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2.4.1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_x0001_ 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_x0001_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_x0001_ 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 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1.1 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 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案例
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2.2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包括: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资源单行法 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环保法令、法规和条例 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内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讨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规划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基础工作。
它能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不仅有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区划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实行差别化的保护政策。
生态保护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
2. 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恢复。
利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环境治理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服务能力。
3. 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水源涵养等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生态环境管理的措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种管理措施的支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管理措施: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
依法打击环境污染者,惩罚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良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
2. 技术手段的应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遥感、GIS 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效率。
3. 公众参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决策和行动。
通过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示范案例以下是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生态环境规划案例:1.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生态规划卡尔加里市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构建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濒危物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且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保障人民生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任务。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大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方向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可以降低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1.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
环境政策和法规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它们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和法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2. 进行环境评估和监测。
环境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和问题,并且评估我们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1. 引言1.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我们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更关乎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是对我们自身和下一代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享受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1.2 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控制和持续改进,对人类社会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管理的定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系统地调查、评估、监测和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环境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管理是一个协同合作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是一种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措施。
2. 正文2.1 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环境目标和条件,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分析、评价和综合利用,不断优化和调整环境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对环境质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环境规划的概念涵盖了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环境质量标准和目标、制定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等内容。
通过环境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资源的滥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清洁生产: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洁工艺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生产清洁的产品。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问题: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元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环境信息: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
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管理与规划PPT课件
3
生态红线划定
解释生态红线划定的必要性,介绍生态红线划定 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严格控制生态红线范围内的 开发活动。
生态恢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
01
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阐述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等。
水体修复技术
02
介绍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阐述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应对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环 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土 地退化、水污染等,降低 环境风险。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
环境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 工业污染控制。
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管 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前
当前的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 等,强调全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实现长期繁荣。
节能减排政策
该政策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 物排放,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 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源管 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
实现。
生态保护政策
该政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 野生动植物,通过划定自然保护 区、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
措施来实现。
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法
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 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水污染控制
总结词 污水治理 工业废水监管 水生态修复
水污染控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涉及减少污 染源、净化水质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多个方面。
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有 害物质。
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推行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废物处理、气候变化适应等。
下面将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政策、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规划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5.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活动。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等。
6.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是指对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活动。
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7.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连续观测和评估的活动。
环境监测与评估可以提供环境变化的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是指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适应包括改善城市规划、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等。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02
环境规划基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 2 3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等方面。
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措施。
生态监测与评估
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 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审计,检查其环 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
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确 保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04
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结词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重 要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环境 的可能变化。
VS
详细描述
环境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对未来 环境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的过程。情景分析 则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评估 不同情景下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
环境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总结词
环境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规划中 的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 化环境数据。
