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12月校际联考语文含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薄情(bó)大腕(wàn)眯了眼(mí)排忧解难(nàn) B.蓦然(mò)亲昵(nì)捋虎须(lǚ)成绩斐然(fěi) C.忖度(cǔn)菁华(jīng)黄骠马(biāo)不着边际(zháo) D.胳臂(bì)悭吝(qiān)呱呱叫(guā)溯流而上(sù)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青岛黄潍石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紧急赶赴事故现场,坐阵指导抢险救援工作。

B.大众评审团也深受现场气氛的感染,抛出了一个个切中肯綮的问题并作了鞭辟入理的评点,令大家茅塞顿开。

C.珠算申遗成功既喜且忧,喜的是世界终于认可了中国这个国萃,忧的是它在现代计算机浪潮下已被视如敝屣。

D.围绕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否可以豁免的问题,一场激辩正在展开:是墨守成规,还是拥抱创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②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道德规律的行为;有

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③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反复的良好思维习惯。

A.不齿遵守捉摸 B.不耻遵循捉摸

C.不齿遵循琢磨 D.不耻遵守琢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安倍无理指责中方此举“极度危险”,

日本政府的危言危行

....将进一步损害中日关系。

B.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谈吐伶俐,玲珑剔透

....又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C.美国政府关门意味着什么?许多国会和白宫职员休假之后,一些美国媒

体开始一五一十

....地讨论这一看起来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D.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

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

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

马相武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

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

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13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6.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D.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7.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C.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

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

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执:坚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怀诗

王苹

秋声跋扈土垣东,促迫村庄万树红。

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

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一亩宫。

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注]①酸风:指秋风。②乱帙:杂乱的书籍。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

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同刘备煮滔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

(1)前两联中“秋风”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百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诗经·氓》)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论语·卫灵公》)

(4),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

①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的能力

②即不论出现了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

③我把阅读比喻为“人生的方舟”

④便使人站高一步,不会被生活的河流所淹没

⑤而是意谓人生途中的狭路相逢

⑥并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

17.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4分)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5日20时50分逝世,享年95岁。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向南非总统祖马致唁电,对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曼德拉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曼德拉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在漫长的岁月里,领导南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为新南非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中南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18.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5分)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

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

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9.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20.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21.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样做太冒险!”经验言之凿凿。

“这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现实断然说。

“大胆地尝试一下吧!”梦想劝导道。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A(B.捋luō虎须;C.不着zhuó边际;D.胳臂bei)

2.D(A.坐阵—坐镇;B.鞭辟入理—鞭辟入里;C.国萃—国粹)

3.C(“不耻”是“不以为耻”;“不齿”是“看不上、瞧不起”,表鄙视,合乎语境。“遵守”指不违背,与标准保持一致;“遵循”强调遵守并依循着办,与“规律”搭配。“捉摸”是“猜测、预料”义,多用于否定,如“难以捉摸”“捉摸不定”,没有“反复思考”义;而“琢磨”正是该义,合乎语境)4.B(A.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B.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精致,结构奇巧,多指工艺品;②形容人聪明伶俐。C.一五一十:比喻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D.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用来形容“事迹”属对象失当)

5.B(A.句式杂糅,“突出”移至“问题”之前。C.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D.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C(A.“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B.“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错。D.“一旦他的身份地位阶层变化,他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原文无此意)7.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错,原文是说: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8.C(A.“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

退变成民间书法”错,原文无此意。B.这些官方书法虽有不足,但仍是官方书法。D.“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是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条件)

三、(12分,每小题3分)

9.B(除:任命)

10.C(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那么”。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

11.D(①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③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

12.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

四、(24分)

13.(1)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3分。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

(2)(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繁杂的帐簿一

律删去。(4分。奏编:奏请编辑;诏敕:诏书敕命;补出全句主语“叶清臣”;“簿帐之丛冗”为定语后置)

(3)(叶清臣)遭遇父亲丧事,谏官认为他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3分。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

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

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

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

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14.(1)前两联写出了秋风的萧杀。(1分)首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秋风跋扈、摧红树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嚣张萧杀;(1分)颔联用雁阵低飞、秋虫哀鸣衬托秋风的紧促凄冽。(1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通过写自己细读农书,汲水灌园,像刘备一样躬耕田园;(2分)表达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归隐田园的愿望。(2分)[或:诗人通过写细读农书、用瓮汲水灌园,表白自己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2分)后一句借刘备躬耕避祸的典故,表达了与世无争、归隐田园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15.(1)寄蜉于天地周公吐哺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渐车帷裳

(3)自胡马窥江去后不以人废言

(4)把吴钩看了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分。每空1分,错一处该空不得分)

五、(12分)

16.③⑥⑤②①④(3分。对4项得1分,对5项得2分,全对得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