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对于班级组织来说,同时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自功能性是指,一般来说,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目标”都是指向组织外部的,而衡量生存目标实现与否是以组织之外的某种变化为标准的。

班级组织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学习性的需要,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半自治性是指,班级组织是非成人组织,并非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指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的力量。

而正是由于这些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的存在,班级建设才更需要借助集体意识来团结班级组织,我们也可以将班级的集体意识看作成班风。

班级中的集体意识在班级创建初期显得略微淡薄,而个人意识占意识流的主要地位,因为在班级创建初期,学生彼此了解甚少,就学生个人而言,自己曾经已有的经验和意识,会主导其行为。

而在班级慢慢建设过程中,由于良好的集体意识会对个人成长发展以及对今后融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就成为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个良好的班风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以及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个人意识。

二、优化班级分工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每个人都在社会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位,虽然工作的细分导致了每个人具有差异性,但是正因差异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彼此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虽然后人在对他的社会分工论进行评析过程中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阶层分化和冲突的存在,但笔者认为将涂尔干所规划的社会分工论,应用到班级组织结构中,会对班级结构的优化起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组织分为班干部、小组长和一般成员,由任命或推举产生的班干部,细分为管理班级的班干、各学科的课代表、兴趣小组长等,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要对班级同学负责,这一部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高,并且在担任职责方面,会有权威的观念。

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完全靠自身 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 一特性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 会学分析
? 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 个视角:一种是已沃勒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 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系统”
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也有目标、机构及规范三个基本要 素。由于班级是一种学生的组织,因而它具有明显区别于其 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
?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1、自功能性
? 帕森斯曾将班级的功能概括为两类:一是社会化功能,即是 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 即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 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
?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班级社会功能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

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

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

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

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

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

(5)纪律、制度、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习目标
• 1.了解编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明确班级组织的含义、 特点与功能
• 2.客观的评析班级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对学生成长的影 响 • 3.掌握班级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班级群体的类型和作 用 • 4.综合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 5.能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一)反抗行为 (二)从众行为 (三)时尚趋求行为 (四)嫉妒行为 (五)竞争行为 (六)冲突行为
• • • •
三、班集体的建设 (一)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二)班集体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三)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 •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与发展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 • • • • • 一、班级正式结构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一)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三)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三、社会网络分析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 • • • • • • • •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 1.熟悉程度 2.任务 3.座位 4.性别 5.相似性与身份 6.个人特征 7.社会行为
• • • • • •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1.游戏群体 2.兴趣群体 3.倾吐性群体 4.互助性群体 5.冲突性群体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1.班级活动平台的搭建要理Fra bibliotek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班委会是班级的领导机构;

共青团支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
青年的群众组织;

少先队中队(小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
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先锋队。
2.班级活动的分工与协作



班委会和团支部有明显的分工: 如果内容和性质相同的任务,班委 会和团支部共同组织; 如果有明显的组织特征的任务,则 分开组织。 为了防止在时间上出现撞车现象, 应规定相对稳定的活动日(周),以此 合理分配时间资源。
班主任角色修养
(一)外在角色培训
(二)内在角色修养 ------是指班主任在自省、自律、思 想道德、事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自 我要求的意识。这种意识往往表现在班 主任的仪表举止、行为模式上。
班主任素质要求
班主任的仪表举止对于学生行为模
式的形成、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文明 建设都起着模特作用。
几条建议
2.班级活动内容

班级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 学习活动、 班会活动、 团队活动、 社会活动等。
班会活动



例会------属通报、总结、安排性质的会, 一般时间不能开得太长,其形式应强调简 约明了; 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要求和班级特 点,针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的形式。主题 班会应做到目的明确,主题鲜明。使学生 受到教育,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 识; 民主生活会-------是指全班同学在班主任 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班 会活动。


是指班级在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属性成为 合格社会成员的同时,还使学生形成了 自己的个性,成为独特的社会成员。 班级中既存在着正式群体关系,又存在 着各种非正式群体关系。非正式群体的 存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 义。

