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3年Y染色体丢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23年Y染色体丢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Y染色体丢失(1OY)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风险分层及预后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93例男性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成正常核型组(178例)与伴1OY核型组(15例)。
采用秩和检验、2×2列联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f检验比较2组间肝肾功能、免疫组化和细胞遗传学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等情况,通过生存分析及Cox回归探究1OY的临床预后。
结果初诊男性MM患者1OY的发生率为8%(15/178)o伴1OY组的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HI期患者比例(8/15)高于正常核型组(40/178)(χ2=7.052/<0.01),且发生1q21扩增的比例(10/13)高于正常核型组(77/162)(χ2=4.159,P<0.05)β正常核型组在完成第4周期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的比例(63/171)高于伴1OY组(例15)(χ2=5.564,AO.05),发生疾病进展(PD)的比例(16/171)也低于伴1OY组(4/15)(χ2=4.306,P<O.O5)。
伴1OY组MM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较正常核型组短(Z=-3.201,P<0.01)o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肌酊≥93μmo1∕1xβ2微球蛋白(β2-MG)≥4.0mg∕1x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1C)<0.06、骨髓浆细胞(BMPC)比例≥30%,R-ISSIn期、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及伴1OY、1q21扩增、户53缺失和t(4;14)遗传学异常的初诊MM患者PFS缩短(户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肌酊之93μmo1∕1(4/?=4.460,95%CΠ.615~12.314,P=0.004)x sF1C<0.06(HR =2813,95%Cn.206~6.849,P=0.017)s化疗4周期后未达CR/sCR(HR=3522,95%671.437~8.634,P=0.006)及伴1OY(HR=3.485,95%CΠ.473~8.249,P=0.006)为影响初诊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意义的探讨
( 临床 表现均为少弱精症 ) 。结论 : Y染色 体微缺 失多 表现 为多个 位点 的联合 缺失 , 造成生 精障 碍 可
或阻滞 , 表现为严重少 精或无精症 。 关键词 Y染 色体 男性不育 微 缺失
S g iil e Zo n y n,S n Boa i n fc n e o Ch o s me M c o ee i n De e t n I f ri M n o e u Ho g a u l n,
iet e 8 ho oo ir e t n A ose nafc rA F ( d ee o ( 6css , Z ( dni da c rm smem eo li : zopn i at ( Z ) e+ )dltn 1 ae ) A F b i f Y d eo o i +e+d e t n 1e e ,S 13, Y 2 ,S 14, Y 3 S 18 Y 3 eeo nA F ei ( )dl i ( a ) Y 4 S 17 Y 2 S 14, Y 2 ,S 13 dl ni z 1 g n 1 eo s i t )r o e e , z bS 1 3dl o ( ae , z 1 S 17dlt n 2c e) ocui :Y crm sm e - s a ) A F Y 3 e t n 1e ) A F Y 2 e i ( a s .C nls n ho oo edl e i s ) eo s o e
A F b+e+ ) Z( d 联合 位点缺失 ( 临床表现 为无 精症 ) 1 为 A F ,例 Z b位点 S 13 S 2 , Y 2 S 14, Y 4 , Y17 S 14, Y 3 S 2 , Y 3 合 缺失 ( Y18 S 13联 临床表 现为 无精 症 ) 。1例 为 A F Y 3 Z b S 13缺 失 , 为 A F Y 2 2例 Z bS 1 7缺 失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试剂盒背景介绍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调查数据,约15%育龄夫妇存在生育障碍,其中男性因素引起的生育障碍约占一半。
在已知的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学因素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是Y染色体的微缺失和克氏综合症。
Y染色体具有大量重复基因序列及回文结构,这些结构在维持Y染色体进化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回文结构内部基因易于丢失,进而导致不育。
缺失率最高的三个影响精子发生的区域被命名为AZFa,AZFb和AZFc,它们之中任何一个出现缺失都有可能导致育性下降或不育。
Y染色体微缺失在无精症或少精症患者中发病率在10-15%,已成为男性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图1,Y染色体AZF区结构示意图(AZFa区两端有两段原病毒序列、AZFb/c区内部有5个序列高度一致的大的回文结构,这些序列和结构导致相应染色体片段易发生同源重组,造成缺失或复制。
)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协作网(EAA/EMQN)2004年发表“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导意见”建议通过对各AZF区的共6个STS位点和两个对照位点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产品简介本剂盒通过“多重定量荧光PCR技术”(Multiplex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以一个高度复合的扩增体系中扩增至少15个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相关的位点,并根据各位点有无扩增产物及扩增产物剂量判断缺失类型。
对于Y染色体微缺失,由于各AZF区片段相对较小,常规核型分析等方法难以发现其缺失。
本项目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在各AZF区上分别选择具有序列特异性的多个位点,通过多重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各位点。
根据有无扩增产物判定样本染色体是否包含所检测的序列特异性位点,进而推断样本染色体是否在位点所在AZF区域发生缺失;通过部分位点扩增产物相对剂量确定相关位点拷贝数比例,根据拷贝数比例推断相关位点对应区域是否发生缺失或复制,并对于AZFb和/或AZFc区部分缺失或复制,实现了首次检测。
导致男性不育元凶:Y染色体微缺失
导致男性不育元凶:Y染色体微缺失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1期博士罗勤(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研究表明,世界范围的不孕不育率约为1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第三类重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不孕不育涉及夫妻双方,且有诸多原因,因此,患者朋友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寻求正规治疗,不要走弯路、花冤枉钱。
有一对结婚4 年却一直没有怀上孩子的夫妇袁经常为到底是谁的原因而争吵不已遥男的怀疑女方有病袁女的认为男方没有生育能力遥男的理直气壮地说袁谁说我没有生育能力袁野床上功夫冶我一直表现很棒袁不可能没有生育能力遥后来袁夫妇双方来到华中科技大学生殖中心检查袁结果女方一切正常袁男方做精液常规检查时袁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精子袁是典型无精症患者遥接着袁医务人员又做了Y 染色体微缺失检查袁证实男方Y 染色体上的AZFc缺失袁导致生精障碍。
何谓Y 染色体微缺失众所周知,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内。
人的染色体有23 对(即46 条),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都一样;余下的一对为性染色体,男女不一样。
女性的染色体由两条相同的X 染色体组成,书写为46,XX;男性的染色体由一条X 染色体和一条Y 染色体组成,书写为46,XY。
由此可见,Y 染色体是决定男性性别的染色体。
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都一分为二,所以一个精子不再含有23 对染色体,而是只含有23 条染色体,其中有一条性染色体。
有一半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为X 染色体,称为X精子;另一半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为Y 染色体,称为Y精子。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调查数据,约15%育龄夫妇存在生育障碍,其中因男性因素引起的约占50%,而由遗传缺陷导致的男性不育至少占30%以上。
