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上/风温袭表 肺卫 热邪雍肺 大中 焦 气 分I肺一风温病传变规律表卫外失司——银翘散 肺气宣降—桑菊饮 麻杏石甘汤清宫汤送10艮“三宝” 逆传I— 热雍心包一►内闭外脱—精气欲脱 (气营两燔)∖ I生脉散 [[无形热盛习肺 白虎汤津气两伤一津气欲脱 白虎加入参汤 生脉散肠燥热结腑实 ----------- 胃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V 肠热下利——根苓连汤------------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宣白承气汤K 脏腑合治习余热未尽.气津两伤——沙参妻冬汤伏 化 温 一热郁少阴发于营分 热入心包 痰热篆蔽心包 亡阳参附汤亡阳厥逆参附汤牛黄承气汤[[气营两燔DK 两少阴合治习春温病传变规律表------ 黄苓汤加豆豉.元參、柴胡、山植.黄苓黄连汤:itI-发于阳明白虎汤 气 莒 两 热灼营阴I — 猜莒汤 梔子豉汤凉膈加减玉女煎 血 两 燔, 化⅛I 汤S 漬瘟政毒饮一I :血热动血 --------- 庠角地黄汤 Im 热动风 ------ 角钩藤汤」血热蓄血 ------- 桃仁承气汤甲侵也结\阴液扌员伤——増液承气汤 〜气阴两彳一加黄龙汤 '—小肠热盛一:⅛⅜;气汤 三承气汤一淸宫汤送服“三圭” 真阳欲竭.壮火坦炽 黄進阿胶汤邪伏阴分益胃汤 一气阴两伤 事阴耗扌员亡阳脱液 K安宫牛黄丸习 内刃外——安言牛黄丸合 执"署入F 胃- 署气阴两伤为[]凉复脉汤二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一1 三甲” 生脉敞署温病传变规律表三才汤Jr 分≡tn-BO —— -6Oλ>⅛- 王隔暑益气物-J≡utra≡>≡j入营分'血分曙伤饰络曙瘵习一犀角地糊— E 两翻 合灘散—血热动Itil —神朗『若署除闭Im 两翻瑕服安宫牛黄丸 →w ιι—连梅物-署邪动风一羚角繃諒后期 痰瘀阻络器湿池明胃热夹太酬?湿_白觑苍栩\ 三石物/ ≡l≡f—署入心营U 热艙阴-------- 请营物 、》蔽心包一齣≡ 安宫牛軌 勵温 三申散⅛D碱伏温传变规律表署湿内附——上焦一卫气同病二□艮翘散加杏仁、菽仁、滑石、通草[(卫分风热U 黄连香薰饮[[卫分风寒DJ— 湿热郁阻少卩 ------------ 蒿苓清胆汤中焦— ⅛一湿热夹滞、郁阻胃肠——枳实导滞汤外邪IK 风寒、风热』署热内附阴分 -------- 卫营同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卫分风热D、葱豉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K 卫分风寒习 心营热盛、下移小导赤清心汤►痰瘀阻络、蒙蔽心包地清络饮温燥病传变规律表燥严→kt 温逼重于热湿遏卫气表里同病 温热邪气湿卿——达原散 -------- I 雷氏宣透膜原4 湿阻中—雷氏芳香化浊0 湿矚一甘麹毒丹 湿热病传变规律表蕾香正气亂選艦痰_菖蒲-审合香丸 蕾朴夏苓矿壕蔽心包郁金场 I三仁物 L→至宝丹K 并重n 4重于点讓——≡≡病H 温热苹重从阳化执胃瞅脾S-白虎加苍术⅛—热重于湿 ---------- 焦湿热翊一王氏连松/膀胱湿阻.上蒙心包一 下焦、 P 滞大际传导失司茯苓翊送JS 苏合香丸一宣清导浊物温热病 大便下血—犀角地鞠I气琴A 独f 物 . 亡B —参附物 阳气虚衰、阴血亏I 土物 余邪垛尽薛氏五叶芦根场 旳报A-化燥成温慰 清安卫卩气分 —桑杏汤 一煥热化火、上干清窍 -------- 翘荷汤 —气营两惓 ----------------一煥热犯肺 -------- 清燥救肺汤二腑实 ------------------- 一肺燥咳血、肠热下利 «3-阿胶黄苓汤f f f一肺燥肠闭 -------- 五仁橘皮汤加诚玉女煎一 増彎气汤 真阴耗损抄参麦电汤温病学证型简表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三焦辩证表卫气营血辩证温病分类表温热病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表治疗法则常用药物祛湿清热辛温宣透、芳香化湿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辛温开郁、苦寒燥湿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苦寒清燥黄连、黄芩、栀子淡渗利湿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通草苦寒利湿竹叶、栀子、灯芯草健脾益气、醒胃消导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理气行气、开通肺气厚朴、桔实、大腹批、陈皮、藿梗、苏梗、杏仁、桔梗。
温毒类温病刘景源PPT课件
痛加剧,舌红苔黄,脉数实。
【病机】肺胃热毒,上攻头面
【辨证要点】壮热烦渴,头面焮肿疼痛明显,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三黄二香散(《温病条辨》)(外敷)
普济消毒饮
疏风透热,解毒消肿——连翘 薄荷 僵蚕 升麻 柴胡 牛蒡子
清热解毒——黄芩 黄连 板蓝根 连翘
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温热时毒壅滞肺胃气分,窜扰营分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 【治法】清气解毒,凉营退疹 【方药】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 锡类散吹喉
清心凉膈散 石膏——辛寒——解肌透热,达热出表
透热 连翘——轻扬宣透,苦寒清热 薄荷、竹叶——宣透热毒 黄芩、山栀——苦寒直折——清泄热邪 ——清热 桔梗、甘草——解毒利咽止痛 ——利咽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玄参(6克) 柴胡 (6克) 桔梗(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 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二、气分证治 (二)毒壅肺胃,热结肠腑 ——大头瘟
【证候】身热如焚,气粗而促,烦躁口渴,咽痛,目赤,