班级社会体系的分析

班级社会体系的分析

班級為一社會體系
從社會體系的要素及性質分析。 思考教師在多種角色與多種任務下與學生的 關係。 從衝突學派的觀點看師生關係-經過不斷的 衝突與調適,逐漸產生一種穩定的狀態。 奧瑟(Oeser)指出師生之間建立良好關係 的四項基礎(參考課本205頁)。
貳、班級社會體系的重要理論
班級社會體系的重要理論
教師的三種領導方式 注重團體規範的方式。 注重個人情意的方式。 強調動態權衡的方式:上述兩種方式易造成 角色的衝突,故認為教師需要了解在教學過 程當中制度與個人這兩方面的資源與限制, 然後依情況來相互運用上述兩種方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5/7)
由教師領導之動態權衡的方式,認為在「制 度」與「個人」之間還應該再加一個「團體」 的因素,作為制度與個人兩者的折衝。 認為「團體」可以形成一種氣氛 (Climate),而影響團體中每一份子的意 向(Intentions)。此團體的氣氛和成員的 意向具有協調角色期望與個人需要的功能。
(參考課本209頁圖示,稱之為後期模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6/7)
後期社會體系的理論模式有三個特點 團體中的個人因其生理因素而有獨特的人格 需要,但個人可以認同制度上的目標並將其 視為個人的需要。 強調制度上的要求應具有合理性,才容易被 個人接受,也才容易實現。 個人在良好的氣氛中會有強烈的「歸屬感」, 以增進實現團體目標的意願,並從過程中也 獲得樂趣。
(參考課本206頁圖示,稱之為初期模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2/7)
以上述之理論觀點為基礎,探討班級團體中 的教師行為,並擴充班級社會體系之理論模 式。 在制度面,探討了社會文化對制度(角色與 期望)的影響。 在個人面,探討了生理因素與潛能對個人 (人格特質與需要傾向)的影響。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班级的奖惩 (2)正式的教诲 (3)模仿 (4)认同作用
个性化功能
• 定义:班级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指班级社会组织在帮助学生获得社会 属性,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人形成独特的人格价 值、自主的目标追求和特殊的创造才能,成为具有独特性的社会成员 • 个体个性化功能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教师来看,首先需要具有明确角色定位 从学生来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从家庭和社会来看,家庭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尊重、信任教师;社会对教 师职业更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 班级生生关系
非正式小群体 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志向为基础,自愿结合 而成的学生群体,其形成是自发的,不可避免的。其特征有:组织无 形性、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意识和行为一致性。
小群体类型:
亲集体型 中性型 偏集体型 反集体型
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工作:
引导学生端正人际交往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因势利导作好非正式小群体的工作
第四节 班级社会组织的社会气氛
• 班级社会组织气氛 涵义:班级社会组织气氛亦称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着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精神文化 影响班级社会组织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 2、学生“领袖”人物的作用与群体影响 3、班级中的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
参照群体论 片岗德雄
• 个体将群体规范作为自己思考与行为的参照准则,并努力将个人融入 其中的群体,目的在于强调参照群体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活动共同体论 毛景焕
• 班级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班级的社会属性与功能以及班级内部的精 神、文化和伦理
班级社会属性多元分析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青年一代
获得社会生活的根本技能。 • 教导社会标准、训练社会行为。 • 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的选择功能三种观点
• 班级在儿童的社会地位选择中的职能。 • 职业选择功能。 • 从社会化的整体涵义上解释。
二、班级构造分析
班级的正式构造
具性角色〞的构造,即为完成班级工作 调整并校正班级的人际关系与教育情景的控制和创设密切相关。
含义:班级组织是指学生组织,因而它是一个“准社会性〞的社会组织。
而效劳的角色构造。 班级的“社会群体〔集体〕〞特性
教导社会标准、训练社会行为。 一、班级社会系统理论〔T. 二、班级集体理论评述〔苏联〕。 班级非正式构造的社会测量 组织: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 ——彼得罗夫斯基〔俄罗斯〕 指导交往; 消极性:容易导致班级成员中的小圈子现象、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开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满足情感需要,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构造中所处位置进一步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承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认的社会评价,形成 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失落感或失败感。
无锡市教科所的研究
这个量表从班级的构造要素和功能 水平两个唯独,把班级集体的目标、组 织构造、人际关系、舆论、纪律等5个构 造要素和班级的教育质量、学生个性开 展水平和班级组织的自我管理程度等3个 功能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关系组 合成一个指标系统。
教师在班级建立中的职能
教师是班级建立的设计师,班级组 织的领导人,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班级社会功能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

