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法

合集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doc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doc

国家课程计划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

现将《课程计划》和二十四科的教学大纲(试用)印发给你们,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二、《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后的《课程计划》报我委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课程计划》。

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确需改动课程计划的,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各地全日制小学的起始年级,从1993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

全日制初级中学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决定。

有条件的可以在1993年秋季与小学同时实施本《课程方案》。

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实施《课程方案》前的校长、教师培训等准备工作。

各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培训工作。

六、实施本《课程方案》要同时使用根据《课程方案》编写的教材。

有关教材的选用工作,我委将另行发文指导。

七、实施《课程方案》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件重要工作,各地应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初稿)2001年2月18日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略)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能认读1600—1800个常用字,其中800—1000个能正确书写。

4.对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根据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8.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的方法。

(二)阅读1.喜欢阅读,初步获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声音响亮。

3.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4.利用课本、书刊中的图画帮助阅读。

5.能通过上下文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说出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能简单说出感受和想法。

7.诵读浅近的儿歌、古诗,能想象出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对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有初步印象。

9.背诵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并有收藏图书的兴趣。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写的话。

2.能组字成词、连词成句、模仿造句、看图写句。

3.在造句练习、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4.能根据句子表达的不同语气,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句。

(四)口语交际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教学的总要求1.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

能独立识字。

4.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

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显示全部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一贯制数学

九年一贯制数学

九年一贯制数学
九年一贯制数学是指中国教育系统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九年一贯制数学课程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在九年一贯制数学教学中,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知识,逐渐深入学习各个数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数与代数方面的学习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有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

几何与空间方面的学习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坐标系等内容。

函数与方程方面的学习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内容。

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学习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以及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九年一贯制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期间,成立了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标准测试,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在不断修改完善后,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形式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自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得到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得到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出可喜的实践样态,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囿于单篇课文逐段逐句分析讲解,从上而下的灌输现象还较为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意识淡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深入不突出,考试内容和形式没有大的改变。

相比于其他课程,义务教育语文标准的修订,在内容构建上更加富有挑战性,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以及呈现方式等都极其艰难并富有争议,素养型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更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理念已发生根本变化,由此必然引起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新的课程目标、内容及考试评价必然也应进行相应的修订。

二、新的理念(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完整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完整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doc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doc

国家课程计划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

现将《课程计划》和二十四科的教学大纲(试用)印发给你们,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二、《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后的《课程计划》报我委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课程计划》。

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确需改动课程计划的,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各地全日制小学的起始年级,从1993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

全日制初级中学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决定。

有条件的可以在1993年秋季与小学同时实施本《课程方案》。

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实施《课程方案》前的校长、教师培训等准备工作。

各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培训工作。

六、实施本《课程方案》要同时使用根据《课程方案》编写的教材。

有关教材的选用工作,我委将另行发文指导。

七、实施《课程方案》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件重要工作,各地应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201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201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设置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7.1-6年级设体育课,7-9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9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简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简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简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一、引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和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1.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对健康与运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2.培养良好的运动技能。

–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领导能力。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授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和社会卫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卫生意识。

4.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体育运动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团队和社会的意识和行动。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1. 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了解和掌握身体的基本构成和器官功能。

•学习正确认识饮食、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

•学习应对紧急情况和急救常识,提高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2. 体育运动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如足球、篮球、游泳等。

•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巧,提高学生在各类体育运动中的表现水平。

•培养学生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发现和培养潜在的运动天赋。

3. 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抗挫折和适应能力。

•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制订。

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开设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一、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它与学科课程在各不同的领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不同的作用。

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参与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实践意识: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竞争意识: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取胜利,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观察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任何事物,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完整的观察事物,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思考问题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的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的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2.11.16•【文号】•【施行日期】1992.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的意见(1992年11月16日)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组成,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试行《课程方案》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充分重视。

现就《课程方案》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一、《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增强执行《课程方案》的自觉性。

1.要把学习、宣传《课程方案》同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结合起来,明确实施《课程方案》是落实十四大提出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2.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首先组织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全员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和校长、教师要在学习《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业务工作,有所侧重地、深入地学习有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

教育系统内部全员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教师和教研人员。

各地务必做到,在今后逐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前,均要对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教学大纲,掌握新的教材,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3.各地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和其他手段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实施《课程方案》对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意义。

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doc

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doc

国家课程计划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

现将《课程计划》和二十四科的教学大纲(试用)印发给你们,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二、《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后的《课程计划》报我委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课程计划》。

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确需改动课程计划的,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各地全日制小学的起始年级,从1993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

全日制初级中学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决定。

有条件的可以在1993年秋季与小学同时实施本《课程方案》。

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实施《课程方案》前的校长、教师培训等准备工作。

各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培训工作。

六、实施本《课程方案》要同时使用根据《课程方案》编写的教材。

有关教材的选用工作,我委将另行发文指导。

七、实施《课程方案》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件重要工作,各地应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2011 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欢迎共阅
设置综合课程。

1-2 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 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 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 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 绿色证书" 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 周上课时间计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 为义务教育(1-9 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2.每学年上课时间35 周。

学校机动时间2 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 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
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 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

7.1-6 年级设体育课,7-9 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9 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