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第一个层次:哲学方法论 第三个层次:具体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个层次:学科方法论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 (二)学生的社会位移:1、和谐的多重世界/顺利越界
教育社会学
1:[论述题]
二、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答案:
二、参考答案要点:
1、说明班级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2、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分析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3、联系实际。
2:[论述题]三、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具有专门知识
2、提供专业服务
3、具有专业自主
4、接受专业教育
4、接受专业教育
有以上相近方面论述即可给分
3:[论述题]五、列举两种比较常见的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例如比较功能论和互动论
1、功能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2、互动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3、进行比较:
功能论或冲突论都关注宏观的教育现象,互动论则强调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两者差异体现在:
1、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
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
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4:[论述题]四、根据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从而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 PPT
8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9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选择功能 4、诊断与矫正功能
10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一、班级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16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 “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 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定 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失落 感和失败感。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结构来看,还是从非正式结构来看,班 级组织都不仅是影响学生进行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的因素, 而且其本身便已成为这种学习的重要中介乃至直接对象。
第八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班级的特性
2、了解班级的建设过程
教学重难点:班级集建设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
一种以沃勒(waller,w.)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另一种是以帕森斯(Parsons,t.)为代表的“系统”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班级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特性
教师不属于班级组织的成员。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目标、规范和机构三个基本要素。从班级目标看。从班级的机构看。从班级规范看
班级组织的特性: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和未成年人的组织(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二、班级的结构分析
(一)班级正式结构:班干部小组长成员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积极面消极面社会测量法班级非正式结构的
社会测量社会结构分析法矩阵法图示法
三、班级的群体分析
(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熟悉程度
1、班级群体的形成受制因素:任务;座位;性别
2、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性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冲突性群体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1)反抗行为(2)大众行为(3)时尚趋求行为(4)嫉妒行为
(三)班集体的建设
1、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班级诞生期班主任是社会工作者;
(2)班级成长期班主任是领导者;
(3)班级成熟期班主任是艺术家
(4)班级衰落期班主任是诊断和治疗者。
2、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教育社会学》课程是小教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教育社会学课程共34个学时,2个学分。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使小教专业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社会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进行熟练分析和研究教育社会学问题,能够根据社会现象,发现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养成从社会角度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把学生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一角,来客观观察教育社会问题。
三、先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学校管理学、班主任工作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组织与管理、班级组织与同辈群体、社会变迁引起的教育变化、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课程难点:如何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认识和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
? 二、班级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功能
? 1、归属功能 ? 2、社会化功能 ? 3、选择功能 ?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 一、班级正式结构
?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关的功能。舍此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其存在意义,其对于 外部社会的各种功能也就失去评价的参照标准。在这个意义 上,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
? 2、半自治性
? 班级组织以其成员的基本属性,便可同其他社会组织明确区 分的第二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所表现出来的 特征就是“半自治性”。
?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一二章重点)
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
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
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P42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_OK
2021/7/2
15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 1、异质性结构 •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
文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 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 面的区别:
2021/7/2
16
•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 学校组织的结构是一种多权威并存的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招致出现以后两 种现象:
– 第一是学校易成为“封闭性组织群”。
– 第二时教师群体中较难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
2021/7/2
20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
•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
• (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 • 1、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 2、师生之间的制度性冲突 • 3、学校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 4、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 • 5、教师工作的专业化育科层化的冲突 • 6、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 • (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突 • (三)学校组织与环境冲突
2021/7/2
18
2、多权威结构
•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 包括两条途径:
• 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 • 另一条是通过任课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5)纪律、制度、舆论。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PPT
研究发现,教师创造一个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班级具有教 学价值。这样的班级具有互相信任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可以 相互影响。 要发展班级的群体性,教师首先要指定能够培育积极的群 体动力的班级管理规程。
9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选择功能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一、班级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20
Biblioteka Baidu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 第二,师生互动过程并非自始自终稳定不变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 应对策的过程。
21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 员具有一种“分化”功能,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首先 要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 教师与“优生”互动时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 “差生”互动时则常常会表现“非教育性”的言行。
25
第四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教育社会学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精品文档
