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实验完整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P36
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2�热量�放出。
3�C�CO2。 4�②③④⑤�①。
5�AD 6�C 7�AD 8��1�D �2�C
9�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则要放出能
量�当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最终放出能量�
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就是热能。吸热反应所吸收的热量被用于
海带中提取碘�H2O2�2I��2H�=I2�2H2O 氧化性强弱比较� Cl2 �Br2�SO2 H2O2�I2 (1) Cl2�2NaBr=2NaCl�Br2 (2) 不反应 (3) Cl2�2NaI=2NaCl�I2 (4) 不反应
6��1�Al2O3�2NaOH=2NaAlO2�H2O (2)NaAlO2+2H2O+CO2=Al(OH)3↓+NaHCO3
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 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每个原子的和歪点子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3、CH4、SO2�以非极性键结合的有 F2 和 O2。 9��1�HCl、CO2、H2O、CH4 中存在极性共价键�NaF、MgCl2、CaO 中存在离子 键�NaOH 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H2、Cl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2
12�(1)Q=890×1000/22.4= KJ �2�39732×80%/�75×4.18�=126.76Kg
P44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电能�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导电。 2��1�Pb+PbO2+2H2SO4�浓�=2PbSO4+2H2O �2�浓硫酸�逐渐变小�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试验完整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实验完整答案科学探究:钾与钠金属性强弱比较1.将一干燥的坩烟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回忆纳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回忆钠与水的反应,进行对比。
K > Na 。
科学探究:镁、铝的金属性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RmL水,并滴入取一小段镁带和一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只试管,再各加入2mL 1mol/L盐酸。
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镁、铝的金属性:Mg > Al实验1-2:钠与氯气的反应: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第2页共8页实验2-1:金属与酸反应能量的变化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 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观察现象,并用温 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2-2: Ba(OH)2 • 8H 2O 晶与NH 4CI 晶体反应能量的变化将约20g Ba (OH ) 2 • 8H 2O 晶体研细后与约10gNH 4cl 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 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管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2-3:中和反应能量的变化在50mL 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 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 并作好记录。
第3页共8页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 FeCl3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习题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2 (人教版)课本习题答案第一节兀素周期表2. C3. C4. A5. ⑴.;;(2).6.7.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⑵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
性减弱。
■②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9. (1);氧化剂;还原剂(2 )、 (3)、 (4)、略10. ( 1);(3).生成氢化物的稳定(2) 甲与乙:(或); 乙与丙:;乙与丁:。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 减小;减弱;增强;;;;2. B3. C4. (1)金属性强于(2) 金属性强于,非金属性B强于(3) 非金属性强于(4) 非金属性强于(5) 非金属性强于。
6. 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
化学性质:金属性最强,与水反应非常剧烈第三节化学键1. ① ②③④⑤ ⑥2. C3. D4. D复习题P281. (1)(2)(3 )B>A>C(4)>(5)黄(6)182. C3. A4. D5. D6. A7. D8. A9. (1) : A B、C、D E、F、G、依次为Na、、、、、、、⑵:A B C D E、F、G、依次为Na>、、、、、、、5 5,0⑶A、B、C、D E、F、G、依次为Na、、、、、、、10. (1)⑵熔、沸点逐渐增大,密度逐渐增大。
(3) 可从能否置换出该非金属单质来判断强弱;从氢化物稳定性判断;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判断等等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 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2. 热量;放出3. ;4. ②③④⑤⑥,①。
8(1)D⑵C9.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热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热量。
若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若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且吸收的热能由外加热源(如酒精灯)提供,以满足断开反应物化学键所需能量的不足10. 乙同学观点正确。
2019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教材习题答案

(2) 标准状况下,11.2 L 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 设生
成氮化硅的质量为 m,则:
高温
3SiO 2 +6C+2N 2 Si 3 N 4 +6CO
140 g 6 mol
m
140 g 6 mol
=
m
0.5 mol
0.5 mol
m≈11.67 g。
8.答案 (1) 取适量无色晶体与 Ca( OH) 2 共热,用湿润的红色
+
-
4.答案 (1) ①H2 SO 4 ②酸雨
(2) ①N 2 NO 2
②Cu+4HNO 3( 浓) Cu( NO 3 ) 2 +2NO 2 ↑+2H2 O 属于
解析 (1) 根据 B 的性质可知 B 为 SO 2 ,则转化关系为 S
SO 2
O2
→ SO 3
H2 O
O2
→
→ H2 SO 4 。
··
·
6.答案 (1) H·
· N ·H O 2
··
H
(2)3NO 2 +H2 O 2HNO 3 +NO
+
-
3Cu+8H +2NO 3 3Cu 2+ +2NO↑+4H2 O
解析 根 据 题 意, 该 图 示 为 催 化 氧 化 法 制 HNO 3 的 过 程。
