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垄断和竞争的差异
垄断和竞争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和竞争是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它们在市场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以及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市场结构、价格形成以及消费者福利等角度分析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市场形态。
一、市场结构的差异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卖方或者少数几个卖方,他们是市场的主导者,不存在真正的竞争。
垄断市场通常存在进入壁垒,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
与此相反,竞争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卖方和买方,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众多,没有进入壁垒。
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激烈,企业之间没有过多的市场影响力。
二、价格形成的差异垄断市场下,企业通常能够控制市场上的供给量,通过控制供给量来影响价格水平。
垄断企业倾向于通过设定较高的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偏高。
而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之间价格的形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存在个别企业可以操纵市场价格的情况。
因此,在竞争市场中,价格相对较低。
三、消费者福利的差异由于垄断市场下企业具有市场主导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供给量和价格来谋取更高的利润,从而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
垄断企业的存在可能导致产品的价格高昂,质量较低,并减少了市场的多样性。
相反,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竞争市场的存在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选择权,获得更高的产品品质与服务。
综上所述,垄断和竞争是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差异体现在市场结构、价格形成和消费者福利等方面。
垄断市场下,市场主导者能够通过控制供给量和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导致价格偏高,消费者福利降低。
而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产品品质与服务。
了解垄断和竞争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形态,以及它们对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精编WORD版
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一、垄断(此处单指法律意义上的垄断,即非法的垄断)市场主体、政府机构或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或国家权力,以单独合谋或其他方式而实施的、妨碍或排斥市场竞争效果的行为。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垄断协议的形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合并经济力量过度集中;行政垄断。
二、不正当竞争(亦单指法律意义上的狭义概念)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而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仿冒混淆行为;虚假广告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
以上五种是法定的类型,此外还有:诋毁商誉行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串通招投标的行为;强制交易行为;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后两种也有观点认为是垄断行为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一种类型)三、两者的联系:(1)从性质和后果来看,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是破坏正常市场竞争环境的行为,都会导致价值规律的扭曲,使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配置。
因此,这两种行为都为各国法律所禁止。
(2)从法律规制上来看,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竞争法的完整体系。
具体表现为:立法形式上的交叉或合并;许多国家都以统一的机构来实施两项法律;从法律责任上看,二者制裁方式趋于一致,既有私法领域惯用的损害赔偿责任,又适用公法的刑事监禁和罚金。
四、两者的区别(1)主体不同。
实施垄断行为一般是经济领域内具有较大规模的少数企业,或其他具有经济优势、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其主体范围较小。
但垄断行为的主体不仅限于经营者,有时还可能包括某些政府机关。
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一定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所实施,其主体不一定具有经济优势,凡参加竞争的主体均有可能实施该行为,其主体范围具有广泛性。
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与解决方法
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纠纷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商业活动中。
而在这些经济纠纷中,竞争法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竞争法问题的定义与类型竞争法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法律学科,旨在调节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
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垄断行为:当一家企业拥有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滥用市场权力来限制竞争时,就存在垄断行为。
例如,滥用垄断地位提高产品价格、拒绝与竞争对手进行合理合作等。
2. 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优势。
例如,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不正当价格竞争等。
3. 反竞争合并:当两家或多家企业通过合并或收购来消除市场竞争时,就存在反竞争合并。
例如,行业内几家大型企业通过联合垄断市场份额,排除竞争对手。
二、竞争法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各国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措施。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法:1. 竞争法立法:各国通过立法来确立竞争法的法律地位,并为竞争法问题提供明确的规范。
例如,制定禁止垄断、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明确违法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2. 执法监管:政府机构负责监督市场竞争行为,及时发现并打击违法行为。
例如,建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3. 建立举报机制:为了提高行业竞争的公平性,各国建立了举报机制,鼓励企业及公众积极揭发违法行为。
例如,设立举报热线、建立网络举报平台等。
4. 增强执法能力:加强执法机构的专业知识培训、能力建设,提高处理竞争法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培训执法人员,加强与国际竞争法专家的交流合作。
5.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加强竞争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多边、双边或区域性的竞争法制度和协议。
例如,签订反垄断合作协议,共同打击全球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
三、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的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纠纷中的竞争法问题,以下将介绍一些案例:1. 高通垄断案:高通公司被指控滥用市场垄断地位,以不合理的方式收取专利许可费。
