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的认识-课程中心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产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类栽培并利用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辐射能为农产品中的潜能,以取得自身所需能源的过程。
作物栽培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一)作物产品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四)农业的基础产业作物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季节性作物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生产周期较长的社会产业。
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二)明显的地域性①自然条件不同,包括维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也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块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三)生产的连续性(四)技术的适宜性(五)系统的复杂性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
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主要是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①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②改善和提高作物生产中的管理水平(栽培技术) 2.可持续性目标3.食物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 2.改革种植制度 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作物栽培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环境、作物、措施三大方面野生植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栽培作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人类而被选择的结果。
作物的传播 :(一)自然传播方式(二)人为传播方式一般将春种秋收的整个生产过程称生产周期。
在实际生产上,人们常常把从出苗到植株成熟收获看作是作物的生命周期。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作物栽培学概述共117页文档
•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3)采用合理栽培措施。如确定合理密度,
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正确运用肥水等管理,为作
物光合作用创造适宜条件,使较大的叶面积维持
较长的光合时间。通过先进的栽培技术,合理调
控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产物及时向产品器
官运输和积累。
还可以人为干预光合作用,如补施二氧化碳、
补给光照、人工造风、人工抑制光呼吸。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成就与展望
第三节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一、作物的产量
(一)产量的概念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并积累
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
降。但密度增加,个体变小,不等于最后产量就 低。因为作物生产的目的是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如禾谷类是要求单位面积上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三者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只有当一个因素的增加
不能弥补另外两个因子的减少时才表现减产。
一、作物的产量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的生长发育可分为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主要有烟草、茶叶、
(5)其他作物 主要有桑、橡胶、香 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 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一、作物的分类
3.饲料及绿肥作物
主要有苜蓿、苕子、草木樨、田菁、三叶草、
紫云英、水葫芦、红萍、水浮莲等。
4 .药用作物
主要有金银花、丹参、田七、天麻、人参、
黄连、贝母、枸杞、甘草、半夏、红花、百合、
白质、油脂、淀粉、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氨基
《作物栽培学》课件
移栽
1. 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和地点。 2. 保持幼苗的根系完整,避免损伤。 3. 给予适当的水分和营养,帮助幼苗适应
新环境。
管理与调控
1 施肥管理
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注意施肥时机和方式。
2 病虫害调控
定期检查和监测病虫害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3 灌溉调控
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灌溉调控。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一份精彩而易于理解的《作物栽培学》PPT课件,全方位分享作物栽培的基 本概念、生长发育过程、技术要点,以及种子播种、育苗、管理与调控等关 键内容。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作物的生命周期、生 长环境、栽培方法等,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作物栽培的重要性和基本原 理。
课程总结及展望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具备种植作物 的能力,并且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相关领域。
作物栽培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 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要 素。
生长周期
从种子发芽到结果的完整 生命周期,包括营养生长 和生殖生长阶段。
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目的和环境条件 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1
发芽与幼苗期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并生长为最初的幼苗。
2
营养生长期
植物不断吸收养分并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出叶片、茎和根系。
3
生殖生长期
植物开始开花和结果,形成种子以完成生命周期。
作物栽培技术要点
1 土壤管理
2 灌溉方法
保持土壤肥力,合理合适的灌 溉方法,如滴灌、喷灌或地下灌溉。
3 病虫害防治
作物栽培课件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作物及其起源、分类及我国种植业分区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群体结构与物质生产 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一、作物的概念 地球上约有39万种植物,其中被人类所利用的植物大致在 2500~3000种以上,为人类所栽培的作物约有2300余种, 其中食用作物约900余种,经济作物约1000余种,饲料绿 肥作物约400余种。 作物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 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的作物概念,主要是指农作物,即粮、棉、油、麻、 糖、烟等,北方又常统称之谓“庄稼”,是作物栽培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世界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有90多种。在我国常见的有50 多种(不包括果树、蔬菜和药用植物)。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四、作物分布及我国种植业分区
1、作物的分布
决定作物分布的因素: (1)作物种类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2)生长期、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3)纬度、海拔高度、地势、地貌、土壤、环境、矿质营养 等环境条件。 (4)生态平衡、轮作换茬和培肥地力的需要。 (5)经济、技术、习惯、生活需求、消费水平和投入水平等 社会条件。 (6)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 (7)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工业、国防上的联系。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一)生长和发育 1、生长 作物在数量上的不可逆增长叫生长,它包括作 物体积(长、宽、厚等)的由小到大,重量(鲜重、于 物重)由轻到重,这些量的不可逆增长都属于生长。是 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完成的,它包括营养体的生长和生 殖体的生长。 2、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和机能的质变过程,其表 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二)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和发育 相互交织。 2、作物的高产优质要求良好而协调的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
1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 作物产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作物产品
口粮
饲料
工业 原料
人类生活
.