A→G依次为 NH3 、O 2 、NO、NO 2 、HNO 3 、H2 O、Cu。
解析 (1) 设该工厂每天产生 SO 2 的质量为 x,则:
S ~ SO 2
32
64
100 t ×0.64%
x
32
64
= ,x = 1.28 t。
100 t×0.64% x
n( SO 2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实验活动4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五章实验活动41.粗盐中含有Mg2+、Ca2+、SO2-4等离子,现进行粗盐的提纯,需将这些离子都除去,需要用到的试剂有如下几种,则添加的正确顺序是()①BaCl2溶液②Na2CO3溶液③NaOH溶液④稀盐酸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答案】A2.我国沿海居民利用盐田法使海水中的食盐析出,其原理是()A.盐析B.冷却结晶C.过滤D.蒸发结晶【答案】D3.(2023·广东二模)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时,完成该实验所需的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A.溶解B.滴加试剂除杂C.过滤蒸发D.结晶【答案】C【解析】粗盐需在烧杯中溶解,A正确;粗盐溶液加入相应试剂除去可溶性杂质,B正确;过滤时漏斗下端要紧贴烧杯内壁,C错误;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D 正确。
4.(2023·天津河西三模)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时,需除去Ca2+、Mg2+和SO2-4,所用试剂除Na2CO3、NaOH、盐酸和水外,还应该必备的试剂是()A.BaCl2B.Ba(NO3)2C.硝酸D.小苏打【答案】A【解析】加入氯化钡时,能和SO2-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从而除去SO2-4,加入碳酸钠溶液时,能和Ca2+、Ba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从而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除去镁离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时,可以把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去,故还应该必备的试剂是BaCl2,A正确。
5.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2-4、CO2-3、Cl-,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2-4,除BaCl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A.H2SO4B.HClC.NaOH D.NaNO3【答案】B6.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粗食盐常含有少量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如下:饱和Na2CO3溶液、饱和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全)(含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都是 个,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失去 个电子;碱金属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卤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都是 个,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得到 个电子;在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2.查阅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A .磷B .钙C .铁D .碘3.下列关于F 、C1、Br 、I 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 .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C .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教的增加而增强D .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4.放射性同位素钬 16667Ho 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32B .67C .99D .1665.在63Li 、7 3Li 、23 11Na 、24 12Mg 、14 6C 、14 7N 中:(1) 和 互为同位素;(2) 和 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3) 和 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6.查阅元素周期表,从每个方格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以一种元素为例,将你获得的信息用图表示出来。
7.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金、银、铜、铁、锌、钛的位置(周期和族),并指出这些元素的核电荷数。
8.寻找你家中的食品、调味品、药品、化妆品、洗涤剂、清洁剂及杀虫剂等,查阅标签或说明书,看一看其中含有哪些元素,查阅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查阅哪些物品中含有卤族元素。
试着向你的家人说明其中卤素的有关性质。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锂在空气中燃烧(2)钾与水反应(3)溴与碘化钾反应(4)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10.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如表中所示,从周期表中找出这四种元素。
(1)填写下表(2)写出这几种元素的单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与乙:乙与丙:乙与丁:11.截止到199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原子? 为什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全(完整答案-教参版)

必修1课本实验实验1-1 题目:过滤食盐和泥沙蒸发食盐水实验目的:粗盐的提纯(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待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原理:利用泥沙不溶于水来分离出来操作步骤及现象: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不纯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Ca2+用碳酸根除去,镁离子用氢氧化钠除去实验1-2:题目:除杂: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原理:利用碳酸钙是沉淀除去钙离子,利用硫酸钡除去硫酸根,利用氢氧化镁除去氢氧根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BaCl2+Na2SO4==BaSO4↓+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BaCl2(两个反应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过滤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NaOH和Na2CO3(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也有两个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蒸发溶液,析出NaCl晶体。