一、卫分证治
(一)风热毒邪犯卫 ——大头瘟 【证候】恶寒发热,热势不甚,无汗或少汗,头痛,头面红
肿,全身酸楚,目赤,咽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时毒侵犯肺卫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全身酸楚,头面红肿 【治法】疏风透表,宣肺利咽 【方药】葱豉桔梗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外敷)
不同点 适应症 烂喉痧初起咽喉 红肿而未糜烂者 烂喉痧之咽喉红 肿而糜烂者
三、营血分证治
刘景源谈春温病的辨证论治
刘景源谈春温病的辨证论治春温病是伏邪内发的病变,初起就以里热为主,所以总的治疗原则是清泄里热,同时要顾护阴液。
初起发于气丹者,要清泄气热;初起发于营分者,要清营养阴,透热转气不论发于气分还是营分,初起兼卫分表证者,都要在清里热的同时,加入解表达郁的药物,给邪气以出路。
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出现肠腑热结,就要攻下热结,如果还有其它兼证,还要在攻下的同时顾及兼证。
如果出现热盛动血,要凉血散血。
出现热盛动风,要凉肝熄风。
到后期出现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者,要滋阴潜阳熄风。
还应该强调的是,春温病的热势重,极易伤阴,所以治疗用药要掌握泄热而不伤阴的原则,因此有四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是不能用辛温发散药。
二是不能纯用苦寒药,防其苦燥伤阴。
在使用苦寒药时,要配伍甘寒或咸寒药以保津液、生津液。
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31条所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三是忌利尿。
在温热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的原因是热邪伤阴而致尿少难下,越利尿则越伤阴,所以不能用淡渗利尿药。
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30条所说:“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四是忌早用腻补。
春温病初起量有阴伤,但以热盛为主,所以治疗应以清热为主,同时可以加入甘寒轻灵,清热生津的药物来保津、生津,这类药物补阴而不敛邪,称为清补药,比如生地、麦冬、元参等。
所谓腻补,是指龟甲、鳖甲、阿胶这类药物,它们补阴力强,有填补作用,但过于滋腻,容易敛邪,必须在春温病后期纯虚无邪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热邪仍盛者绝不能用,防其敛邪而致邪无出路。
1热在气分热在气分,是指春温病中出现的各种气分证候。
这些证候的出现,一类是春温病初起,伏邪发于气分,可见热郁少阳、热郁胸膈、肺胃热炽等证;一类是发于气分并继续在气分传变而出现的证候,如热灼胸膈、肠腑热结等证。
这两类证候虽然浅深轻重不同,但因为都是气分证,所以统称热在气分。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省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他们的讲稿有着时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点,沉淀了他们多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_二_
石
虫虫
对 " 只姑仍旧贯 "未敢更易一字 ! 稍有疑义者 " 附以按 语 " 以 醒 眉 目 云 尔 ! 时 在 咸 丰 戊 午 -%#-# 年 . 中 秋 节后二日 ,! 赵氏虽将残搞重抄 " 但亦未能为之刊行 ! 迨至 %&.+ 年 " 浙江绍兴裘庆元 - 字吉生 " 生于 %#’+/
%&,# 年间 . 于杭州成立 ( 三三医社 ," 编纂出版 $ 三三
% "!%
先生名袁班 " 字体庵 " 明末江苏秦邮 - 今高邮 . 人 " 曾 为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 ! 袁氏虽不以 医为业 " 但曾博究方书 " 并于临证中随笔记录 " 辑成 一书 " 名为 $ 证治心传 &! 此书曾由史可法作序 "$序 & 中说 ’( 幕宾袁子体庵 " 顾影无俦 " 居珠湖之浜 " 喜读 书 " 达通塞 " 其才如五石之瓠 " 不适于用 ! 然济人利物 之心 " 未尝去怀 ! 早年侍亲疾 " 博究方书 "深得异人秘 授 " 遂以天下之疲癃残疾为己任 ! ++ 袁子之 $ 心 传 &" 则折衷诸家 " 参以临证经验 " 有疑似难明者 " 发 挥奥蕴 " 随笔记录 "以待质正 ! 予嘉其阐古今所必由 之理 " 实天下所未见之书 " 俾后进者引而伸之 " 平时 得之于心 "临症应之于手 "裨益苍生 "非浅鲜也 ! 于戎 马倥偬之际 "抽闲阅勘 " 俟锋焰稍息 "亟付手民 " 以饷 世之习医者 ! 苟研求而有得焉 " 将免杀人之恶名 "而 为生人之仁术 " 岂不懿欤 1 时在崇祯岁次癸未仲秋 月 " 兵部使者溧阳史可法识 ,! 史氏之序 "对袁氏之书 并非虚赞 "而且他表示在战乱稍停之后 "要将此书刊 印发行! 令人遗憾的是" 史氏写序是在崇祯癸未 -!",+ 年 ." 而次年 "即甲申 -%",, 年 ." 明朝即被满清 所亡 " 而史可法也因扬州失守而殉国 !$ 证治心传 &一 书终未得刊行 " 以至淹没二百余年 ! 至清咸丰年间 " 此书稿传至袁班玄孙之手 " 其同乡赵观澜得见遗稿 " 遂重新抄录并加按语 ! 赵氏在按语中说 ’(澜因先生 为吾邑先达 " 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 " 始获此书 ! 字迹冖蚀过半 " 用特重录以免淹没 ! 奈无别本可以校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5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温病学(刘景源)
温病学(刘景源)一:诊断1:温病:发于冬春,外感热邪。
2:三个特点:发于冬春;初发热恶风咳渴头痛,脉浮数;中后期邪热壅肺肺胃阴伤。