生存
健康
生活水平
2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粮食安全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问题。 农产品贸易是国际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 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因此:需要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提高竞争力。 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增产提质要靠育种和栽培两个 途径来实现。 作物栽培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终途径。 因此:要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恩·依·瓦维洛夫等八大起源中心说。 (1).中国起源中心 (2).印度起源中心 (3).中亚起源中心 (4).近东起源中心 (5).地中海起源中心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 (8).南美起源中心
.
9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三、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起源中心
.
4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一、作物的概念
地球上约有39万种植物,其中被人类所利用的植物大致在
2500~3000种以上,为人类所栽培的作物约有2300余种,
其中食用作物约900余种,经济作物约1000余种,饲料绿
肥作物约400余种。
作物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
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
6
第一节 作物其及分类、起源和分布
二、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
(一)粮食作物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作物栽培》课程学习指南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物栽培》课程学习指南一、学习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的学习,也可供农业技术人员更新农业知识和提高农事操作技能时使用。
二、学习基础学习者在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应完成下列课程的学习:高等数学、化学基础、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等。
三、课程地位与学习目标(一)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
(二)课程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具有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2)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务实和创新精神。
2、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3、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学习方法1、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根据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真实性的作物生产实训活动,增加对作物生产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物栽培学绪论》课件
作物栽培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满足人类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物栽培学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阶段
以经验为基础,依靠耕作、施肥 、灌溉等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
近代农业阶段
随着生物学和化学的进步,开始深 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 求,出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延 续。
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阶段性
根据作物生长和发育的特点,将其划 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萌发、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等。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 对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作物通过自身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与环 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
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总结词
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生产目标,合理配置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面积 和布局,以提高农业生作物种植结构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市场需求、资源条件、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通过调整不 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和布局,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
防治方法
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效控制 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PART 04
作物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
REPORTING
作物种植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总结词
