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8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逐渐为新的管理方式——科 层制所取代。但在我国社会组织中,由于许多初级群体 和初级关系的存在,人们很容易接受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家长制的影响还很明显。所 以,如何淘汰家长制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消除它的消 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
,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 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 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 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 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 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 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 联系的一面。
♪ 非正式结构在社会组织内部的产生,往往是伴 随着正式结构的运转和组织成员的交往。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总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 的。
♪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作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在组织中相互作用,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
♪ 正式结构是通过专业化和制度化等合理化方式开展组织活动, 以谋求组织的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其缺陷在于忽视成员 的需求。
♪ “矩阵型”结构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种:一是传 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种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 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 任务小组。
♪ 特点: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 专门机构。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本章要点】●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具有资源获取、组织管理、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功能。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
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要分析社会网络的结点、位置、联系、密度、规模等方面。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为个人自己所意识到,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社会群体有初级与次级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与外群体、所属与参照群体之分。
群体依靠凝聚力、内部关系、规范、领导力量等因素而形成。
●初级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家庭就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关键概念】社会网络、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嵌入性、强关系、社会群体、初级群体、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参照群体、婚姻与家庭第一节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因此,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2.社会网络与群体社会网络群体差异联系具有局限性和松散性同质性更强、更具凝聚力个体可以所属多重网络所属群体有限共性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交往,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3.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社会网络的类型1.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
2.分类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
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社会学PPT:社会制度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 笑”。马诺此言一出,立刻招致网友对她潮水般 的批判,并被广电总局封杀。
2、社会规范体系(基本成分) 是协调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利益和目标
冲突的一整套机制和规范。包括: 社会习俗: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
2、 续
这种规范在漫长的岁月中,由社会的有识之士对其加 以比较、取舍、创新、改革,并加以组织化、条文化 就创造出适合时宜的制度。这种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自然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系统模式就是自然形成的社 会制度,例如,家庭、婚姻、宗教、国家等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或某种群 体的力量,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作出一系 列行为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设备、设施等,如银行制、 议会制、军事制度、教育制度。
社会制度
一、 1社会制度的概念 2、社会制度的构成、 3、社会制度的类型特征 4、社会制度的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重点:社会制度的构成和功能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 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
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如一 夫一妻制、现代企业制度等。
3、爱尔乌德、孙本文
制度是“系统化的社会习 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那是社 会生活的工具,用以满足共同 生活的需要,以达到共同生活 目标”。 ——孙本文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 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的一 种主观判断。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 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 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 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 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 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 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_OK
2021/7/2
18
2、多权威结构
•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 包括两条途径:
• 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 • 另一条是通过任课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2021/7/2
19
• 教师的正式权威既不受其本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 师所取代。
2021/7/2
15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 1、异质性结构 •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
文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 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 面的区别:
2021/7/2
16
•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2021/7/2
13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上可以视为“学校 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在两个重要缺陷:
•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为一种科层化组织 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 纯应有研究。
20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1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师生之间的制度性冲突?3学校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5教师工作的专业化育科层化的冲突?6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突?三学校组织与环境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一科层制理论?二社会系统理论?三权变理论?四学校组织的管理?1科学管理和学校?2人际管理与学校?3民主管理与学校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一科层制的变革理论?二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三权变的变革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1组织变革的焦点?2变革的层次?3变革潜能?4变革动力三学校组织变革阻抗一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1国家教育体制2科层化组织3目标错位4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5代价问题6抵制周期二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1既得利益2升迁的期望3习惯和传统的观念第四节学校组织的取向?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
