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达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致、协作复杂、效率要求高的 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依靠个人经验管理的家长制已
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逐渐为新的管理方式——科 层制所取代。但在我国社会组织中,由于许多初级群体 和初级关系的存在,人们很容易接受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家长制的影响还很明显。所 以,如何淘汰家长制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消除它的消 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
,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 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 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 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 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 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 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 联系的一面。
♪ 非正式结构在社会组织内部的产生,往往是伴 随着正式结构的运转和组织成员的交往。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总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 的。
♪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作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在组织中相互作用,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
♪ 正式结构是通过专业化和制度化等合理化方式开展组织活动, 以谋求组织的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其缺陷在于忽视成员 的需求。
♪ “矩阵型”结构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种:一是传 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种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 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 任务小组。
♪ 特点: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 专门机构。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3
第一节 学校组织概述
⊙ω⊙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学校自其诞生起,就是一种组织
化了的社会单位。所为组织,是指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 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社群有领 导、有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 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页码
精选ppt
6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1、异质结构
2. 多权威结构
*成员差异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
与从属”关系,双方存在 潜在的对抗与冲突
*目标差异 *观念差异
3. 多层次结构
页码
精选ppt
7
学校组织的结构简示图
精选ppt
8
三、学校组织的文化
1、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ACB
*制度文化:社会期待学校具有的文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明 显的特点:
(1)有固定的人数; (2)有明确规定的政治机构,这个 结构由学校独特的社会互动而引起; (3)有众多小型的互动过程的影响
页码
精选ppt
4
2、对成员的约束角度:
规范性组织---学校对师生而言,是一种 规范性组织。 权威性组织---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对于 学生而言的。 强制性组织---学校对学生而言,是一种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这一性质是针对教师而言。
19
二、变革过程
1、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有计划 变革
自发性 变革
演进性 变革
页码
深思熟虑的计划
偶发的,在较短时间内作为自然 环 境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而变化
组织的各种变化在长期内积累的结果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4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7ຫໍສະໝຸດ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34

在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制约,
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在制度上对学校加以“重点”与 “非重点”之分。但却会因为社区居民的评价及一定程 度上的替子择校行为而得到强化。
35

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分层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学校组织
之间的社会地位分层。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对学生的升学自我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认同学校规范的程度等具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 1、组织变革的焦点 2、变革的层次 3、变革潜能 4、变革动力

社会学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学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四、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其管理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是指 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 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 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 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 量。
(二)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 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 化的观念。
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 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 学。
(二)主要理论观点:
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 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林南的社会资本理 论认为,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 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
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 “强关系”假设,发现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中,职 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 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 传递信息为辅,这些作用在转型经济时代尤为突出。
1、群体内冲突
2、群体间冲突
(三)社会群体冲突的管理:对群体冲突进行有效管理, 减缩冲突的破坏性影响,利用和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 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三、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第一,成员有限。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摘要:关键词:学校组织规训权力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它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具有其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之处。

因此,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一直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对象。

同时,学校组织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的视角分析学校组织规训权力的出现、实施及其影响。

一、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理论福柯认为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压抑、禁制、束缚的压力形式,而可能是某种规范、训练、引导或建议,并且其功能不在于消除某种行为,而是到处某种具生产性的行为,以至可欲的成果。

(一)知识与权力人们总是认为知识就是真理。

然而,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是并生的,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又以其权威性助长权力。

福柯认为知识的权力作用尤其表现在关于人的学科中,这些关于人的学科均号称是一种科学,因而发挥着有如真理般的权威性。

然而,这些学科根本是伴随着社会权力机制而发展起来的。

权力产生知识,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指涉的;没有一种权力关系不具有相关的知识领域构体,也没有一种知识不同时预设或建构权力关系。

(二)规训与监督福柯通过驯化身体的技术、社会操纵技术、全景敞视体系、监狱与规训网络四方面分析了规训与监督的权力运作。

在理化的趋势下,现代社会逐渐产生了一种行为纪律化的要求,认为理性化除应体现于社会制度外,也应落实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对行为的理性化、纪律化的要求逐渐扩散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相关机构,以教育、教养、训练、灌输、矫正、强制等强制手段来推行。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
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
4
伴的言行特征不会改变。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 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权 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便导 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5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7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2 社会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著名研究;是想通过改变生产环境以寻找能提高生 产效率的科学原则;发现社会和工人心理变量影响 生产率;其基本要点是:
参与管理有两种形式;一为人际关系的参与模式是 一种合作手段;二为人力资源的参与模式;是改善个 人和组织效率的一种手段
参与管理存在的实现条件:首先是管理者 需具备的要素:
1管理者有发展下级潜力的愿望; 2管理者要了解其与下级是互相依存的; 3管理者避免过于强调个人权威; 4管理者要求下级参与的意识要强
3 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学校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内 外部的冲 突;但不能忍视;立即着手解决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1 AG—IL模式: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特别 强调维持一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四个必 要条件:模式维护 内部整合 目标达成 外部
适应;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
2
交易的方式
巴雷特整合方式 社会化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 社会形态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 具体制度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 社会规范 规则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社会系统由若干相联系 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在各自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履行各自 的边界功能;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并以环境发生作 用与功能;

