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5月23日,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与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 Go)的第一场比赛结束,“阿尔法狗”以四分之一子优势赢得首场胜利.除了围观和好奇,人类骨子里的不服输以及想要看看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的求胜欲促成了这一挑战。
面对人类棋手注定完败于人工智能的结局,人类要做好的准备是全面迎接而非拒绝人工智能,努力去掌控而非臣服于人工智能。
接纳人工智能是今天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类演化的必然,更是人们生活的需求。
其实,很多人每天离不开的智能手机就是低端人工智能的应用。
更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具竞争性,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后,谁就会被淘汰。
2016年3月15日,“阿尔法狗”最终以4比1战胜韩国名将李世石。
两个月之后,美国白宫就推动成立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分委会,由其主持和协调撰写了三个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报告:《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
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也相继发布了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
显然,中国应当参与到这种战略布局当中,这种布局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而且也是赢得未来的利器。
尽管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布局着眼于产业自动化和提升经济,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早就向各行各业全面渗透,春江水暖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医疗、制造业、交通、金融、生态环境监测、刑事司法调查等。
人工智能并不是只会下棋,还会在不同的领域帮助人,甚至超过人。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有多少个理由可能战胜人,它们首先是在人类为其布置和引导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并且它们始终无法获得人的理性分析能力、运用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具有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缺少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所谓“人工智能战胜人”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此外,预见性或先见之明也是人类胜过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人工智能的地方。
凭借未雨绸缪的超前性,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装置早就在研发之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森·多夫曼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一个反馈系统,能够让人类操作者仅通过大脑信号就能实时纠正机器人的错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其实也是人工智能的内容和应用,即实现控制人工智能的智能。
另一方面,由人掌控人工智能也意味着必须以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伦理来制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是如此广泛和深远,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和伦理。
这意味着,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和规范,就无法让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生活和生产,从而无法让人工智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我们必须针对人工智能制定新的法律、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以避免人工智能陷人类于危险境地。
例如,人工智能驾驶的汽车上路,必须改变1968年联合国制定的汽车控制者必须是人而非电脑的道路交通公约。
为此,美国于2016年2月改变了这一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这也表明,此后一系列和各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可能会改变现行的法律,或者需要制定新的法律。
与此相关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人和机器、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伦理时,如何规范人工智能也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阿西莫夫在1941年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后来发展为四定律,但对于今天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而言,这样的法则还是太简单。
于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埃德蒙德·阿瓦达和索罕·迪索扎2016年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道德机器”的网站,试图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某些伦理问题,体现为三种情况:一是车辆直行,导致4只狗1只猫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5位乘客死亡?二是汽车直行,导致3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
侧路障,导致5位遵守交规行人死亡?三是汽车直行,导致5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4位乘客死亡?
他们希望以这样的问题来收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
这些问题很难得到两全其美的答案,但是,如果不解决,就将限制和阻碍人人工智能的应用。
仅凭伦理难题这一点,人工智能的应用就不会太顺畅,更不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阿尔法狗“战胜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类注定会完败于人工智能这一结局。
B.极其竞争性的人工智能在当前是现实存在的.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伍.谁就会被淘汰。
C.2016 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促使美国.欧盟、英国和日本等相继发布了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
D.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中国只有参与到这种战略布局当中,才能赢得自己的未来。
2.人工智能难以战胜人类,下列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但学什么却是由人类控制。
学习范围由人类为其布置和引导
B.人类具有的理性分析,运用逻辑思考,以及情感交流和互动等方面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获得。
C.人类具有未雨绸缪的超前性思维品质,已开始研发令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智能装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D.人类社会中伦理难题的存在使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可能太顺畅。
这也使得人工智能难以战胜人类。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早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中被大量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帮助人类。
B.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要求人类对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和伦理进行改造,人类要做好全面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
C.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将无法融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并最终陷于危险的境地。
D.当人工智能涉及人、机器、动物之间的伦理问题时.应对其进行规范.但这种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尚未成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毛毛熊
周海亮
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
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
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
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
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
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
“您坐。
”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
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
”“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
”“她为什么不要咱们
了?”“她做的对。
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
”“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
“奶奶……”“嗯。
”“爸爸呢?”“爸爸走了。
”“我知道他走了。
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不。
我们要去亲戚家。
”“以前的家呢?”“我们不再回去了。
”“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因为爸爸走了。
”“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你不
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
”“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
“奶奶……”“嗯。
”“我什么时候长大?”“很快。
”“我想妈妈。
”“嗯。
”“我更想爸爸。
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
”“嗯。
”“我想看爸爸的照片。
”“等到了亲戚家再看。
”“不,我现在要看。
”“你怎么不听话?”“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好。
我先看。
看完了,你再揍我。
”
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
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
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
”
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
“快点看!”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
男人愣住了。
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
“他是不是,叫高畋?”男人问。
“是的。
”老人不安地说。
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
“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这是他吗?”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
“是的。
”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
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
男人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
……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
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
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
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
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
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
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
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
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
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
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
据幸存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
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
”他说。
老人终于火了。
“信不信我揍你?”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跟你说过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你打!你打!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他不会扔下我走的!”“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你想知道是不是?”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我告诉你!”
“你不要这样!”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
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
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
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更多玩具。
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
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
”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
“你看,是不是?”
毕竟是小孩子。
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
老人不安起来。
“这个,值很多钱吧?”她指着毛毛熊问。
“没事。
我买给孩子的。
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
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
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
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
老人重重地叹口气。
“什么病?”她问。
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
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
走了几步,他停下来,转过头,对老人说:
“他没得病。
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
是被炸死的。
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
她总是看着窗外。
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
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小说开头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
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
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
5.男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 分)
6.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回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 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1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 节气”,统称“二 + 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国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署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
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十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
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它所蕴合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适力。
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 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 一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这表明。
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
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
“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数据摘录自问卷星网站)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
“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 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7.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人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今天," 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破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8.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千多年前的股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
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十四节气”-步步完善。
D.国人对“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E.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9.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
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
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物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
既练[注],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
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入甲戍赦听
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
若弗纠正,无以齐物。
皆可下太常夺服。
诏从之。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颐和转》)[注]练:是练祭的简称,出资《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尚领宜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B.时谢尚领宜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馆/肆其减虑/
C.时谢尚领宜城内史/收经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祛纠黟/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罪听白首减死/而尚内挟小馆/ 肆其威虐/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扶小憾/肆其威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臀。
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
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脸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
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威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
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并要求皇帝下诏予以纠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
诏书敕喻。
特听葬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4~15题。
风雨中诵潘老①诗
韩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