社会制度名词解释社会学
社会制度名词解释社会学
社会制度是指一系列社会规则、机制和机构,旨在组织和管理社会的行为、关系和资源分配。
社会制度在社会学中被视为社会的基础结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价值观和互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社会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等。
政治制度指的是规定权力的来源、行使和制约方式的社会规则和机构;经济制度指的是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例如市场经济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指的是社会中对教育活动规范和管理的规则和机构;家庭制度指的是关于婚姻、亲子关系和家庭组织等方面的社会规范和机构。
社会制度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功能会随着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而变化。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社会成员的行动和反馈的影响。
《社会学》教案第8章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家庭不会消亡,婚姻会更加纯洁与美满,家庭会更加和睦与亲密。
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社会集群
【教学难点】无
教学
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V);
动态模拟演示();现场实物讲解();
自学讨论探究式();其他();
教学主要内容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背景,同时互动会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家庭关系,从横向看,可以有夫妻关系;从纵向看,可以有父母子女关系。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于女共同居住;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三、家庭的功能、问题
生理需要满足功能(排外性)、社会延续、经济协助、社会化、保障。
存在的基础:个体有群聚的本能,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亲密程度来划分: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和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
正规化程度及其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与外群体。身份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 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资源获取功能。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农村社会学-第八章 农村社会控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社会控制
由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农民成了 农村社会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 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正在向现代 生产方式转变,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 了变化。
3、农村社会控制方式、手段的变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控制的方式、 手段 正式社会控制往往是强制性的、外在的, 内在的控制往往是非正式的,主要依赖于 传统习俗与规范,其中礼、情、仪在调节 农民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会控制方式 、
(1)国家政权 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 力,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 (2)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强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 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3、社会控制方式
(3)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 系的行为规范。由于道德包含有价值判断的性质,因此它 对人们行为的控制力不亚于法律的控制力。
2、社会控制类型 、
内在的社会控制与外在的社会控制。 内在的社会控制 外在的社会控制。这是 外在的社会控制 按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来划分的。 内在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自觉地运 用一些社会规范来指导、约束和检点自己 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内化) 外在的社会控制:是指控制者施加给集团 或个人行为的一些约束,这些约束还没有 变成个人或团体自觉遵守的规则。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控制
(2)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控制 国家对农村社会的行政权力的控制力明显 减弱 封建礼俗、家族组织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约 束力有所减弱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社会控制
通过土地革命、互助合作、建立人民公 社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等农村 土地这种主要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的变革, 使得农民经历了从获得土地的个体农民,到 集体农民再到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商品生 产者的转变。
社会学_社会制度
首先,它是对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双方权利 与义务的规定,这是社会性的外部规定, 对个人具有命令的一面。 其次,它是对一定社会关系主体的行为的 基本规定。
3.组织系统
Institution本身就有协会、学校、
机构等意思。制度是包括机构与设 施的。这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 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只有通过 组织的活动,社会制度才能使人们 接受其控制,发挥社会制度的特定 功能。
向功能。 第二,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 会整合作用。 第三,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 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1.从性质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
的功能:正功能还是负功能。 2.从层次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 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
正功能 显功能 负功能
学校教育的功能
教育制度的载体是学校,
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有:
(1)社会化 (2)社会控制 (3)培养与筛选人才 (4)科学研究
二、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联系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系统中的分支系统,是一
般社会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特殊存在形态和具 体表现。因此教育制度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社 会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被少数人垄断
1、制度的惰性
制度是既存的传统习惯的合理化行
为模式,这种模式一经制度化(被 公认的标准化而成为稳定的规定), 就容易形成刻板的东西,制度变得 僵化或形式化。
2、“制度化逃避”
它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违背制度要
求,但在现实中又行得通的行为与现象。 这种“制度化逃避”是形式上的制度与现实 中的制度的矛盾。 所谓形式上的制度,即是公认的、成文的制 度;现实中的制度,即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实 行着的制度。 从制度本身的要求来看,这两种制度重合的 程度越高越好。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第八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1)普遍性。
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4)强制性。
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
(5)阶级性。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教程》P162)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2)制定规范。
(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学复习练习题答案
社会学复习练习题第一章社会学:对身边熟悉世界的探索一、填空1、社会学研究主要功能是描述与政策评估功能、解释与理解功能、预测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判功能、启蒙与教育功能。
