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925b63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f.png)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课件
![脑脊液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3b8f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5.png)
浆膜腔积液 检查
学习要点
❖ 浆膜腔积液得发生机制及分类 ❖ 检查内容
一般性状 化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 渗漏鉴别 ❖ 常见渗出液得特点 ❖ 临床应用
基本知识
❖ 人体得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称为浆 膜腔。
❖ 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 病理情况下,腔内液体增多称为浆膜腔积液
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正常阴性或弱阳性
①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0、25g/L可呈弱阳性 原理:蛋白+饱和石炭酸→蛋白盐→混浊或沉淀
②定量试验
原理:蛋白+生物碱 → 混浊 浊度与蛋白量成正比 参考值:0、2~0、45g/L(成) 0、2~0、4g/L (儿)
蛋白质测定得临床意义:
增加 减少
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 粘蛋白就是一种酸 性糖蛋白,其等点 为3∽5,因在酸性 溶液中析出,产生 白色淀。
❖ 渗出液常阳性,而 漏出液常阴性,
葡萄糖测定
❖ 渗出液
化脓菌感染↓↓↓ 结核菌感染↓↓ 恶性肿瘤↓ 类风湿<3、33mmol/L SLE基本正常
❖ 漏出液:与血糖基本相等。
神经梅毒
常见病得脑脊液特点
正常 化脑
压力 外观
蛋白
糖
定性 定量
氯化物 细胞
80~180 透明
↑↑↑
混浊
- 0、2~0、 2、5~4、120~130 0~8
4
5
+++ ↑源自↑↓↓↓↓↑↑↑
细菌
- +
结脑 ↑↑
微混 ++ ↑↑
↓↓
↓↓↓
脑脊液处理措施
![脑脊液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049d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f.png)
脑脊液处理措施引言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脑和脊髓周围的液体环境。
它由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分泌组织产生,通过脑脊液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和吸收。
脑脊液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提供保护和代谢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脑脊液可能需要被处理,例如在脑脊液分析、脑脊液排放或脑脊液引流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脑脊液处理的一些常见措施。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采集是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
通常在临床检查和研究中,需要对脑脊液进行采集以获取相关信息。
常见的脑脊液采集方法包括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引流。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麻醉和选择采集位置等。
采集完成后,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及处理脑脊液样本。
2. 脑脊液分析脑脊液分析是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细胞学特征和微生物学指标等,进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的一种方法。
脑脊液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
在进行脑脊液分析时,需要一定的处理措施来确保脑脊液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脑脊液分析的常见指标包括蛋白质含量、细胞数、糖含量和微生物学指标等。
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通常需要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方法和质量控制。
对脑脊液样本进行离心、离心上清液和沉淀液的分离,可以帮助获得更清晰的分析结果。
3. 脑脊液排放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脑脊液进行排放。
脑脊液排放可以通过脑脊液引流管或脑室-腹腔分流管等装置进行。
脑脊液排放的目的是减少脑脊液的体积和压力,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轻脑脊液压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在进行脑脊液排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确保排放过程中脑脊液的流量和压力稳定。
其次,排放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最后,排放完成后,需要对排放设备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4. 脑脊液引流脑脊液引流是通过植入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或其他引流设备,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或其他部位。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0a5185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c.png)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是一种在大脑和脊髓中循环的透明液体,它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
保护大脑、提供养分和移除废物等。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是指它在体内的循环路径,下面将介绍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过程。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系统中的脉络丛细胞产生。
这些细胞通过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电解质等,在脑室内形成脑脊液。
同时,脉络丛细胞还能分泌一种脑脊液特有的蛋白质,帮助维持脑脊液的正常成分。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循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脑室系统和脑脊膜。
脑室系统循环
脑脊液首先在侧脑室中产生,然后通过中脑脑室、第四脑室和脑脊液囊进入蛛
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下腔中,脑脊液对脑组织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
接着,脑脊液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脑脊液囊,最终被吸收并排出体外。
脑脊膜循环
脑脊膜循环是指脑脊液通过脑脊膜的途径循环。
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流向小脑
裂池和颅底区域,通过蛛网膜孔进入下颅窝脑脊液池,最终进入淋巴系统。
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的吸收主要通过颅骨和颈部的淋巴系统完成。
慢性脑室系统的脑脊液会
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囊,然后进入颅底和脑室池。
这些区域的脑脊液最终被吸收到颈部淋巴系统中,从而维持脑脊液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包括脑室系统循环和脑脊膜循环,通过这些途径,脑脊液得以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吸收,维持着大脑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脑脊液电影诊断标准