在已知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学因素中,发病率最高的有两种。
y染色体微缺失
y染色体微缺失Y染色体微缺失引言:Y染色体微缺失是指男性个体Y染色体上的一小段DNA序列缺失。
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其中包含着决定男性性别和其他生殖相关特征的关键基因。
因此,Y染色体微缺失可能对男性的生殖能力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Y染色体微缺失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影响。
一、Y染色体微缺失的定义Y染色体微缺失,也称为Y染色体缺失综合征,是指Y染色体上某些特定区域的DNA序列缺失。
这些区域通常包含着多个重要的基因,包括SRY基因(决定男性性别)、AZF(Azoospermia Factor)基因群(与男性不育相关)等。
从Y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缺失,可以将Y染色体微缺失分为不同类型,例如:1. Yq微缺失:指Y染色体长臂的一小段缺失;2. AZF微缺失:指AZF基因群的部分缺失,通常与男性不育有关。
二、Y染色体微缺失的原因Y染色体微缺失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些研究表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突变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1. 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和药物等,可能对Y染色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Y染色体微缺失。
2. 遗传因素:Y染色体微缺失有时也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代。
即使父母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他们携带的Y染色体微缺失可能会传递给下一代。
3. 突变:Y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导致了Y染色体微缺失。
这些突变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表现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表现可以因个体而异,具体表现取决于缺失的基因和区域的不同。
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 生殖问题:Y染色体微缺失可能导致男性生殖问题,如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等。
这是因为缺失的基因和区域与精子的生成和功能直接相关。
2. 性别发育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中的某些类型可能导致性别发育异常。
例如,SRY基因的缺失可以导致性别逆转,即出生为女性,但在青春期后逆转为男性。
3. 其他身体特征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有时还与其他身体特征的异常相关,如身高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
男性不育患者Y_染色体AZF_区域STS_微缺失位点多重PCR_法检测及其意义
第 49 卷第 5 期2023年 9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9 No.5Sep.2023DOI:10.13481/j.1671‑587X.20230520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STS微缺失位点多重PCR法检测及其意义冯乔1, 王曼伊1, 于鸿浩2, 李君1, 曾丹1, 侯任3(1.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遗传与精准医学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1;2. 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细胞与遗传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100;3.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生遗传科,广西桂林541001)[摘要]目的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域的15个标签位点(STS)序列片段微缺失位点与男性不育(MI)的关系,为干预遗传性MI提供依据。
方法方法:选择2 586例疑似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 20岁组(14例)、21~30岁组(988例)、31~40岁组(1 318例)和≥41岁组(266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Y染色体AZF区域的15个STS序列片段进行检测并筛选异常结果,比较各组MI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
结果结果:在2 586例参检人群样本中发现207例Y染色体异常,占总体样本的8.00%;其中≤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岁组检出Y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7.14%(1/14)、8.10%(80/988)、8.04%(106/1 318)和7.52%(20/266);各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6,P=0.013),21~ 30岁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明显高于31~40岁组(P<0.05);在总体受检样本中,发生基础位点片段缺失者52例,异常率为2.01%,各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8,P=0.022);AZFc片段缺失者占所有受检人数1.39%,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AZFc缺失率明显高于≥41岁组(P<0.05),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总体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2,P=0.040);各组患者sY127、sY134合并sY105、sY121、sY1192、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sY254、sY255合并sY105、sY121、sY1192、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区主要生育年龄段男性Y染色体异常的主要原因是sY1192和sY153位点微缺失,其中以sY1192位点微缺失为主,且随着年龄增长,该位点突变检出率越高。
11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_8.15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张磊博士深圳亚能医学检验所目录•背景知识•临床意义及适应症•亚能医学检验服务介绍•临床案例分享•其它服务简介背景知识1★据WHO数据统计,全世界有10~15%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其中男性因素占50%;★遗传因素占男性不育的30%;★在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仅次于克氏综合征,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
图1: 原发性不孕全球发病率统计(WHO, 2010年数据)图2: 继发性不孕全球发病率统计(WHO, 2010年数据)EAA/EMQN发布2013版指南12背景知识1Y染色体微缺失Y染色体长臂存在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被称为无精子因子(AZF);缺失率最高的三个影响精子发生的区域被命名为AZFa,AZFb和AZFc,它们之中任何一个出现缺失都有可能导致不育症。
3据WHO统计,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与少精子症患者中约10%~15%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
背景知识1在中国,约有11.5%的男性不育是由AZF 区缺失引起的。