2、选择题: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的观点代表者是( B )A 斯宾塞B 韦伯C 福武值D 帕森斯 E齐美尔2、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几种观点( ABCDE )A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B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C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D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E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第二章社会学170年的历史回顾一、填空1、1838年孔德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2、孔德按照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
3、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问题。
4、韦伯把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传统的行动。
5、社会学在中国走过了坎坷道路,在经历了传入期(1891—1930)、建设期(1931—1951)、中断期(1952—1978之后,1979年进入了恢复和重建时期,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6、马克思独特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两大观点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二、选择题1、( A )将人类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将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
A 斯宾塞B 涂尔干 C孔德 D马克思 E 韦伯2、"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是( D )翻译了斯宾塞社会学的专著《社会学研究》。
A康有为. B.章太炎 C.孙本文 D. 严复3、美国心理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B )A 威廉.萨姆纳B 莱斯特.沃德C 艾尔宾.斯莫尔D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第三章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一、填空1、默顿提出的大量社会学用语已被广泛接受,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 村社会分层
本章将介绍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影响和后果以及对策和 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主题。
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
定义
农村社会分层是指农村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 的差异。
农村社会分层的类型
1 地位层次
将农村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地位层次,如农民、农垦职工等。
社会应加强倡导和推动农村社会公平、包容的理念, 消除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公。
农村社会分层案例分析
贫困农民
贫困农民是农村社会分层中的一个群体,面临着经 济困难、教育缺乏等问题。
农村创业者
农村创业者通过创新和创业活动,改善自身经济地 位,推动农村发展。
结论和总结
通过了解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影响和后果以及对策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 村社会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的影社会不平等,导致一些群体的权益受到忽视。
2 社会动态
农村社会分层会导致社会动态的产生,不同层次的人群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和冲突。
农村社会分层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政策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农村 社会分层的平等和公正。
社会公平和包容
2 经济状况
基于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财富状况对农村社会进行分层。
3 教育水平
根据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将农村社区划分为不同层次。
农村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
1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分层产生影响,现代化农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地位。
2 政策和制度
不同的政策和制度会对农村社会的分层产生影响,包括土地政策、教育政策等。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社会制度教案
社会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制度的定义、功能和特点;2. 掌握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和其特征;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制度的概念、定义和功能;2. 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封建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3. 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4. 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社会制度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介绍不同的社会制度类型,并分析它们的特征和优缺点。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该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该制度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该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选择的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辩论。
5. 教师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社会制度的可能走向。
四、教学工具与资源1. PPT演示文稿;2. 分组讨论题目卡片;3. 板书。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提出的问题的质量;2. 小组展示中对所选择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准确和合理;3. 学生对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掌握程度和批判思维的表现。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进程;2. 引导学生了解当代社会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了解当地社会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制度的认识,掌握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和其特征,并具备分析和评价不同社会制度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和探索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
第八章 社会学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帕累托认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 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 精英。 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 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 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 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 层。 没有向下流动,上层就会聚集一批腐化分子,使执政 阶层的能力和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 没有向上流动,即向上循环通道受阻,非执政层的能 力平均值就可能上升,一旦非执政层中精英人物积累 到一定程度,就会联合起来革命,夺取政权。 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 层必备的管理能力。
16
(三)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常用的基本概念
1、平等的程度:依据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在 人口中的分布形态来确定某一社会的不平等程 度。 2、分层系统的严格程度及社会封闭程度: 3、分层系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赋因素: 4、身份集聚程度:通过各种资源分配的相关 程度来加以测量。
17
四、我国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4
(二)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论题
1、社会分层的方式和来源: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平等 是哪几种方式的不平等?某些方式的不平等是否是人类 社会不可避免的? 2、当代社会分层的结构:导致当代社会阶级或阶层结 构的最主要的“分割界限”在哪里?在向现代和后现代 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这些“分割界限”是增强了还是减 弱了? 3、社会分层的制造过程:个人是如何向新的阶级、职 业或收入群体流动的?是否存在着永久性的下层阶级? 职业地位的获得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智商、勤奋、教育、 进取心、社会关系和个人运气所决定的?
