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笔记(中学篇)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
老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 ——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开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开展。
(1) 素质教育以进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施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开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开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 深化教育改革,为施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详细目的: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
表达课程构造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p 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才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老师进步和改良教学理论的功能。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笔记2024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笔记2024As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t is crucial to focu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中学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This means not only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guiding students in moral, physical, intellectu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道德、体育、智力、审美和劳动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First and foremost, teache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首先,教师应当负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When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a subjec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xcel in it and develop a lifelong love for learning. 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更有可能在该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培养出终身学习的爱好。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passionate and creative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making learning an enjoyable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充满激情和创意,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和有意义的经历。
In addition to academic excellence,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除了学术优秀,德育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资考试是每一个志向成为教师的人所必须要通过的一道门槛。
而在教资考试中,科目一综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部分。
科目一综合素质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法规素养、教育教育行政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目一的考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的详细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资科目一中考查对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颇高,要求考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学生,愿意为学生付出奉献。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多关注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了解现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也是教资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
在备考时,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育学书籍,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教育法规素养教育法规素养是教资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法规,包括《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了解相关法规的内容和要求。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规文件、参加法律法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法规素养。
四、教育行政能力教育行政能力是衡量一名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备考科目一时,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教育行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考生还需要了解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可提升自己的教育行政能力。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法规素养、教育行政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综合素质》这一科目第一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下面应届毕业生网店铺已经帮大家整理好了《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笔记,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二节学生观【章节练习题】高频考点提要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学《综合素质》笔记
4. 学校组织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 措施
5.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后果加重的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4.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5. 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 6.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学校责任
1. 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 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
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发 因材施教 展具有差异性
第三部分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爱两人一终身)(必考)
爱国守法——教师是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户中国共产党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 违背党和国家方针和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 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同学,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 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 苦歧视学生,不提法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 良好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 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 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引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综合素质》部分旨在考查教师的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行为。
本总结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理念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应用2.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职业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教师职业行为的自我修养3.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教师基本素养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学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教师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育教学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设计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2. 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技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案例分析3.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4. 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处理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师职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2. 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终身学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终身学习的策略和方法3. 教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是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总结的学习和准备,考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综合素质》的考点,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学习笔记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学习笔记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学习笔记一、文章类型及思路本文主要涉及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学习笔记的相关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考试简介: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历史、目的和意义,以及中学教师在这个考试中的责任和使命。