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习题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课本习题答案(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课本习题答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7;l;;2.C3.C4.A5.(1).;;(2).;;(3).;6.7.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9.(1);氧化剂;还原剂(2 )、(3)、(4)、略10.(1)(2)甲与乙:(或);(3)乙与丙:;(4)乙与丁:。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减小;减弱;增强;;;;2.B3.C4.(1)金属性强于(2)金属性强于,非金属性B强于(3)非金属性强于(4)非金属性强于(5)非金属性强于。
6.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
7. 化学性质:金属性最强,与水反应非常剧烈第三节化学键1.①②2. ③④3.⑤⑥4.C3.D4.D复习题P281.(1)(2)(3)B>A>C(4) >(5)黄(6)182.C3.A4.D5.D6.A7.D8.A9.(1):A、B、C、D、E、F、G、、依次为Na、、、、、、、、(2):A、B、C、D、E、F、G、、依次为Na、、、、、、、、(3),,(4),。
(5)A、B、C、D、E、F、G、、依次为Na、、、、、、、、10.(1)(2)熔、沸点逐渐增大,密度逐渐增大。
(3)可从能否置换出该非金属单质来判断强弱;从氢化物稳定性判断;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判断等等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2.热量;放出3.;4. ②③④⑤⑥,①。
8(1)D(2)C9.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热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热量。
人教版 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2 答案之欧阳与创编

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P111.1;1;Cs;Li;7; 1;F;F。
2.C 3.C 4.A 5.(1)6 3Li 7 3Li; (2)14 6C14 7N;(3)23 11Na 24 12Mg。
6.7.8.略9. 4Li+O2点燃2Li2O10.(1)甲 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 Na 三IA;丁 Al 三 IIIA(2)甲与乙:C+O2点燃CO2 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 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O3。
11.12.略P191.减小;减弱;增强;Na;NaOH;Al(OH)3;HClO4。
2.B 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 (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 (5)非金属性O﹥S5.(1)酸性 HNO3﹥H3PO4(2)碱性 Ca(OH)2﹥Mg (OH)2(3)碱性Mg(OH)2﹥A l(O H)36.略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碳元素 Y:氧元素 Z:钠元素 W:铝元素;(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3)C+O2点燃CO24Na+O2=2Na2O 或者 2Na+O2△Na2O24Al+3O2△2Al2O3。
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略。
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第七周期,第VIA族;金属元素。
P241.略2.C 3.D 4.D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每个原子的和歪点子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3、CH4、SO2;以非极性键结合的有F2和O2。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7.w=76.0%×56×3÷(56×3+16×4)=55% 8。略
9。(1)固体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
(2)可以是Fe,因为铁的活泼性比铜强,可从溶液中置换出铜。
(3)加热蒸干,灼烧,将CO(H2)通过灼热的固体.
10.TiO2+2C+2Cl2 TiCl4+2COTiCl4+2Mg MgCl2+Ti
加成
无
CH2BrCH2Br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水)褪色
氧化
点燃
CO2、H2O
淡蓝色火焰,
氧化
点燃
CO2、H2O
明亮的火焰,少量的黑烟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1.B 2.B 3.AD 4.B 5。A 6。C 7。B
8。C2H4→C2H5BrC2H4+HBr C2H5Br
C2H4→C2H5OH C2H4+H2O C2H5OH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NaF、MgCl2、CaO、NaOH
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HCl、CO2、H2O、CH4。
复习题
1.(1)A:Na; B:K; C:Mg; D:Al; E:C; F:O; G:Cl;
(2)Al(OH)3+OH—=AlO2-+2H2O
(3)K > Na > Mg (4)H2O2K+2H2O=2KOH+H2↑﹥ (5)NaBr 黄
(6)18
2.C 3.A 4.D 5.D 6.A 7.D 8.A
9.(1)A:Na; B:O2; C:Cl2; D:H2; E:N2; F:Na2O2; G:Na2CO3;
I:HCl; J:NH3。
人教版化学必修2《实验探究报告册》答案

人教版必修2《实验手册》答案(第三章)P27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钠的性质(1)光泽:金属光泽颜色:银白色现象:切口处可观察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方程式:4Na + O2 ==2Na2O结论:钠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2)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2Na + O2=△= Na2O22、铝的性质实验现象:铝箔发红,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
实验原理分析:①Al2O3的熔点远高于Al的熔点,包在Al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Al不会滴落。
②Al 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一、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溶液变红色。
方程式:2Na+2H2O=2NaOH+H2↑实验事实:钠的性质非常活泼,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放热,钠与水反应有碱和气体。
P28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蒸发皿中产生大量肥皂泡,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化学方程式:3Fe+4H2O(g) =高温= Fe3O4+4H2二、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铝入盐酸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铝放入NaOH溶液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三、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现象:①钠放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蓝色沉淀。