社会学_社会制度
3、经济和教育
经济制度的变化常常会带来教育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集
中表现在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 变化等方面。其中,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给教育制度带来的变化最为突出。 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引发了教育观念的 变化。如,教育产业观、人才资源观、学校竞争观念的形 成。 其次,市场经济还影响了教育体制的变革。如,学校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扩 大。
二、冲突论
所谓冲突的视角,“指的是按照一种冲突或矛盾的假
设或模式去整理和看待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 把 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冲突关 系,以此出发来思考和诠释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 冲突论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冲突的场所。在任何 社会中,特定的阶层都想支配其他阶层,那么社会 制度变成了那些掌权阶层支配无权阶层的工具。如 此,教育则成为了维持阶级控制的工具。学生被培 养成符合目前社会需求的模式。
5、推动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的功能是指,现代教育制度能够通过对
个体的培养,为社会生产部门输送各种劳动力和 人才,并且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参与经济生产活动,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一直紧密相关,一方面,教 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另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功能主义角度对教育制度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强有力的解释视角,但是教育制度在其发挥功能, 实现目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的,总是存在着一些 障碍,社会学家称之为功能障碍(Dyfunctions)。
外显功能是与制度的目的直接相关的,内隐功能是 在实现外显功能过程中带来的非预想的结果。 如教育制度的外显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传统所认为的潜功能: 儿童看护功能。 促进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功能。 推迟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 促进社会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概述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
(1)普遍性。
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4)强制性。
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
(5)阶级性。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教程》P162)
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2)制定规范。
(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
其它制度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主要有: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2)派生制度:指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它一切制度。
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基本观念和基础理论(观念系统)(2)规范(规范系统)(3)组织(组织系统)(4)物质设备(设施系统)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划分,现实中的社会制度是以上四个要素结合而成的,无法也没必要严格分开。
但是,一旦某一制度出了问题,我们却可以从各个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传播和创造文化功能4、社会化功能
▲社会制度除了具备上述对社会系统的正功能外,也可能对各种社会系统发挥负功能,即导致系统内部的紊乱、问题、干扰,危害系统的整合。
(1)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原有社会制度往往会发生阻碍作用。
(2)就某一具体系统而言,当出现某种非常态情况时,执行制度如果极端化,也可能出现反效果。
经济制度
一、基本概念
经济制度是指在经济领域的社会规范体系下,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模式。
经济制度的功能: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保障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1.财产所有权2.社会分工3.契约与合同4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5计划与市场
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
如何科学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
3、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4、国家调控下的市场——在矛盾中的不断前行
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概述所谓政治制度,指的是规范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并在社会中对他人实施权力的体系。
▲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是抽象化的社会制度,政府则是由一个个实体的人构成,是由这些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二、政治制度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可以通过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尤其是对各个社会群体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进行协调,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有条不紊。
2、管理公共事务:每一领域的行政事务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规范它们的运行。
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各个生活领域的公共事务的协调,只能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负担,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
关于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制度改革的原因
1、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制度也应当不断发生变化和改革。
2、不同的制度规范往往引起各种社会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3、制度的惰性力量常常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外在力量,压抑着人们的创造性活动。
4、社会制度本身很难有全面的涵盖性,面对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会出现漏洞和不完善之处,必然成为合理合法外衣下越轨行为的庇护,从而酿成更未必严重的秩序混乱。
二、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及其创新规律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影响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因素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上。
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的需要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制度作为人类需要的产物,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无疑也会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而变化。
(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原因。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规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三、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自主理性的行为)。
第二、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动力)。
第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既为每个社会个体发挥才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供了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为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有效动力保障。
四、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1、在经济制度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政治制度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在文化制度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