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中医诊疗方案惊悸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遇到惊吓、惊恐等情况下,心悸明显加剧或出现心悸症状。

在中医学中,惊悸被视为一种心脏相对衰弱,失去调节功能的病理现象。

中医认为,惊悸的发生主要与心火亢盛、心脾失调、肾气不足、瘀血阻络等有关。

因此,中医对于惊悸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心脏功能的调节能力。

常用的辨证类型有心火亢盛、心脾失调、肾气不足、瘀血阻络等。

1.心火亢盛型: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口渴欲饮、舌质偏红、脉弦数等。

治疗重点在于清热降火,常用方剂有绿豆薏米汤、青龙汤等。

2.心脾失调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无力、胸闷、肢体乏力、舌质淡白、脉虚弱等。

治疗重点在于益气健脾,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香薷附子汤等。

3.肾气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短促、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脉细弱等。

治疗重点在于补肾益气,常用方剂有左归丸、诃梨勒散等。

4.瘀血阻络型: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舌脉紫绛、舌有瘀点等。

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通络散等。

二、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是引发惊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节情绪对于缓解惊悸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应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运动、音乐、读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三、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惊悸患者来说,合理调整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诊疗方式。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等,以帮助缓解心悸症状。

四、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惊悸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如远志、茯苓、丹参等,可以缓解心悸症状;有些中药具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如麦冬、人参、山药等,可以增强心脏的调节能力。

五、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惊悸的诊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内关、心俞、尺泽等,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症状。

心悸诊疗常规

心悸诊疗常规

心悸特色病证管理方案一、定义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证。

多见于心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

二、诊断依据1.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2. 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 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4.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5. 血常规、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三、证候分类1. 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

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 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恍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3.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4. 心血瘀阻:心悸怔仲不已,胸闷心痛阵法,或面唇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5. 水气凌心:心悸怔仲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

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6. 心阳虚弱: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四、入院指征1. 心慌发作频繁,影响日常生活者。

2. 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新发各种心律失常者。

3. 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

五、治疗常规1.一般处理本病常因饮食、劳逸、情志而诱发。

因此,患者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同时,要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轻症患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

2.辨证论治心虚胆怯:基本治法为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汤药选用镇心丹或安神定志丸方加减。

成药选用生脉饮口服液20ml,日2~3次,口服;或生脉注射液4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日1次。

心悸的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的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的中医诊疗方案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感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

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律失常;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而致心神不宁。

【诊断】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2、听诊示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者强弱不等;脉象可有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3、发作常由情感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测血压、X线胸部摄影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分清虚实虚当审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当辨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2、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

3、结合辨病辩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房颤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属于“心悸”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2*年8月2日AHA/ACA/ECC联合发布的202*年房颤指南。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出版社出版,沈绍功等主编。

二、中医治疗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即气、血、阴、阳不足之虚与痰湿、瘀阻之实证。

1、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口干。

兼症:神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少寐。

脉象:舌质红苔少,脉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院内协定制剂麦茯口服液:黄茯300克、党参2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太子参200克、川石斛200克,配制成1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中成药:步长牌稳心颗粒剂、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

(2)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闷。

兼症:乏力,健忘,自汗,胸痛,面晦唇青。

脉象:舌质淡红有紫气,脉弱或细涩而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行血方药:养心II号方。

黄茯20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太子参20克,苦参20克,甘松20克,炙甘草10克,生山楂15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养心II号口服液(养心II号方组成);麝香保心丸功效;地奥心血康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忒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3)阳气虚衰主症: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兼症:气喘,咳吐泡沫痰液,体倦懒言,面浮足肿。

脉象:苔白滑,脉细而结代。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养心III号方:黄茯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先煎,茯苓10克,白术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先煎,苦参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参附强心合剂(红参、附子、孽茄子、玉竹);宁心宝胶囊;具有益气温阳功效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痰瘀互阻主症:心悸,胸闷作痛,脱胀。

兼症:头重,恶心,爪甲发青,面晦唇青。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西医诊疗方案

心悸西医诊疗方案

心悸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本症的发生多由体质素弱,或久病体虚,或忧思惊恐等,导致气血亏耗,不能养心;或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火交炽,引起心神不宁;或心血瘀滞,而致心神不安。

西医学的心脏功能性(如部分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或器质性(如慢性瓣膜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各种心律失常)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者,均包括在内。

【诊断】1注意心悸的发作情况(经常性或阵发性、与活动或精神情绪的关系及心悸持续的时间)。

如器质性疾病的心悸,大都在活动后出现或加重;功能性疾病的心悸,多与精神情绪的波动有关。

2 .注意其他症状,以鉴别不同疾病引起的心悸。

如兼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眼花等,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贫血;如兼气喘、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关节疼痛或高血压等,可见于风湿性、冠状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或肺源性心脏病。