资料来源:全球不育男性中AZF缺失所占比例(Simoni et al., 2008 发行)Y染色体微缺失4背景知识1Y染色体AZF区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Y染色体结构及微缺失模型(Repping et al., 2002)Ratio ~80%0.5-4%1-5%1-3%背景知识1AZFa区缺失AZFc区缺失AZFb区缺失AZFa、AZFb和AZFc缺失患者主要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综合征)伴睾丸体积缩小,无精子生成,占整个AZF缺失0.5~4%患者主要表现为生精过程阻滞在精母细胞阶段,无精子生成,占整个AZF缺失1~5%患者表现多样化,会出现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上最常见,约80%患者表现为100%无精子症临床表现Y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1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013年EAA/EMQN 指南AZF 区基础分析指南建议进行AZF区筛查流程背景知识AZF区筛查流程1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013年EAA/EMQN 指南AZF 区扩展分析背景知识临床意义及适应症2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临床意义3减少病人痛苦,提高辅助生殖成功几率1确定无精、少精患者病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2尽量避免将有缺陷基因传递给下一代4为未来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临床意义及适应症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适应症常规适应症☆男性不育症IVF、ICSI治疗前☆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严重少精症者(少于5×106/mL)☆精子库入库前质量筛选☆无精症患者术前☆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用药前资料来源:2004年EAA/EMQN指南(M. SIMONI, et al., 2004)2临床意义及适应症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适应症推荐适应症☆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数目少于20×106/mL)☆精子密度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男性不育伴隐睾和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妻子有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患者资料来源:2004年EAA/EMQN指南(M. SIMONI, et al., 2004)二、STS-多重定性PCR法(EAA 和EMQN 推荐使用)一、实时荧光PCR法(简便、快速)三、基因芯片法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亚能医学检验服务介绍3服务介绍—PCR-荧光探针法3采用多重PCR结合多色Taqman荧光探针技术,选择与男性不育高度相关的Y染色体AZF区域6个序列标签位点(EAA/EMQN指南推荐)进行检测,以判断AZF区域是否存在微缺失。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的临床应用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的临床应用卢丹洁;罗招云;林芬;杨立业;林敏【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4(006)007【摘要】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分布于AZFa、AZFb、AZFc、AZFd区15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以4组多重PCR技术对31例无精和165例严重少精患者及30例已婚自然生育男性自愿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结果 196例无精症或严重少精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14例,缺失率为7.14% (14/196),最常见Y染色体微缺失是AZFc+d.30例对照组没有发现任何缺失.其中AZFa区缺失4例(28.57%)和AZFc+d区缺失5例(35.72%),均表现为严重少精症;AZFb+c+d区缺失者4例(28.57%),1例为无精症,3例为严重少精症;AZFa+b+c+d区均缺失者1例(7.14%),表现为无精症. 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其检测为男性不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5页(P228-232)【作者】卢丹洁;罗招云;林芬;杨立业;林敏【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检验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21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检验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21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检验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21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检验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21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检验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2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的临床应用 [J], 卢丹洁;罗招云;林芬;杨立业;林敏2.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的分析研究 [J], 郑旭; 顾丽丽; 李翀; 韩燕燕3.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对男性不育的临床价值研究 [J], 张燕; 索峰; 缑灵山; 王亿; 孙成才; 王传霞; 顾茂胜4.浙中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分析 [J], 张恒;刘颖;吴海啸;吴汉;杨庆;胡洋;黄汀5.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在江门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张伟坚;牛映红;李德良;龙华泉;冯钜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在诊断男性不育中的意义
[3]张晓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53G54.[4]郭启靖,骆玉霜,赵君慧,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J].大家健康,2017,11(1):297G298.[5]李茂林,臧嘉,蒋瑶丽,等.幽门螺旋杆菌及C A724㊁C E A 联检对胃癌早期筛查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1(18):101G103.[6]王燕.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其管理分析[J].医药卫生管理2016,18(6):160G162.[7]孙仕强,黄海蓉,温生福,等.深圳地区某体检中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1):61G62.[8]B I L G ICI,T E Z M.S e r u m V E G Fl e v e l s i n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J].T u r JM e dS c i,2015,45(1):112G117.[9]孙洁,孟祥军.血清C A199㊁C E A㊁C A125㊁C 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2):1936G1939.[10]X I A OJ,H EX,WA N GZ,e t a l.S e r u mc a r b o h y d r a t e a n t iGg e n19G9a n d p r o g n o s i s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J].T u m o u rB i o l,2014,35(2):1331G1334.(收稿日期:2017G09G21㊀修回日期:2017G12G05)短篇论著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在诊断男性不育中的意义∗李美珠,朱嫦琳,吴智刚,陈斌鸿,李炜煊ә(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528000)㊀㊀摘㊀要:目的㊀探讨佛山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 Z F)微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㊀应用荧光定量P C R技术对212例无精症或严重少精症患者(观察组)和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 Z F 区微缺失分析.结果㊀共14例出现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总缺失率为6.6%,其中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为5.6%,无精子症患者缺失率为7.3%,A Z Fa区缺失1例,A Z Fb区缺失2例,A Z Fc区缺失8例, A Z F b+c缺失2例,A Z F a+b+c区缺失1例,c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b区,a区发生率最低,对照组120例未发现微缺失,两组微缺失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㊀Y染色体A Z F微缺失的检测对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关键词:无精症因子;㊀原发性无精症;㊀原发性严重少精症;㊀微缺失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8.08.025中图法分类号:R446.9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08G0984G03文献标识码:B㊀㊀男性不育症是引起育龄夫妇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50%[1].