竞争法了解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竞争法了解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成为了保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重要手段。
竞争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体系,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竞争法中的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反垄断反垄断是竞争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反垄断主要包括反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经营者集中等内容。
首先,反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性协议,如价格垄断、区域分割、限制竞争等。
竞争法禁止企业间的协议限制竞争,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性和自由性。
其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反垄断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可以单方面操纵市场价格或限制市场进入。
竞争法禁止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
最后,反垄断还包括禁止经营者集中。
经营者集中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实现市场份额的集中。
竞争法对经营者集中进行审查,防止形成市场垄断,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利益。
二、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使用不正当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
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禁止和惩罚。
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贿赂、恶意抢占市场份额等。
虚假宣传是指企业在宣传产品或服务时使用虚假、夸大和误导性的信息,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商业贿赂是指企业通过贿赂、送礼等手段,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恶意抢占市场份额是指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如恶意降价、恶意投放、限制竞争等手段,获取市场份额。
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禁止和处罚。
对于虚假宣传,法律规定了严格的标准,要求企业宣传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并不得误导消费者。
对于商业贿赂,法律规定了禁止商业贿赂的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对于恶意抢占市场份额,法律规定了禁止限制竞争和恶意降价的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遇到产权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反不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里,不正当竞争行为已具有相当普遍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消极后果,这些消极后果是竞争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这就要求国家以强制力对竞争秩序进行必要的干预,以排除妨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正是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而制订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两部法律。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及其发展基本情况竞争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市场竞争给经营者以压力和动力,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营者的不当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不仅仅损害其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而且会导致整个市场秩序的紊乱,妨害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以法律的形式,借助国家强制力来规范、引导竞争机制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仅是执行指令性计划的工具,企业的行为均由国家计划决定,企业之间基本不存在竞争,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利益的独立化,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相互展开激烈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普遍作用于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和环节。
早在1987年我国就已开始准备制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但是到1993年只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当时主要考虑到两个基本点因素:一是当时虽已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限制竞争行为的出现,但是那些典型的被各国竞争立法所规范的垄断行为表现的尚不够充分,没有反垄断的急切性;二是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是行政性垄断行为,其突出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行政特权成为反垄断法出台的主要羁绊,故而推迟了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与特征不正当竞争,是与正当竞争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不正当竞争泛指一切有害于市场竞争的行为,包括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狭义的不正当竞争,则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取欺诈、混淆等不正当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交易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不正当竞争,专指狭义的不正当竞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根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可以概括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
不正当竞争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施的行为,所以,从事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只能是市场经营者。
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特定情况下,也包括不具备法定经营资格的自然人,如企业内部职工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
2、行为目的的明确性。
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参与市场竞争,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市场主体实施的一般侵权行为的重要区别。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竞争者与受害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即二者往往同为某类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某类服务的提供者。
3、行为方式的不当性。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对这种违法性的判断,往往采用公认的道德标准。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特征,只要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便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禁止的行为。
4、危害后果的社会性。
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整个市场秩序,具有了社会危害性。
20-12-1不正当竞争与正当竞争、不平等竞争、垄断竞争的概念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新授
三.