3 .检查注意血压变化和心脏浊音界、心音、心率及节律的改变,肺部有无啰音,肝脏是否肿大等,以鉴别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及属哪一种器质性疾病。

可作X线心脏检查、心电图、心向量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临床证候有虚实两方面,但常可错综交杂,一般是虚多实少。

气血虚或心阴虚是本,痰火、瘀阻是标。

治疗原则当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同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配合安神镇心的药品。

1气血不足心慌,心跳不安,劳动后可加重,并有气短、自汗,精神疲倦,唾眠不安或失眠、健忘、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唇口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或见结代。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黄芭、党参(或孩儿参)、当归、熟地黄各IOg,五味子6~10g,熟枣仁10〜15g(或柏子仁10g),朱茯神12g,龙骨12g,牡蛎30go加减:兼阳虚证,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加桂枝4〜6g,炙甘草6g。

心神不宁较甚者,加远志6〜10g,合欢皮(花)15go2.阴虚火旺心慌,心跳,虚烦不宁,时作时止,思虑过度或受惊恐时容易发作,睡眠不沉,多梦,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细滑数。

心悸诊疗常规

心悸诊疗常规

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床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严重者出现晕厥。

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情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房纤颤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文斌、潘祥林主编的《诊断学》(第六版)中“心电图”章节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治疗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症状: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方药:四参饮加味。

太子参20g,丹参30g,苦参15g,北沙参12g,郁金12g,生百合30g,炒枣仁12g,莲子心3g,远志12g,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节菖蒲12g,回心草12g,甘草6g。

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干地黄、黄连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合欢花、柏子仁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弦耳鸣者,加女贞子、龟甲、鳖甲以滋肾养心;若大便溏泻,加芡实、诃子以健脾止泻;胃纳欠佳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健胃消食。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

参松养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用于心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患者,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不舒,阵发胸痛,失眠多梦,头晕眼花,神倦懒言,舌质暗或有瘀点,少苔,脉细弱或结或促。

口服,一次2粒,3次/日。

步长稳心颗粒,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心悸诊疗计划

心悸诊疗计划

诊疗计划(心悸)
1.感染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通饮食;
2.完善相关检查:查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查尿常规了解有无泌尿系感染,查粪常规了解有无消化道病变,查肝肾功能了解有无肝肾功能损害,查电解质了解有无水电解质紊乱,查血脂、血糖了解患者有无血脂血糖异常,查乙肝表面抗原及丙肝抗体,了解患者有无合并病毒性肝炎;查心电图了解患者心脏基本情况,查心脏彩超了解患者心功能状态;
3.运动处方:勿劳累,避风寒,畅情志,散步每日15-45分钟;
4.西医给予TDF+3TC+LPV/R抗病毒治疗,支持对症治疗;
5.中医辨病属“心悸”,证属“心虚胆怯”,以“镇惊安神,养心安神”为治法,方选安神定志丸加减,具体药物如下:
龙齿30g 炒枣仁30g 远志15g 茯神20g
茯苓30g 炒山药30g 天冬20g 熟地20g
肉桂3g 五味子20g 炙甘草20g 琥珀(冲服)6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温服。

6.外治:患者感受艾毒,邪侵日久,耗伤正气,气血津液及五脏六腑损伤,免疫功能低下,故予大椎穴艾灸以温经通络,内关穴艾灸以宁心安神;予华盖、神阙穴隔姜灸以温补元气,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予天突、膻中穴中药1号贴穴位贴敷以宽胸理气,通利气道;予心俞、厥阴俞中药2号贴穴位贴敷以理气通络安神;给予局部中药塌渍及红外线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温经散寒。

心悸的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

心悸的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

心悸的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一、病史采集须注意的是:如患者就诊时有心悸发作,应立即扫描心电图,而不是进行复杂的病史采集。

流程1:询问患者心悸(主诉)的临床特点,详见表1。

有胸痛者,注意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

有气促、呼吸困难者,注意过度换气、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

有眩晕、晕厥先兆者,注意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主动脉狭窄、联合脑血管疾病对糖尿病患者,注意低血糖可能。

询问相关临床表现以排除容易漏诊误诊的疾病。

本步流程提醒全科医生注意以下以心悸为主诉,而又容易被医生忽视的疾病(一般非严重疾病)。

比如: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糖尿病筛查(此处先做临床表现筛查);对已诊断的糖尿病的患者,应重点询问患者进食及糖尿病用药情况;对甲状腺疾病、抑郁、焦虑患者,应关注睡眠、情绪、兴趣改变;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应关注颈椎的活动、疼痛情况;对贫血患者,关注贫血貌、柏油样黑便;对女性患者,要关注月经、妊娠、更年期综合征的非特异性表现。

二、体格检查对心悸患者的体格检查,应体现全科医学体格检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初诊患者应有系统性体格检查,即全身各系统均应涉及,但如无特殊情况(根据病史指引),完成各系统基本检查即可。