作物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种植的组成、配置、排列及其相应技术措施的综合,是作物生产的 总体规划。
详细描述
作物种植制度的概念包括作物布局、种植方式、轮作换茬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作物种植制 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种植方式可分为连作和轮作,按照土地利用状况可分为单作、间作、混作和套种。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B肥:油菜是需B较多的作物,在蕾苔期和开花结果 期是临界期,缺B时易发生“花而不实〞。
苗期和蕾苔期为N\P\K需量最多时期,宜重施底肥早 施苗肥,酌情早施苔肥。
二、水分及其它
水分:出苗期田间持水量60—70%,苗期为70— 80%,蕾苔期70—85%〔是水分临界期〕,角果发 育期60—80%
芥菜型 株高中等,叶色深绿,叶缘有锯齿,苔茎叶有 柄不抱茎。常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70%~80%。 角果短小,千粒重1.5~2.5g。耐贫瘠,低产。
白菜型 植株矮小,叶色淡绿,叶基部全抱茎。异花授 粉作物,自然异交率75%~95%。角果肥大,种皮粗 糙为褐、黄褐或黄色,千粒重3~6g。抗性差、不耐 肥、不稳产
〔四〕开花
花 油菜为总状花序,着生于主茎顶端的为主花序, 着生于分枝顶端的为分枝花序。每个花序轴上着生 许多单花。
开花顺序 全株中主花序最早开花,然后是一次分枝, 二次分枝等。一般由上部的一次分枝向下部的一次 分枝依次开场开花;一个花序由下向上依次开花。
始花期:全田有25%以上植株主茎花序开场开花。 盛花期:全田有75%以上植株花序开花。 终花期:全田有75%的花序完全谢花。 油菜主要靠昆虫传粉,风力也有一定传粉作用。
甘蓝型---欧洲 世界上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油菜产量居世界油料 的前3位,是我国传统油料作物 主要在冬季栽培,具有广泛的生产适应性。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前三位的国家有中国、印度、 加拿大。
二、油菜的类型
甘蓝型 植株高壮,叶色蓝绿,苔茎叶无柄半抱茎。常 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一般70%以上。种皮光滑 为黑或黑褐色,千粒重3.5g~4.5。抗性强、耐肥、 易高产
作物栽培学讲稿
作物栽培学讲稿第1章绪论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其宗旨在于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耕作栽培措施是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以便得到更多更好和农产品。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为此,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懂得作物要求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懂得选择和创造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这是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问题;还要掌握并学会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是栽培技术问题。
1.1.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它们各自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个侧面来研究对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学科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的规律,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作物栽培学总理论与各论的关系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因此,作物栽培学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则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的引导教学与课程思政
“作物栽培学总论”的引导教学与课程思政作者:李鸿萍,周苏玫,赵亚丽,刘天学,李潮海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07期[摘要]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存在课时数少、理论知识量大、学生专业背景不一致等问题。
针对课程特点,深入了解学生背景基础上,开展兴趣引导教学。
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
通过作物个性和共性,探索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互作关系。
相关知识点上阐释国家惠农政策,分析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乡村振兴的决心。
传达国家在“三农”问题上实现脱贫攻坚的意志。
牢记让自己成为合格农业科技人才肩负起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 栽培技术;惠农政策;乡村振兴[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开题“玉米根系发育及构型与抗倒性的相关分析”(AMF202109);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不同玉米品种间混作缓解青枯病的技术研究与示范”(21A210024)[作者简介] 李鸿萍(1988—),女,河南鹿邑人,农学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玉米抗逆生理研究;周苏玫(1965—),女,河南渑池人,农学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李潮海(1956—),男,河南巩义人,农学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133-04 [收稿日期] 2021-06-26“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是涉农学生的重要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栽培理论技术,灵活运用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践问题,适应农业科学发展要求,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生产奠定基础[1,2]。
“作物栽培学总论”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土壤与肥料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
