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共70页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 研究领域:拓展研究领域,关注组织与社会、组织与环境、组织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理论创新:结合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实践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组织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Prt 05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应用
组织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 组织文化:研究企业的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组织变革:分析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组织变革过程 组织发展: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发展来提高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组织社会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社会学理论 在公共管理中的 重要性
了巨大变化
社会学家们开 始关注社会现 象,试图解释 社会变迁的原
因和规律
社会学理论的 形成受到了哲学家们通 过观察、实验、 统计等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 行研究,形成 了社会学理论
早期组织理论的发展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效率 和标准化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组织社会学的未 来:21世纪以 来,以复杂性科 学、网络科学等 为代表的新兴组 织理论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组织社会学的起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 组织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冲突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 组织社会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如网络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将继续关注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工 具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和演 变历程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强调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过程 冲突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冲突 交换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分配 网络理论:关注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制度理论:研究组织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关系 演化理论:探讨组织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趋势。
一、早期的社会学理论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由欧洲的社会学家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
这种看法认为,人类社会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它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强调了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进化等重要概念。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功利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自我的利益驱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出选择。
因此,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取决于人们所追求的个人利益。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种理论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们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因此,它们的普遍适用性和操作性受到了质疑。
二、批判社会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批判社会学理论开始发展发于美国,它们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问题。
批判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问题、权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批判已有的社会学理论,揭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形成和维持这种不公和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社会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理论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被用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这种理论挑战了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使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真实的问题。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文化研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组织社会学》课件
第三页,共370页。
❖ 组织边界的不同:
第四页,共370页。
❖ 内在结构的差异: Intel公司:所有职员一律平等;
花旗银行:级别上的不平等。
❖ 报酬形式: 一般大学:固定工资; 工商企业:计件工资、提成等。
❖ 产品品牌:有些领域不重要,有些领域很重要。 ❖ 组织间经济交易关系:有些合同制定后靠非正式关系
维持。
第五页,共370页。
(二)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 1、韦伯——科层制组织 ❖ 特点:等级制度、非人格化、成员专业化、理
性—法理权威基础等;产生原因:更具效率、 国家间竞争;缺陷:不适应非正式的小型企业、 反韦伯式组织情结。 2、米歇尔斯——“目标替换”理论(《政党论》, 着眼于组织局限和弊端) ❖ 即组织正式目标被个人利益等替换。
❖ 引例二:戴尔公司雇佣IBM公司提供售后服务。 ❖ 问题引出:市场化与内部化如何抉择?由市
场到组织的转变代价是什么?组织内在化的 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组织内部有不同结构?
35
第三十五页,共370页。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
❖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行为通过价格协调、个人理性选择、帕累托效率, 组织被看做一个“黑盒子”。这种市场关系是一种“非社会性”关系。在这 里,每一个人、组织的反映相同,所以,高度抽象化后的组织、消费者成为 一个没有任何社会性、只关注个人利益就可完成市场或生产活动的行动者。
非正式组织
感性因素为指导 以感情与融洽的关系为标
准
行为规则是为共同的、不 成文的行为规则
感情的支持、赞许或厌恶 来影响成员行为
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 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
第二十二页,共370页。
正式组织的延伸涵义: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
7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
1、分工 2、等级原则 3、规章制度 4、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
8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人口区位学模式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
15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八节 组织经济理论
一、康芒斯的交易概念
康芒斯(J·R·Commons)认为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 的活动。两种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
6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科层组织理论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韦伯论权威的基本类型 三、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三、古德纳对科层制与现实关系的研究 阿尔文·W·古德纳(Alvin W,Gouldner)是美国社会学 家。古德纳通过分析,得出科层制有三种行为方式:虚幻 式、代表式和惩罚为主式。 四、科层组织理论的影响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2Fra bibliotek泰罗的分析
1、工人观念的错误 2、体制上的“磨洋工” 3、劳动方法不科学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u xianyang
3
泰罗管理原则
组织社会学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 思想渊源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研究的主题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科学管理理论 〔二〕科层组织理论
三、对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的综合评价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确实显得很不成熟,泰罗和法约尔的科学 管理理论如此,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亦如 此。但是,从我们对组织现象认识开展的 过程来看,这些理论无疑具有奠基性的意 义。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开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组织理论开展过程概述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案例分析:组织理论学习与理解