男性不育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约30%为遗传因素[2].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 Z F)与精子的生成和调控密切相关,A Z F区域微缺失是引起男性原发性不育的重要遗传病因之一,可引起男性原发性无精症或少精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不育症患者占不育男性的11.2%,应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观察佛山地区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A Z F微缺失的发生率的缺失特征,为男性不育症的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观察组212例患者均来自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1.26ʃ5.77)岁,其中包括无精子症患者123例,严重少精子症89例.对照组120例来自于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30.89ʃ4.91)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㊀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男性实验室检测手册»,无精子症患者符合连续2次精液分析并离心后在沉淀中均未发现精子;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符合连续2次精液分析结果为精子密度<5ˑ106/m L;所有患者均排除生殖道梗阻㊁精索静脉曲张㊁输精管缺损及感染性疾病等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A Z F分为A Z F a㊁A Z F b㊁A Z F c3个相互独立的区域.A Z F a,A Z F b,A Z F c3个区域对应5种缺失模式:A Z F a㊁A Z F b㊁A Z F c㊁A Z F b+c㊁A Z F a+b+c.1.3㊀方法㊀所有研究对象采用E D T AGK2抗凝管采∗基金项目:佛山市卫计局医学科研课立项(20180044).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L w x u a n@f s y y y.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李美珠,朱嫦琳,吴智刚,等.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在诊断男性不育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8):984G986.集周静脉血2m L用于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检测,仪器:A B I7500实时荧光扩增仪.试剂批号:17A001,由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采用两管多重P C R扩增技术,4个通道(F AM/V I C/R O X/C y5)荧光检测两组Y染色体A Z F基因6个序列标签位点(S T S)的微缺失,包括A Z F a区的S Y84㊁S Y86,A Z F b区的S Y127㊁S Y134,A Z F c区的S Y254㊁S Y255.3个主要操作步骤:核酸提取,P C R反应体系配制,P C R扩增.首先抽提标本D N A,然后,以抽提标本为模板,每个标本做两管P C R反应,分为组别A(包括位点s Y84㊁s Y127㊁s Y255)和组别B(包括位点s Y86㊁s Y134㊁s Y254)两个P C R反应体系,进行多重P C R扩增,当存在靶标序列时,引物退火,并在T a q D N 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T a q酶水解荧光探针,使得荧光探针上的荧光报告基团远离淬灭基团而发出荧光信号,游离的报告基团数目与对应P C R扩增产物正相关.通过监测荧光信号,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应检测指标.1.4㊀统计学处理㊀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㊀㊀果2.1㊀A Z F基因微缺失特征分析㊀在212例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中,共发现14例出现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其中A Z F a区缺失1例,A Z F b区缺失2例,A Z F c区缺失8例,A Z F b+c缺失2例,A Z F a+b+c区缺失1例,总缺失率为6.6%.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为5.6%,无精子症患者缺失率为7.3%.2.2㊀观察组A Z F3个区微缺失率比较㊀分别将观察组不同区域A Z F微缺失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其中c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b区,a区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㊀㊀A Z F区域微缺失类型及发生率(%)微缺失类型n构成比微缺失率a区(s Y84+s Y86)211.10.9b区(s Y127+s Y134)527.82.4c区(s Y254+s Y255)1161.15.22.3㊀观察组与对照组A Z F微缺失率的比较㊀观察组212例共14例(6.6%)发生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对照组120例未发现微缺失.3㊀讨㊀㊀论㊀㊀原发性男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但由于精子的产生及成熟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内部及外部因素的调控,长期以来,对精子发生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无精症及少精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3].A Z F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与精子的生成密切相关,1996年,A Z F根据各位点的作用及其对应的组织学特征被划分不同区域,被证实与男性原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密切相关.目前, A Z F基因微缺失筛查已成为欧洲男性科学会推荐的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的常规筛查项目,但在我国开展尚未普及.本研究对212例在本院就诊的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进行A Z F微缺失筛查,观察本地区男性不育患者A Z F微缺失发生率的缺失特征,为男性不育症的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结果显示,A Z F总缺失率为6.6%,其中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为5.6%,无精子症患者缺失率为7.3%,低于Z H A N G等[4]㊁杨会林等[5]的报道,与A L I MA R D AGN I A N[6]㊁孙思等[7]的报道相符,可能与各人群的种族差异㊁遗传多态性及研究对象的选取有关.A Z F包含A Z Fa区㊁A Z Fb区和A Z Fc区3个区域,其中,A Z Fa区缺失可导致精子在青春期前发生阻滞,A Z Fb区缺失可导致精子在减数分裂前期或中期发生阻滞,A Z Fc区缺失则与无精㊁少精或弱精密切相关.研究认为,由A Z F基因区域6个序列s Y84㊁s Y86㊁s Y127㊁s Y134㊁s Y254和s Y255缺失而导致的男性不育,占所有A Z F微缺失约95%[8G9].因此,本研究选择这6个特异位点作为检测点,采用荧光定量P C R技术进行检测,对观察组不同区域A Z F 微缺失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 Z Fc区微缺失发生率为5.2%,占本次检测的所有微缺失的61.1%.无论是无精症患者还是严重少精症患者, A Z Fc区微缺失均在所有A Z F微缺失中发生率最高,其次为A Z Fb区,A Z Fa区发生率最低,与文献报道一致[10G11],表明A Z Fc区可作为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的重点筛查区域.此外,无精症患者的缺失率高于严重少精症患者,且无精症患者多个区域同时缺失的概率也大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提示A Z F微缺失的程度可能与生精障碍程度具有相关性.综上所述,部分具有生精障碍的男性不育患者存在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A Z F微缺失的检测对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对照组120例健康男性中,A Z F微缺失的发生率为0,证实男性原发性无精或少精与A Z F微缺失密切相关,其特异性达100%,与文献报道结果类似.然而,在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中,排除了由于生殖道梗阻及缺损等因素后,A Z F微缺失仅为6.6%,国内外各文献报道也在2%~10%,提示可能有其他Y染色体缺失机制或其他遗传因素,应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L I R A N E T OFT,P H I L VB,N A J A R IBB,e t a l.G e n e tGi c s o fm a l e i n f e r t i l i t y[J].C u r rU r o lR e p,2016,17(10):70.