3:三阶段治疗原则:初期:辛凉轻解;中期:清解或攻下;后期:甘寒生津滋养肺胃;逆传心包者: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二:辨治:1:风热袭表:*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轻解疏风透热。
*方药:银翘散: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煎法:上药杵散以芦根18克煎20分钟以汤煮散香气浓时(5分钟)出服。
2:肺失宣降:*临床表现:但咳身热不甚微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凉轻解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苦桔梗6克,甘草2.4克,芦根6克。
3:热邪壅肺:*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胸闷疼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
4:肺胃炽热:*临床表现:壮热恶寒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粳米10克。
*白虎汤四忌:脉浮弦细不可与;脉沉不可与;不渴不可与;汗不出不可与。
5:肺胃炽热津气两伤。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泄热不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前方加人参9克。
6:虚脱亡阳:*临床表现:身热骤降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
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
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15克(炮)。
(炖参汤附子煎合服)。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 1. 卫气营血四类证候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卫分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1发热证候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微恶风寒。
气分实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 1壮热恶热,证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渴喜冷饮, 3舌苔黄虚证体温就急剧下降,还伴见面色苍 1 持续高热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再发大汗,展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而 2 骤然体温亡阳的危重证急剧下降。
营分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 1 身热夜证候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竞不渴,舌红甚.2心烦谵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语,3舌红绛。
血分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1出血证候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2舌质绛紫。
发斑,舌质绛紫,脉数。
2.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辩证卫气同病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但热势高,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数。
卫营同病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心烦不寐,口反不甚渴,舌红绛,脉细数。
气营两燔气血两燔高热的同时,出现了身热夜甚,舌绛气分高热的同时突然就出现鼻衄、吐血或发斑3. 三焦证候辩证临床表现上卫外失司,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焦肺失宣降证热邪壅肺候痰热蒙蔽心包中胃热炽盛焦证肠腑候热结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塞气粗,神昏谵语。
或不语,舌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痈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困脾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舌苔腻,脉濡。
下肝肾阴虚焦证候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口燥,齿黑唇裂,神倦欲眠,耳聋,手指但觉蠕动,甚或瘼疚,心中儋儋大动,舌光绛瘘软,脉虚细等。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1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同学们好,今天有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温病学,那么《温病学》是一门什么课程,他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温病。
具体来说,温病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有什么发展规律,在温病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预防,发生之后各个阶段怎么进行辨证论治,是这么一门学科。
