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制度

5.新民主主义政权时期
土地改革开辟了〞耕者有其田〞的新纪元。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 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 法?原那么上确定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抗日民主政 府,原那么上成认和保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减租减息。1946年的“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 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充分满 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947年10月的?中国土地法 大纲?规定分配土地归个人私有,政府发给土地所 有证。
至战国时期,土地私有权已经得到法 律确认,如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 民得买卖〞。
3.西汉——清
秦汉时期对私有土地开始限制。
南北朝时也屡次立法限制,其中 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九 年(485年)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实际上是将国有土 地平均授予农民。
பைடு நூலகம்
– 隋唐时期均田制的内容更加标准 化,划分更为细致。受田者对所受土 地的处分权大大加强。
晋律规定拾到遗失物要归复原主或送官。 否那么,作为犯罪处分。
2023/11/17
9
3.唐宋时期
唐代法律对于埋藏物、遗失物的归属有明 确、具体的规定。唐?杂令?规定,在公私 地内发现特殊古器不送官,都构成犯罪; 遗失物在公告三十日无失主认领,即由官 府收藏。
宋代法律完全沿袭唐律令中的有关条文。
2023/11/17
➢ 元代质库改称解库,典当取息,元明 清法律规定不得超过3%。债权人负有保 管抵押品的义务,如有损失要负赔偿责 任。
➢ 明代起,将解库称为当铺。
2.指抵
指抵表示债务人指定自己的某项财产为 债务的担保,当无法及时清偿时,即转 移所指定的财物归债权人所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不动产设定抵押权的 担保方式称“悬券〞。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如下是有关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在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制度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
一、公力救济——民事诉讼
即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社会救济——人民调解、商事仲裁
人民调解是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自愿申请民间性群众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经过协商达成调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

仲裁是指商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纠纷之前或者纠纷之后达成仲裁协议,将协议约定的特定事项提交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居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从而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三、自力救济——和解
和解是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就所争执的问题自行协商并达成和解协议,从而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消除该争执的行为。

在上述多元化争议解决制度中,和解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的方式,民事诉讼、仲裁与人民调解均需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解决争议。

但是,民事诉讼与仲裁是两种并行的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只有申请法院司法确认有效后才产生强制执行力。

第1页共1页。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法律,它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下面我将就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进行阐述。

一、宪法地位民事诉讼法具有宪法地位,即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而民事诉讼法则是具体实施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和程序。

因此,民事诉讼法产生的一切规定都要以宪法为基础,并服从宪法的规定。

二、原则性制度民事诉讼法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原则包括公正、平等、合理、便捷、廉洁、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法权利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当事人在诉讼中能够公平地享受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诉讼主体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和诉讼代理人。

原告是提起诉讼的当事人,被告是被诉讼的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是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四、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诉前调解、立案、传票送达、举证、开庭审理、裁决和上诉等。

这些程序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案件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证据规定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形式、提供、质证和采信等方面作了规定。

它明确了证据的种类和证据的力量,保证当事人能够提供充分、确凿、合法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执行制度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程序的执行作了规定,包括财产保全、强制执行和拍卖等。

执行制度的规定是为了确保判决的有效执行,保证当事人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应有的赔偿或其他法律效果。

七、救济方式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临时救济措施、行政赔偿、国家赔偿和其他救济措施。

这些救济方式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获得应有的赔偿或其他法律效果。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基本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遵守民事诉讼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样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而民事法则则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民事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民事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法律所确认的普遍适用的原则,它是规范民事关系的基石,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民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自愿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当事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并且基于自愿原则进行合作。

在民事事务中,当事人应当自主决定是否达成合同或进行其他法律行为,不受强制或欺骗的影响。

2. 合法权益保护原则合法权益保护原则是指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院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3. 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法律要求处理相同或类似情况的当事人应当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法律要求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案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公平公正。

4. 有法可依原则有法可依原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法律是规范当事人行为的准则,当事人应当依法行事,不得违背法律规定。

有法可依原则也意味着法律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当事人能够明确法律规定并依法进行操作。

二、民事法的基本制度除了基本原则外,民事法还包含了一系列基本制度,用于规范民事关系并实现权益保护。

以下是民事法的几个重要制度:1. 合同制度合同制度是民事法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涉及到自愿合作、权益保护等方面。

合同制度规定了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和违约等事项,对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2. 侵权责任制度侵权责任制度是保护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制度。