[2]WA L S H TJ,P E R A R R,T U R E K PJ.T h e g e n e t i c so f m a l e i n f e r t i l i t y[J].S e m i nR e p r o d M e d,2009,27(2):124G136.[3]F E R N A N D E ZGE N C I N A S A,G A R C I AGP E I R O A,R IGB A SGMA Y N O UJ,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n u c l e a s e a cGt i v i t y i nh u m a n s e m i n a l p l a s m a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 s eGm e n p a r a m e t e r s,s p e r m D N A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 a n dm a l e i nGf e r t i l i t y[J].JU r o l,2016,195(1):213G219.[4]Z HA N G YS,D A IRL,WA N G RX,e t a l.A n a l y s i so fY c h r o m o s o m e m i c r o d e l e t i o ni n1738i n f e r t i l e m e n f r o m n o r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J].U r o l og y,2013,82(3):584G588.[5]杨会林,董晶.严重少精子症及无精子症的遗传学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4):561G564.[6]A L I MA R D A N I A N L,S A L I M I N E J A D K,R A Z IS,e t a l.A n a l y s i s o f p a r t i a l a z o o s p e r m i a f a c t o r c d e l e t i o n a n dD A Z c o p y n u m b e r i na z o o s p e r m i aa n ds e v e r eo l i g o z o o s p e r m i a[J].A n d r o l o g i a,2016,48(9):890G894.[7]孙思,李艳,吴薇.生精功能障碍患者Y染色体A Z F基因微缺失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7):71G72.[8]K R A U S ZC,H O E F S L O O T L,S I MO N I M,e ta l.E A A/E MQ Nb e s t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m o l e c u l a r d i a g n o s i s o fYGc h r o m o s o m a lm i c r o d e l e t i o n s:s t a t eGo fGt h eGa r t2013[J].A n d r o l o g y,2014,2(1):5G19.[9]Z H E N G H Y,L IY,S H E N FJ,e t a l.An o v e lU n i v e r s a l m u l t i p l e x P C Ri m p r o v e sd e t e c t i o n o f A Z F c YGc h r o m oGs o m a lm i c r o d e l e t i o n s[J].JA s s i s tR e p r o dG e n e t,2014,31(5):613G620.[10]A S E R OP,C A L O G E R O AE,C O N D O R E L L IR A,e t a l.R e l e v a n c e o f g e n e t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m a l e i n f e r t i l i t y[J].JE n d o c r i n o l I n v e s t,2014,37(5):415G427.[11]王燕,林元,黄海龙,等.特发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 Z F 微缺失筛查及表型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2):819G821.(收稿日期:2017G10G03㊀修回日期:2017G12G21)短篇论著渝东北地区7401例女性H P V感染与基因分型分析∗孟凡萍1,郝㊀坡2ә(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检验科,重庆404000;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重庆404020)㊀㊀摘㊀要:目的㊀探讨渝东北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 P 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为预防H P V感染和宫颈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㊀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对7401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 P V亚型检测.结果㊀2191例患者感染H P V,总感染率为29.60%(2191/7401).高危型H P V感染率为82.26%,居前5位的H P V基因亚型依次为H P VG52㊁16㊁53㊁58和51型.低危型H P V感染率为17.74%,主要基因亚型为H P VG81㊁6和11型.单一感染1468(66.98%)例,双重感染531(24.23%)例,多重感染196(8.79%)例.H P V感染以ɤ45岁的年轻女性为主(68.49%),25~45岁患者H P V感染率最高(65.07%),45岁以上感染率为31.51%.结论㊀H P VG52㊁16㊁53㊁58和51型感染在渝东北地区最为常见,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分布特点.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㊀宫颈癌;㊀渝东北地区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8.08.026中图法分类号:446.5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08G0986G03文献标识码:B㊀㊀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1].据统计,80%的宫颈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新发病例约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4.53%,宫颈癌已成为中国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2].研究已证明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H P 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知H P V有一百多种型别,其中可以感染生殖道黏膜的有54种.根据H P V致病的差异性,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3].鉴于H P V基因型分布具有地域性㊁种族性及多样性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渝东北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23种H P V的感染率及基因型分布情况,以期能对渝东北地区宫颈癌的防控以及女性对疫苗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收集2016年1-12月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7401例女性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2.25岁.其中<25岁患者253∗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目(2011G2G411),重庆市万州区科研项目(20130200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题(2014m p x z18).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h p o1979@126.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孟凡萍,郝坡.渝东北地区7401例女性H P V感染与基因分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8):986G988.。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基因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基因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
赵静;姚元庆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30)006
【摘要】@@ 全世界约15%的夫妇被不育所困扰,其中约一半为男性不育.引起男性不育的原因可以按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睾丸前、睾丸和睾丸后三个部位[1].据文献报道,约40%以上的不育男子有精子生成异常,但却常找不到其特殊的病原.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对Y染色体上基因的研究证实:Y染色体上的微小缺失可以造成生育障碍,导致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症.