作物栽培学-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试验教学中心
作物栽培学-东北农业⼤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试验教学中⼼东北农业⼤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纲作物栽培学实践Practice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10038z、01610039z)适⽤专业:农学实验总学时(周学时):56学时(4学时)学分:1.5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12个;综合实验2个;设计实验0个;创新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6、7学期⼆、实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实践主要是以⼩麦、⽔稻、⽟⽶、⼤⾖、马铃薯为对象,掌握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建成及主要栽培技术环节,增强学⽣的实践技能。
其主要内容包括⽔稻、⽟⽶、⼩麦、⼤⾖、马铃薯等北⽅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类型识别,⽣育特性的观察和测定,⽣育进程鉴别,经济性状考察及分析,⽥间产量和质量预测等。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动⼿能⼒和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同时熟悉和掌握作物栽培中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段,掌握⽥间和实验室有关仪器操作⽅法,农作物⽥间调查、取样及分析基本⽅法,培养学⽣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产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三、实验教学⽬标及基本要求(⼀)实验教学⽬标1、主要是使学⽣加强学⽣实验操作和⽣产实践技能。
2、通过实验使学⽣掌握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及⽣长发育特点。
3、掌握主要作物⽣产环节和栽培技术措施。
(⼆)基本要求1、预习实验指导及有关教材,了解实验原理、内容和⽅法。
2、做实验时必须细⼼、严肃认真。
3、爱护实验仪器和⽤具,如有损坏必须及时登记。
4、按时完成实验操作,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对实验得到的结果要认真分析。
5、实验完毕后,应将⽤具洗净并放回原处。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农作物⽣产技术,马新明、郭国侠主编,⾼等教育出版社,2002作物栽培学各论,于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五、考核办法实验报告、平时操作与⼝试相结合。
⼤纲主撰⼈:赵宏伟、刘丽君、李晶(⼀)实验项⽬1 ⽔稻秧苗素质调查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4学时每组⼈数:3⼈⾸开⽇期:6⽉2、实验⽬的与要求通过调查使学⽣掌握⽔稻秧苗素质的测定项⽬和⽅法,并判断秧苗的质量。
作物栽培学的认识
•
•
•
纠正那种认为作物栽培学的知识是多经验性、少基本理论;多描述性、 少逻辑推理;难于全面深透理解、靠死记硬背的偏见。为此,我们在讲 授思路与方法上作了初步的探索。
“概述”伊始给出作物栽培学简图,课程结束学生填出详图。
一、概述要系统
( 5)
一、概述要系统
• 在第一节“概述”课中就给出作物栽培学内容 框架的系统性简图,使学生开端就概括地了解 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基本理论与 重点(上图中粗体字部分)。在学期末最后一 节辅导答疑课上,启发学生自己填补栽培学内 容的完整性详图(如上图)。由简图出发经全 课程的学习再到详图这一循环,使知识的掌握 更加系统完整,上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B.将五大(或更多)理论融进到不同作物中
方法
• 在方法上,归纳出按“位置、形状、内 容”的线索,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 念。
• 将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描述性语言转换 成图形和公式,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思 考并便于记忆。
一、概述要系统(两段一循环)
• • 作物栽培学属于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在传统的讲授中,首先讲第一章“概论”,包括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 务与学习方法;作物的概念和类型;农作物的生产区划等,然后按小麦、 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各为一章地讲下去。 各章中包括该作物的起源与分类;在世界、中国、某省区的生产概况; 生长与发育;生产与光温、土肥水等环境的关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与方法。 笔者认为传统的“概论”内容,学生们可自学掌握,不必在课堂上赘述。 后续各章也要归纳出作物栽培学及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和可 以推理、便于记忆的系统完整知识。
糖 鞘
小麦
分蘖节
玉米
黑 层
大豆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文档资料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林学、资环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将农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程。
这一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有效的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笔者在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得不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这样难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科研态度,从而影响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教好作物栽培学,还需要注重以下一些问题。