根据侵权责任制度,对于因他人过错导致的损害,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经济赔偿和其他修复措施。

3. 继承与赠与制度继承与赠与制度是用于传承财产的制度,它规定了继承和赠与的条件、程序和效力等,并保护继承人和赠与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

4. 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讲究信用, 遵守诺言,反对欺诈隐瞒,弄虚 作假。
5.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 和国家政策;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 法权益。
(二)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享有 者和民事义务的承担者。 1. 自然人(公民)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享有 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知识产权的类型
它主要包括: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权、
商业秘密权、
植物新品种权、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著作权
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 权和财产权。
著作权的内容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 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以及复制权、发行权、出 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 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财产权。
(4)物权基本分类
物权
自物权 所有权 他物权 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
占有 使用 收益 处分
土地使用权 企业经营权 农地承包权 地役权
抵押权 质权 留置权
2、债权法基本知识
(1)债的概念
民法中的债,指的是一种民 事权利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一 方称为债权人,承担义务的一方 称为债务人。
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物权 绝对权(对世权)、支配权
从注册之日 起10年,可 以续展
(八)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 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 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订立
甲方 乙方
苹果 每公斤4元
要约
来4公斤
承诺
合同

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制度

1、物权 •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
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 物权。《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施行。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 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债权
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 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 权。 债发生的根据包括合同、不当得利、无因 管理和侵权行为。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依法承担的后
果。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支
付违约金,恢复原状等。 根据民事责任的产生原因不同,分为违约的民事责 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 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 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 务之权利的制度。
不得已采取的侵犯法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
益的行为。
3、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 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4、共同犯罪
共 同 犯 罪 的 形 式
一般共同犯罪 3人或3人以上组成
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犯罪集团 有明显的首要分子 有预谋的实行犯罪活动 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夫妻约定财产
•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 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 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 部分共同所有。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 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 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 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 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 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 产清偿。

民法典统一和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突破

民法典统一和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突破

民法典统一和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突破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和实施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民法典的统一和完善对于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弥补现行民事法律制度的不足,还能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全面、系统和统一的法律规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民法典统一和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突破。

首先,民法典的编纂将统一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在过去,我国的民事法律分散在多个法典和法规中,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法典和法规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和冲突。

这种分散和冲突使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适应和遵守法律。

而民法典的出台将统一这些法律规范,消除冲突,使民众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遵守法律。

统一的民事法律制度将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统一的参考框架,在法律适用和司法判断上更加准确和一致。

其次,民法典的编纂将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和不健全之处。

例如,在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等领域,现行的法律规定尚不够明确和完备,导致一些法律问题难以解决。

而民法典的编纂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规范,填补法律的空白,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民法典还将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合同法律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再次,民法典的编纂将提高我国的法治水平。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而民法典的出台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法律基础和法治资源。

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将充分体现法治观念和程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民法典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司法体系,提高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最后,民法典的编纂将加强我国的国际交往和法治吸引力。

作为一个国际大国,我国不仅需要在法律领域与国际接轨,还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展示我国的法治成果和制度优势。

而民法典的出台将使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法的要求,提高我国的国际法律地位和影响力。

第九讲 了解法律制度 遵守法律规范(实体法)

第九讲 了解法律制度 遵守法律规范(实体法)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 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 原则”。 《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 为内容有重大误解及行为显失公平的,当 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或撤销。”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 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 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 体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 和履行民事义务时,都应本着诚 实、善意的态度,即讲究信誉、 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 合法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 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 为。” (《民法通则》)。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 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 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赵 某 是 否 可 以 通 过 法 院 要 回 租 金 ?
二、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 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民事主体有两方面的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
2
3
自然人
法人
其他 组织
(一)自然人

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 事主体资格的人。
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
无民事 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 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年满18周岁,并且智力发育正常的公民,属 于这一类。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 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只具有部分民事行为能力,其享有民事权利 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受到一定的限制。(1)十周岁以上的未成 年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2)不能完 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 的民事活动;(3)上述两种人的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 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 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 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 活动。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内规定民间关系的所有法律规章、规则和法律体系。

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民事法律制度属于非刑事法律,负责调节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规定了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制度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内容广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探讨民事法律制度的含义、构成要素、作用和问题。

含义民事法律制度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规范与调节公民之间平等合法关系的总体规范体系。

简单来说,民事法律制度规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框架和行为规则,保障公民的合法利益和权利。

