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当前小学生作文的水平令人担忧,存在作文中心不明确、内容假大空、层次条理混乱、错字现象严重等问题。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一为什么学生陷入"没东西可写";的困境
为了解本校小学生的写作现状,我针对所在学校的四年级共121名小学生,展开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还显示,作文水平不佳的孩子,也普遍存在着作文为兴趣不高、畏惧写作的问题。学生作文优秀率仅为12%,其中字迹潦草、语句不通、结构混乱、错别字多的作文超过30%。而且大部分作文从结构到内容千篇一律,假话、套话比比皆是,作文状况不尽如人意。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为什么会这样呢?为此,我又在自己班上做了深入性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东西可写";"不知道怎么写";,这是写作文的最大困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接近大自然、参与实际生活的机会不多,他们一方面在网络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度过的。另一方面,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许多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就被包办代替了,这就造成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此外,作为学生,他们最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和学校,活动空间狭小,这些都会造成他们生活体验的不足、实践经验的缺失,因而一遇到写作便觉得"没东西可写";"没话可说";"写不出来";。学生为了"交差";,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地写作,有的学生甚至瞎编乱造、抄袭作假,这就导致学生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可见,写作与生活经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随意与无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许多教师在语文课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变化却不大,很多仍处于无序教学或随意教学的状态,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都不够。面对小学生作文的现状,教师也叫苦不迭,小学生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科学地、阶梯式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等问题,课标中说得也较笼统,教师们大多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作文,致使小学作文教学大多呈现低效和散漫状态,这种现象至今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变。
在教学中,我曾就一篇记事作文的写作情况,对我班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大多写得都是"公交车上让座";"借橡皮";"借水彩笔";这一类的故事,虽然这类事件也确实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在这些雷同事件中,有不少是他们编造出来的,套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可成文。之后,他们往往还要在结尾处,千篇一律地写上一段浮夸的感受和意义。这样的作文不仅内容存在虚假,而且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事实上,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更是有增无减,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几乎没有表达出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作文教学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写一篇作文通常需要三个环节:第一是写什么?第二是怎么写?第三是写得怎么样?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到了第一和第三环节,而忽视了学生们感到最困难的第二环节。在写作之前,教师们往往很耐心地指导学生审题,明确作文内容;在写完之后,教师对全班作文进行详尽讲评,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而对学生最感困惑的第二环节,教师却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课堂教学来看,主要表现为作文教学的无系统性和随意性。学生就在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形式下进入写作环节,很快就会陷入混沌,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一样迷茫。如果此时,教师能在黑暗中指点一二,必将会使学生信心大增,能对学生写作起到有力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
点几盏"明灯";,指引学生"怎么写";
(一)作文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经验";上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必须由学生主体接收,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认知、经历与体验,这才称得上是学生的经验。这些学生经验,可以是个人已有的经历,也可以是日常的生活经验,更可以是老师有意识组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经验来写作,可以很大地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学生经验若是丰富,那么自然就会有表达的欲望,从说话到作文便是很自然的过程。
比如:我们班在一次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课中,有的学生说到"养蚕";时,两眼发光,右手高举,有种强烈的倾吐欲望,他们在写作时,也表现得非常流畅与轻松;而另外一部分学生面对这一话题则面无表情、缄默不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前者养过蚕,对此有话要说、有话要写,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而后者因为没经历过,自然就说不出。由此可见,能否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经验。在一次习作题目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教学课上,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若有所思、文思泉涌,而另有一些学生却双眉紧锁,迟迟不能落笔。我询问之下,学生回答:"我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写什么。";听后,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把作文教学课改为活动课? ";于是,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现场游戏,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写出较为真实、具体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充实学生写作情感,只有切实经历过某件事,投入过感情,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流露出真情来。
(二)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提取"经验";
写一篇作文,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有实际的经验,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联想、想象,引发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能为写作积累生动的习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特级教师李吉林就特别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她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指出:"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在教学中,分角色扮演、音乐背景、语言渲染、课本剧表演等都属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这种教学方式,因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所以常会有偏离"任务";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秩序,让学生自我约束,并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中来。
(三)作文教学的"支架问题";指向梳理"经验";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来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的工作。教学中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我班的一次作文教学中,尝试用"支架问题";展开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的作文题是《我的发现》,要求描写自己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的有趣事物,描写对象既可以写植物,也可以写昆虫。为了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我还特意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体验了一圈,可回来以后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这题目太难。观察了那么多植物和昆虫,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选取写作内容,一时举棋不定,难以下笔。我依据这个情景,设计了几个"支架问题";,让学生回答,帮他们整理思路。
1.今天的语文课有哪里不一样?你平时上语文课前是什么心情,现在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