【总页数】3页(P351-353)
【作者】赵静;姚元庆
【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上DAZ基因微缺失测定及临床意义 [J], 王家吉;任玉林;岳中瑾;付生军;史庭凯;马宝良
2.黄河三角洲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r微缺失的研究 [J], 田明明;高洪莲;孙大康;孟玮
3.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J], 张丽洁;赵园;赵乔佳杰;王九菊;李艳春;魏绪仓
4.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的分析研究 [J], 郑旭; 顾丽丽; 李翀; 韩燕燕
5.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在江门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张伟坚;牛映红;李德良;龙华泉;冯钜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报告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报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报告是通过分析个体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组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Y染色体上的微小缺失。
Y染色体微缺失通常是指在Y染色体上缺失了一小段DNA序列,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进而可能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该检测报告的撰写需要结合临床数据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讨论:1. 检测目的和方法:- 描述检测的目的,即确定是否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
- 说明采用的具体检测方法,如多聚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
2. 检测样本信息:- 描述样本来源,包括个体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病史。
- 指明分析的样本类型,如血液或其他生物组织。
3. 实验结果:- 描述实验的结果,包括检测到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
- 列出具体的DNA序列变化,如缺失的起始和终止位置,缺失的碱基数目等。
4. 结果解读:-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包括指出是否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以及缺失的具体位置。
- 讨论缺失的大小和可能的影响,如是否涉及重要基因或调控区域。
5. 临床意义:- 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生育能力的关系,如可能导致的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及不育症。
- 分析缺失的具体基因或区域对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6. 建议和辅助诊断:- 根据检测结果提出建议,如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测确认或治疗。
- 推荐辅助诊断方法,如遗传咨询或其他相关检测。
总结:针对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报告需要结合实验结果和临床数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缺失情况,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解读和讨论。
通过该报告,可以为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国人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草案)
中国人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草案)2005.4 上海前言在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s syndrome(克氏综合征),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
Y染色体微缺失已成为男性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协作网为提高诊断质量,在1999年和2004年先后发布了第一版和第二版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指南准确、灵敏和易于操作。
2005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人Y 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的研讨会,成立了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协作网。
会议在欧洲指南的基础上起草了符合目前我国男性不育诊疗现状,并反应最新生物技术发展的中国人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
本指南重点讨论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具体实施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荐的相关方法和设计是根据欧洲指南和我国已有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综合而成。
对机理研究和背景知识介绍部分在本指南中不再详细讨论。
男性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筛查适应症常规检测的适应症:1、男性不育症患者选择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或体外受精(IVF)生育子代前;2、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3、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数目少于5×106/ml);4、无精子症患者进行睾丸活检术前;5、男性不育症患者(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前;6、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用药前。
推荐检测的适应症:1、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数目少于20×106/ml);2、精子密度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3、男性不育伴隐睾和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4、妻子有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患者。
诊断实验指南Y染色体上存在影响精子发生的无精子因子(AZF)区域,进一步可分为AZFa,AZFb和AZFc三个区域。
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实验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特异性扩增Y染色体AZF区域的序列标签位点(STS),扩增产物用电泳或杂交等方法进行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据WHO调查,全世界有15%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其中约50%由男性因素所致。
约30%的男性不育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生精障碍,表现为无精或者少精。
在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s syndrome(克氏综合征),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
Y染色体微缺失已成为男性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的临床意义Y染色体上存在影响精子发生的无精子因子(AZF)区域,进一步可分为AZFa,AZFb和AZFc三个区域。
AZFa缺失较为罕见,大约占1%~5%,主导精母细胞的增生,缺失导致精子在青春期前发生阻滞,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
临床还表现为小睾丸症,75%为无精子症,25%为严重少精子症。
AZFb缺失率在16%左右,导致在减数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中精子发生阻滞,停留在精母细胞阶段, AZFb缺失患者睾丸内可见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生殖细胞停止成熟,没有精子生成。
AZFb全部缺失时,临床表现为无精子症;部分缺失时,可表现为无精子症或严重的少精子症。
AZFc缺失最常见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为60%,睾丸组织学表现呈多样化,对于同一患者,一些生精小管内仅见支持细胞,另一些生精小管内则可见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少量精子,有时精液检查可见少量活动精子。
AZFc缺失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人出现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有的病人表现为精子计数正常,但多伴有精子形态异常。
另外,有研究发现AZFc区域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其精子数目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最后发展为无精子症。
因此,对AZFc区域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或将其精液进行冷冻保存。
