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公开课教
案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玉器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玉器的历史,理解“玉文化”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内容的脉络,从而对古代玉石艺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玉石精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轻松愉快的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玉石艺术的历史,了解古代的“君子比德于玉”和民间的吉祥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玉器是珍贵工艺品,学生平时不易直接接触到。
而玉器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距离现在年代很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中对作为工艺品的玉器本身审美的品鉴和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式
通过实物展示,以激发学生对玉石品鉴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古代著名玉器的鉴赏做一较深入的体会。
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进行自学、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了解“玉文化”的历史。
4、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于玉器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常见的玉石首饰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玉石物件和一杯水。
5、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在讲桌上摆了四个盒子,里面分别装着四个物品(玻璃、塑料、印石、玉器雕刻器物)。
问题一:请大家判袂一下,它们分别是甚么制作的?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每组派两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真判袂,能够触摸。
)往往印石和玉学生分不清。
问题二:为何很多同学辨不清印石和玉呢?!因为玉本身就是石头,那么,甚么样的石头被称为玉呢?
学生看书回答(P8)
(二)玉的鉴别方法
老师展示和田玉、翡翠、岫玉、玛瑙等实物饰件,教给学生鉴别玉的方法。
1.水鉴别法:一滴水滴在玉上成露珠状久不散开为真。
2.手触摸法:用手摸或用面颊试,冰凉润滑为真。
3.观察法:将玉器朝向光亮处,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为真。
4.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觉得,无则为假。
学生活动:学生现场尝试鉴别玉石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玉是比较陌生的,首先搞一个小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实物的展示和触摸,初步感受材质魅力和了解玉材的辨别方法。
这样,就有继续了解的欲望。
(三)作品欣赏
1.玉器器型的审美形式
欣赏教材中的作品《玉鹰》,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玉璧》,红山文化《猪龙玉雕》、《玉龙》,商代《俏色玉鳖》,战国《龙凤玉佩》。
学生活动:小组会商,试着阐发器型的审美形式。
教师总结:(1)对称与平均,主要是指起舞的造型和装饰花纹,不是成对称状,便是成平衡状。
(2)稳妥和比例,是指器形在视觉上是稳妥的,比例主要以“黄金分割”的比例是最美的。
(3)反复与节奏,在玉器上,器形的局部或纹饰上的反复和渐变。
设计意图:从玉材辨析到玉器的观赏,体现一个教学重点即玉器的审美上,使学生经由过程视频和图片欣赏,小组会商总结出玉器的审美法则。
2.玉器的风格
学生活动:小组会商,阐发玉器风格。
教师总结:统观我国古代玉的发展史,在审美追求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龙凤玉佩),另一种是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素面玉琮)。
请同学们说一些有关“玉”的成语和典故,并请加以说明,(学生分小组比赛形式进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欣赏提升到宏观的风格上的品评,从而引出了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玉的文化内在。
运用
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修热情,在活动中引发他们的思考。
(四)探讨文化内涵
为何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
首先,我们来相识一下玉器的历史。
请同学们归结一下不同期间的“玉”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演化,看书P5---
P7。
学生活动:分组将答案写在纸上,全班同学评价。
教师总结:旧石器(打制)-“石之美者”-装饰或祭祀(实用)。
新石器(磨制钻孔)材质和器形的发展--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超过实用。
夏商周(俏色工艺)-选材、因材设计-礼器(权力的意味)装饰品(实用)。
东周到两汉-工艺高超,“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精神和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的质密、声悦、色美、温润,不但使人们喜爱它,敬服它,而且灌注于玉器之中以精神内在,总是把它和最宝贵、最美的人和事物联系在一起。
玉的审美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俗有很深远的影响。
同学想一想“完
璧归赵”的故事,是不是就说明了玉在人们心中珍贵,正所谓“价值连城”。
其次,文人“比德于玉”。
刚才我们了解了玉的发展历史,在东周到两汉时期提出了
“君子比德于玉”。
问题一:叨教具体指的是甚么?
学生看书回答(P9)
老师总结:仁--玉佩光洁温润
义--不易折断,且断后不割伤肌肤
礼--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垂之如队。
智--玉的内在布局,XXX
忠--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乐--击其声音清越精美
设计意图: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历史渊源,了解了玉石的发展历史,对玉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进行列表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