第一节 组织理论开展过程概述
组织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介入的领域,有关 成果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 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各种理论、观点之 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所以尽管这 一研究领域的历史比较简短,但研究成果 却非常丰富,内容也十分庞杂,要整理出 一条清晰的脉络实非易事。
第五节 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主题 〔一〕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行动者系统理论研究的主题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决策理论 〔二〕组织经济理论 〔三〕社会网络理论
三、对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的综合评价
我们一再指出,从时间上看,行动者系统 组织理论与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几乎 是同时 开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当时很多人忙于 对早期组织理论特别是韦伯的科层制组织 理论进行反思,无形中使环境问题更加凸 显出来。
第四节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主题
〔一〕开放系统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 渊源
〔二〕开放系统组织理论研究的主题
二、主要理论观点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三个著名实验
▪ 1、搬运铁块实验 ▪ 2、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 3、金属切削实验
搬运铁块实验
▪ 实验心得: ▪ 1、精心挑选工人 ▪ 2、诱导工人了解:这样做对他们不但没有
损害,而且还可以得到利益。 ▪ 3、对工人进行训练和帮助,使之获得完成
升 ▪ (6)管理者不因其履行的职务而具有特权 ▪ (7)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对科层制的评论
▪ 韦伯赞扬其高效性、精确性、稳定性、纪 律的严明性和可靠性。
▪ 弊端:(1)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2)对人性的漠视
▪ 1958年 《官场病:帕金森定律》
四、总结与评价
▪
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
▪
卓别林:《摩登时代》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为榨取血汗 的剥削制度服务。
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 (1841—1925)
▪
▪
管理理论之父
▪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
(一)对管理进行定义
▪ 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以下六种: ▪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
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 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
(二)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
▪ 1、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 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就会使 劳资双方得到利益,从而解决矛盾。
▪ 2、经济人假设 ▪ 3、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
(三)科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原理
▪ 作业研究原理: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 并把动作细分为若干动作要素。然后研究每 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决定去掉那 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 成分,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 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
组织社会学第三版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二)组织的运转过程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变项包括人的变项、组织变项和环境 变项。通过这些变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 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 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 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 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即等级关系机制、水平关系、正式 和非正式、上下左右的关系机制。 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勤学善思 知信达贤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二)组织的运转过程
1、资源的获得与流动 获得资源主要是通过合同。合同有产业合同与就业合同之
分。在我们的社会里,组织对流动资源的需求在同一意义和 层次上是以货币的形式来支付的,也即通过组织安排提供货 币资金来取得流动资源。 2、组织自身的制度化程序(资源的实施机制)
3、组织结构中的制度因素 这里主要涉及制度模式的协调问题,即在社会制度层面上
组织之间是否整合的问题。中心问题是制度化的规范,这种 规范可以有效地把个人的行动结合起来去承担组织的义务。
中心的整合制度是合同制度,就组织而言主要涉及雇佣合 同;第二种基本整合制度是强制合同;第三类规章制度或规 范控制任何具体组织成员独立的行为。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组织社会学第三版ppt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三、对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的综合评价
• 奠基性意义
• 组织是人们为有效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机体,因此它既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又是 理性的载体或工具。
• 批评
• 在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的视野中,有个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重要的。 • 没有注意到组织内非正式结构的影响,更没有考察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 只看到规范、合理的组织结构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却没有关注到这种结构可能会压抑人的
(一)权变理论
• 基本命题: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其与总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情境。 • 研究内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部及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 加尔布雷斯:如何在可预见的任务基础上建立组织 • 洛尔施、劳伦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权变关系、组织分化与整合
第四节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第二节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二、主要理论观点
(二)科层组织理论
1.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权威
法理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
感召型权威
第二节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二、主要理论观点
(二)科层组织理论
2.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纯理性科层组织
基本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职员非人格化 量才用人 行政效率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人际关系理论
2.需要与激励理论 • 阿德福:ERG理论 • 生存existence • 交往relatedness • 发展growth
第三节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人际关系理论
2.需要与激励理论 • 赫茨伯格:双因子激励理论 • 激励因素 • 保健因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八点 三十四分。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泰罗制的评价:
虽然 在生产现场管理中的效果显著,但推广不顺利,受到资本家
和工人的反对。
•冲破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 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 •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的 发展,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管理职能的独立,为管理理论的 创立和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八点 三十四分。
二、理弗性鲁系统姆组:织期理论望理论:
1.科学管理只理有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 (2)时法,约个尔人的才一会般采管理取理这论一特定行为。
S(激励)= n(努力) × v(效价)
•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领导的坚定和榜样作用-协调公正-认真监督