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

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

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

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

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

(5)纪律、制度、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

作为社会组织的班级

作为社会组织的班级

• 社会群体 • 社会系统 • 社会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与功能
•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
形成的。
社会生产的发展 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 固定的教学结构与模式
教育者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 来进行教学,这种学生群体就是最初的班级组织。
四﹑班级中的互动与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 学生互动
• 你怎么定义师生关系? •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 在你眼中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理想
的?
案例一 一位班主任的工作案例
记得那一年我正好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2000年元旦,我考虑到临近 高考,就没有举行活动。没想到元旦前一天晚上,学校已经放假,我七点多 去教室看望留校学习的学生,只见教室内喧闹异常,原来三十多个学生在兴 高采烈的开着晚会。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原以为这时候学生正在聚精会神 的学习。我正想发火,但突然意识到,这不能怪学生们,应该怨我。我犹豫 了一下,还是走进了教室。节目戛然而止。学生们都静静的看着我——我感 觉到那一双双眼睛里漾出的担心和渴望,我凭“童心”完全能理解这一切,连忙 表示:“我是特意来参加晚会的,我相信我们会在欢乐中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教室内顿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事后,组织晚会的几个学生主 动向我承认错误,不应该预先没和老师商量就擅自活动,同时也影响了同学 们的学习。我接过话茬说:“是啊!有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事先不邀请我,是不 是太瞧不起我这个班主任了?”含蓄的批评了他们不征求老师的意见就自作主 张后,我接着又说:“事实上这事也怪我,我没能理解大家,对大家关心不够。 ”有位学生感动的哭了,并说他们这样做不是贪玩,而是耐不住新年前的寂寞 和日益临近的高考压力,想放松、振作一下,以便更好的学习……多好的学 生啊!从那以后,我感到同学们和我又近乎了许多,情绪稳定,学习更加努 力。不过,我真有点后怕,如果我当时一念之差不是去助兴,而是粗暴的干 涉……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功能也反映了其 结构特点,不同的组织结构 会赋予学校组织不同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互动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也会 不断调整和优化。
04
学校组织的运作机制
学校组织的决策机制
决策权分配
学校组织的决策权在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分配, 不同的决策权分配方式会影响学校的决策效率和效果。
组织文化理论
该理论强调组织文化的核心作用, 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 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变迁理论
该理论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认为组织的变迁是组织应对环境 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对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03
学校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组织的结构
组织层次
量具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组织的建议
01
建立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 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02
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
03
学习和工作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 关系,探讨学校组织在社会发展
社会分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进而对 社会分层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为个体提供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学校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创新文化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活动将传统文 化和现代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塑造公共价值观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控制
通过班级组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流动与分层
班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流动,从而对社会分 层产生影响。
05 班级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班级组织的变革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需求和结构发生 变化,推动班级组织进行变革。
教育政策引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班级组织的变革起 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班级组织通常按照学科和课程进行划分,每个班级组织都有相应的学科教师担任班 主任或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和协调班级内部事务。
班级组织内部通常设立班委、学习小组等机构,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教学和活 动组织。
班级组织的功能
教育教学功能
管理功能
班级组织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 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4 班级组织的社会影响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塑造
班级组织通过提供角色模 型、规范和期望,有助于 个体形成特定的个性特征。
社会技能
在班级中,个体学习如何 与他人互动、合作和竞争, 从而发展社会技能。
自我认知
班级组织提供个体了解自 己地位、角色和责任的机 会,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对群体关系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
01
03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 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
班级组织的本质和规律。
04
需要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体对班级组织的影响,以及如 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育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班级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班级秩序和 纪律。

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时尚是一个时期人们通过审美、道德、情感的方式表现出的 对某一事物的喜好与追求。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 的爱模仿的特点,他们往往通过对时尚的模仿来变现成人感 。对时尚的追求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时尚,过分投入,就可能会影响学习。 如果一味反对他们追求时尚,就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23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互动具有可选择性。选择的参照系有两 个:一个是相似性,即选择在性别、家庭背景、性格、能力、 成绩、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其他同学 作为互动对象;另一个是互补性,即选择具有自己所缺特征 的其他同学作为互动对象。具体以哪个参照系为主要依据, 因互动的内容领域及学生个人情况而异。

8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选择功能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一、班级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10
班干部 小组长 组员
校长 年级组长 教师
这种金字塔型正式结构是导致学生形成地位差异 观念及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11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的强稳定性也是学生的奠基性学习的一 种“文化资源”,唯不同“阶层”的学生所“学”不同。长 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 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 权威意识;而无班干部经历的学生相去甚远。
班集体的建设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一项 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班主任与全班同学的共同合作才能完 成。这是一项需要创造性、热情和激情的工作。这里主要讨 论班级发展过程与班集体衡量标准两类问题。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班级社会化的定义、重要性和目的,分析了建立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