小结
作业布置: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指《反不正当竞争法》),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在经济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制作发布虚假广告、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擅自使用他人的商标等等。主要分为:违反商业道德的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垄断行为。
教师:仔细阅读此促销的案例,分析情况,辨别能否赢得胜诉。
生:认真思考,积极回应
作业:复习本课内容
抄写部分重点内容
讨论
教学后记:
学生以前在营业员课程中学习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对其右一定的了解。
相关资料: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1、是调整在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于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2、作用
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
(一)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1、行为方面:以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为主,兼顾限制竞争行为。
课次授课计划
课题:不正当竞争与正当竞争、不平等竞争、垄断竞争的概念
课次
20
课时
2
上课时间
14年4月28日
周次
12课型新课星期 Nhomakorabea1
教学目标(含认知、能力、情感)
(一)认知与能力:(能、知道)
1、了解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意义和立法宗旨
市场竞争不正当行为
市场竞争不正当行为市场竞争是企业间争夺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过程。
而在市场竞争中,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行为。
本文将探讨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包括垄断、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同时分析其对市场经济和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应对不正当行为的措施。
一、垄断行为垄断是指市场上一个或少数几个生产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控制程度非常高,形成对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垄断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限制竞争:垄断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如垄断价格、排斥竞争对手以限制市场竞争,使自身能够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 垄断定价:垄断企业通过控制供应量和定价权,抬高产品价格,让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合理的产品价格,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侵犯竞争对手:垄断企业会采取各种手段侵犯竞争对手,如恶意打压价格、垄断关键资源的供应等,使竞争对手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垄断行为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其他企业的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消费者的权益。
二、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故意夸大或隐瞒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效果,以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这种行为误导了消费者,破坏了市场秩序。
虚假宣传的常见形式包括:1. 虚假承诺:企业宣传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远超实际能力,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
然而,真正使用后发现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 虚假比较:企业通过与竞争对手的虚假比较,将自家产品或服务宣传为更好。
这种做法既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声誉。
3. 隐瞒信息:企业有意隐瞒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问题、安全隐患等重要信息,以此获得消费者的购买,从而牟取利益。
虚假宣传不仅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使消费者难以作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因此,企业应本着诚信原则进行宣传,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进行严厉打击。
合同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条款
合同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条款合同是各项商业活动中关系最密切的法律文件之一,它规定了合同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在合同中,经常涉及到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条款,这些条款对于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条款,并分析其法律意义和应用。
一、不正当竞争条款不正当竞争是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采取的各种不正当手段。
在合同中,可以通过不正当竞争条款来规范各方的行为,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
1. 竞争限制条款竞争限制条款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条款,它规定了各方在合同期间或合同终止后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与合同对象相同或类似的商业活动。
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保护合同一方的商业利益,但同时需要注意不得过度限制竞争,以免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2. 商业秘密保护条款商业秘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合同中设置商业秘密保护条款是非常重要的。
该条款规定了各方在合同期间和终止后对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并对违反保密义务的后果进行约定。
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商业秘密的泄露和不正当使用,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3. 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的适用除了在合同中设立不正当竞争条款外,还应当参考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些法律为各方提供了在合同中制定不正当竞争条款时的法律依据,并明确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垄断条款垄断是指一方在市场上具有控制力,通过限制竞争、操纵市场价格和产量等手段来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在合同中加入垄断条款是为了防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1. 垄断行为禁止条款垄断行为禁止条款规定了各方不得从事垄断行为,并约定了对违反该条款的后果。
这能够使各方在合同中明确反对垄断行为,防止市场失去竞争力,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2. 不正当垄断法律规定的适用在制定垄断条款时,应当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明确了对垄断行为的禁止和违法行为的后果。
这些法律为各方提供了在合同中制定垄断条款时的法律依据,并明确了对垄断行为的法律制裁。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论文报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一、引言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法律。
两者均旨在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市场秩序,但具体执行的方式有所不同。
本篇论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种法律,同时列举五个案例进行分析。
二、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的目标。
对于反垄断法来说,它主要是为了防止市场中少数企业通过掌握垄断地位来操纵市场,壮大自己的利益。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着眼于维护企业之间的竞争,防止从商业行为、价格策略等方面损害公平竞争。
三、执行机构反垄断法的执行机构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垄断行为的问题。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执行。
四、适用范围反垄断法主要适用于大型、国际化的企业,因为他们更容易垄断市场。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适用于所有企业,无论大小。
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包括了对于个人商业行为的管制,因此更加广泛。
五、法律追溯性由于反垄断法主要针对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因此在这方面的立法会出现法律追溯性的问题。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更加容易执行,也比较容易解决此类问题。
六、案例分析1、反垄断法案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被指控在天然气市场上有垄断地位,在天然气价格上没有足够的公正竞争。
该集团被处以50亿元的罚款,并要求其重新调整价格策略。
这个案例表明,在垄断形式中,反垄断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罚款这一方式,强制企业遵守法律规则。
2、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例:某公司通过造假广告进行宣传,声称其产品拥有惊人的功效,但事实上并无法达到其宣传的效果。
该公司因此被控告侵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被判处罚款及赔偿。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3、反垄断法案例:欧盟对谷歌开出了多笔罚单,称其利用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限制竞争对手的运营能力。
这个案例表明,反垄断法不局限于国内经济领域,而是具有全球性的效力。
浅析《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关系
CHENGSHIZHOUKAN 2019/15城市周刊50浅析《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关系张馨月 延边大学法学院摘要:垄断最开始的含义就是独自占有,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
反垄断法,是为了防止和反对垄断行为,保护经营者的法律法规。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保障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致力于鼓励公平竞争保护市场经济,制止和减少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保护的法律。
简单来讲,垄断行为是指妨碍了市场竞争,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令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的行为。
比如限制公平竞争的协议或者经营者之间统一了一种行为致使竞争受到限制等行为。
反垄断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使市场中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自主参与不被限制。
关键词:垄断;反对垄断;保护经营者一、反垄断法与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主体不同。
早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的《民法典》就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阐述。
其中说明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某些侵犯商业财产权的行为,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引起欺骗或蓄意误解的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引起市场上的混乱,通过经济行为进行贿赂,虚假宣传,以及其他与道德相悖的行为。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反垄断法从出现开始就是为了维护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要通过反垄断行为确保市场中的竞争,但垄断行为又在行为上行根本制止的竞争行为。
因为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所以在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使用上存在关联和交叉[1]。
二、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区别1.立法理念和目的不同。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立法的理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理念在于禁止在市场经济下的一切不正当手段,反对一切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
其有效的保护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弱势方的经营者的权益,使已经遭受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或正在遭受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有了坚实可靠的依仗。
价格垄断属于不正当竞争吗?