最杰出代表,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一般管理与 工业管理》,被后人尊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与韦伯、泰罗并称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 位先驱,并尊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
他曾较长时间担任大煤矿公司的领导工作,积累 大量管理大企业的经验;在法国军事大学任过管理 教授,退休后还创办了管理研究所。法约尔的经历 决定了他的管理思想要比泰罗开阔。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的主要观点:
•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 的经验管理;
•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 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八点 三十四分。
2
每种理论都是 其时代的产物 ,都有其优势 和缺陷,因此 不存在正确的 或错误,只有 是否适合组织 需要的问题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
4
论是实证主义取向的还是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都十分注重在承传自身 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其它优秀的理论传统。因此,在第三次理论综合上表现为 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 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 在理论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可见,社会学 160 多年的历 史,其实就是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研究取向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彼此 补充的发展过程。尽管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如 果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 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在理论构建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它们始 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 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 式”。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
文军 内容提要: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其在理论形态上就出现了实证主义、人 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发展取向,且分别经历了古典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不同阶段,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现 代化研究范式”。而当代全球化的兴起,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则提 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对这种新变化。、
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 1830 年代到 1870 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
1
组织社会学
(三)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 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 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 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 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 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 “维持”
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 案的维持。
“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 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 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 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 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四)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二人或二人以上, 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 他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系 统,因此他认为在组织内主管人是最为重要的因 素,只有依靠主管人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 力合作”的系统。
弗利特在波士顿积极从事社会工作,领导了为年轻人创办夜校和 娱乐中心的活动。同时,还帮助建立了一些青年服务社。在从事社会 福利事业的过程中,她亲眼目睹了其家乡波士顿工业界存在的种种弊 病,这促使她开始关注工业方面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福莱特关于组织 和管理的思想大多是通过演讲表达出来的。作为一位学者,她赢得了 广泛的尊敬。福莱特在其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一直在英格兰从事教学 和研究,并发表演讲。后来,她的演讲稿经过厄威克的整理,编成 《动态的行政》。生前,她自己完成的著作有:《新国家》、《创造 性的经验》。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的重点是研究组织的运行。 她认为在组织运行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基本的:一是组织想让人们做 什么,二是如何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给予科学的控制和引导。福莱特 认为这两个问题都与人际关系中人的基本动机有关。她试图从人的角 度来看待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领导、权力、冲突等因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法约尔:所有加强社会组织或便利其发挥作用的管理规章和 程序都属于原则。 • 劳动分工: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低培训费用 •权力与责任:职位权力/个人权力
权责统一(有效的奖励与惩罚制度) •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组织各方达成的协议。
详细说明-领导称职-公正、合理执行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没有某 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 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2.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
法理型权威 (法律法规)
感召型权威 (人格魅力/能力)
传统型权威 (家长制)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2.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
理,还应当要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活动): •技术活动:设计制造 •商业活动:进行采购、销售 和交换等 •会计活动: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财务活动:确定资金来源及相应的使用计划 •安全活动:确保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统一指挥(命令):只接受一位上级命令 •统一领导:为达到一个目标的各种活动, 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 计划开展,这 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 条件。
二、理弗性鲁系统姆组:织期理论望理论: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
亨利·法约尔 (1841-1925)
积累大量管理大企业的经验;在法国军事大学
任过管理教授,退休后还创办了管理研究所。
法约尔的经历决定了他的管理思想要比泰罗开 阔。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理论
二、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形式社会学)
(一)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 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 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研究个人时 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 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同时这个人把他所隶 属的其他群体的关系也带到刚刚加入的群体 中来,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 性。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规模)
齐美尔指出参与社会互动的人数发生变化时,社会互动的形式也 随之发生有规律可预测的变化。 二人群体结构简单但互动关系却不一定简单。二人群体的密切程 度高于三人群体;亲密性导致排他性;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并表现 的比较强烈。 虽然三人群体仅仅比二人群体增加了一个成员,但是互动形式却 发生了许多实质的变化,突出变化是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齐 美尔认为这一变化很有意义,它使三人群体获得了更丰富的内容。 比如有了上面提到的自由和制约的关系、自制他治、个人群体、 少数多数等社会关系。由此,三人群体能够成为最基本的完整的 社会单位。 更大规模的社会互动形式。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内部就产生 分化,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群体内,形成亚群体(自己的观点 和行为规范),同整体发生分离,需要整合机制(法律和科层制) 来避免群体发生分离和凝聚力的降低。