②钠放入FeCl3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6Na+6H2O+ 2FeCl3 =2 Fe (OH)3↓+ 6NaCl+3H2↑实验结论: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P29分析与交流:2、煤油不和钠发生化学反应,并且金属钠密度比煤油大,可以沉在其中,并且隔绝了空气和水,使得钠不会被空气氧化和水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P6 科学探究探究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步骤:①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再与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②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粒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再与钠与水的反应对比。
(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化合,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钾比钠金属性强。
P9 实验1-1探究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记录:(2)实验结论: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将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由此可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P11 习题1.1;1;Cs;Li;7;1;F;F。
2.C 3.C 4.A5.(1)6 3Li 7 3Li; (2)14 6C 14 7N; (3)23 11Na 24 12Mg。
6.7.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9.(1)4Li+O2点燃2Li2O 氧化剂:O2、还原剂:Li;(2)2K + 2H2O =2KOH +H2 氧化剂:H2O 还原剂:K(3)Br2 + 2KI =2KBr +I2氧化剂:Br2还原剂:KI(4)Cl2 + 2FeCl2=2FeCl3氧化剂:Cl2还原剂:FeCl210.(1)甲: 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Na 三 IA;丁:Al 三 IIIA(2)甲与乙:C+O2点燃CO2或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Al2O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P14 科学探究P15 科学探究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Ⅰ.(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2020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题总结实验大全附答案

一.科学探究【B02-05】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1-1【B02-08】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热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二.科学探究【B02-15】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 1mol/L盐酸。
观察现象。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1-2【B02-21】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化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观察现象。
〖思考作答〗写出化学方程式,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实验2-1、2-2【B02-33】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是将约20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接触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
实验现象是〖思考作答〗总结吸热和放热反应实验2-3【B02-34】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的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P6 科学探究探究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步骤:①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再与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②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粒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再与钠与水的反应对比。
(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化合,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钾比钠金属性强。
P9 实验1-1探究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记录:(2)实验结论: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将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由此可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P11 习题1.1;1;Cs;Li;7;1;F;F。
2.C 3.C 4.A5.(1)6 3Li 7 3Li; (2)14 6C 14 7N; (3)23 11Na 24 12Mg。
6.7.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9.(1)4Li+O2点燃2Li2O 氧化剂:O2、还原剂:Li;(2)2K + 2H2O =2KOH +H2 氧化剂:H2O 还原剂:K(3)Br2 + 2KI =2KBr +I2氧化剂:Br2还原剂:KI(4)Cl2 + 2FeCl2=2FeCl3氧化剂:Cl2还原剂:FeCl210.(1)甲: 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Na 三 IA;丁:Al 三 IIIA(2)甲与乙:C+O2点燃CO2或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Al2O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P14 科学探究P15 科学探究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Ⅰ.(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化学反应与热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放热过程B.可逆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没有热量变化C.在常温下可以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故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有热量的变化,B错误;常温下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错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物质变化越多,能量变化越多,D错误。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A.只有①④B.②③C.①④⑤D.②④⑤,吸热反应为②④,液态水汽化是吸热过程,浓硫酸稀释是放热过程,二者均为物理变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H2O(g)H2O(l)该过程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该过程是化学变化C.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D.对于如图所示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虽然存在能量变化,但不是化学变化,A正确,B错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多种,除热能外,还有光能、电能等,C错误;由图像知,该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过程中放出了能量,D错误。