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包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构成要素民事法律制度依据公共道德准则、行业习惯和通常做法构成。

一般来说,民事法律制度由以下方面构成:•基本规则——包括民事主体权利与义务、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民事行为法律关系的产生、民事权利的取得和保护等;•民事权利——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民事责任——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等;•民事诉讼——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

作用民事法律制度的作用在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调节民间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民事法律制度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民事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人权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民事法律制度规定公民民事权利和权利,保障公民在民事活动中所享有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提高诚信意识——民事法律制度要求公民诚实守信,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安定——民事法律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节民间关系,避免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问题尽管民事法律制度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民事基本制度

民事基本制度

民事基本制度民事基本制度1. 引言民事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它以民法为主要依据,规定了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责任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本文将对民事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增进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具备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年满18周岁。

而法人则是指依法设立,享有法人权利和承担法人责任的组织。

民事主体具备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享有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以及履行合同、赔偿损害等法律责任。

3. 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意思表示或行动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常见的民事行为包括买卖、租赁、借款、捐赠等。

在进行民事行为时,要满足法律规定的要件和条件,如合法目的、真实意思表示、法定形式等。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一般是无效的。

4.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侵害他人民事权益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等。

当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对于民事侵权行为和责任的规定非常详细和完善,明确了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

例如,对于损害赔偿,采取了全责制、无过错责任等原则。

5. 民事证据民事证据是指证明民事主体权利和行为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举证和认定是非常重要的程序环节。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分为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多种形式。

当事人在争议案件中应当积极搜集、保全和出示证据,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通过司法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三个阶段,由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判决。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要遵守法庭礼仪,提出合理争辩和反驳意见,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一、概述民事法律制度是指规范民事关系,保障公民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的法律体系。

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法律体系之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1. 平等自愿原则根据平等自愿原则,当事人在进行民事交易时,双方权利义务平等,并基于自愿原则达成协议。

这一原则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2.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要求当事人履行民事义务的行为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合法原则是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关键。

3. 保护权益原则保护权益原则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法律应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财产安全。

4. 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交往中应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不得以谎言、欺诈等不正当手段破坏交易秩序。

这一原则是维护社会信誉和交易安全的重要保证。

三、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 合同法合同法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当事人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合同法保障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2.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维护公民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的重要法律。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构成和赔偿责任,并通过赔偿机制保障了受害人的权益。

3. 离婚法离婚法是民事法律制度中保护婚姻自由和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律。

它规定了离婚的条件、程序和权益保障,为婚姻关系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

4. 继承法继承法是保障公民财产权益的法律,它规定了继承人的确定、继承的份额和继承程序,维护了公民的合法继承权益。

5. 劳动法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地位,保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确保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四、民事法律制度的执行机构1. 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审理并判决涉及民事纠纷的案件。

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2. 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民事法律制度的监督机构,它负责对民事案件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保障法律的正确执行。

民法典与权益保护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民法典与权益保护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民法典与权益保护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总纲,旨在规范和保护公民的民事权益,而权益保护法则是专门针对公民的权益进行保护的特殊法律。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民法典的概述民法典,是我国继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之后的又一部专门立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它是指导和规范我国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确立了一系列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则。

民法典主要包括婚姻家庭、继承、合同、侵权责任等内容,为保障公民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权益保护法的作用与意义权益保护法是指对特定权益进行维护和保护的法律。

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我国有一系列针对不同权益的专门保护法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旨在规范和保护公民在特定领域的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民法典与权益保护法的关系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共同构成了我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民法典作为一部总纲性法律,规定了公民在各个民事领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自由意志原则和责任原则的体现。

而权益保护法则是在具体领域对特定权益进行保护的特殊法律。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公民提供了权益的全面保护。

四、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的互补性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民法典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特定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基础。

而权益保护法则对一些特定领域的权益进行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规定,以填补民法典在特定领域的不足。

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五、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的完善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治的不断完善,民法典和权益保护法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对法律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适应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对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一系列民事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总体制度安排。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则是指在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制度。

一、民事法律制度的概述民事法律制度是以宪法为基础,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的协调作用,对民事关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体系。

它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二、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内容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人格权制度、物权制度、合同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

1. 人格权制度人格权指个人的自由、名誉、尊严等基本权益,是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表现。

人格权制度通过确立公民的人身权利,规范公民之间的人身关系,保护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物权制度物权制度是调整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行为的法律制度。

它确立了财产权的概念和内容,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条件,保障了公民的物质利益。

