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色》看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禁色》看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在继自传风格的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之后,三岛由纪夫又以宏大、率直的同性恋故事为目标,创作了长篇小说《禁色》。
《禁色》讲述了一个利用同性恋向女性复仇的新奇的男性优势的文学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个人。
一个是在文坛既有地位又有名誉,可在私生活中却经常被女人背叛、不断被“现实”愚弄的老作家桧俊辅。另一个是使人联想到“伯罗奔尼撒派青铜雕刻家制作的阿波罗”一样的美青年南悠一,然而他与生俱来就是不爱女人的同性恋者。
俊辅计划利用悠一来报复那些迄今为止一直把自己当作傻瓜来侮辱、愚弄的女人。俊辅让对女人没有肉体欲望的悠一同康子结婚,并且让其接近镝木原伯爵夫人和穗高恭子,使这三个女人互相嫉妒。
在这其间,悠一开始进出同性恋者的秘密俱乐部,与多个男人发生了性关系,俊辅也性侵犯了恭子。镝木夫人在目睹了丈夫与悠一做爱的场面后便失踪了。
渐渐地,悠一想要摆脱俊辅而自立,而一直把悠一当作自己“艺术品”来看待的俊辅也意识到自己爱上了悠一,他把自己庞大的财产留给了悠一后自杀了。《禁色》可以说是构造文艺复兴时期希腊主义的一部作品,在海外有着很好的接受程度,并且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成为了全世界三岛迷所喜欢读的书。
在日本,关于《禁色》的评论有很多,但是有关从作品中看到的三岛由纪夫审美意识的评论却极少。本文通过分析禁《色》中所看到的日本古典文化和希腊古典文化对于三岛由纪夫的影响,阐述《禁色》中所表现出来的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创作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立场出发,但却并不仅仅描写浪漫主义的情趣和华丽理想。三岛由纪夫在接受浪漫主义的固有观念和形式的同时,在文学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古典主义的倾斜”。
有两个因素对于三岛由纪夫古典主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日本古典主义,另一个是希腊古典主义以及两者之间审美传统的交流。前者从近世井原西鹤的“男色”审美意识中获得了日本古典主义的情趣性和感受性,通过现代的同性恋来表现一种艺术上的完美。
后者引入希腊古典主义中肉体与理性的平衡观念,以“赞美青春和活力”为基础,追求希腊英雄主义和男性裸体造型艺术,构筑理想中的“男性美”。《禁色》可以说是一部以“男色”为主题,洋溢着男色审美意识的作品。
日本古典主义中的男色与现在的同性恋不同,它不是一种像今天同性恋之间以“男性”为性别象征的欲望,而是一种把少年男子的美女性化的嗜好。男色恋人之间的“主从”区别很明确,“施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身份是不变的。
与此相对,古希腊的男子同性恋并不是以性欲为基础,而是以精神的成长和喜悦为目标。成年男子教授少年男子人生的知识,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形成了一种美学。
希腊的“少年之爱”中“施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且两者都重视体育训练以及男性美,彼此十分珍惜对方。从以上的比较来看,桧俊辅与南悠一的关系并不是“男色”的关系,而是与古希腊的“同性恋”关系相类似。
《禁色》这部作品,在展开同性恋主题的同时,也巧妙地插入了“对于女性的复仇”、“异性恋的失败”等问题。我们从俊辅对于女性的复仇,悠一对于女性的恐惧中可以窥视到作者的内心。
三岛由纪夫的女性审美意识中有日本武士社会轻蔑女性的思想和古希腊轻视女性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三岛由纪夫具有“亲近母亲”的倾向,从这种倾向出发,三岛由纪夫又形成了“崇拜女性”的意识。
兼有轻视女性和崇拜女性这种独特美意识的三岛由纪夫,对于复仇对象的三个女性赋予了不同的命运。幼年时就具有殉死审美意识的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武士的“殉死”文化和古希腊战士的“殉死”文化也显示出了很强的兴趣。
在《禁色》中,俊辅企图利用悠一来向背叛自己的女性复仇的计划逐渐显示出了失败的迹象。俊辅在感到自己失败的同时,也发觉了对于悠一的“爱恋”。
发现爱,继续爱,想要放弃最后却无法放弃爱的俊辅,选“择殉了死”的道路。悠一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对于俊辅的爱,然而此时俊辅已经为了悠一而殉死了。
为作品中人物设定了殉死命运的三岛由纪夫,最终自己也选择了为了情人而殉死的道路。以“怨恨的复仇”作为开始的故事,以为了“爱”的“殉死”结束了全文。
这部像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一样的作品,是讴歌希腊主义感受性的同性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小说。两者彼此相对化维持了小说的虚构性,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一种自我的告白。
《禁色》为三岛由纪夫40年代的自我确立期划上了休止符,从此以后三岛由纪夫迈进了多产的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