详细描述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系统, 用于存储、管理和查询环境数据。地理信息 系统则是一个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对地理空 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分类与特点
01
介绍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分析资源利用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0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04
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
国际环境政策是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 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全球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国际环境法规
国际环境法规是各国共同遵守的环境 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各国在环境保 护方面的行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合 作。
国家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家环境政策
国家环境政策是国家层面制定和实施 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国家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是一种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规划方法,旨在构建一个自然 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 市和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注重生态网络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是一种注重长期发展的规划方法,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环 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 指标和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
国家环境法规是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 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环境 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 安全。
地方环境政策与法规
地方环境政策
地方环境政策是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地方环境法规
地方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地区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地区生 态环境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管 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 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等功 能,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强大 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特征(3个):可度量性、区域性和反馈性。
5、环境问题的概念: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6、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安全问题,进而是生存问题。
7、环境管理的概念: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8、环境管理的内涵(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宏观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微观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实施主体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9、环境管理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具有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特征。
(2)特点(4个):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10、环境管理的类型(见PPT 32页)11、环境管理模式(3个):区域管理模式、行业管理模式、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2、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地手段。
可分为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手段:(1)法律手段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
(2)经济手段(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手段)特征:利益性、间接性、有偿性。
(3)行政手段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
(4)技术手段(宏观和微观管理技术手段):管理者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所采取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预测、评价决策分析等技术,以达到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的手段。
A.宏观管理技术手段(属于决策技术的范畴):管理者为开展宏观管理所采用的各种定量化、半定量化以及程度化的分析技术。
B.微观管理技术手段(属于应用技术的范畴):管理者运用各种具体的环境保护技术来规范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与开发活动,对企业生产和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和监督管理手段。
(5)教育手段(4种):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手段,包括学历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具有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的特征。
13、环境管理职能:(1)基本职能(4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
(2)辅助职能(2个)指导职能、服务职能。
第三章环境管理思想与原则1、环境管理思想(5种):行为管理、大系统管理、宏观决策管理、权变管理和经验管理。
2、环境管理基本原则(3个):可持续发展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
第四章环境管理原理1、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3个):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
2、环境管理生态学原理:(1)生态系统的组成: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及其生境构成。
(生境: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
(2)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物种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3种):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态学原理:A.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a.环境容量的定义:某环境单位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环境容量M 由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组成。
(M=K+R)b.环境容量是:反应生态平衡规律,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
B.区域性原理—环境区划C.生态平衡原理—加强资源管理D.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强自然保护管理3、环境自净能力: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4、环境区划:根据环境结构特征和区域分异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划定的环境功能区划单元。
5、环境区划的基本原理:(1)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2)生态环境的稳定度(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4)现有的行政区域划分。
6、合理环境区划的基础: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7、全国的环境区划:根据气象条件,将国土划分为地带和区两级,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划分、植被划分和林业划分基本相同。
(1)地带(4个):以反映气候特征的大陆等值线作为区划指标,由平均温差与纬度范围进行划分,包括炎热地带、暖热地带、温暖地带、寒温地带。
(2)区:以大陆度和干燥度等值线为区划指标,并结合地理和地形条件加以区划。
8、省级的环境区划:根据省内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划分为亚区和小区。
(1)亚区:以自然环境特点为准,具体有海拔(地貌)、年降水量(气象)、年径流深度(水文)、土壤风化与地面水的pH值(环境地球化学)四项。
(2)小区:以社会特点为主划分。
9、生态平衡原理:(1)供需平衡原则(2)保护基本数量和群体结构(3)群体的自我稀疏与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4)适时适龄利用。
10、生物多样性原理:(1)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3)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4)加强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5)积极参加自然保护国际合作11、环境管理系统论原理:(1)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个元素集合而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所构成的基本单位。
(3)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或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秩序、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
(4)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具有的达到预期目标的作用和能力。
(5)系统的环境系统外部影响系统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6)复合系统特征:A.整体性:系统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和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存在方式、目标、功能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整体统一性。
B.相关性:系统不是其构成要素的堆积和混合,而是由这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C.有序性:系统在其结构和运动的发展变革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秩序和规律。
D.自适应性:系统在外界环境的摄动作用和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运转,从而使原定的目标不至于受到干扰和破坏的特性。
E.目的性12、环境管理的系统原则:(1)整分和原则(2)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3)弹性原则(4)反馈原则13、系统分析:(1)概念: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辅助决策的方法。
(2)要素:①目的②可行性方案③模型④费用⑤效果⑥评价标准(3)步骤:①确定目的②收集分析资料③系统的模型化④系统的最优化⑤系统的评价14、环境管理经济学原理:(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原则①“庇古”政策②科斯定理③加强以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为核心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2)按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的管理原则(3)具备筹集环保资金和提高投资效益功能的管理原则第五章中国的环境管理1、中国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排污收费制度(3)“三同时”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6)排污许可证制度(7)限期治理制度(8)污染集中控制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1)概念: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规划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拟采用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评估。
(2)形式:①建设项目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作程序:评价委托、评价大纲编写审查、评价报告书编写与报送、评价报告书修改与报送。
(4)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评价大纲审查、评价报告书(表)审查、评价报告书(表)审批。
(5)作用:①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
②对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了超前的污染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③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检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
④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
3、“三同时”制度:(1)概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