社会学 第八章 组织

社会学 第八章 组织

直线职能参谋制结构 在直线职能制的基础上,给予参谋部门一定 程度的直接决策指挥权,使其变成职能参谋部门。 直线职能参谋结构避免了事事由主管领导决 策指挥的弱点,从而增强了应变能力。
矩阵结构 在直线——职能结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 领导系统。即纵向按“指挥职能”的领导关系和 横向按“计划——目标”指挥关系,二者交叉形 成矩阵。
Y理论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人之所以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是因 为其在组织中的遭遇和经历所造成的; 第二,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 第三,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进人们为 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惟一方法; 第四,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 接相关的; 第五,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学会 接受责任,而且能够学会主动地承担责任; 第六,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 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利用和发挥。
第七,决策者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
所以,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提出 用“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佳”原则,即在 决策时,只要备选方案满足或者超过既定的标准 既可。
3.渐近决策模型 渐近决策模型是由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决策 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 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的改变, 以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渐近决策的原则: 第一,按部就班原则; 第二,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第三,稳中求变原则;
组织沟通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组织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三)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和奖惩手段 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 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从过程上来看组织控制分为预先控制、现场 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过程。 组织控制的手段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共51页文档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共51页文档
学Fra bibliotek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第八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1)普遍性。

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4)强制性。

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

(5)阶级性。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教程》P162)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2)制定规范。

(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直接体现社会成员的 地位差异,同时也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有许多视角: (一)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组织

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组织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1. 异质结构 成员差异;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与从属”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与从属”关系, 双方存在潜在的对抗与冲突 目标差异;观念差异 2. 多权威结构 3. 多层次结构
(三)学校组织的取向 1.普遍主义取向 1.普遍主义取向 教育内容依据的是普遍性很强的科学知识体系 ; 学校中法定的交流语言是普通话 ;学校认可 的是普遍性很强的文化 。 2.成就本位取向 2.成就本位取向
(三) 学校变革阻抗 1.组织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 1.组织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学校组织结构主要特征。 1.简述学校组织结构主要特征。 2.谈谈对学校组织冲突管理的理解。 2.谈谈对学校组织冲突管理的理解。 3.学校变革会碰到什么阻力,怎样才能有效 3.学校变革会碰到什么阻力,怎样才能有效 消除阻力?
1.学校冲突类型 1.学校冲突类型 1)学校组织内部冲突: 1)学校组织内部冲突: 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师生之间制度性冲突 校内不同部门或层次间的冲突 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 教师工作专业化与科层制的冲突 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间的冲突 2)学校组织间冲突 2)学校组织间冲突 3)学校与环境的冲突 3)学校与环境的冲突 4)功能性冲突与功能紊乱性冲突(以是否有利组 4)功能性冲突与功能紊乱性冲突(以是否有利组 织目标实现为划分标准)
本章阅读书目:
–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6年 2006年2月 第8章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7 1998年 月 第8 章 – 杨旭:学校组织冲突管理 科学咨询 2003.(22) – 白磊 孟繁华 论学校冲突管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 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年发展的反思 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年发展的反思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四、学校组织的特性
1、学校组织结构是“多层级权威的寡头 机构”,具有明显的科层体制的特征。 2、从专业属性看,学校组织特性与科层 体制无法相容。 (1)学校缺乏单一而明确的目标 (2)学校中的专业权威与行政权威冲突 (3)学校任务的达成要重视情感的涉入性
五、学校组织的合理运作
(一)要避免科层体制的缺失 1、权力集中与效率低落的两难问题 2、胆怯僵化而无力处理变迁 3、固守条文,目标置换 4、流于形式主义 5、公事公办及非人格化
2、科层体制的构成要素 规则 职位 阶层
3、科层体制的主要特征 明确的分工 阶层化的权力分配 抽象的规则系统 形式上非人格化 以业务精专为用人标准 公私分明
4、东方国家科层体制的特色
组织的效率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考量。 重视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培养组织成 员的忠贞和投入。 把自己所属的组织视为家庭或社区,个人 与组织形成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有机的连 带
参照 团体
解社 会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式人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而设计的 集体机构。 非正式组织,也称为组织中的小团体,是组 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 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三、社会组织的有效运作: 科层体制的兴起
1、何谓科层体制?
(1)从本质上:科层体制式属于“报酬/利用 型”的正式组织。 (2)从目的看:科层体制是为了理性化的绩效 追求。 (3)从起源看:科层体制源自韦伯的理想型概 念。
(二)重新考虑学校科层化程度
1、考虑该工作的性质是否适合此种行政方式。 2、根据学校的任务区分机械性(例行性)于有 机性的不同领域,并采用不同的办事原则。
(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功用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功能也反映了其 结构特点,不同的组织结构 会赋予学校组织不同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互动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也会 不断调整和优化。
04
学校组织的运作机制
学校组织的决策机制
决策权分配
学校组织的决策权在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分配, 不同的决策权分配方式会影响学校的决策效率和效果。
组织文化理论
该理论强调组织文化的核心作用, 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 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变迁理论
该理论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认为组织的变迁是组织应对环境 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对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03
学校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组织的结构
组织层次
量具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组织的建议
01
建立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 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02
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
03
学习和工作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 关系,探讨学校组织在社会发展
社会分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进而对 社会分层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为个体提供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学校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创新文化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活动将传统文 化和现代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塑造公共价值观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控制
通过班级组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流动与分层
班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流动,从而对社会分 层产生影响。
05 班级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班级组织的变革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需求和结构发生 变化,推动班级组织进行变革。
教育政策引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班级组织的变革起 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班级组织通常按照学科和课程进行划分,每个班级组织都有相应的学科教师担任班 主任或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和协调班级内部事务。
班级组织内部通常设立班委、学习小组等机构,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教学和活 动组织。
班级组织的功能
教育教学功能
管理功能
班级组织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 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4 班级组织的社会影响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塑造
班级组织通过提供角色模 型、规范和期望,有助于 个体形成特定的个性特征。
社会技能
在班级中,个体学习如何 与他人互动、合作和竞争, 从而发展社会技能。
自我认知
班级组织提供个体了解自 己地位、角色和责任的机 会,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对群体关系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
01
03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 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
班级组织的本质和规律。
04
需要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体对班级组织的影响,以及如 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育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班级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班级秩序和 纪律。