2、学习方法:阐述如何高效地学习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知识,包括时间管理、记忆技巧、习题练习等方面。
3、考试技巧:介绍在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应对策略,如答题顺序、时间分配、心态调整等。
二、主题阐述1、考试简介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准入性考试,是获得教师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该考试旨在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职业道德,以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针对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的,要求考生掌握相应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等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学习方法(1)时间管理:考生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每天的学习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同时,要合理安排各个科目的学习顺序,以提高学习效率。
(2)记忆技巧: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等,将知识点牢记于心。
同时,理解性记忆要优于机械性记忆,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来理解知识点。
(3)习题练习: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3、考试技巧(1)答题顺序:按照题目顺序逐一作答,不要跳跃答题,以保证答题思路的连贯性。
(2)时间分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不要在个别难题上过度纠结,以免耽误整体答题进度。
在做完试卷后,要留有一定时间检查试卷,以免因粗心而失分。
(3)心态调整:在考试过程中,要保持冷静、自信的心态,不要受到紧张、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以免影响发挥。
三、结尾总结通过以上对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学习笔记的介绍和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考生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技巧,同时结合实际的考试技巧,以应对考试的挑战。
中学 教师资格 综合素质 笔记
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笔记敬爱的读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主题是“中学教师资格与综合素质”。
一、中学教师资格的重要性中学教师资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学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中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再次,中学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尚的职业操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
综合素质是中学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
二、综合素质的内涵和要求综合素质,是指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中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中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再次,中学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评价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综合素质要求中学教师具备宽阔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中学教师笔记的重要性和作用笔记是中学教师备课和备考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中学教师笔记是中学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工具,可以帮助中学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整理和归纳。
中学教师笔记是中学教师备考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中学教师全面、深入地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
再次,中学教师笔记还可以帮助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和分析。
中学教师应该养成记录和整理笔记的良好习惯,以提升教学质量。
回顾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中学教师资格与综合素质对于中学教师的重要性。
中学教师应该全面、深入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我看来,中学教师资格与综合素质,是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中学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黄金知识150点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前 150点1.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⑥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开放性。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中小)中观层面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4.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幼儿)①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②提高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实施启发教学(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③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开展多种活动和游戏,实施素质教育④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⑤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6.“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①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一、引言教师资格考试是教师职业准入的重要制度,其中科目一综合素质是评价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于中学阶段的教师来说,科目一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部分进行详细的笔记整理。
二、教育理念教育观: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观: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育心理学基础学生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学习心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
教育评价: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掌握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技巧。
四、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体系:了解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教师权利与义务: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学生权利保护:重视学生的权利保护,预防和处理学生权益受侵害的情况。
五、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业与辅导:合理安排作业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学科知识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中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教育教学实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育教学评价: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必背考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必背考点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啥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必背考点呀?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好奇的事儿!咱就先说教育观吧,这就好像是我们学习路上的指明灯。
你想想,要是老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那岂不是像在黑暗中乱走,怎么能带着我们这些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这就好比种一片花园,不能只偏爱某一朵花,要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对不对?再说说学生观,学生可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木偶,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独特想法和潜力的小精灵。
老师得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就像不同的星星有不同的光芒,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老师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得多难呀!还有教师观,老师可不是只站在讲台上讲讲讲的人。
老师得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还得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这就像一个船长,不仅要掌好舵,还得能发现新的航线,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厉害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很重要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可都是要牢记在心的。
关爱学生就像给小树苗浇水,要用心呵护;教书育人就像建筑师盖房子,得稳稳当当、认认真真。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啦,要是老师们都不遵守这些考点,那我们的学习生活得变成啥样啊?肯定是一团糟!这些必背考点就像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宝藏地图,只有掌握了它们,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前进。