两个以上的AZF区同时缺失发生率为14%。
可以是AZFa+c、AZFb+c或AZFa+b+c的缺失,其中AZFb+c的缺失最为频繁,临床上表现为更加严重的精子生成障碍。
41。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介绍
Y染色体微缺失
一、检测项目:Y染色体微缺失(sY254、sY127、sY86、sY134、sY84、sY255)
二、检测目的:
在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其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综合征(克氏综合征),Y染色体微缺失已成为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据欧洲男科学会总结并推荐6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 sites, STS),sY84、sY86 (AZFa ) ;
sY127、sY134 (AZFb) ;sY254、sY255 (AZFc) 进行检测,对于男性不育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意义:
1、无精子和少精子存在的遗传学问题如Y染色体微缺失可垂直传给男性后代,可通过术前筛查进行
种植前遗传学诊断切断遗传途径,一种方法是选女胚移植,另一种方法是对生殖细胞嵌合体的男性也可以选择正常男胚移植。
2、诊断Y染色体微缺失,找到精子生成障碍的真正原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3、诊断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种类,现研究表明AZFb缺失者不能找到精子,而AZFc缺
失者75%可活检到成熟精子,故对睾丸活检能否发现成熟精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由于AZFc缺失可能出现随时间进行性精子数量减少的现象,所以携带AZF缺失的少精症或无精
症的父亲如能通过ICSI或IVF技术受孕,其男性后代在成年早期也应考虑精液的保存,避免将来不要的治疗。
尽管父亲可将这种Y染色体微缺失遗传给儿子,但后代的遗传表型可能有所不同,还不能完全预测其不育的程度。
男性不育Y染色体微缺失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男性不育Y染色体微缺失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杨艳红;姚元庆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新医学》
【年(卷),期】2004(12)3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不育Y染色体微缺失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方法提取患者精子中的DNA多重PCR扩增,对扩增物进行分析。
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3例,缺失率9.3%。
结论诊断Y染色体微缺失,找到不育的真正原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如一些激素的应用及精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与男性不育的研究及现状,为临床诊断、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3页(P5-6)
【作者】杨艳红;姚元庆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1.6
【相关文献】
1.浙中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分析 [J], 张恒;刘颖;吴海啸;吴汉;杨庆;胡洋;黄汀
2.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在江门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张伟坚;牛映红;李德良;龙华泉;冯钜豪
3.东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 [J], 冷旭;潘伯臣;孙陆
4.55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和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分析 [J], 靳化;赵勇;钟建容;沈梦尘;陈蕾
5.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染色体核型及性激素水平分析 [J], 张恒;刘颖;徐旻;吴海啸;杨庆;胡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的Y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河北
保定
70 0 ) 10 0
1 但 相 人类 的 Y染 色体 是决定 男性性 别 的关 键染色 体 , 同时也 与 2 号染色体 , 与大 Y染色 体相 比, 关 的研 究较 少 。黄 海燕
0 5 7 占总受 男性 的生 育能 力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男 性 不育 占不 育 的 4 % ~ 等 还在 2 0 例 生育异常 患者 中检 出 5 小 Y染 色体 , 0
通过对 1 7年中因生育异常做染色体检 查 的 250例患者 进行分 3 Y染色体微缺 失 0
分别为 A F 、 Z b A F Z a A F 、 Z c和 A F , Z d 这些 区域 的 流产史 ( 流产 1次的有 6 2例 , 的有 8 2次 5例 , 3次及 3次 以上 的 四个重要 的区域 ,
1 检 .9 其 检查 中, 了解 Y染 色体异 常对 于诊断 和指导不 孕不育 患者均 有 或无精症患者 中检 出 1 例 小 Y染 色体 , 出率 4 1% , 内分 泌激素呈促 卵泡激 素( S 和黄体生成素 ( H) 高及睾酮水 平 F H) L 增 重要 的意义 , 现就常见 Y染色体异常综述如下 。
育 的有 9 8例 , 2 . % ; 占 6 1 生育缺陷的有 8 2例 , 1 8 ; 他包 率为 8 7 % , Z c缺 失 是 最 常 见 缺失 类 型 , 生 率 为 7 5 。 占2 . % 其 .5 A F 发 .% 括无精 、 死胎等 。从 以上报道可 以看 出 , Y可 能 主要 与患者 配 A F缺失发生 的时间及 机制 目前 尚不甚 清楚 , 测 A F缺失发 大 Z 推 Z 偶流产有关 , 发生率 约 2 % 一4 % ; 次为 胚胎 停育 , 生率 约 生 的时间可能起源 于精 子发生 的减数 分裂期 。也 可能来 自胚胎 0 0 其 发
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男性严重少弱精子症此中约8%的患者是因为Y 染色体微缺失所致使的。
过去这种患者经常失掉为人父的时机。
现代试管婴儿技术让这种患者生育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将本该自然裁减的遗传缺点传达给后辈。
什么是 Y 染色体?人类有 23 对染色体,此中 1~22 对为常染色体,是男性和女性所共有的,第 23 对为性染色体,男性为 XY,女性为 XX。
Y 染色体为男性所特有,固然它看起来个头比较小,可是功能可不小,它不单是性别决定的重点要素,同时也在男性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Y 染色体分为短臂和长臂两个部分,此中短臂上有一个男性睾丸决定基因,叫 SRY基因,它是胚胎向男性发育的重点基因。
长臂上有和精子发生至关重要的地区,叫做 AZF,可分为 AZFa、AZFb、AZFc三个地区。
Y 染色体微缺失的危害Y 染色体内部含有丰富的同源重复序列,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易发生重组,而致使部分基因缺失,不一样地区基因的缺失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一样。
SRY基因缺失的男性表现为的女性特点,伴有睾丸发育不良。
AZF不一样地区缺失表现各异:(1)AZFa和AZFb地区缺失一般表现为无精子症,睾丸穿刺一般也无活动成熟精子。
(2)AZFc 缺失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变异,可表现为无精子症或许严重少弱精子症,并且跟着男性年纪的增长症状有加重趋向。
AZF微缺失对后辈的影响AZFa和 AZFb缺失个体一般均表现为无精症,仅可经过供精人工授精或供精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后辈。
AZFc缺失个体可表现为严重少弱精症,经过单精子卵浆内注射(ICSI)技术能够生育后辈。
女性宝宝没有 Y 染色体,因此不会遗传 Y 染色体上的基因缺点。
男性宝宝的 Y染色体只好来自于其父亲,因此 AZFc缺失父亲生育的男性宝宝 100%遗传 AZFc缺失基因缺点,等未来孩子成人后也会存在相像的生精功能阻碍。
并且据研究报导,后辈中 AZF 缺失地区还有扩大趋向,也就是说后辈的生精功能阻碍可能加重,甚至直接表现为无精症而失掉生育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何斌, 王洪源. 2008- 2010 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 析[J].首都公共卫生, 2012, 6(3): 110-112.
[11] Onozuka D, Hashizume M.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பைடு நூலகம்n theincidenceof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in Japan[J]. Sci Total Environ, 2011, 410-411: 119-125.
[17] Ooi EE, Phoon MC, Ishak B, et al. Seroepidemiology of human enterovirus 71, Singapore[J].Emerg Infect Dis, 2002, 8(9): 995-997.
[18] 李佳萌, 张颖, 高璐, 等. 天津市 2009-2010 年健康人群肠道病毒 71 型中和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6): 568-570. [编辑] 何洪江
[2] Bushnik T,Cook JL,Yuzpe AA, et al.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infertility in Canada[J].Hum Reprod,2012,27⑶:738-746.