In the end, what you believe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价格垄断属于不正当竞争吗?价格垄断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价格垄断属于垄断的,因为企业之间定价,价格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它与不正当竞争不同,不正当竞争主要是不合理的通过价格变化来搞垮其它的对手。
价格垄断是指经营者为了追逐利润,将所在行业的商品价格进行垄断,达到排除其他竞争者的目的。
无论哪个行业,竞争有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限制市场上的不正常竞争行为。
那价格垄断属于不正当竞争吗?下面由为您详细解答。
一、价格垄断属于不正当竞争吗?价格垄断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价格垄断属于垄断的,因为企业之间定价,价格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它与不正当竞争不同,不正当竞争主要是不合理的通过价格变化来搞垮其它的对手,二、垄断与不正当竞争之间的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出十一种行为,其中四种属于限制竞争行为,另外七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分别为混淆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低价倾销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垄断行为是限制竞争,它会导致某时、某地、某一经济领域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限于某种缺乏竞争的状态.衡量是否对竞争造成限制,需要动态乃至客观的考察社会交易环境和交易方式,因而与一国在某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密切联系,因此不应该将垄断行为包括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内,垄断也不是什么广义的不正当竞争.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区别是:1、不正当竞争是一种竞争行为;垄断是一种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为法律所禁止;有些垄断行为则可以由法律认可和维护.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垄断行为的主体不仅限于经营者,有时可能还包括某些政府机关.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济后果一般比为法律所反对的严重垄断的较轻.本质上,垄断行为是将市场上的竞争行为予以排除,它的行为相较不正当竞争行为来说更为严重。
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垄断行为是指排除或者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具体包括经营者之间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协议、决议或协同一致的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及经营者之间排除或限制竞争的集中行为。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反垄断法关注的是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其目的是保障企业有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惯例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一般是指商业活动中与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商业道德相背离的各种行为。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1850年法国通过适用无正当理由而对他人造成损害必须承担责任的一般民法原则,推出了“不正当竞争”的概念。
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对某些侵害工业产权,但在某些商业活动中导致欺诈,或者使人误解,或对此负有责任的行为,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雏形,从而拉开了反不当竞争立法的序幕。
1896年德国颁布了《反不当竞争法》,这是世界上最早作为特别法来禁止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
此后,1926年波兰制定了《制止不正当竞争法》,1931年瑞典和希腊分别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日本于1934年颁布了《不正当竞争防止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在内的所有破坏竞争的行为,如匈牙利禁止不正当竞争法使用的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就是从广义上使用的。
狭义的不正当竞争,则是指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之外的破坏竞争的行为。
如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使用的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就是从狭义上使用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是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垄断行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排斥、限制竞争,它是在承认并允许其他竞争对手参与竞争的前提下,采取了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从事经营活动,属于竞争的范畴。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3)垄断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所以法律 并不反对一切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只能 造成消极后果,都在法律反对之列。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
一、商业混淆行为(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 交易行为)
(一)商业混淆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商业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的 商业标志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 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 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2.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 品 3.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 销售
六、商业诋毁行为
(一)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商业诋毁行为,或称商业诽谤行为,是指 经营者自己或者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 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 誉和商品声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
法律特征:
(1)进行了虚假宣传,即宣传的内容与被宣 传的商品或服务的客观事实不符合 ; (2)购买人产生误解,即购买人对商品或服 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认识和理解 ; (3)宣传形式包括在商品上作虚假标示、通 过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
(二)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 1.在商品上进行虚假标示 ●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 ●伪造产地 ●在商品上对产品的规格、性能、等级 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示 2.虚假广告宣传 3.其他方式的虚假宣传
