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平的⾼低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个⼈⼝⼤国,⼀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条⼗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研究分析并做出⽐较。
⼀、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地扩展,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标志:(1)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城市⼈⼝在总⼈⼝中⽐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地规模扩⼤。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只占总⼈⼝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命的掀起和社会化⼤⽣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向某些中⼼区域的迅速集中。
⽽资本主义⽣产⽅式的产⽣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迅速增长,城市⼈⼝⽐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增加1.6倍,⽽城市⼈⼝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些西⽅国家的城市⼈⼝占全部⼈⼝⽐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1、能源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水电、核电的开发利用,养牛是提供乳肉而不作为役力使用,而我国广大农村主要以桔杆、柴草为生活燃料,以大牲畜为役力。
2、农业方面:发达国家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
发展中国家以种植业为主。
3、粮食方面:发达国家以乳肉制品为主,少数国家农场主积压粮食越来越多。
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购买不起粮食,有的处于饥饿、半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
4、工业布局方面:发达国家由集中趋向分散。
发展中国家仍以集中为主。
5、人口增长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有的甚至为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6、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有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经济畸形发展,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高一地理下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从1990年到2010年,该城市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有外来务工人员迁入B.城市内部交通拥堵C.环境污染加剧D.城市中心空洞化严重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明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通过调研发现,在2000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147个县域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就占138个,将其按照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变化程度分为两类、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个数最多的I类型县城特点是()A.城市化速度较慢B.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快C.老龄人口迁出较多D.人口死亡率较高3.Ⅱ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和老龄化均较快,最可能是()A.以园艺业为主的城市周边乡村B.以畜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乡村C.从事现代农业的南部平原乡村D.从事休闲农业的水库周边乡村4.读某地区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面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C.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D.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6.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A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目前英国处于城镇化的()A.缓慢发展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成熟阶段D.无法判断8.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9.与2000年比,推测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市土地面积增加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汤逊湖周边地区是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城市新区。
《城市社会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城市生态系统2.生活方式3.经验、事实4.法理社会5.适应城市6.城市研究中心7.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8.阳城9.行会组织10.长安11.城市12.城市地域13.库利14.工业布局理论15.房租、扇形理论16.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7.霍曼斯、布劳、蒂鲍特、凯利18.开放性、流动性、流动性、复杂性、异质性19.霍夫曼系数20.集中型、扩散型21.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22.附属型阶段、半独立型阶段、独立型阶段23.经济型、旅游型、公务型、探访型24.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家庭构成、生活方式25.综合性、地区性、预见性、社会性26.雅典宪章27.自然、文化、社会组织28.物、人29.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30.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二、简答题:1.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什么?答:中国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效益问题,城市中下作用问题,城市现代化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生活方式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城市社会发展指标问题,城市管理问题。
2.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有哪些流派?答:市场化学派,亚社会学派,生存学派,生态综合体学派,经济学派,环境学派,技术学派,价值取向学派,社会权利学派。
3.早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规模,人类早期城市有比过去各种聚落更多,更密集的人口;出现了非农人口;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已有文学和数学;产生应用科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雕塑艺术;远距离贸易;居民角色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4.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城市行政职能突出;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5.现在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城市有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到开放的规律;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城市与乡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规律。
难点2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难点2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聚落发展的主流。
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成为主流,但城市化水平仍较低;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并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巨大的经济差异,从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
●难点磁场1.★★★★★图23—1为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图回答:(1)从图中可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
(2)图中具体表现有:①;②;③;④。
图23—12.★★★★★读“中国香港地区1945年、1986年(同比例尺)城市化区域变化图”解答:(1999年上海高考卷)图23—2(1)图中城市化区域集中分布在;城市化的进程在图中主要表现为城区面积的。
(2)香港城市内交通建设由于大力发展了等设施,使半岛和香港岛联成一体。
(3)今日的香港启德机场所在地在1945年图中还是的一部分,香港目前及今后增加土地利用的基本措施是。
●案例探究[案例1]★★★★★读“部分大洲或地区的城市、乡村人口当前与未来趋势图(图23—3)”,分析回答:(1)将图中的代码,填入对应的地区之后,西亚区,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2)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的原因是,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的原因是。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是。
(4)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新趋势,即城市区图23—3区及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主要原因是①②。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知识依托:具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相关知识。
错解分析:对本题所给出的四个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特点不容易区别,从给出的四幅图中找出各相应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等有用信息也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读图分析和知识综合能力。
解题方法与技巧:分析A、B、C、D四图,197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B图,为70%左右,说明其城市化水平最高,应多为发达国家,故确定是北美洲;A图197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仅20%多,城市人口比重最低,且其后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很快,说明其城市化速度快,但直到2000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也仅在40%左右,城市化的水平仍最低,故可确定是非洲;在1970年时,C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约占60%,乡村人口比重约40%,而D地区在197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0%左右,乡村人口比重为70%左右,可确定C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D为西亚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5篇)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5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 劳动力从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较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doc.do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内经有以下特点: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城市化模式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成四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同步城市化。
逆城市化也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则主要是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3.在城市布局方面,发达国家大多形成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
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在人口、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布方面中显著优势,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瑞士,但该国1993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4%,高于瑞士的60%,过度城市化的问题突出。
而城市化验室滞后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950-1980的30年间,墨西哥城人口由于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加之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滞后,造成了环境恶化、失业严重、犯罪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还导致经济布局的高度集中,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如2001年仅阿概廷首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
3.城市化速度过快。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速度过快,欧洲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经历了50年,拉丁美洲实现相同水平的跨越仅用了25年。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2《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衡量指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③__________。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发展水平⑤______,与经济发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对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质量的城市化。
c.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气、土地、生物、园林绿地及水体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文化设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a.城市环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态失衡。
(2)社会环境问题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条件差。
c.⑯________困难。
d.社会秩序混乱。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 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
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
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 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
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
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 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
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
在1860 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
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感谢下 载
第七章 第二讲 考点一
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起步早
原因 产业革命早
水平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 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些大城 市出现逆 城市化现 象
