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强基计划深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强基计划深度解读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以下从实施背景、从招生对象、招生专业、试点高校、招生方式、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几方面对强基计划政策逐层剖析。
1、实施背景
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
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招生对象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
拔尖的学生。《意见》中对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有明确说明,即「综合素质优秀」及「基础学科拔尖」两种类型。
这种政策的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原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打破传统高考的“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提供多一条出路,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虚假报名材料”等问题。强基计划以综合素质优秀为主,学科特长为辅的设计显然更加合理。
3、招生专业
(1)范围: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具体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试点高校
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展开试点,名单如下: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5、招生流程
强基计划招生程序
∙高校公布招生简章3月底前
∙考生网上报名4月
∙考生统一参加高考6月
∙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6月25
日前
∙高校确定入围学校考核考生名单6月
26日前
∙高校组织考核7月4日前
∙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
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成
综合成绩,择优入取7月5日前
强基计划在招生流程设计上有很大变化,在高考出分后划定考试资格名单并组织考核,在其他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
这种流程的设计并非首例,我们在浙江、上海综合评价中能看到很大相似点,尤其是上海。在具体实施政策没有出台前,老师和家长可以参考上海现行高考录取模式多做研究。
此外,政策规定:“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破格录取考生高考成绩可达一本线,对于不够竞赛保送资格的考生而言依然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6、考核方式
报名强基计划考生,须参加高考,并在高考出分后参与校测。校测包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
7、考核方式
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依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依据文件解读校测成绩占比15%,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由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公布。
依据文件规定,强基计划录取名单应在提前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备案,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因此可以推断今年各省市高考录取时间会进行相应调整。
8、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层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推免、直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9、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政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