作物栽培学教学应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有机结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田间管理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努力创新,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在现有的作物栽培学教材下,教师也不易完全照本宣科,应针对当前农作物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大胆创新,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安排,保证专业知识教学与生产季节相吻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各章节要点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新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捕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动向,以便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
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作物栽培学水稻》课件
3
稳定市场供应
水稻作为主粮之一,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 价具有重要作用。
水稻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主粮来源
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对于保障人们的温饱需求具 有重要意义。
战略储备
在粮食储备中,稻米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能够在紧急情况下 保障人们的口粮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
水稻种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 缓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02 水稻的栽培技术
栽培前的准备
01
02
03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 和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
整地
深耕细作,清除杂草和残 茬,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 保水能力。
浸种催芽
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消毒 ,然后进行催芽处理,提 高发芽率。
播种与育秧
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 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 时间。
生长阶段
水稻的生长阶段包括萌发、分蘖 、拔节、抽穗和成熟等阶段,每 个阶段对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
施的要求都不同。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 常生长,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 的进行。
水肥管理
合理的水肥管理对水稻的生长至关 重要,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要充足且 均衡,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05 水稻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水稻的营养价值
碳水化合物
水稻是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
蛋白质
水稻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 作用。
维生素和矿物质
水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铁、锌等,对维持 人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水稻的工业用途
酿造业
稻米经过发酵可以制成米酒、黄酒等,具有丰富的风味和营养价 值。
作物栽培学的认识-课程中心
概 念(通感)
①位置、 ②形状、 ③内容 ①靠近三生维管束附近 ②呈纵向细长的薄壁组织 ③含有高浓度蔗糖 ①位于地表 ②节间密集在一起 ③专门供发生分蘖 ①在尖冠与胚连接处的几层细胞 ②死亡与压缩阻断了维管束养分 运输,出现发黑的物质 ③是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标志 ①大豆植株最下边着生的 ②豆荚末端 ③距地面的高度
3.三点成概念
• 按“位置、形状、内容、”的线索,思考作物 栽培学的基本概念
• 作物栽培学涉及作物繁多,概念纷纭。因为栽 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很多基本概念包含在 作物体内,所以靠位置与形状可以区分同类事 物的外延,靠内容可以揭露事物的内涵,此线 索便于记忆,可以用于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 概念
作物 甜菜
1
5
1个栽培种 5个亚种
2.(2)公式记忆法
• 玉米的生长习性表明:3叶期开始生长第 一轮节根,以后每生出二片叶长一轮次生 根(或称节根),直到13叶期可长出六轮 节根,以后随品种晚熟程度再长出1-2轮节 根。可将上述描述转换成公式: • y=1/2(x-1) • (y:次生根的轮数; x:叶片数),从感性 认识进入理性思考。而且...
3.口诀记忆法
一疏二定补
播 期 延 迟 同 北“邮” 一 品 南 “旦” 种 基于,“一看就明白 一写就乱套
6、 7、 8 (月) 上、中、下(旬) 十 天 差(南北)
叙述性太多”
在理解消化基础上的 记忆法
五、教学要启发(思维要扩展)
•大豆第4片复叶,Mn含量在16-17ppm为临界 值
大豆复叶与分枝的关系是N-4的关系
-3/2是W对数值和D对数值作图中直线的斜率
式中W为生存作物的平均重量;D为存活作物的密度 (根据不同的作物,C值范围在3.5-4.4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点成概念
• 按“位置、形状、内容、”的线索,思考作物 栽培学的基本概念
• 作物栽培学涉及作物繁多,概念纷纭。因为栽 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很多基本概念包含在 作物体内,所以靠位置与形状可以区分同类事 物的外延,靠内容可以揭露事物的内涵,此线 索便于记忆,可以用于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 概念
作物 甜菜
-3/2是W对数值和D对数值作图中直线的斜率
式中W为生存作物的平均重量;D为存活作物的密度 (根据不同的作物,C值范围在3.5-4.4之间)
