年略有好转。
2005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693立方米/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284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42立方米,单位工业(不含火电)增加值用水量为64立方米/万元,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40升/天,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5升/天。
一、 降水量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84.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0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大9.0%,属于平水年。
2005年行政分区降水量宿迁泰州镇江扬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南通苏州常州徐州无锡南京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毫米【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河区杨集站的1722.6毫米,最小为通南沿江区的新港站658.8毫米。
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在50%到90%之间,平均为74.8%。
【梅雨】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25日入梅,6月29日出梅,梅期明显偏短,梅雨量异常偏少,江淮地区几近“空梅”。
苏南沿江地区累计面平均梅雨量仅39.0毫米,只有常年梅雨量的16.0%;江淮之间22.0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10.0%;淮北地区同期梅雨量34.0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19.0%。
淮河水资源公报2005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
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
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
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
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
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
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
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
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国土面积185900平方公里,分属长江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3%)和淮河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7%),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和1个林区。
降水 201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79.3毫米,比上年增加20.0%,比常年偏多8.4%,为偏丰年份。
水资源 201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39.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6.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不重复计算量为29.6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268.7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22.5%。
2010年全省入境水量673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5.3%;全省出境水量为783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7.2%。
蓄水动态 2010年全省66座大型水库和259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2.3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1.99亿立方米。
全省13个典型湖泊年末蓄水总量为18.46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4.87亿立方米。
供水量 2010年全省供水量292.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81.80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9.75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82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10年全省用水量292.3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138.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1.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 32.60亿立方米。
总用水耗水量为129.24亿立方米,耗水率44.2%。
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18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185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 201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9.62亿吨,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废水)为37.9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9.16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2.55亿吨。
全省废污水入河量为34.74亿吨,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为30.36亿吨。
地表水水质 2010年全省地表水质监测河流总长为8385.5公里,其中劣于Ⅲ类的河流总长为1915.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2.8%,主要集中在城市(镇)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总量为61010亿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东、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内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贵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福建、江苏、海南、广东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间,宁夏、天津、北京、贵州的减小幅度在20%~10%之间。
地表水资源量 200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82亿m3,折合径流深284.9mm,比2004年增加16.7%,比常年值偏多1.0%。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4.1%,比2004年增加34.9%;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6%,比2004年增加13.2%。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河南、吉林、青海、江苏偏多35%以上,福建、陕西、新疆、四川、辽宁偏多20%~1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偏少50%以上,山西、天津、宁夏、贵州偏少50%~20%,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重庆、湖北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有21个省(自治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江苏达176.6%,福建、海南、吉林在100%~70%之间;在地表水资源量减少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天津减少幅度达27.2%。
2005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91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694亿m3,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为1139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605亿m3,比2004年增加3684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5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091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15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0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26亿m3。
2005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78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38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9%。
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1.9%、36.3%、7.7%和4.1%。
水资源总量 200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亿m3,比常年值偏多1.2%。
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071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即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重复。
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5951亿m3,比常年值偏多13.2%,占全国的21.2%;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2210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6%,占全国的78.8%。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0%,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6万m3。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5年对全国469座大型水库和2842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547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17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234亿m3,比年初增加277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13亿m3,比年初增加40亿m3。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南方四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115亿m3,以珠江区增加幅度最大,达77亿m3;北方六区比年初增加202亿m3,以黄河区增加幅度最大,达109亿m3。
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除浙江、湖南、天津、山西、陕西和云南6个省(直辖市)蓄水量略有减少外,其余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共增加蓄水量334亿m3,其中增幅较大的青海、广东、吉林分别增加了94亿、37亿和36亿m3。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5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仅增加2亿m3。
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松花江区、淮河区、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增加27亿、23亿和7亿m3;海河区、西北诸河区、黄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减少38亿、11亿和6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有8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吉林、黑龙江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17亿和13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9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新疆减少幅度较大,分别减少29亿和10亿m3。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5年,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4个,漏斗总面积6.7万km2。
在39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 km2的共10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5个。
在35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 km2的共2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1个。
2005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8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9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2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7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 2005年全国总供水量5633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0%。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
在4572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0%,引水工程占37.5%,提水工程占27.2%,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3%。
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量主要包括:海河区引黄河水37亿m3,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59亿m3,长江区从淮河、钱塘江和澜沧江共引水10亿m3。
在1039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4%,深层承压水占19.0%,微咸水占0.6%。
北方六区供水量2491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2%;南方四区供水量3142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8%。
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计237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别为96亿和64亿m3。
用水量 2005年全国总用水量5633亿m3,其中生活用水(含公共用水)占12.0%,工业用水占22.8%,农业用水占63.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6%。
与2004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85亿m3,其中农业用水减少6亿m3,工业用水增加56亿m3(其中火电用水增加36亿m3),生活用水增加24亿m3,生态用水增加11亿m3。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145、1621、1867亿m3,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1%、28.8%、33.1%。
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400~200亿m3的有10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100亿m3的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m3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福建、湖北、安徽6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和重庆2个直辖市。
若按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居民生活用水占8.2%,生产用水占90.2%,生态用水占1.6%。
用水消耗量 2005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6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6.2%,工业耗水占9.4%,生活耗水占12.4%,生态耗水占2.0%。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
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2%,城镇生活为29%。
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2005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717亿t,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用水指标 2005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32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304m3。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1L(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48m3。
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25、390、521m3,即中部小,东、西部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180、348、546m3,西部是东部的3.0倍;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分别为401、382、586m3,西部大于东、中部。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江苏、上海、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537、1315、1202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河南、陕西、天津、北京、山东、重庆、四川、贵州、河北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m3。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m3的有新疆、西藏、宁夏3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小于2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山西、浙江、辽宁、河南、河北9个省(直辖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49和62m3。
按可比价计算,200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04年下降了7.8%,比1997年下降了50%。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005年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供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19.6%,南北方差异较大。
北方六区为43.3%,其中海河区高达74.5%,黄河区为57.4%;南方四区为14.1%,其中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在18%左右,西南诸河区不足2%。
2005年我国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1980~2000年平均总补给量的百分比)为43.8%。
其中海河和辽河区较高,分别为93.6%和81.0%;黄河区和松花江区分别为44.3%和44.1%;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较低,分别为34.6%和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