28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 在班级形成之后,学生群体开始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受到一 些新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空间距离 、个体影响力、个性因素。学生群体的类型主要有:
❖ 1.游戏群体 2.兴趣性群体 ❖ 3.倾吐性群体 4.互助性群体 ❖ 5.冲突性群体
精品文档
❖ 班级是由几十个担负着这种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 特殊社会组织,而这就决定了班级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的首要特征——“自功能性”。
❖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 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 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 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精品文档
12
二、非正式结构
❖ 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非正式结构是班级成员在日常 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正式结构是班级组织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 定的。
❖ (一)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 非正式结构,通常专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其特征主要有:其一
是人数少;其二是吸引力强;其三是“集体性”强;其四是沟通效率高。
精品文档
24
第四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 在班级组织形成的同时,各种学生群体也就同步出现了。 ❖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 ❖ 班级群体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在班级群体形成的初期,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国外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
一、班级社会系统理论〔T.Parsons USA)。 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 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于“社会情
景〞中。 3.行动者之间存在有标准及和谐的认知期
待,因而通常具有某些相互依存的一致 行为表现。
❖盖哲尔与谢伦的班级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艾习黎等人的班级教学理论模式。
三、班级的群体分析
班级群体形成的因素
• 熟悉程度 • 任务 • 座位 • 性别 • 爱好
学生群体类型
• 游戏群体 • 兴趣性群体 • 倾吐性群体 • 互助性群体 • 冲突性群体
学生群体作用
• 提供同伴影响 • 有助于促进社会性开展 • 有助于促进个性
典型群体行为
• 对抗行为 • 从众行为 • 时尚趋求行为 • 嫉妒行为
❖二、班级集体理论评述〔苏联〕。
班级特性
➢班级的“社会组织〞特性 ➢班级的“社会体系〞特性 ➢班级的“社会群体〔集体〕
〞特性
• 组织: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 体。〔金山词霸〕
• 体系:假设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 而构成的整体。〔金山词霸〕
• 群体: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
• 集体:许多人的有组织的整体。
四、班级体建立
班级构造化程度
•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 • 孤立探索期—横向分化期—纵向分化
第八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班级的特性
2、了解班级的建设过程
教学重难点:班级集建设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
一种以沃勒(waller,w.)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另一种是以帕森斯(Parsons,t.)为代表的“系统”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班级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特性
教师不属于班级组织的成员。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目标、规范和机构三个基本要素。从班级目标看。从班级的机构看。从班级规范看班级组织的特性: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和未成年人的组织(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二、班级的结构分析
(一)班级正式结构:班干部小组长成员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积极面消极面
社会测量法班级非正式结构的
社会测量社会结构分析法矩阵法图示法
三、班级的群体分析
(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熟悉程度
1、班级群体的形成受制因素任务座位性别
2、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性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冲
突性群体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1)反抗行为(2)大众行为(3)时尚趋求行为(4)嫉妒行为
(三)班集体的建设
1、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班级诞生期班主任是社会工作者;
(2)班级成长期班主任是领导者;
(3)班级成熟期班主任是艺术家
(4)班级衰落期班主任是诊断和治疗者。
2、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今天,我们要 把走廊打扫干净!
五、不同地位学生何种比例好
受欢迎者:此类人是班级组织中的实际首领, 或者说是班级组织中大多数成员的“社会范 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班级组织的氛 围,而众多的受忽视者则充当他们积极的支 持者。
班级组织的这种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 生的社会性发展的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 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体验着社会地 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定的 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 感、失落感或失败感。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同桌的你
本章基本问题
一、教师是否班级成员? 二、如何看待教师的言教与身教? 三、试探班级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的有
效结合。 四、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结构特色 五、不同地位类型的学生何者比例为最
佳?
六、班级组织中师生互动对生生互动的 影响。
一、教师是否班级成员?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不属于班级成员。 理由如下:
班干经历对意识形成的影响 班干三年以上者(218名):成功感
82.6%, 参与意识85.8%, 权威意识90.8%
wk.baidu.com
无班干经历者(1220名):成功感17%, 参与意识31%, 权威意识12.3%
班级组织角色结构的强稳定性也是学生 的奠基性学习的一种文化资源,唯不同 阶层的学生所学不同。长期担任班干部 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 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 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志。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引言
在学校的班级中,既存在着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又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关系,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关系。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班级整体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在社会学的角度对班级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作用。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之前,往往会感到陌生和孤独,因此更倾向于与同样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建立联系,并寻求归属感。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有关。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共同的群体认同。最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受到班级内部的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针、班级的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都会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班级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基础上,没有明确的领导和权威性,因此更加平等和民主。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对象和活动。这种自由的社交网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班级内部的凝聚
力和社会支持。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具有情感上的亲密和认同感。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纽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互助关系。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作用
教育组织论
(3)民主管理与学校 两个层次:低层次参与管理——行为性变革; 高层次的工业民主——结构性变革。
Leabharlann Baidu
参与管理实际是创造一种机会,使组织成员对可能 影响他们的各项决策提供一份影响力; 参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实现条件:管理者、下级 参与管理的效益涉及参与程度的高低问题,数量和 质量。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
自治性干部班委小组长自助性干部学科代表自娱性干部娱乐如集邮打球等小组小组长长组组班级儿童第一次真正形成了正式的制度化的地位差异权威服从观念这正是学生进入成人社会并适应成人社会的重要的社会化基础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的组织分析 班级的结构分析
班级的群体分析
3.权变理论(20世纪60年代) 伍德沃德、伯恩斯、劳伦斯等