![脑脊液电影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bc07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6.png)
脑脊液电影诊断标准
脑脊液(CSF)电影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脑脊液在脊椎管内的流动情况。
这种检查通常被用于评估脑脊液的动力学和检测可能的异常,如脑脊液循环障碍或脊膜瘤等。
脑脊液电影的诊断标准通常取决于医生对图像的解读,而这可能因医院、地区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医生可能会关注以下方面:
脑脊液流动速度: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应该是持续而均匀的。
异常的流动速度或中断的流动可能是潜在问题的指标。
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医生可能关注脑脊液在脊椎管中的运动和循环模式。
不正常的循环动力学可能与脑脊液压力异常或阻塞有关。
脊膜瘤或其他结构:脑脊液电影可以用于检测脊膜瘤等异常结构的存在。
脊膜瘤是脑脊液腔内的囊肿,可能影响脊液的正常流动。
椎管和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医生可能关注椎管和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以便评估可能存在的异常或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电影通常作为辅助检查来使用,医生可能
会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
诊断标准和解读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并且可能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患者应与医生沟通,了解诊断结果并获得相关建议。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94e5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7.png)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一、脑脊液的概述脑脊液是由脑脊膜细胞分泌的透明无色液体,主要包括脑室内脑脊液和脑室外脑脊液,是维持脑组织微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脑组织的机械支撑、调节脑脊间质的成分、维护脑代谢和排除代谢产物等。
二、脑脊液的采集1.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最常用的脑脊液采集方法,通过在腰椎间隙穿刺椎管,能够直接获取脑脊液。
适用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2.经颅穿刺经颅穿刺是在脑室、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脊液引流、血行性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等。
3.脊髓外导管脊髓外导管是通过椎弓切开直接将导管放入蛛网膜下腔,用于脑室外引流、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
4.蛛网膜下腔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通过在脑脊液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膜炎、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和检查。
三、脑脊液的理化检查1.外观正常脑脊液外观为透明无色,无血性或浑浊,无血迹和异物,浑浊或混浊可能表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等。
2.颜色正常脑脊液颜色无色或微黄,有血迹使颜色变为红褐色或黄褐色,代表脊髓脊-膜出血。
3.透明度正常脑脊液透明度高,浑浊、混浊可能表示有炎症、蛋白质含量高、白细胞增多等。
4.化学检查①蛋白质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蛋白浓度为0.15-0.45g/L,增加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肿瘤、脑代谢病和变性疾病等。
②糖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为2.5-4.5mmol/L,降低可能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5.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能够明确细胞数量和类型,用于白血细胞增高的疾病诊断,如脑膜炎、脑脊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四、脑脊液的微生物学检查1.细菌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用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2.真菌培养脑脊液真菌培养是用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如念珠菌、曲霉菌、白念珠菌等。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e1f5cf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d.png)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脑脊液培养及鉴定是一种用于检测脑脊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脑脊液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主要存在于脑脊液腔中,起着保护和支持神经组织的作用。
当脑脊液发生感染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等。
因此,对脑脊液进行培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脑脊液培养是将脑脊液样本放入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富养液培养基中,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繁殖所需的条件,温度和氧气条件则模拟了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环境。
通过培养,可以让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繁殖,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之前,需要先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对脑脊液样本的离心和过滤,以去除其中的细胞和杂质。
接下来,将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并将培养基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
通常,培养时间为24至48小时。
脑脊液鉴定是通过观察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和性状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和质地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生理和生化试验来鉴定微生物的特性,如产气、产酸、产酶等。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并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还可以判断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病情进展和预测预后。
然而,脑脊液培养及鉴定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首先,培养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24至48小时。
在等待结果期间,临床医生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治疗。
其次,脑脊液培养及鉴定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样本被外源性微生物污染。
此外,某些微生物可能具有特殊的生长要求,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并指导临床治疗。
脑脊液检查与分析
![脑脊液检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cc11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7.png)
腰穿注意事项
是否腰穿?