什么是温病,简单的说就是外感热病。
他究竟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临床课。
应该说他是一门临床课。
因为他是对温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基础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临床课之前,基础课之后,讲完基础课以后,讲伤寒,温病,然后进入临床,为什么这样,现在是把它作为一门基础临床课来讲。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它属于哪一个学科,放在内科可不可以?内科放不下。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
都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单纯放在内科不合适。
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起源于什么时候,可以说起源于内经。
但是《内经》里面介绍的很少,有零星的记载,并不多。
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里面都提到过温病的问题。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为什么?因为古代首先认识的伤寒,我们现在说见到的《伤寒论》里面,记载最多的是伤寒病。
虽然提到了温病,但是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温病在后世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他的发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说,温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面,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他的形成应该是从叶天士开始,也就是说,它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历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温病学硕形成之前,应该说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温病学形成之后,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就具体的讲一讲,温病学说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这个内容就是咱们讲义里面绪论的部分。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二)治法篇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二)治法篇《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二)治法篇 1.解表法治法疏风透热法解表清暑法宣表化湿法适应症卫外失司证临床表现方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银翘散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寒邪束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新加香表暑湿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薷饮内蕴证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外感湿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藿朴夏热热蕴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苓汤湿中证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疏表润燥法肺卫燥热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桑杏汤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注意服药后病中即停止用药2 清气法治法适应症临床表现方药轻清气分初起的身热不甚,心中懊恼,坐栀子豉汤宣气热郁胸膈证卧不安,舌苔略黄,脉数法辛寒里热蒸腾证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白虎汤。
清气法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苦寒热灼胸膈证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凉膈散直折法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清气卫气同病证透表法清热热邪壅肺证宣肺法清气的同时要配伍宣肺的药物清气中加入透表药清热热毒壅结证头面部红肿,咽喉肿,甚在清气药中解毒法至且不能开,痄腮两腮肿,配伍解毒消肿之品清气时配伍清气气热津伤之高热消耗津液生津证法注意 1 卫分征,不能过早使用寒凉药清气。
2 在湿热病中,必须在祛湿前提下清热生津的药物3和解法治法适应症临床表现方药清透春温病伏热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黄芩汤加豆少阳自里向外发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豉、元参、柴法于少阳之证呕,心烦,小便短赤.胡、栀子方。
,胸胁不舒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消湿热流连三寒热往来,胸闷脘痞腹温胆汤走泄焦.气化失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法司证脉濡。