3. 合同制度合同制度是调整公民之间经济活动的法律制度。

合同是自愿订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规定了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制度通过确定合同的效力、履行义务、违约责任等,维护了交易安全和契约诚信。

4. 侵权责任制度侵权责任制度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它主要包括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责任形式和赔偿方式等内容,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

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是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适用于所有的民事关系。

它是衔接和联系其他法律制度的纽带。

2. 客体保护和主体自由: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它通过对民事关系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公民的自由和利益得到保护。

3. 稳定性和前瞻性: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法治理论研究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民事基本法律制度

民事基本法律制度

民事基本法律制度民事基本法律制度是指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确立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

它是保障公民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原则是民事基本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是指在民事关系中,通过适用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义务。

我国的民事法律适用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

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论其社会地位或身份;自愿原则强调合同必须基于自愿达成,任何强迫或欺骗都是违法的;公平原则要求法律在处理纠纷时均衡权益,追求公正;公共利益原则强调个别权益必须服从大众利益。

二、权利主体和法律地位民事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了民事关系的权利主体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公民和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公民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人格权利等,而法人通常是指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等拥有独立权利的法律主体。

三、合同与民事责任合同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规定了合同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起到关键作用。

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或其他行为侵犯他人利益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民事责任制度通过规定赔偿、违约金、侵权责任等方式来维护合同双方的权益平衡。

四、民事诉讼和仲裁制度民事诉讼和仲裁制度是民事基本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旨在解决民事纠纷,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给法院解决的程序,它通过合法的法律程序和司法裁判,维护和平解决纠纷。

而仲裁则是指当事人通过仲裁委员会等独立机构解决争议,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五、法律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民事基本法律制度还包括法律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监督是指通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对民事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保障法律的实施。

法制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宣传、培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中国民事法律规定(3篇)

中国民事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民事法律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下将对中国民事法律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二、民事法律关系1.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基于民事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包括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2.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2)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权利、行为和智力成果等。

(3)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三、民事法律原则1.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2.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自主决定自己的民事行为。

3.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4. 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守信的原则,不得有欺诈、误导等行为。

四、民事主体1. 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具有生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

2. 法人法人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3. 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财产的非法人组织。

五、民事权利和义务1. 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能够实现自己利益的权利。

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2. 民事义务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依法承担的,应当履行的义务。

包括财产义务和人身义务。

六、民事法律行为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法行为。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引言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中,针对民事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民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民事法律制度的定义和构成要素民事法律制度由几个基本要素组成,包括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权利和法律责任。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石,它是民事法律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法律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公平原则、保护原则等,它们为民事法律制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对民事关系进行规范和制约的具体规定。

法律规则涉及到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等方面,是保护各方权益的重要依据。

3. 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民事法律制度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法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合同权等,它们是民事主体在法律框架下享有的基本权利。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形式,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赔偿和补偿等。

二、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方面。

1. 财产法财产法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财产权的行使方式和保护措施。

财产法包括不动产法、动产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它们为财产交易、财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合同法合同法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它规定了合同的签订、生效、履行和解除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规则。

合同法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3.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对他人人身和财产造成侵害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强化了侵权行为的追究和补偿。

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我国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相对完善。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自然人 ,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 的人 。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3)、监护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
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及终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从出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2、法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主要有: ①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同时消灭。
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范围上一致。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权、监护权;因作者、发明者的身 份而产生的署名权、发表权等。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社会的客观经济规
律在民法中的集中体现,是民事立法、司法工作以及民事活动必须遵循 的基本准则。
主要有:
1、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原则 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三)、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终 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 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是指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 的方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推定形式、默 示形式。
任何民事行为要成为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符合下 列有效条件:行为人要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行为 能力;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立法法》第八条所提到的民事基本制度具体指的是哪些民事基本制度包括那些

《立法法》第八条所提到的民事基本制度具体指的是哪些民事基本制度包括那些

《立法法》第八条所提到的民事基本制度具体指的是哪些民事基本制度包括那些《立法法》第八条所提到的民事基本制度具体指的是哪些?第八条是法律保留原则,规定的还是比较具体。

但是第七项“民事基本制度”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也纠结过。

说点个人的理解吧,宪法第8、9、10、13、16条,都是民事基本制度的规定;还有民事主体资格、物权制度、人身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债权制度、侵权责任、婚姻家庭、收养、继承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内容民事诉讼中有四项基本制度: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