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 质量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改善,城市 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逐步完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因
起步晚,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 发展快 市化进程快
总体水平 低,且不 平衡
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 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 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发展 不合理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 力增大;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 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城市化
在美国, 1780 ~ 1840 年的 60 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 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 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城市化发展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较低。
建国40 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度经济上的冒进和
政治因素的冲击,使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波折。 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城市人 口基本上是逐年有所增长,其中 2 / 3 都是城市人 口自然增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 约占1/3。
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户籍管理政策的放松,2011年
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 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
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
3,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
1、产业的集聚效应不足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甚至部分沿海发达地区,
不少小城镇人口数还不到 1 万。这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 不健全。
2、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一些城镇的实践表明,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
建设如过能够合理规划和布局,可能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
者和高级人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 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2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第三节_城市化_word版含解析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主要动力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2.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运用下图来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见下图。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二、世界城市化进程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
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有: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2.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叶开始中)
工业化早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市化广 高低 平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速
段
度
高
低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
市化进程
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发达国家
大小
城市人口
比重
原因
大(70%以上) 城市起步早,水平高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小(不到40%) 城市起步晚,水平低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问题及原 问题 因
原因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高二地理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才会出现的趋势。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是对立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乡村或小城镇,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经济拉动力,使大量农村人口汇聚,产生了新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1.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城市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相连的一种社会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城市化进程也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乡村,随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步入逆城市化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发展模式相同,都表现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
以美国最具有代
性,1950~199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总量减少20%。
德国的逆城市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化主体为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76%。
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问题,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经济活动中心以及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导致了大城市的衰退;其次,随着城市中大量中高收入者的迁出,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有的甚至沦为贫民窟;第三,大量集中的“钟摆式”人口流动模式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
总之,逆城市化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西方逆城市化进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
3.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像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分为起步(1949~1960年)、逆城市化(1961~1965年)、停滞(1966~1977年)和高速发展(1978年以后)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已居于世界前列。
4.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受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化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且这次逆城市化在后来的城市化道路中得到了修正,是一种暂时的逆城市化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进入21世纪,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逆城市化已经悄然而生,而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如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要求“城转农”的人口不断增多,汕头出现“城中村”,据说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根本不愿转为城市居民,宁愿留在自家的土地上。
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浙江、苏南等地。
江西省赣州城乡之间涌起了“双向流动”的潮流,除农民进城以外,还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城里人跳出“城门”进入“农门”,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面积地承包田园,开发高效种植业,或利用乡间土地、气候等优势办起养殖场,有的甚至办起了“立体农业”庄园。
北京市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倾向于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昌平、丰台等区购买住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总的来说,推动我国逆城市化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
市化率高达60%以上、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
逆城市化的启动标准;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政府鼓励的郊区化政策、较低的地产价格以及城乡差别的缩小等也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此外,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是逆城市化的最直接推动力。
5. 出现的范围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不是局部的现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均出现城区人口减少、大量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转移的趋势。
而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只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广东、江浙、北京等地,还未在全国内展开。
我国逆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范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是最直观的差异。
6. 社会制度不同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政府制定城市化政策、调整产业等措施,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的逆城市化。
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宜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水平必将带动高速度的逆城市化进程。
社会制度的不同是我国逆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
7. 城市化水平不同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只有意大利为64.4%,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基础上开始逆城市化进程的。
虽然在我国江浙、北京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已经具备逆城市化产生的条件,但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
8. 资源基础不同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要接受资源条件制约和引导,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转化的过程。
我国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由于我国在资源利用技术上的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很低,可利用资源相对减少。
资源短缺的现状,注定我国的逆城市化不能选择像美国那样资源高消耗、浪费型的逆城市化模式。
9. 经济基础不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开始享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我国工业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化水平。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上,而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存在很大的差距。
经济基础的不同是中外逆城市化最本质的差异,注定了我国要走一条不同于别国的逆城市化道路。
10. 选择的道路不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作用下走的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走“先发展大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方针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就是要同时发展大、中、小城市,利用大城市来带动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利用小城镇的逆城市化来吸引农村人口,走一条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
11. 发展的结果不同
美国等国的逆城市化是在无政府组织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部不经济等问题。
而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可以在利用逆城市化形式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消除由此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达到城乡“双赢”的目的。
12. 对我国逆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我国的逆城市化在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促进了城乡交融,缩小了城乡的界限和差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但在我国这种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下直接发展
逆城市化在国际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3. 完善和稳定城市化方针
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城市化方针,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形成,以小城镇的逆城市化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双管齐下,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城市化方针一经确定就要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坚持几十年不动摇。
14. 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要想大范围地推进我国逆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全面提高全国的城市化水平。
但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操之过急,不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步推进城市化。
15. 逆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
当今城市发展实践已经显示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城市环境的恶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城市化的发展,但对我国的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却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
因此,我们在发展逆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可持续的观点来发展逆城市化。
16. 逆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资源的集约利用
我国的逆城市化要走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的道路,一方面应着重于创造资源组合、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7.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在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模式,必须立足本国实际,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走多元化道路,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