应通过观察病人意识、精神状况、眼底、生命体征等疾病发 生发展过程并结合CT/MRI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
如有颅压高,且估计为脑弥漫性病变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为进一步诊治,可以按下列方法慎重穿刺:
◆ 穿刺前半小时内先脱水 ◆ 穿刺时选细针,成功后退出针芯至针尾后迅速接测压表 ◆ 测压表连针身一起迅速拔出,针眼用消毒方纱压迫 ◆ 取测压接管内的脑脊液送检 ◆ 操作要快速,并严密观察病人的情况 ◆ 术后根据压力情况调整医嘱,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较有意义,见于
●化脓菌、结核菌、真菌性脑膜炎时,被破坏的脑膜细胞释放出葡萄糖 酵解酶,将糖酵解为乳酸,使糖含量降低;感染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代 谢改变,其代谢产物抑制了血脑屏障的膜携带运转功能,使从血液进入 脑脊液的葡萄糖量减少 ●癌肿,尤其是脑膜癌病,由于癌细胞代谢活跃,可将葡萄糖迅速酵解; 而癌细胞本身就能使碳水化合物发生不正常代谢,并可以阻止糖通过血 脑屏障。癌肿转移时,糖含量可降至零 ●脑的囊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弓形体病等寄生虫感染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症如胰岛细胞瘤、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过量 等均可致脑脊液糖含量降低 ●其它如神经梅毒、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鼻 咽癌、高颈位脊髓病变的深度X线或60Co放射治疗,或脑脊液留置太久 等,均可引起脑脊液糖降低
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腰椎穿刺术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
手术程序: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铺巾—皮内皮下及韧带 浸润麻醉—进针(切口朝上,针身垂直脊背平面略向患者头端方向
缓进,针穿黄韧带及硬脊膜时有落空感,再进少许,逆时针转动针身 90°使针尖切口朝向患者头部,拔针芯脑脊液滴出。如无液体滴出,
脑脊液送检规范标准最新
![脑脊液送检规范标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691549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8.png)
脑脊液送检规范标准最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液体,其送检对于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脑脊液送检的最新规范标准:一、样本采集1. 采集前应确保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避免情绪波动或身体活动影响样本质量。
2. 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一次性无菌腰椎穿刺针。
3. 采集量一般为10-20毫升,分装至两个无菌试管,一个用于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另一个用于微生物学检查。
二、样本处理1. 采集后立即送检,避免样本暴露于室温过长时间,以免影响细胞活性和生化成分。
2. 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样本置于2-8°C冷藏,但不宜超过2小时。
3. 避免剧烈摇晃或离心,以免破坏细胞形态。
三、样本检测1. 细胞计数:评估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2. 生化分析:检测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含量。
3.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4. 免疫学检测:如有必要,进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测。
四、结果解读1. 结果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2. 注意区分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避免误诊。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2.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检测技能和质量意识。
六、安全措施1. 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2. 处理样本时,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3. 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
七、记录和报告1. 详细记录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时间等。
2. 报告应清晰、准确,包含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及必要的解释说明。
八、患者指导1. 向患者解释脑脊液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2. 提供术后护理指导,如需要时指导患者如何缓解穿刺部位的不适。
以上规范标准旨在确保脑脊液送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f726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脑脊液细胞计数异常
总结词
脑脊液细胞计数异常是指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感染、肿瘤、自身免 疫性疾病等引起。
详细描述
白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而计数减少则可能与免疫缺陷 、放射治疗等有关。同时,红细胞计数增多提示出血,肿瘤细胞计数增多则提示 肿瘤可能性。
脑脊液生化指标异常
总结词
新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检测技 术在脑脊液常规检查中得到广泛 应用,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生物标志物, 有助于更早地发现神经系统疾病,
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脑脊液常 规检查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 发现遗传性疾病和个性化治疗。
目的
通过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 脑脊液的成分变化,协助诊断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评估病情和预 后。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每天 约产生1000-1500ml。
循环
脑脊液通过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 腔内的脉络丛进行循环,最后通过蛛 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脑脊液的生理作用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01
在采集脑脊液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
的风险。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02
在采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
呼吸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03
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以
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
检查后的护理与观察
手术治疗
探索手术治疗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脑脊液鉴别诊断及病因分析
![脑脊液鉴别诊断及病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614f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6.png)