1.合议制度是指由三人以上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对案件进行审理,合议制是相对于独任制而言的,独任制度是指由一名审判员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理;2.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不参加案件审理;3.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的制度;4.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即告示终结的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分为(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二)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三)法院调解原则(四)辩论原则(五)处分原则(六)检察监督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分为(一)合议制度(二)回避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四)两审终审制度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什么?(一)合议制度合议制是与独任制相对的审判组织形式。

合议制是由审判员或与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二)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经济案件经过两个审级法院进行审判后,即宣告终结的制度。

两审终审制是案件的审级制度,即案件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后,还可以上诉到第二审级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第二审人民法院的裁判为案件的最终裁判。

两审终审制有两种情况例外:(1)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所作的裁判,当事人不能上诉。

(2)人民法院按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所作的判决,当事人不能上诉。

根据《民事诉讼法》,在不同的审级,合议庭的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我国实体法律制度实体法(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概念:一.我国法律制度(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 合法性2 合理性3 程序正当性(二)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1.行政主体(国家机关或政府)由公务员具体实施;公务员不是行政主体,只是以其名义行动2.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三)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1.行政处罚(声誉罚财产罚能力罚人身自由罚)2.治安管理处罚:九类3.行政许可由行政相对人申请4.行政征收必须依法5.行政检查(四)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五)我国的几项行政管理法律规定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民法的基本原则(1.地位平等2.自愿3.公平4.诚实信用5.保护合法权益6.禁止权力滥用)(二)民事主体自然人1.民事权利能力2.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由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四个要件:1.依法成立2.必要财产3.有自己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1.行为人有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真实3.不违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四)民事权利财产权: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知识产权(著作专利商标) 继承权非财产权:人格权身份权(五)民事责任三大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无过错责任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民事责任分为:1.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法律责任(1)继续全面履行(2)支付违约金(3)赔偿损失2.侵权民事责任侵害(1)财产所有权(2)知识产权(3)人身权的民事责任3.构成的要件:(1)违法性(2)造成损害事实(3)违法性和造成损害事实有逻辑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4.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方式:免责的条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一)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七个权利五个途径(三)税收法律制度1.税法:(1)税收体制法:(2)税收征纳实体法a商品税法(增值消费营业关税)b所得税法c财产税法(资源税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3)税收征纳程序法(税务管理税务征收税务检查税务代理)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刑法面前一律平等原则3.罪刑法定原则(二)犯罪1.概念与特征 (1)深惠危害性 (2)触犯刑法性 (3)应收刑法处罚性2.犯罪构成 (1)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2)客观方面 (外在表现危害的行为结果和对象时间地点方法 )(3)犯罪主体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主观方面(罪过犯罪目的动机) 故意犯罪(直接间接) 过失犯罪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3.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其损失必须要小于所要保护的财产)4.犯罪预备未遂中止5.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无特殊组织犯罪集团有较固定的犯罪组织主犯从犯教唆犯胁从犯(三)刑罚制度1.体系与分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3.刑罚的具体运用量刑累犯自首数罪并罚缓刑 (战时军人的戴罪立功 ) (四)犯罪种类十大类危害国防利益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法的概述1、概念: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调整的对象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即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横向社会经济关系。

包括财产所有关系、财产流转关系、财产继承关系。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所谓人身关系,即指基于权利人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

包括人格权关系、身份权关系。

3、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立法和司法机关解释民法规范的重要依据,在缺乏具体的民法规范时,司法机关也可以依据基本原则处理各类民事纠纷。

(1)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则--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也是民法最基本的原则。

具体内容是:民事关系当事人互不隶属,各自独立;民法关系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民事关系当事人之间设立权利和义务是通过相互协商,而不是通过强迫命令;法律对当事人的保护是平等的。

(2)自愿原则自愿--指民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和民事关系内容的确定,须有当事人独立自主地决定,符合当事人的真实意志,不受他人的强迫、命令和威胁。

(3)公平原则公平--指民事活动都要公道合理,不能显失公平。

例如:提供劳动应给予合理报酬。

(“五一”放假,五月一日安排劳动者加班,则支付不得低于平常工资的300%报酬。

)在民事行为中,是不是所有的都能体现出公平原则呢?如:赠与、遗嘱。

(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实事求是,真诚老实,信守诺言,自觉履行约定的民事义务。