(3)域名注册后不使用而囤积,目的是阻 止相关权利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使用其 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
二、不正当网络链接
如行为人在自己的网站上使用加框技术, 使用户经由行为人网站上设置的链接访问他人 网页时,该他人的网页仅仅局限于行为人设计 的视窗内,用户的电脑屏幕上只显示行为人的 地址以及相应的广告,而不显示他人的网址以 及相应的广告,即用户只能看到行为人的网页 和广告,但行为人链接的内容却来自他人网页。 还有,行为人对他人网站的信息进行复制 并设置成链接,用户在顺着链接进入网页时, 可不经过他人的网页,而直接阅读被链接的信 息。
第十一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 《经济法》PPT课件
混淆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1.1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当有奖销售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诋毁商誉行为
利用技术手段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协议垄断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11.2反垄断法
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
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
1.对协议垄断的处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2.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处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3.对实施经营者集中的处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4.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处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自然垄断怎么理解
自然垄断怎么理解导读: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集中导致的无法竞争自然形成的垄断。
现在的自然垄断一般代表的是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而形成的垄断。
一、自然垄断怎么理解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二、试分析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区别法律快车提醒您,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行为的区别如下:1.主体不同,垄断主体一般具有经济地位优势,而不正当竞争主体不一定具有经济优势;2.后果不同,垄断的后果是相关领域没有竞争或者竞争程度小,不正当竞争的后果是行为人获得暴利或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3.手段不同,垄断表面上可以通过平等自愿的交易形式实施,不正当竞争是利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谋取利益,如欺骗、贿赂、诽谤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关市场参与者采取违反公平、诚实信用等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去争取交易机会或者破坏他人的竞争优势,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垄断是一种市场结构,指一个行业里有且只有一家公司交易产品或者服务。
三、中国的反垄断措施有哪些降低卖方集中度或制止集中度上升。
降低进入障碍或制止其上升。
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
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干预企业定价方式,干预企业非价格竞争的程度;反对压制竞争对手的行为等。
具体说,其措施包括,禁止妨碍正常交易的契约与合谋。
禁止对不同销售对象实行价格歧视。
禁止签订排他性交易协议。
禁止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压制竞争对手。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联系与区别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联系与区别(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广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都以竞争行为或者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同属于竞争法范畴,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推动和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首先,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其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自由竞争,如果没有自由竞争,经营者就不存在自由订立合同的可能性,也不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打破垄断和引入竞争是国家颁布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可以说,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其次,反垄断法的实施也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配合和补充。
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反垄断,而不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企业就可能会滥用它们的自由竞争权利,随意侵犯其他企业的正当权益,或者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对限制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是同等重要的任务,市场经济既然会同时出现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会成为一对双胞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市场经济本能和内在的要求。
第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仅互为条件,很多情况下又交叉存在。
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这些行为之所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合理性,即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来说显得不公平,另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这些行为从而也可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受反垄断法的制约。
我国台湾1999年修订后的《公平交易法》第18条(转售价格协议)和第19条(拒绝交易行为和歧视行为)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这些行为在该法中虽然被视为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但它们同时也应被视为垄断行为。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主要区别从各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与反垄断立法规制的行为看,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反垄断法主要禁止垄断行为,有的国家也称之为限制竞争行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本文来自:1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1.1 法律性质不同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多被视为民法中的特别侵权法。