同时介绍了班级社会化的实践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结论部分总结了班级社会化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掏出了未来班级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班级社会化对学生的重要性,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班级社会化、班级文化、学生互动、合作、自我管理能力、实践方法、社交技能、发展、促进作用、未来方向1. 引言1.1 班级社会化的定义班级社会化是指在班级这个小团体中,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沟通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共同分享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在班级社会化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提升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社会化不仅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未来成为社会一员所必备的重要素养。

通过班级社会化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础。

班级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忽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1.2 重要性班级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良好的班级社会化,可以有效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班级社会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集体中自觉遵守规则,主动承担义务,增强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通过实践方法,如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等,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班级社会化的思考与实践班级社会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班级社会化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实践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班级社会化的重要性1.对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协作、互助的平台,可以激发个体情感与智力的发展。

在班级中,同学们可以共同面对困难,相互间互助和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感情的升华,同时也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自信心。

2.有助于建设和强化班级文化班级社会化也为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强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班级社会化,班级成员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仅可以促进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性,而且也可以形成一种与其他班级不同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将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认同感。

3.对于教育教学具有积极影响班级社会化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班级社会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推进学业更深入、专业化地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成效。

二、影响班级社会化的因素班级社会化的建设涉及到多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是班级社会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尤其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头脑及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是班级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2.班级团队精神班级的团队精神是领导班级社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当班级成员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和支持,团队的精神就会形成。

3.个人素质个人素质是班级社会化建设的基础。

班级内每一个人都应具备学习、思考、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应有一个合理的自我认知,尊重自己和他人。

4.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长期的共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所培养的行为、观念和交往方式,是班级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班级社会化的实践策略1.加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师生互动包括四个分支过程: 其一是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二是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三是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其四是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3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1、自功能性
帕森斯曾将班级的功能概括为两类:一是社会化功能,即是 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 即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 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
12
二、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非正式结构是班级成员在日常 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正式结构是班级组织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 定的。
(一)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非正式结构,通常专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其特征主要有:其一 是人数少;其二是吸引力强;其三是“集体性”强;其四是沟通效率高。
分的第二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所表现出来的 特征就是“半自治性”。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完全靠自身 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 一特性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7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13
(二)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1、积极作用为: ①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②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2、消极作用为: ①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的
参与; ②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内
的“独立王国”。
14
事实上,在班级组织中,学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至少存在5 中类型:单向选择关系、单向拒绝关系、相互选择关系、相 互拒绝关系、无选择无拒绝关系。
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直接互动,其广度
超过任何一个学生的直接互动范围; 再次,学生互动常常要受到师生互动的极大制约。因此可以
说师生互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班级组织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18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研究的背景主要是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 政策的失败,人们将关注重心从形式均等转向实质均等,将研 究视线从学校外部的各种制度转向学校内部的各个过程。
班级是由几十个担负着这种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 特殊社会组织,而这就决定了班级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的首要特征——“自功能性”。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 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 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 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结构来看,还是从非正式结构来看,班 级组织都不仅是影响学生进行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的因素, 而且其本身便已成为这种学习的重要中介乃至直接对象。
16
(三)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三、社会网络分析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班级组织的互动是指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的研究。 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的运转与发展具有举足重要的影响: 首先,师生互动本身常常就是班级组织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
5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关的功能。舍此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其存在意义,其对于 外部社会的各种功能也就失去评价的参照标准。在这个意义 上,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员的基本属性,便可同其他社会组织明确区

8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选择功能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一、班级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归为五大类: 第一类为“受欢迎者”; 第二类为“受争议者”; 第三类为“受孤立者”; 第四类为“受忽视者”; 第五类为“受遗忘者”。
15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 “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 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定 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失落 感和失败感。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 会学分析
1
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 个视角:一种是已沃勒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 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系统” 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2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也有目标、机构及规范三个基本要 素。由于班级是一种学生的组织,因而它具有明显区别于其 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10
班干部 小组长 组员
校长 年级组长 教师
这种金字塔型正式结构是导致学生形成地位差异 观念及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11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的强稳定性也是学生的奠基性学习的一 种“文化资源”,唯不同“阶层”的学生所“学”不同。长 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 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 权威意识;而无班干部经历的学生相去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