韦伯将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化的组织形式概括为 “官僚结构”或科层制组织——设科分层的组织方 式。 具体来说科层制的组织行为有六方面特征: 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2.职权的等级化 3.恒定的行为规则 4.按需要量才用人 5.成员的非人格化 6.职务的天职化。
科层制的优势和弊端
韦伯首先论述了科层组织的实用性。他认为科层制 的组织效率远高于传统型组织和感召型组织,因为 传统性行为和传统性行为不具备科层制精准、迅速、 明确、档案、保密、持续性、统一性、减少摩擦、 节约人力物力等优点; 韦伯也指出了科层制组织的负面影响:在科层制组 织体系中,人的一切行为都以组织的规章、纪律为 准则,他否定了个人的身份和情感,是组织成员成 为机器上的齿轮。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组织
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在于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 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组织、政党组织。
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 会秩序,如法院、监狱、警察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菲力浦•塞尔斯尼克从 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的角度研究非正式组织。
-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个人、亚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的 关系所构建起来参照群体看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 当他们以正式组织参加者的身份出现时,实际上他们 内在地存在一种抗拒理性的欲望和倾向。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化的排 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这样做或许 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的承诺。
2. 非技术行为:是指对组织目标无直接作用的行为。 3. 根据行为是否涉及他人的维度可将行为划分为涉他行为和独自
行为。 4. 涉他技术性行为,独自技术性行为,涉他非技术行为,独自非
技术行为。
四类行为中,稳定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涉他非技术 性行为就会引发非正式关系,而涉他技术性行为往 往带有社会性,所以这种行为也易于滋生出一定程 度的非正式关系。
特定的活动目标。现代社会的高度的分化和整合,使 新的目标不断出现,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剧。
正式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 些制度以更正式、细致、严格、书面公文的形式使行 为规范明确化。
续
一定的组织机构 。即被制度化了的权力体系。纵向看, 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支配和服从 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横向看,权力体系使 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组织中 判定权力合理性的依据是权力行使者是否占据着相应 的职位和负有相应的责任。
第2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 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 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 的人际关系结构。 (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 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 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 • • •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 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 任、社会行为。 •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 • • • • • •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 (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 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 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 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 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 机制与运作机制。
组织社会学1
(二)研究的内容:(四个方面) 1、对组织的结构与设计的认识 一方面要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 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 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
2、对基本结构的功能进行分析: (1)正功能与反功能:是否有利于组织 目标的实现; (2)隐功能与显功能:是否是有意设计 的功能
在传统社会里,每个组织的边界网是围 绕着自身的核心技术而建立起来的,核 心技术就是组织为生产其基本有用之物 而采用的系统。但不同的组织其边界不 同,例如:DHL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3)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1)组织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才有可能去成就一系 列的社会工程,但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 组织结构和外在特征,从而产生不同的 效率和结果。 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是社会复杂性与进步 性的标志。 2)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
三、组织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交叉性) 组织现象本身就是一个交叉领域,在学习过程 中常常会碰到与其他分支社会学或社会学理论 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对此我们要注意加以区别, 从中便可体会组织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的特点是百家争 鸣、学派林立,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共同 接受的理论。因此它会为在这一领域中从事研 究活动的学者留下一个非常大的想象和创造的 空间,有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在等着我们 去开发,从这一点来看这是社会学的优势。
3.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资源所有关系:在公有制条件下,一切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是属于国家所有,单 位实际上扮演着委托经营者的角色。 (2)资源供给关系:企业单位的资源主要来 自政府组织。 (3)权力支配关系:国家具有支配资源的权 力,改革开放后如果单位组织都成为独立的法 人,在企事业单位中就不存在支配关系。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
其次,为什么组织或企业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 一些和它的效率生产没有关系的活动呢?举个例 子来讲,美国的大学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 运作没有关系。校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筹钱, 尤其是私立大学的校长。此外,校长还常常参加 各种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设施的剪彩、社区活动 等等。这是为什么呢?美国很多大公司花很多很 多的钱去做公益活动。美国最大的公司,通用电 器公司,鼓励他们的员工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 而且公司还为员工参加这些活动提供资源。这里 的问题是,通用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产品的,它 的组织目标和这些公益活动有什么关系呢?为什 么组织会花如此多的资源去做和其组织目标没有 关系的事情?
• 霍桑实验的内容:
• 照明实验 • 访谈实验 • 小群体实验
•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 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 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 素的影响。
• 梅约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 (1)社会人的观点。梅约认为企业中的人 首先是“社会人”,即人是社会动物,而 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 人”。 • (2)新型领导观念的形成。生产效率主要 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工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 素。 • (3)组织内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6、组织环境理论 • • 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就看它能否与环 境保持一致与平衡。 • 组织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控制,组织的 反应也会扩散到整个社会之中。
• 7、组织经济理论 •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代表。 • 康芒斯首先把“交易”概念与正统经济 学的“生产”概念进行比较,指出生产活 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人与人 之间的活动 • 科斯提出“交易费用”概念。研究的焦 点是企业的起源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 威廉森发展了科斯的理论,将交易作为 基本分析,指出“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经 济组织是将交易作为分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