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信赖市场机能,但当市场经济的运作出现危机,国家必须进行干预,包括以强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改变市场上的行为,乃至产业结构时,就需要另一套法规,学者有时统称为经济法。
故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往往被视为是对民法的批判。
反垄断法专门设置行政机关,负责对限制竞争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因此普遍将反垄断法归入公法范畴。
公法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故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利,而不得滥用之。
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属于特别侵权法,普遍将该法归属于私法范畴,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源于侵权行为,而其救济手段多为违法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便可得以验证。
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故市场上的竞争者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为,即获行为之自由。
1.2 伦理性与政策性之差别二法之差别颇多。
从二法之产生历史考察,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根本性的了解。
二法皆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产物,惟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早于反垄断法而产生。
自大规模自由市场经济出现后,旧经济秩序的伦理控制力量(如同业工会)的削弱而逐渐不能维系,对法律的需要与日俱增,英美和欧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大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英美反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是从商标法逐渐脱胎演变而来。
欧陆国家是在营业自由政策确定以后,才渐感需要,第一部单行法出现在德国(1896年)。
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其产生时起,便具有极强的伦理性,作为特别私法在白热化的营业竞争中维护社区伦理。
英美法国家将“不劳而获”,“不授种而收获”作为其认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基石,大陆法系一般将诚实信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帝王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将公平、诚实信用和遵守商业道德规定为基本原则。
其维护商业道德、确定竞争伦理规则之精神不言而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一、垄断
(此处单指法律意义上的垄断,即非法的垄断)市场主体、政府机构或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或国家权力,以单独合谋或其他方式而实施的、妨碍或排斥市场竞争效果的行为。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
垄断协议的形成;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合并经济力量过度集中;
行政垄断。
二、不正当竞争
(亦单指法律意义上的狭义概念)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而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仿冒混淆行为;
虚假广告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不当有奖销售行为。
以上五种是法定的类型,此外还有:
诋毁商誉行为;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串通招投标的行为;
强制交易行为;
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后两种也有观点认为是垄断行为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一种类型)
三、两者的联系:
(1)从性质和后果来看,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是破坏正常市场竞争环境的行为,都会导致价值规律的扭曲,使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配置。
因此,这两种行为都为各国法律所禁止。
(2)从法律规制上来看,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竞争法的完整体系。
具体表现为:
立法形式上的交叉或合并;
许多国家都以统一的机构来实施两项法律;
从法律责任上看,二者制裁方式趋于一致,既有私法领域惯用的损害赔偿责任,又适用公法的刑事监禁和罚金。
四、两者的区别
(1)主体不同。
实施垄断行为一般是经济领域内具有较大规模的少数企业,或其他具有经济优势、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其主体范围较小。
但垄断行为的主体不仅限于经营者,有时还可能包括某些政府机关。
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一定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所实施,其主体不一定具有经济优势,凡参加竞争的主体均有可能实施该行为,其主体范围具有广泛性。
(2)侵害对象和后果不同。
垄断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破坏自由竞争,排斥、限制竞争,致使有效竞争不足,在相关领域造成无竞争或竞争程度很低。
其目的是为获取垄断利益,行为着眼于较长远的利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破坏公平竞争,导致竞争过度,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而自身获取暴利,但并不消除竞争。
其行为获得的一般是眼前利益。
(3)手段不同。
垄断行为往往在表面上通过平等、自愿的交易形式如企业合并、商业合作、格式合同等来实施,以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
通常表现为一种合同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则是通过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谋取暴利,形式多种多样如欺诈、商业贿赂、商业诽谤等。
通常表现为一种侵权行为。
(4)法律规制的不同。
就广义上来看,某些垄断行为可以由法律认可和维护。
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为法律所禁止。
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来看,反垄断法律关系主体有依法自由参与竞争并抗拒垄断行为的权利和不从事垄断行为的义务;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关系注意有依法从事正当竞争、抵制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和不从事不正当竞争活动的义务。
从救济和制裁行为来看,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在多数情况下,有关市场参与人的个人控告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在民事诉讼中一样。
而反垄断法则相反,执法机构是必不可少,它代表超个人的利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对于垄断行为来说,前者主要是侵害私人的利益,因而主要是通过私人诉讼来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后者主要侵害的是公共利益,常通过行政程序来制止垄断行为,甚至用刑罚来惩罚严重垄断行为。
从具体规定的变化来看,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违法性是永恒的,在人类法律哲学和道德规范中永远也不会有正名的时侯。
而垄断等一些限制竞争行为的违法性是会反复的,体现的是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变化。
这就决定了反垄断法律制度是相对多变,需要经常修正的,而且这样的修正并非只增不改,常常会改变原本违法的一些行为的性质,对它们放宽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