清透足少阳胆与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午蒿芩清胆汤。
分消手少阳三焦后身热较重,入暮尤剧,方中用青蒿、法同病的证口渴,心烦,胸脘痞闷,黄芩清透少候。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汇总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风温病可以分为初、中、末三期。
初期用辛凉轻解法治疗。
因为病在上焦,所以要用辛散、凉清、轻宣的药物来疏风清热,解除表邪。
中期有气分热盛与热陷心包两种类型。
气分热盛者,用清泄气热法治疗,如果是肠腑热结成实,可以用通下法,逆传心包营分,用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法治疗。
到末期,邪气基本上解除了,但是由于在初期、中期的发热过程书消耗了阴液,往往出现肺胃阴伤,所以治疗用甘寒生津的药物来清养肺胃。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是指风热邪气袭表而导致的卫分证,简称邪袭肺卫。
这类病变有两种类型,二种是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的卫外失司证;一种是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以咳为主症的肺失宣降证。
这两种证候类型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也有差异,临床中要加以区分。
(1)卫外失司【临床表现】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什么会出现发热?因为邪气侵袭到体表,正气就必然要调动到体表来祛邪,就如同敌入打到哪里,就要往哪里派兵反击一样。
因为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体表,正邪就相争予表,从而使体表的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因为是病变初起,邪气侵袭的部位表浅,邪浅病轻,正气与邪气斗争并不很激烈,所以发热不重,热势不很高,二般是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
为什么微恶风寒?是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
风热虽然是阳邪,可以开泄腠理,但是腠理虽然开泄了,阳气向外宣发却并不通畅。
为什么呢?因为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发散,这样正气与邪气就在体表相争,阳气向外宣发就受到了阻碍,这种惰况称为表郁。
由于邪郁于表,体表的气机不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病人体表的阳气不足,就出现了轻微的恶风寒症状。
风温病初起的恶风寒与太阳伤寒初起比较要轻得多。
因为伤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阳气内闭,不能宣发到体表,这种情况称为表闭,所以病人自觉恶寒重。
风温初起不是表闭,而是表郁,阳气向体表宣发虽然受阻,但并不是完全闭于里,体表的阳气虽然不足,但并不像伤寒初起那样严重,所以恶寒轻而发热症状更为突出。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血热动冈;角钩薜祓严
血热當81桃仁承气汤
益百汤
肖阴欲耐壮火毀炽騎避阿胶汤
邪 伏 阴 分
加沁豆歸汤
三才汤
匸阳脱浪
二屮
三甲
貝J1A’汤、大定风m
生处散
附汤
署温病传变规律表
外勒曙
严署轡-
詐弼伤
白翩
白劇咏
溟热邪气
署巒——王滞益气卜
I分
涉邀一生购uda.鐵魏训\
器町聊獗丈阴觸一
爲;虻焦
翻动凤一辦物蒯
风热犯
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 红痛,苔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泻热
银翘散,桑菊饮
燥热犯
卫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 燥,苔薄而燥
辛凉甘润,清透肺卫
桑杏汤
气
邪热在肺
肺热壅 盛
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燥热伤 肺
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 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
清肺泻热,养阴润燥
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三甲复脉汤大定
风珠
湿热类温病
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代表方
卫气
邪遏卫气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
芳香辛散 宣化表里湿邪
霍朴夏苓汤 三仁汤 雷氏宣疏表湿法
邪阻膜原: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雷氏宣透膜原法
卫气同病
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疏解表邪,清暑化湿
雷氏清宣温化法, 黄连香需饮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
在血脉中,营阴 谵语,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 营分
不足,心神失养。 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
营分热传心,心
热内扰心神。
血分 热邪深入血分, 身热灼手,昏狂谵语,或持续昏
证
迷。衄血、吐血、便血、尿血。
非时经血、发斑,舌绛紫,脉数。
辩证
病机
治法
神 心神 神昏谵语
清营凉血法,
昏 外越 伴见躁扰不安
清热醒神
3.