例:甲把临海的一套别墅卖给乙,甲知道临海将建一栋高楼,当乙买该别墅时问过甲这里是否会有变化,甲未告知,后高楼兴建,乙要求退房。

请问:乙可以退房吗?(5)禁止民事权利滥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

民事活动必须尊重社会公德、公共利益。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1、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例如:买卖中,有买卖毒品、人体器官等,内容违法,是对买卖自由的滥用。

2、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遵守各种社会公约。

例如:遗弃、虐待老人和未成年人。

深夜聚会扰民。

3、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即全体公民的利益例如:企业排污入水库。

4、民事活动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例如,非典期间哄抬物价,板蓝根价格最高翻了几十倍。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民事主体制度民法所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它是一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1、公民(自然人)公民是指基于自然状态出生而具有一国国籍的自主体 内容国家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所有权 债权 知识产权 人身权然人(相对于法人而言)。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是我国的民事主体。

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可以成为我国的民事主体。

公民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请问: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是什么?(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公民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我国《民法总则》第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始止:“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知识链接:胎儿拥有民事权利能力吗?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民法总则》)(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任何公民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并不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民法总则》以年龄、智力状况为根据,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满18周岁的公民○216—18岁的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8—18周岁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其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需由他们的监护人代理民事活动。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民事行为都适用于民事行为能力的一般划分标准?1、对某些身份行为---加重条件如:结婚是身份权,成年还不够,要达到法定婚龄。

2、单纯获利行为---这种行为不受行为能力限制性最高法院解释,接受赠与、奖励无限制,创作行为无限制,如5岁小孩作画署名权等。

3、定型化行为---减轻条件这些行为多次反复,且与行为人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则行为能力上为减轻条件,如,7岁小学生买铅笔。

案例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一、案情: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

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

7月份,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

同年10月,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

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二、问题:此买卖是否有效?三、分析:此买卖合同完全有效。

因为合同成立时张某已满16周岁,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18条的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以张某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无须征得其父母同意。

张某患上精神病丧失行为能力是在合同成立之后,这不影响他在此前所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2、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要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其它民事主体(1)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2)个人合伙(3)其它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财产,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4)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民事主体。

(如:国有资产)(三)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有效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由此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直接归属被代理人(3)代理权的终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四)民事权利制度民事权利是指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

民事权利所包含的权益,可以分为财产权益和非财产权益。

我们都拥有哪些民事权利?1、物权物权:权利主体(自然人和法人)对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及排他的权利。

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1)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核心)所有权的种类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公民个人所有权财产共有权分类: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无主财产没有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2)用益物权指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而设立的物权。

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经营权、相邻权关于物权法◆《物权法》给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合法地拥有你的东西就不该被别人随意剥夺,不管你是富是穷,也不管这东西是贵是贱。

2、债权债:按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义务关系。

债权: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而得到生活上的利益的权利。

债发生的根据(种类):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1)合同之债合同的概念及种类——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契约)行政合同、防火消防责任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

(2)不当得利之债○1得利没有合法依据○2得失有因果关系○3一方失利○4一方失利○5失利方有权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得利方有返还义务,双方之权利义务关系为不当得利之债教学活动:课堂讨论许霆恶意取款案许霆行为如何定性?你们认为判决是否合理?许霆事件对你们有什么启示?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许霆到黄埔大道西平云路上的一家商业银行的ATM取款机上取款,但在取款过程中却发现取款机系统出现错误,他本想取款100元,结果ATM出钞1000元,而银行卡账户里却只被扣除存款1元。

于是,许霆连续用自己的借记卡取款54000元。

当晚许霆的同伴郭安山得知后,两人结伙频繁提款,等郭回住所拿了借记卡后,许霆再次用银行卡取款16000元,随后两人离开现场。

4月22日凌晨零时许,两人第三次返回上述地点,本次许霆取款10万余元。

4月24日逃回了山西老家。

有银行流水账为证,许霆三次取款,银行卡连刷171次,共计取走17.5万元。

2007年5月22日,携款潜逃一年后,许霆在陕西宝鸡落网。

2007年11月,郭安山主动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007年12月,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潜逃一年被抓获的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许霆案经媒体报道后,在中国社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和争议。

2008年1月14日,广东省高院以事实不清为由将该案发回重审。

2008年3月31日下午,广州中级法院就备受关注的许霆银行ATM机上恶意取款案宣布重审判决,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判处其5年有期徒刑,罚金人民币2万元,并退赔其从银行ATM机上取出的173826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