绿色 脓性分泌物增多 绿脓杆菌性脑膜炎、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褐色
色素增多
脑膜黑色素肉瘤、黑色素瘤
穿刺伤&蛛网膜下出血鉴别
项目
穿刺伤
蛛网膜下出血
三管颜色 离心
第一管红色, 第二三管变淡
上清液呈透明
三管均呈红色 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离心后上清液 无色、透明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上液潜血联苯 胺试验
镜下红细胞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存储时间不得超出1h。
第二部分:检验内容
一.理学检验
颜色
透明度
凝固性
二.生化检验
酸碱度测定
蛋白质测定
氯化物测定
三.显微镜检验
第二部分: 第一节理学检验
(一)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旳液体。在病 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变化。
脑脊液常见旳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AST、ALT
脑脊液中AST活性增高可见于脑血管病、脑萎缩、中枢神经系统 转移癌等。
腺苷脱氢 酶ADA
溶菌酶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旳脑脊液中ADA增高程度最明显,可用于结核 性脑膜炎旳诊疗与鉴别诊疗。
在细菌性脑膜炎中,以结核性脑膜炎CSF中溶菌酶含量增高最为 明显,测定CSF中溶菌酶旳含量用于结脑旳鉴别与预后判断。
酸碱度和比密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MBP 酶 免疫球蛋白
一、酸碱度测定&比密
酸碱度
正常脑脊液PH为,比动脉血旳 PH低。脑脊液PH比较 恒定,虽然全身酸碱失衡时对它旳影响也甚小,在中枢 神经系统炎症时脑脊液PH 降低,化脓性脑膜炎旳脑脊 液旳PH 降低更明显。犹如步测定脑脊液旳乳酸含量则 更有价值。
①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
脑脊液-课件
![脑脊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9e92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8.png)
26
白 细 胞 分 类 计 数: 病理情况下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27
临 床意义
细胞增多: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1) 化脑时细胞数显著增加,达1000x106/L以上,
透 ( -) 微混 (±)
淋巴 淋巴
轻度 正 正 ( -) 轻度 正 正 (+) / ( -)
38
脑脊液胶体渗透压随之升高,为维持脑脊液渗透压平衡,脑脊 液中氯化物含量减低。
病毒性脑炎无显著变化。 (2) 低氯血症
增高:尿毒症
19
乳酸测定
( 1) 出血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无氧酵解使脑脊液中乳 酸含量增高且与出血时间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当天脑脊液乳酸水平即明显增高,病情严重 者出血发生后5-7天脑脊液乳酸水平仍继续增高。病情好转后两周内 恢复正常。
21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一些伴有脑组织坏死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疾病, AST从脑组织释放到脑脊液中使其活性增高。 临床意义同CK检查。
22
3、乳酸脱氢酶(LDH)
①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性质: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LD活性增高,同工酶以LD4和LD5 为主,其主要来自粒细胞; 病毒性脑膜炎LD活性多正常,少数可以轻度升高,以LD1 和LD2为主,提示来自受损的脑组织。 ②鉴别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前者LD活性正常;后者LD活性多明显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脑肿瘤、脱髓鞘病的进展期脑脊液中 LD活性增高,缓解期下降。
(2) 脑组织缺血、缺氧。 (3) 化脓性脑膜炎细菌酵解葡萄糖使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4) 过度换气:可引起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脑脊液检验报告
![脑脊液检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d6f9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3.png)
脑脊液检验报告1. 引言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一种体液,它环绕在脑和脊髓周围,起到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以及代谢废物的清除的作用。
脑脊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的成分和特征,可以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脑脊液检验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2. 方法脑脊液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腰管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和实验室检测。
2.1 腰管穿刺腰椎穿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获取脑脊液样本。
这个过程通常在患者侧卧位,皮肤表面进行消毒后,在腰骶部进行麻醉,然后用长而细的针头插入患者的腰椎间隙,以获取脑脊液样本。
2.2 实验室检测脑脊液样本获取后,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规的脑脊液检测项目包括:•生化分析:包括蛋白质、葡萄糖、乳酸等指标的测定,以及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微生物学检测:包括细菌、病毒的培养和鉴定,以及真菌和寄生虫的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的测定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检测。
•细胞学检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析和肿瘤细胞的筛查。
3. 检测结果以下是脑脊液检验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解释:3.1 生化分析•蛋白质:正常脑脊液中的总蛋白质浓度较低,如果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脑脊液的炎症、肿瘤或出血。
•葡萄糖: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较高,如果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可能是由于脑脊液的感染或代谢性疾病。
•乳酸:正常脑脊液中的乳酸浓度较低,如果脑脊液中的乳酸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脑脊液的缺血、缺氧或肿瘤。
3.2 微生物学检测•细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培养脑脊液样本中的细菌,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和治疗。
•病毒检测:通过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例如乙型脑炎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等。
•真菌和寄生虫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培养,可以确定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脑脊液
![脑脊液](https://img.taocdn.com/s3/m/0093751410a6f524ccbf8580.png)
外观--颜色检查
黄色: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 白色或灰白色:蛋白白细胞增多有大量细菌如脑膜炎双球菌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肉瘤、黑色素瘤。