三焦证候
辩证
临床表现
上 卫外失司,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
焦 肺失宣降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 热邪壅肺 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
候
黄燥,脉数。
痰热蒙蔽 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塞气粗,神昏谵语。
心包
或不语,舌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中 胃热炽盛 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
证候 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 2舌质绛紫。
发斑,舌质绛紫,脉数。
2.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辩证
临床表现
卫气同病 发热,微恶风寒,但热势高,口渴,心烦,舌红
苔薄黄,脉数。
卫营同病 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心烦不寐,口反不甚渴,
舌红绛,脉细数。
气营两燔 高热的同时,出现了身热夜甚,舌绛
气血两燔 气分高热的同时突然就出现鼻衄、吐血或发斑
时 有 湿热病 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汗量少而粘。
汗出
实 气分里热 肺胃热炽,蒸蒸汗出,伴见高热,面红气
证 实证
粗,喘急鼻煽,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大
气脱亡阳,大汗后阳气不能固表摄津,大
汗
气分虚证。 汗不止。气脱阳衰,不能温化水液,冷汗 虚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
热衰动风
下热没有退,烦闷躁扰,脚脚抽搐
凉肝熄风,删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营
热灼营阳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黑绛
浑营解毒,透热养阳
浑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陈绛
浑心凉营,豁痰启窍
浑宫汤收服温病“三宝”
内关中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浑心启窍,固脱救顺
死脉集或者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辛凉苦润,浑透肺卫
桑杏汤
气
邪热正在肺
肺热壅衰
身热,咳喘,心渴,苔黄,脉数
浑热宣肺仄喘
麻杏石苦汤
炎热伤肺
身热,搞咳无痰或者少痰、气顺而喘、鼻吐搞燥、脉数苔燥
浑肺泻热,养阳润燥
浑燥救肺汤
肺热腑真
痰喘,潮热,便秘
宣肺化痰,鼓热攻陷
宣黑启气汤
肺热收疹
肌肤黑疹,收热,咳嗽
宣肺泻热,凉营透疹
银翘集去豆豉,加细死天、丹皮、
薛氏参麦汤
余热已消
矮热,头目没有浑,苔黑腻
浑涤余邪
浑络饮
温毒类温病
证型
辨证重心
治法
代表圆
卫
风热毒邪犯卫
恶热收热,齐身酸楚,头里黑肿
疏风透表,宣肺利吐
葱豉桔梗汤,金黄集(中敷)
温热毒邪犯卫
憎热收热,吐喉黑肿痛痛,肌肤丹砂隐隐
透表鼓热,解毒利吐
凉营透疹
浑吐栀豉汤,玉钥匙(吹喉)
气
毒衰肺胃
壮热烦渴,头里焮肿痛痛明隐,舌黑苔黄
浑心启窍,固脱救顺
死脉集或者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血
热衰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热病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表
治疗法则常用药物
祛湿清热辛温宣透、芳香化
湿
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
辛温开郁、苦寒燥
湿
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
术
苦寒清燥黄连、黄芩、栀子
淡渗利湿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通草苦寒利湿竹叶、栀子、灯芯草
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
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理气行气、开通肺气厚朴、桔实、大腹批、陈皮、藿梗、苏梗、杏仁、桔梗
温病学证型简表
温热类温病
证型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卫风热
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
痛,苔薄脉浮数
辛凉解表,
宣肺泻热
银翘散,桑菊饮燥热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辛凉甘润,桑杏汤
湿热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
瘟疫类温病
三焦辩证表
卫气营血辩证
热炽津伤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黄
营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
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
红绛
血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
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
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
绛
注:气分症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
温病分类表
温病学证型简表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
瘟疫类温病
三焦辩证表
卫气营血辩证
注:气分症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