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1 时代背景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协调自然的一系列行为,逐渐导致了地球环境危机,人类开始对地球的可居住性和可持续性提出强烈的质疑!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以及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祐生研究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下世代居住规格》中提到“下世代〔至西元2025年〕人类将面临自然环境的变异、地理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新能源开发与高科技运用等课题”

[1]这有力的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危机感。

图1- 1 资源利用方法的改变―从单向到循环(资料来源:A.D杂志)

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上,一本基础报告《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拉开了保护地球环境的序幕;从1976年开始,100位科学家集中于“罗马俱乐部”,他们提出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1972年发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布仑特兰(Brundtlan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6月3日至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亦称“城市高峰会议”City Summit),“人居Ⅱ”说明了人类对自身栖息地的环境的重视,它的两个主题是:“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住区可持续发展发展”(Adequate Shelter for me,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urbanizing world )[2]

1.2 我国现实

住区,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体表现,它是与各时期经济发展相

互适应,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居住形态。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都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绿色”已成为人们对自身居住空间的追求主题。

随着21世纪的的到来,住宅这个受传统束缚大,变化慢的领域,必然产生更大的变革。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时,达到“人居Ⅱ”两大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任务。

中国住宅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住宅建设面积多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住宅王国。仅仅一个,就以每年1000万M2住宅建设量发展住宅建设。1996年,投入住宅建设的投资达26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26%,已超过发展中国家一般为3%的水平;1997年底,城镇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约4.48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9平方米;市近年致力解决城镇居民居住这一重大民生问题,1997年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市1996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08平方米,居我国各特大城市前列。1991年,市住宅局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1997年,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

至1997年底止,已建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有1000多个。这些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住宅设计的功能性,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周边配套设施和园林绿化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努力体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莲花新村、金地海景花园、番禺的花园、祁福新村、的碧桂园、的雅居乐等等。1997年底止,有14个住宅小区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

’96住宅设计国际竟赛的开展和成功,使我国住居意识进一步加强,住居规划设计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此同时,我国“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宗旨的跨世纪目标,体现出示性,引导性和适度超前性,突出“文明居住环境”这个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主题。

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环境就是效益,这一结论已在城市居民、房地产开发者、城市建设设计者和管理者、城市决策者中得到普遍认同。

我国小康住宅标准要求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倡超前性、先导性和示性,规划设计既应具有创新意识,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要为居住社区建设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职业家庭生活行为活动的需要;其次,

小区的规划与住宅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努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提倡住户参与的精神,使小康型住宅更加多样化。第三,小康型住宅的建设应积极采用国家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节地和节材的政策。第四,小康型住宅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小汽车停车位的设置应按照不低于住户数的20%来设置,在经济发达及东南沿海地区应按照总住户数的30%以上的要求设置,并要保证必要的用地和安全停放。最后,小区的绿地应按照不低于50%的要求布置,并近可能的增大绿地率。

1.3 理论分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要需求:(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自尊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由低向高依次排列,在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人

们才开始追求下一高层次的需求。

现阶段居民居住形态可归纳为Array四层次:(1)没住房;(2)有住房,

条件较差;(3)有住房,基本各项

实际要求满足;(4)有住房,追求

室外环境,有绿化种植、游憩场地、

交往场所、安全措施等;(5)追求

第二居所、度假别墅等。目前珠三角洲地区第(3)层次人占多数,而向第(4)

层次靠拢是大部分人的心态和新的追求,同时也是住区质素提高的原动力。在居

住方面,人们在基本满足生理需求后,追求心理、艺术、生态等的需求,环境成

为人民选择住房的第一考虑因素,这已经被市场证实,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劣质住

宅环境成了人们摒弃的空置房,而环境好的优质小区大有一推出就售磬的现象,

在市场的作用下,开发商、政府决策者和市民三者取得了共识:高质素,绿化环

境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区,成为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地的宠儿,作为建筑师、规划

师,则更应主动倡导环境优先这一意识。

1.4 研究目的

为了推动城市住区发展,有必要研究总结前阶段的发展情况,以此预见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