所以呀,无论是准备当老师的大哥哥大姐姐,还是已经在岗位上的老师们,都得把这些考点记得牢牢的,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示例文章篇二:《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必背考点,你知道多少?》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呀?如果有这个想法,那教师资格证可就是必须要攻克的一关啦!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的那些必背考点,这可真是超级重要的哟!先来说说职业理念吧!“以人为本”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可在教育里它到底意味着啥呢?这就好比我们种一棵小树苗,不能只想着把它修剪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给它合适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让它自由自在地茁壮成长,这才叫以人为本嘛!你说是不是?还有教育观,难道只是让学生考高分吗?当然不是啦!就像盖房子,不能只看外表漂亮,还得根基扎实,功能齐全。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包含很多方面,像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等。
总之就是当中学教师得具备的综合素质相关知识。
②重要程度:这可是考中学教师资格证的一大科目,不掌握好就拿不到证。
它体现了作为中学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方向的作用。
③前置知识:得先有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常识,比如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学校教育的大致架构等。
还得对普通的文化知识有点了解,像基本的历史朝代顺序、主要的文学流派等。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职业理念帮你正确对待学生和教育工作;法律法规让你依法执教;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你的言行;文化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基本能力让你能写教案、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等。
我有个朋友去考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这部分就弄不清职业理念里的几个观,结果面试的时候回答问题就不太理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综合素质知识点就像一张拼图,职业理念是一块,法律法规是一块,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块,文化素养是一块,基本能力是一块,这些板块共同组成了整个综合素质的知识体系。
职业理念处于引领思想的前端,法律法规提供规范保障,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品德操守,文化素养丰富内涵,基本能力确保工作的执行。
②关联知识:职业理念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活动在职业理念下依法开展并影响对教师观、学生观等的规范;文化素养为基本能力中的教学能力提供素材,又在职业道德规范下对学生产生思想文化引导等。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理解职业理念中的三个观并能结合教学实例作答;法律法规条文繁多很难全记住,常考的需要重点掌握;职业道德规范要准确记忆条目并会判断行为是否遵守;文化素养知识面广难全面复习;基本能力中的写作能力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提升。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每个部分都有考点。
职业理念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常客;法律法规靠选择题考查多;职业道德规范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会涉及;文化素养选择题里考琐碎的知识;基本能力中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通过选择题或者材料题考,写作能力单独一道作文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笔记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笔记考教师资格证那阵子,中学综合素质这部分可真是让我费了不少心思。
为了能把这部分内容啃下来,我的笔记那叫一个密密麻麻。
先来说说这综合素质都包含啥吧。
有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等。
光是看着这些分类,脑袋都大了一圈。
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啊!我记得刚开始准备法律法规这一块的时候,那一条条的规定,看得我眼花缭乱。
什么《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法律的迷宫。
为了能记住这些,我专门找了不同颜色的笔来做标记。
比如说,重要的条款我就用红色的笔重重地画出来,稍微次重要的就用蓝色,这样一眼看过去,就能分清主次。
有一次,我正坐在书桌前,对着那些法律条文发愣。
我家那调皮的小猫不知道啥时候跑了过来,一下子跳到了我的书上,还留下了几个小脚印。
我哭笑不得,把它抱下去,轻轻拍了拍它的脑袋说:“小家伙,你可别捣乱,姐姐我正为这考试发愁呢!”再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部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几个词背起来倒是不难,可要真正理解透彻,还真不容易。
我就想着结合身边老师的例子来理解。
想起我高中的语文老师,那真是爱岗敬业的典范。
有一次他生病发烧,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来,但还是坚持给我们上课。
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手都有点抖,我们看着都心疼。
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岗敬业,这可比单纯背那些定义要深刻得多。
文化素养这一块那可真是范围广得没边儿。
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为了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我把平时刷手机的时间都用来看各种文化类的文章和视频了。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正拿着手机看一篇关于古代文学的文章,看得太入神,坐过了好几站,等反应过来的时候,都快到终点站了。
基本能力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也是让我头疼的地方。
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总是容易想太多,结果答案偏偏就不是我想的那样。
后来我发现,不能自己瞎琢磨,得紧扣原文找答案。
教资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资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学综合素质考试涵盖的知识点很广,像教育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考量一个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②重要程度:这可是考教师资格证的重要部分。
综合素质过不了,就拿不到资格证。
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的一把尺子。
③前置知识:对于教育方面,需要一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像知道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之类的;法律法规方面,对基本的法律概念有个了解,比如什么是权利和义务;文化素养就需要些文学、历史、科学等多方面宽泛的基础知识。
④应用价值:首先在考教资时就是敲门砖。
在实际教学工作里,这些知识也很有用。
教育理念能指导教学方式;法律法规知识让老师依法执教;职业道德规范老师的行为;文化素养能丰富课堂内容,基本能力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综合素质的各个部分相互渗透。
教育理念是思想基础,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是行为约束,文化素养是知识储备,基本能力是作为教师必备的能力支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有联系,教师运用这些综合素质知识时要考虑到学生心理。
和学科教学知识也有关,综合素质影响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
③重难点分析:-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这部分。
因为它规范教师的行为,也和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
- 难点:文化素养部分内容很琐碎宽泛,像要掌握很多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很难记全。
④考点分析:考试里占的比重都比较均衡。
教育理念多通过案例分析题考;法律法规考具体的法条应用;职业道德考案例分析判断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文化素养选择题居多;基本能力在各个题型都有涉猎,写作能力单独一道作文题考查,分值挺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育理念:简单说就是教师对教育的看法,像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1.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
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
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
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
教师从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中发挥作用。
(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5)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是教育T-作所存弊端的集中表现。
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进一步发展,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是莺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把它们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为了应付中高考,作业较繁重,较多采用“题海战术”和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个性的工作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
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必须加快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广大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
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生存技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只有整个民族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综合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5)着重于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
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丽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
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