根据患者症状/健康问题以及初步判断,对患者做有重点的针对性体格检查。

详见表2。

体格检查时要注意,检查过程中要关心患者感受(同理心)、舒适感,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征得同意,告知患者下一步需检查的部位,给予患者清楚的指示,遵循规范性、系统性、逻辑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尽量减少患者体位改变。

三、诊断和评估现患疾病的诊断:心悸的诊断流程,需要贯彻安全诊断策略。

对患者心悸的病因诊断时考虑如下3个问题。

1.最可能的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发热(感染),心身疾病(焦虑/ 抑郁/惊恐/躯体化障碍),早搏、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心力衰竭、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低血容量、药物作用。

心悸的应急预案

心悸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有时也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心脏病、电解质失衡、药物副作用等。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心悸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心悸患者,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类。

2. 对心悸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降低并发症风险。

3. 提高医护人员对心悸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漏诊。

三、预案内容1. 人员培训(1)医护人员需掌握心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定期组织心悸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心悸的能力。

2. 诊疗流程(1)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初步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a. 轻度心悸:给予心理疏导、休息、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

b. 中度心悸: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如调整药物、纠正电解质失衡等。

c. 重度心悸: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等。

3. 应急措施(1)发现心悸患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3)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4)对危重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上级医生和抢救小组。

4. 预防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悸的认识。

(2)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

(3)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四、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本预案由医院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协同配合。

2. 评估: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

3. 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案内容。

9 心血管科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 心血管科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咖啡、浓茶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早搏是自动型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原理多样,临床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点:(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的QRS-T波群形状错综复杂,QRS时间多在0.12s以上。

(3)几乎全部都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二) 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

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6.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1)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先煎)、天冬、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心悸诊疗方案致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概念】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类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和非心血管疾病如: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我们这里主要指各种心血管疾病。

【疾病名称】中医病名:心悸西医病名: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制定。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精品文档.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3 因诱发。

.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4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

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皆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高粱厚味,煎炸炙炥,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3.情志所伤: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精品文档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5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悸动不安。

心神动摇,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鉴别诊断】.胸痹心痛: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1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

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

胸痹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2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中医证候诊断:具体诊断依据治疗方案】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精品文档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细弦。

2.心脾两虚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3.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心阳不振 4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5.水饮凌心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心血瘀阻 6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疗方案】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精品文档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细弦。

辨证分析: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少寐多梦;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

心为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劳则加重。

脉象动数或细弦为心神不宁,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

远志15g 石菖蒲15g 茯苓25g 磁石10g党参10g 琥珀10g 朱砂2g(冲服)龙齿25g(先煎)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2.心脾两虚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辨证分析:心脾两虚主要指心血虚、脾气弱之气血两虚证。

思虑劳心,暗耗心血,或脾气不足,生化乏源,皆可致心失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

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故思虑劳心则甚。

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口唇色淡。

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均为脾气虚之表现。

气血虚弱,脉道失充,则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精品文档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15g远志10g 酸枣仁15g 炮姜5g 大枣5枚当归15g 甘草10g 阿胶10g 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3.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而烦,不得安眠。

阴亏于下,则见腰酸。

阳扰于上,则眩晕耳鸣。

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生地黄15g 人参10g 丹参20g 玄参15g茯苓25g 五味子15g 远志15g 桔梗10g当归身15g 天门冬15g 麦门冬15g 柏子仁15g酸枣仁15g 石菖蒲15g 黄芪20g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4.心阳不振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精品文档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阳,故心悸不安。

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

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 炙甘草30g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白芍15g 附子10g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5.水饮凌心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辨证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

阳气不能上达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

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眩晕。

如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

饮邪上逆,则恶心吐涎。

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25g 肉桂10g 白术15g 炙甘草15g细辛5g 五味子15g 干姜10g 半夏15g.精品文档陈皮15g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6.心血瘀阻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辨证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

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

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

脉络瘀阻,故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被遏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桃仁15g 当归15g 生地15g 赤芍15g川芎15g 制香附15g 丹参20g 青皮15g穿山甲15g 延胡10g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特色: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取穴天池,膻中,心俞,厥阴俞,膈俞。

其中天池,膻中舒心理气,通络止痛;心俞活血通络,养心定悸;厥阴俞宽胸理气,膈俞活血化瘀。

【疗效评价】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有效: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实验室检. 精品文档查有改善。

无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等检查无改变。

【难点分析】1.对于老年人,如何控制情绪以减少心虚胆怯及阴虚火旺变证发生。

2.患者心悸重时无有效的中药制剂迅速缓解症状。

3.在发生变证时,既西医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衰。

此时病情危重,病人服药困难,加之中药煎剂取药缓而不利于抢救,因此中药参与抢救治疗多很困难,包括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及药物制剂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