(上接第 602 页)
度快且经济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Kent-First M.The Y chromosome and its role in testis differentiation and spermatogenesis[J].Semin Report Med, 2000,18(1):67-80.
中国校医 2015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 Chin J School Doctor Aug.2015 Vol.29 No.8 [文章编号] 1001 - 7062(2015)08 - 0599 - 02 [中国分类号] R 698.2 [文献标识码] A
·599· [临床医学]
Y 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 2015-01-08
3 讨论
男性不育症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全世界男科医学家经常 面临的临床问题。据 Bushnik 报道[2]全世界普通人群男性不育 症发病率约为 10%~15%,不育的患者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研究表明,Y 染色体 AZF 微缺失引起生精障碍是导致 男性不育的重要遗传学因素 [3,4]。 随着对 Y 染色体微缺失研 究的深入,可供检测的位点和基因越来越多,建立一种高效的 Y 染色体微缺失方法,可以避免重复实验。本文应用四组多重 PCR 技术对 147 例不孕患者进行 Y 染色体 AZF 基因家族 AZFa、AZFb、AZFc、AZFd 4 个座位上 15 个 STS 位点和 1 个内 控位点的检测,共检测出缺失患者 12 例,缺失率为 8.16%,与 Foresta 的报道接近[5]。
[2] Iwai M, Masaki A, Hasegawa S, et al. Genetic changes of coxsackievirus A16 and enterovirus 71 isolated from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patients in Toyama, Japan between 1981 and 2007[J]. Jpn J Infect Dis, 2009, 62(4): 254-259.
开展 Y 染色体微缺失的基因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全面评价男性不育遗传缺陷, 从而更好的解释发病原因, 不 同的位点缺失其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检测的结果将指导临床 医生决定是否采用供精人工授精或移植前遗产学诊断(PGD) 实施辅助生育。该法为当前临床实验室 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最实用的方法,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方法简单、检测速
[关键词] 染色体,人,Y;不育,男性;无精子症 / 遗传学;Y 染色体缺失
Y 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其上存在精子发生相关 基因。含有对睾丸决定和睾丸分化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和 基因家族[1],称为无精子症因子(AZF),在 Y 染色体长臂上的 AZF 区的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 4 组多重 PCR 法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 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探讨 Y 染 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对明确部分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同时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所具有的临床意义。
[3] 何家鑫, 沈晓娜.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 海峡预防医学杂 志, 2001, 7(3): 22-24.
[4] 王敬军, 王丽, 田小平, 等. 5676 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华疾病 控制杂志, 2008, 12(6): 567-569.
[5] 朱理业, 丁振涛, 万俊峰, 等. 阜阳市手足口病 (EV71 感染) 重症病 例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分 析[J]. 安 徽 医 学 , 2008, 29 (5): 595-596.
(下转第 602 页)
·602·
中国校医 2015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 Chin J School Doctor Aug.2015 Vol.29 No.8
主要感染 5 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 1~3 岁儿童为最 多 。 [16-18]
综上所述,EV71 型是 2009—2013 年邳州市手 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呈现一 定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性,主要累及 5 岁以下婴幼 儿,其中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控应 重点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 5 岁以下婴幼儿,以控制 该病的流行。对本市手足口病的防控笔者认为应着 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疫情监测系统,全面 了解病例数量的变化情况,做好疫情报告。(2)加强病 原学监测,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病毒株基因型 变异和病毒致病性的改变。(3)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 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海报等方式积极向居民宣传手 足口病的预防知识。(4)落实好学校的晨检制度,培养 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若发现可疑患儿应尽早 送医就诊,做好消毒措施。(5)开展相关危险因素的研 究,从而达到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或流行,以减少重 症病例的出现,降低病死率。
[12] 王中林. 肠道病毒 71 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儿科学分 册, 2001, 28(6): 311-313.
[13] 胡祥英, 郑霞, 温壮飞. 2346 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1): 2333-2339.
[14] 展海燕. 靖江市 2008-2009 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12): 1937-1939.
有缺失,缺失率 8.16%,其中最常见的是 AZFa 和 AZFc+d 区的 基因位点缺失,未发现单独 AZFb、AZFc、AZFd 区及其他组合 区模式缺失。AZFa 区缺失 4 例(33.33%)和 AZFc+d 区缺失 4 例 (33.33%), AZFb+c+d 区缺失者 3 例(25%),AZFa+b+c+d 区均缺 失者 1 例(8.33%)。
[10] Ma E, Lam T, Wong C, et al. I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J].Epidemiol Infect, 2010,138 (12): 1779-1788.
[15] 邵雅平. 2008 年江苏省沭阳县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4):1003.
[16] Zhu FC, Liang ZL, Meng FY, et 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of HFMD and seroepidemiology of antibodies against EV71 and CoxA16 in prenatal women and their infant[s J].Plo S One, 2012, 7(5): e37206.
[参 考 文 献]
[1] Ma E, Lam T, Chan KC, et al.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Hong Kong, 2001-2009[J].Jpn J Infect Dis, 2010, 63(6): 422-42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患者组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汕头大学医学 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 147 例不孕患者。 1.1.2 对照组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汕头大学医学 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并且已生 育的男性志愿者 10 例。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GenePro 扩增仪(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 司),RDY-SP1 型琼脂糖水平电泳仪,656-2000 核酸 / 蛋白凝 胶图像分析管理系统 (珠海黑马);Y 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 试剂盒(深圳亚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采集 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TDA-K2)抗凝外 周静脉血 2 mL 进行 Y 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 1.3.2 DNA 提取及 Y 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 严格按照试 剂盒说明书进行全血 DNA 的提取、模板扩增、扩增产物通过 1.2%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电泳片段是否显带判断检测样品 是否存在基因位点的缺失。
陈暖,张俏忻,程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