绿色:混浊主要见于绿脓杆菌性或急性肺炎双球菌性化脓
性脑膜炎
脑脊液常见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无色 红色 黄色 白色 绿色 褐色 出血穿刺损伤 黄变症 白细胞增高 脓性分泌物增多 色素增多
血糖含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脑脊液中糖被酵解的程度, 是影响脑脊液中糖含量的主要因素(应同时查血糖水平)
氯化物
120~130mmol/L, 脑脊液氯离子浓度约为血氯的1.2~1.3倍 (1) 增高 肾炎、尿毒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2) 降低 感染性CSN、CSF蛋白增高等。 低氯血症 <85 mmol/L时,有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抑制
少枝胶质细胞瘤 松果体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诊断依据
1.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 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 症状等。 2.脑组织受压、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 灶症状:如偏瘫、失语、走路不稳等症 状。 3.头部CT、MRI、脑血管造影显示 特征性占位元症变图像可确诊。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 2.放射治疗,一般作为手术切除肿瘤后 的辅助治疗。 3.化学治疗。 4.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用于肿瘤直线 小于4cm、位于脑深部或脑干者。 5.对症治疗。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
★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1管 细菌培养 第2管 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 第3管 理学及显微镜检查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
外观颜色检查
正常CSF是无色透明液体。
1. 红色:穿刺损伤、SAS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脑室出血。 如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试验均匀血性,静置不凝固,离心后上 液黄色,因含铁质上液潜血联苯胺试验(+),镜下多见皱缩红细 胞 如为损伤性出血,三管试验初为血性,逐渐变淡转为无色透明,离 心后上清为透明水样,因无铁质上液潜血联苯胺试验( - ),镜下 红细胞形态完整。
脑脊液检测
![脑脊液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05eea81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4.png)
3.凝固性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关。 当脑脊液蛋白质浓度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1)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在1~2小时内呈块状凝固。 (2)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在12~24小时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 (3)神经梅毒病人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 (4)蛛网膜下隙梗阻病人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 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的现象,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这是蛛网膜下隙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脑脊液检测
概述
脑脊液(CSF)是充满各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中大约 70%来自脑室脉络丛的主动分泌和超滤,其余30%由室管膜和蛛网膜下隙产生,通过蛛网膜绒 毛回吸收入静脉。
健康成人脑脊液的总量约为90~150ml,新生儿约为10~60ml。 脑脊液的生理作用: (1)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的震荡损伤。 (2)调节颅内压力的变化。 (3)参与脑组织的物质代谢。 (4)供给脑、脊髓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 (5)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五、脑脊液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3.脑肿瘤的辅助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Thanks
2.透明度 脑脊液细胞数量超过300×106/L或含大量细菌、真菌时呈不同程度浑浊。 (1)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细胞数量极度增加,其外观呈乳白色浑浊。 (2)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细胞数量中度增多,其外观呈毛玻璃样浑浊。 (3)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病人脑脊液细胞数量仅轻度增多, 其外观仍清晰透明或微浊。 (4)健康人脑脊液可因穿刺损伤带入红细胞而呈轻度浑浊。
脑脊液检查解读
![脑脊液检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b7051b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c.png)
脑脊液检查解读
脑脊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和细胞学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以下是脑脊液检查的一些常见参数及其可能的解读:
1. 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在70-180 mmH2O之间。
异常压力可能提示脑脊液动力学紊乱或颅内病变。
2. 脑脊液外观:正常的脑脊液为清澈、无色。
若脑脊液混浊、浑浊可能意味着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脑脊液出血。
3. 蛋白质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通常在15-45 mg/dL之间。
脑脊液中蛋白质的异常升高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4. 脑脊液糖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的糖含量较高,通常与血糖水平相似或略低。
低血糖脑脊液可能与脑脊糖代谢紊乱、脑部感染或肿瘤有关。
5. 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脑脊液中细胞数量很低,通常是0-5
个白细胞/μL和0个红细胞/μL。
异常增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
暗示脑脊膜炎、脑部感染或脑脊液出血。
增高的红细胞计数可能与出血有关。
6. 免疫球蛋白测定:有时会测定脑脊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用于诊断多发性硬化等免疫相关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检查结果需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进行综合解读,最终的诊断由医生做出。
每个人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解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建议您咨询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解读和诊断结果。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fd2c20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a.png)