基本要点:组织独特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和办法;组织的总目表受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 标的影响和牵制;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 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 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对组织内部的 各个子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特点:六点 (1)规范性组织、权威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 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师生—教育规范 权威性组织:学生—教育权威、文化专断等 强制性组织:区别于法律,义务教育、奖惩制度 功利性组织:教师职业—劳动报酬,教育分权 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2、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学生的一般观念 (2)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 3、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教师通常会设计一系列“生存策略”来维持其所规定的互动系 统,如“社会化”、“支配”、“磋商”、“亲善”等。 学生可能会采用一系列“捣蛋策略”来推测教师的容忍程度, 寻求使教师接受自己的互动系统,如“形成群体”、“戏谑与 巧妙的反驳”、“挑战性的言语行为”、“非言语的挑战”等。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实际上反映了班级成员人际关系的复杂 结构。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并非建立在正式角色关系的基 础上,而完全建立在同学之间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它对成员的 功能具有两面性。 1、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2)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2、消极作用: (1)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 的参与; (2)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 内的“独立王国”。
(三)班级社会群体互动方式具有双重性。
班级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 动,这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理性双重性的互动。教师通常是以理 性为指导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学生则常常以情感为途径,理 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导和班级的规定。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如果说结构是班级组织的静态层面的话,互动则是班级组 织的动态层面。 班级的功能常常是多方面的,他们既包括知识的传递 与接受这种交往,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分享,等等。 班级应该满足学生六个方面的要求:“懂”的满足 (知识的认知领会);“会”的满足(技能方面的进 步);“变好”的满足(道德态度的转化);“快乐” 的满足(解放感的获得);“得到承认”的满足(承 认与被承认的问题);“有用”的满足(贡献和成果 的问题)。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既有教师与学 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正式的角色互动关系,也有 他们之间各种非正式的互动关系。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二)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
由于班级群体规模比较大,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且带有比较浓厚 的情感色彩,班级存在许多非正式群体,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 力分配经常变化,并且带有不确定的、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 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 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1、正向指标: 积极情绪扩展指数:A=∑c+/N(N-1) 内聚力指数:C=∑ci+j/[N(N-1)]/2 2、负向指标: 消极情绪扩展指数:P= ∑c-/N(N-1) 离散性指数:D=C0/N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三)个性化功能 (四)监护功能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作为社会系统的班级,有一个正式结构和一个非 正式结构,他们同时并寸,意味着学生需要应付 两类价值观,而且也成为学生在班级中地位高低 的两个纬度。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三、班级组织结构的关系
无论是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特征上看,这两种结构都是 互为补充的。当学生感到一种结构不能满足其个人需 要和期望时,就会设法在另一个结构中得到满足。有 研究指出,当学生或家长对班级正式结构感到不满意 时,便会有意去支持班级非正式结构中那些突出的、 非学术性的,甚至事实上是反学生性的不良倾向,如 搞小圈子。总之,无论是班级正式结构或非正式结构, 都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 隐性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干部;这是班级正式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 小组长; 小组一般成员。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二、非正式结构
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 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 (一)非正式群体特征
1、人数少 2、吸引力强 3、“集体性”强 4、沟通效率高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二、学生互动
(一)根据参与者的互动行为分类。
1、社会的情绪领域:与群体自身的生存有关的行为。 2、情绪中立的任务领域:与群体目标的完成有关的行为。
(二)互动行为类目系统分类
①沟通;②评价;③控制;④决定;⑤紧张消除;⑥再整合。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主讲人:吴文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QQ:572442572 TEL:18807519695
现代学校组织是由若干个班级构成,作为学校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直接和集中反 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关系。班级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自身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功能,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社会 交往,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因此,班 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特别的 意义。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是教育社会学 微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学生选择互动对象的依据分类
1、相似性 2、互补性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一)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1、孤立探索期 2、横向分化期 3、纵向分化期 4、小群体形成期 5、群体统合期
(二)班级组织水平测量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组织的结构
一、正式结构
班级正式结构主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者,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传递给学生的期望和行为,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措施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同 时,学生的表现是由教师给予正式的心理报酬,如以 分数、表扬等表示。这种情形构成了班级成员在班级 结构中体现学术成就的主要基础。 我国班级的正式结构:
二、班级组织的特性
(一)自功能性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 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二)半自治性
1、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2、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3、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主讲人:吴文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班级是履行着学校组 织的社会职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活动, 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结构的综合性群体。 一、班级的社会属性
(一)班级社会群体具有较统一的目标。
就班级群体成员而言,他们都是基于在一定空间的直接接触而 结合到一起的。成员所共有的某种文化上的同质性在于他们所 追求的某些共同的目标,即完成预期的社会化,或者说是预期 的社会化的目标把他们统一起来。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4、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1)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 (2)师生互动过程并非始终稳定不便的过程,而是师 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 对策的过程。
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的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 一步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 或否定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 感、失落感或失败感。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二)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作用
„„ „„
„„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三、班级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化功能
学生的社会性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情景、角色选择和 社会规范,为学生社会性的实践创造最佳条件和机会。
(二)选择功能
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在多样化社会角色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中 提供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和条件,使之获得相应的角色、机会和 地位,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www.sgu.edu.cn-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
(一)师生互动类型
1、教师中心互动模式 2、知识中心互动模式 3、学生中心互动模式
(二)师生互动的过程
1、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教师的一般观念 (2)对学生的具体认识与期待:一种源自教师的特定框架; 另一种来自教师的经验。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具 有一种分化功能。首先,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其次, 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教师与“优生”互动时 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差生”互动则常常会出现 “非教育性”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会制造或者 扩大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