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及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兴建各种工业园区被看成是改善区域经济坏境、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使用。工业园区是指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制造业生产区域。一般而言,工业园区是指包含有若干类不同性质的工业企业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这些相对集中的工业企业共同拥有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的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工业园区的开发为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所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均衡、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建设工业园区一向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世界上较为着名的工业园区有如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日本的筑波工业城,新加坡工业园区,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等。我国也不乏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如昆山工业园区、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等。

1.1研究的背景

工业园区是较具个性特征的经济体,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产物。世界工业园区的普遍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中叶,大部分国家在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有过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各地开始建设各种园区。上世纪末,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克服了国内外不利环境的影响,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驱动下,加大了在改善区位投资环境上的竞争。在这轮竞争中建设工业园区被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也导致了全国工业园区开发混乱、时期内开发数量过多过滥,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配套公共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2003年下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国开始了第二次园区整治活动,对一些不符合政策要求,没有合法报批手续的园区予以关停并转,对不合理占用的土地予以返还。由此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作为承担着重组和提升地方工业发展功能的工业园区,将在此间发挥积极作用。而如何在今后的工业园区建设中走一条科学的、高效能的路子,如何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行为规范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盾加剧。首先,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其次,各地争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发展本地有竞争力产业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三,对经济发展资源的争夺更趋多元,由经济联合体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进一步向微小区域延伸,而且还在继续细化。今后,工业园区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将会成为这种交互作用下参与竞争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场化,政府在这一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而当前我国工业园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对如何发展工业园区总体上仍停留在经验认知层次,理论的研究不足。[2]总体来讲,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既应合乎国际工业园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又应合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强对发展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以理论不断推进实践,使园区建设在更加科学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1.2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在充分把握国际工业园区建设一般现状和规律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立工业园区理论和政府作用理论的探讨,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特点,以及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分析,明确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主观动机和行为角色,提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发展中该如何发挥有效作用的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建设工业园区的理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以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作为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行为的理论框架。其次对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在我国建设工业园区及园区发展方向提供一般思路。再次,对我国当前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剖析,为下一步分析地方政府行为打下基础。第四,对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浙江为例对地方政府的行为作进一步探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园区发展理论,对优化和规范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2文献综述

国外学界对工业园区的关注由来已久,而我国学者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的研究则在2000年前后。笔者经过初步归纳认为,至今为止,研究工业园区的学术文献主要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理论性的,主要集中在园区发展战略、管理创新、竞争力评价等方面研究。第二类是实证性或个案性的,主要是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工业园区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其规模及产业特点,形成原因等。第三类是比较性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研究园区发展的异同,探索发展园区的普遍规律性。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分类,不可能全面涵盖。但各方面的研究还是偏重于对某个或某类工业园区建设本身及现有状态的探讨,而且大部分的研究以高新技术园区作为主要对象,对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正是基于丰富我国工业园区研究理论的目的,提出规范和优化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作用的政策意见,为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时期工业园区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2.1建立工业园区的理论

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动的过程,关于建设工业园区的理论也从现象和个案研究发展到本质和规律研究。当前各种较为先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理论都成为对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的工具。目前学界关于建立和发展工业园区的宏观理论有: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模型理论、三元参与理论等,微观角度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孵化器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

2.1.1产业集群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是无法改变的,但生产效率的差异可以通过创新、学习来改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就观察到一些主要依靠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对特定地区的依赖被称为产业“本地化”。他发现这种“本地化”有三种优势:一是通过一个产业中一定数量的厂商集中到一个地方,这种集中形成了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这个共享市场对工人和厂商都有利。二是一个产业中心可以提供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如专属工具、材料甚至交通建设。三是因为信息在当地流动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一个产业中心可以产生我们现在所谓的技术外溢,这无疑会对创新产生直接的贡献。克鲁格曼认为这些优势就是所谓“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并把这种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区聚集的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