怎样得出这个公式:即怎种密度与成穗关系(以表格举例) • 在作物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着“自动调节”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 植物的适应性,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 (适应性)、传递和反应(如向性、生长 运动等)(汤佩松,1961)
二、概念要准确
1.形式逻辑的概念
形 式 逻 辑 的 概 念
内涵
揭露事物 的本质
外延
区别同类 事物
2.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例如作物:凡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内涵) (外延)
因为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很多概念包含在 作物体内。
①位置
②形状
③实质
(外延) (内涵) (概念,名词,应用时便于记忆,考试时有考虑的思路)
概 念(通感)
①位置、 ②形状、 ③内容 ①靠近三生维管束附近 ②呈纵向细长的薄壁组织 ③含有高浓度蔗糖 ①位于地表 ②节间密集在一起 ③专门供发生分蘖 ①在尖冠与胚连接处的几层细胞 ②死亡与压缩阻断了维管束养分 运输,出现发黑的物质 ③是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标志 ①大豆植株最下边着生的 ②豆荚末端 ③距地面的高度
• 课要一节一节地讲,串连起来, 成为一门课,就有一个思路问题
逻辑性、系统性 =》 审视全教材 =》理出思路
思路决定成效,方法尤显重要
“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理 念
一、概述要系统(两段一循环) 二、概念要准确(三点成概念) 三、阐述要深刻(科研为基础) 四、记忆要简捷(公式与图形) 五、教学要启发(思维要扩展)
糖 鞘
小麦
分蘖节
玉米
黑 层
大豆
结荚高度
三、阐述要深刻
1. 营养—同化铵—高同化氨途径—施肥
自Verma(1993)提出用基因操作改善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能力的思想以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作物氮素同化的研究,笔者(2003)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 提出高同化氨途径概念,是指作物 把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NH4+,快速转化为 有机氮的高效能力。
•
•
•
纠正那种认为作物栽培学的知识是多经验性、少基本理论;多描述性、 少逻辑推理;难于全面深透理解、靠死记硬背的偏见。为此,我们在讲 授思路与方法上作了初步的探索。
“概述”伊始给出作物栽培学简图,课程结束学生填出详图。
一、概述要系统
( 5)
一、概述要系统
• 在第一节“概述”课中就给出作物栽培学内容 框架的系统性简图,使学生开端就概括地了解 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基本理论与 重点(上图中粗体字部分)。在学期末最后一 节辅导答疑课上,启发学生自己填补栽培学内 容的完整性详图(如上图)。由简图出发经全 课程的学习再到详图这一循环,使知识的掌握 更加系统完整,上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刻无止境…… 不需死记硬背…… 怎样达到……
调动各种记忆功能……
思路
1. 最初几节课——概述——骨架(简图),即使… 2.中间课程——各主要作物章节——填补骨架的肌肉— —内容 3.最后几节课——答疑——系统的总结——学生自我完 成一循环(由简图到详图)
A. 在思路上,将该门课程的开始与结束由简图和详图 串连起来,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作物栽培学” 的认识、实践与展望
东北农业大学 马凤鸣
根据会议主题
总结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的经验,交流作物栽培 学的研究进展与动态,探讨现代作物栽培学的 内涵与方向,提出作物栽培学关键领域的研发 建议。
“编辑”而 成
对作物栽培学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教学上)
教学· 引言
• 原来在学校讲的题目是:作物栽培学讲授思路与方法的探索
2.2负反馈机制
• 作物群体自动调节的可能机制 :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是通 过与密度相关的反馈机制进行的。 • 自动调节和反馈机制是从控制论引用过来的术语。所谓反 馈,即一种过程的后果,反过来又作用于过程的本身。由 于作用的效应不同,反馈又分为两类: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是指一种“扰动”引致反馈的效应为促进过程的变 化(自促反应),能使这个变化进行的愈来愈暴发,造成 它的不稳定。 • 负反馈是指一种“扰动”引致反馈的效应为抑制过程的变 化(自制反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它的进程,使得它在一 定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并与某些外界条件保持一定的均衡 关系。负反馈在自动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
B.将五大(或更多)理论融进到不同作物中
方法
• 在方法上,归纳出按“位置、形状、内 容”的线索,思考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 念。
• 将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描述性语言转换 成图形和公式,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思 考并便于记忆。
一、概述要系统(两段一循环)
• • 作物栽培学属于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在传统的讲授中,首先讲第一章“概论”,包括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 务与学习方法;作物的概念和类型;农作物的生产区划等,然后按小麦、 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各为一章地讲下去。 各章中包括该作物的起源与分类;在世界、中国、某省区的生产概况; 生长与发育;生产与光温、土肥水等环境的关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与方法。 笔者认为传统的“概论”内容,学生们可自学掌握,不必在课堂上赘述。 后续各章也要归纳出作物栽培学及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和可 以推理、便于记忆的系统完整知识。
NO-3
NR
NO-2
NiR
NH4+
GS/GOGAT
谷氨酰胺
谷氨酸
NH4 +
1. 营养—同化铵—高同化氨途径—施肥 • • • • N肥数量 N肥形态比例 施肥时期 施肥方式
2. 密度负反馈机制制约的作物群体调节原理:
(笔者写的教科书中的内容) 最后得出: W=C×D-3/2或lnW=lnC-3/2l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