校园的校园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理解

校园的校园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理解

校园的校园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理解校园社会学研究是探讨学校环境中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关注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等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以下是一篇关于校园社会学研究和对社会理解的简短作文。

---**校园社会学:理解我们的社会结构**校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微型社会,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

校园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学校环境中社会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校园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窗口。

首先,校园社会学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友谊的形成到小团体的建立,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认同。

例如,研究显示,拥有稳定朋友圈的学生往往更自信,更能够积极面对挑战。

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校园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教师的期望、教学风格和互动方式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和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鼓励探索和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校园中的权力结构和规则制定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它们如何被执行,都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机构运作。

最后,校园社会学还关注边缘化群体的处境,如少数族裔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等。

研究这些群体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并解决校园中的不平等问题,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教育环境。

总之,校园社会学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教育和社会结构的洞见。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校园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领域,并强调了这些研究对于理解校园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规范、权威、强制、功利性组织
(1)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教师而言具有规范性,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师的育 人活动无法像工厂对于工人的产品制造活动或公司对于经销人员的商 品推销活动那样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且不可能像工厂或公司那样主 要通过物质的刺激手段来寻求教师的服从和参与,而是不得不主要诉 诸于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
9
其次学生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生理 与心理可塑性,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由 于学生的各种心理倾向也决定了教师或学校领导在与 学生交往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说服与感化的方法。
10
学校组织的上述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强制 性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借助于 “义务教育制度”而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之中 的。“成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并不是学生自身要求的产物, 而是外部社会“逼迫”的结果。用梅舍与科弗的话来说, 学生角色基本上是非自愿的角色。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
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早在 1932年,美国的沃勒便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广泛论 述了学校组织的诸多社会学特征。但是总的来说,学校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也需要 首先探明:学校是怎样的一种组织?
2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1
当教师采用精神的监督手段来说服学生服从和参与而 未能收到应有效果时,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辅之 以乃至完全转而采用命令与训斥等强制的手段。这时, 学校组织对于学生的强制性便从潜在形态转变为显在 形态。
12
2、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1)服务性组织 (2)生产性组织 (3)整合性组织 (4)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别:
16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6
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 段,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教师的工资、津贴等 物质的刺激手段来显示组织的威力,促使教师服从 学校。同时,这种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 校组织的行为的重要原因。
7
பைடு நூலகம்
至于规范性与功利性这两种特征在学校组织的总体性 之中占有何种地位,则取决于学校所承担的对于教师 个人的经济职能的强度。若社会要求学校更多地承担 对于教师个人的经济职能,赋予学校更多的经济利益 分配权,则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经济联系便会增强,学 校作为功利性组织的性质便相对突出,而作为规范性 组织的性质则相对减弱。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济、政
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伴的言行特征
不会改变。
4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 权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 便导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 持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 多带有“自律”的特征。
5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 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 本上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 利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 业场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 奉献社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 足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 便存在着经济关系。
8
(2)规范——强制性组织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有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学生而言具有规范性:
首先在于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教育是受社 会委托并按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 由于教育活动产品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因此教育 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其中就包括学生对于 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内化。因此,学校教 育活动就力图让学生内化学校组织的各种要求。
14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美国的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
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 基本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 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激手段, 如增减薪水等;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 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任何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所能采取的控制手段不外乎物理 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只是某些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往 3 往同时采取多种控制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