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它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脑脊液的循环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过程。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
脉络丛是一种特殊的结构,由富含血管的组织构成。
这些血管能够分泌脑脊液,就像一个小小的“脑脊液工厂”。
产生的脑脊液首先充满脑室系统。
脑室系统包括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脑脊液从侧脑室开始它的“旅程”。
侧脑室中的脑脊液通过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然后,第三脑室的脑脊液经过中脑水管进入第四脑室。
到达第四脑室后,脑脊液有两条主要的“出路”。
一部分脑脊液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
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会围绕着脑和脊髓流动,为它们提供营养和支持,并带走代谢废物。
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被吸收。
这个吸收的部位主要是在脑顶部的上矢状窦附近。
这里有一些特殊的结构,称为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颗粒就像是一个个“吸收泵”,将脑脊液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脑脊液的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如果脑脊液的产生过多或者吸收减少,就会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升高会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相反,如果脑脊液的产生减少或者流失过多,可能会导致颅内压降低,引起头晕、头痛等不适。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脑脊液的循环会受到影响。
例如,脑积水就是一种常见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积水可能是由于脑脊液的通路被阻塞,比如先天性畸形、肿瘤等,导致脑脊液无法正常流通,积聚在脑室系统中,从而引起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升高。
另外,脑膜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和成分。
炎症可能导致脑脊液中的细胞成分增多、蛋白质含量升高,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功能。
为了诊断和监测脑脊液循环相关的疾病,医生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a215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d.png)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脑脊液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液体,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如脑膜炎、脑出血、肿瘤等。
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的检查指标,对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清晰度及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度高。
如果脑脊液浑浊,颜色深黄或其他颜色,可能是存在感染、红细胞增多、脂蛋白颗粒等异常情况。
2. 压力:脑脊液压力用于判断颅内压力的高低。
正常情况下,成人脑脊液压力为100-180mmH2O,小儿为80-120mmH2O。
如果脑脊液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脑水肿、颅内肿瘤等疾病。
3.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情况下,在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少,以淋巴细胞为主。
如果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感染、肿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
4.蛋白质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如果蛋白质含量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
5.糖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液中的相似。
如果脑脊液中的糖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感染等原因导致。
6.染色及培养:通过染色和培养方法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如果染色和培养结果阳性,可能是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异常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异常可能是一种疾病的提示,但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综合其他检查方法和医学实践进行评估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
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
4.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
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
0.20~0.405g/L;成人为0.15~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
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2.5~4.5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食含量降低见于:
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
3.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
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
非中枢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氯降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
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增高主要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三)显微镜检查
直接计数法: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醋酸后倾去,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计数两个计数池内四角大格和中央大格共10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n即为1uL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
计算公式:N=n×106/L
【参考值】
细胞计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细胞增多见于: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①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②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
③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
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
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