4.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已于2016年6月25日首飞。
火箭所需要的巨大能量由特制的燃料来提供,有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燃烧过程均是放热的B.需要点燃才能发生的燃烧过程是吸热的C.所有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均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D.燃烧后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是否需要点燃无关。
对于放热反应,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燃烧是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人教版 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2 答案之欧阳数创编

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P111.1;1;Cs;Li;7; 1;F;F。
2.C 3.C 4.A 5.(1)6 3Li 7 3Li; (2)14 6C14 7N;(3)23 11Na 24 12Mg。
6.7.8.略9. 4Li+O2点燃2Li2O10.(1)甲 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 Na 三 IA;丁 Al 三 IIIA(2)甲与乙:C+O2点燃CO2 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Al2O3。
11.12.略P191.减小;减弱;增强;Na;NaOH;Al(OH)3;HClO4。
2.B 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 (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 (5)非金属性O﹥S5.(1)酸性 HNO3﹥H3PO4(2)碱性 Ca(OH)2﹥Mg(OH)2(3)碱性Mg(OH)2﹥A l(O H)36.略 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碳元素 Y:氧元素 Z:钠元素 W:铝元素;(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3)C+O2点燃CO24Na+O2=2Na2O 或者 2Na+O2△Na2O24Al+3O2△2O3。
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略。
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第七周期,第VIA族;金属元素。
P241.略2.C 3.D 4.D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每个原子的和歪点子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3、CH4、SO2;以非极性键结合的有F2和O2。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doc

参考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1; 1; Cs; Li; 7; 1; F; F。
2.C3.C4.A5. (1) 36 Li 37 Li ;(2) 146 C 147 N;(3) 1123 Na 1224 Mg。
6. 7. 8.略9.( 1) 4Li+O 点燃2Li O 氧化剂: O、还原剂: Li;2 2 2(2)2K+2H 2O = 2KOH +H2 氧化剂: H2O 还原剂: K氧化剂: Br 2 还原剂: KI( 3) Br 2 + 2KI = 2KBr +I2( 4) Cl 2 + 2FeCl2 = 2FeCl3 氧化剂: Cl 2 还原剂: FeCl 210. (1) 甲: C 二 IVA ;乙 : O 二VIA ;丙:Na 三 IA ;丁:Al 三 IIIA(2) 甲与乙: C+O 点燃CO △Na2O2乙与丙: 4Na+O2=2Na2O 或者 2Na+O22 2乙与丁: 4Al+3O △2Al O 。
2 2 311.不可以, 113 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 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 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减小;减弱;增强;Na ;NaOH; Al(OH) 3; HClO4。
2.B3. C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3)非金属性Cl ﹥ P(4)非金属性Cl ﹥ S (5)非金属性O﹥ S5.( 1)酸性 HNO3﹥ H3PO4( 2)碱性 KOH﹥ Mg(OH)2( 3)碱性 Mg(OH)2﹥ Al(OH) 36.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7.( 1)钡比铍剧烈;( 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 1) X:碳元素Y:氧元素Z:钠元素W:铝元素;( 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点燃点燃( 3) 2C+O CO C+O2CO24Na+O2=2Na2O2Na+O △△2Al 2O3 Na 2O2 4Al+3O 29. 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1;1;Cs ;Li ;7; 1;F ;F 。
2.C 3.C 4.A5.(1)6 3Li 7 3Li ; (2)14 6C 14 7N ; (3)23 11Na 2412Mg 。
6.7.8.略 9.(1)4Li+O 2点燃2Li 2O 氧化剂:O 2、 还原剂:Li;(2)2K + 2H 2O =2KOH +H2 氧化剂:H 2O 还原剂:K (3)Br 2 + 2KI =2KBr +I 2 氧化剂:Br 2 还原剂:KI (4)Cl 2 + 2FeCl 2 =2FeCl 3 氧化剂:Cl 2 还原剂:FeCl 210.(1)甲: C 二 IVA ; 乙: O 二 VIA ; 丙:Na 三 IA ; 丁:Al 三 IIIA (2)甲与乙:C+O 2点燃CO 2 乙与丙:4Na+O 2=2Na 2O 或者 2Na+O 2 △2O 2乙与丁:4Al+3O 2△2Al 2O 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1.减小;减弱;增强; Na ;NaOH ;Al(OH)3;HClO 4。
2.B3.C 4.(1)金属性K ﹥Na (2)金属性Al ﹥B (3)非金属性Cl ﹥P (4)非金属性Cl ﹥S (5)非金属性O ﹥S5.(1)酸性HNO 3﹥H 3PO 4(2)碱性KOH ﹥Mg(OH)2(3)碱性Mg(OH)2﹥Al(OH)3 6.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 :碳元素 Y :氧元素 Z :钠元素 W :铝元素;(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3)2C+O 2点燃CO C+O 2点燃CO 2 4Na+O 2=2Na 2O2Na+O2△Na2O2 4Al+3O2△2Al2O3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全(完整答案,教参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必修1课本实验实验1-1 题目:过滤食盐和泥沙蒸发食盐水实验目的:粗盐的提纯(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待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原理:利用泥沙不溶于水来分离出来操作步骤及现象: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不纯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Ca2+用碳酸根除去,镁离子用氢氧化钠除去实验1-2:题目:除杂: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原理:利用碳酸钙是沉淀除去钙离子,利用硫酸钡除去硫酸根,利用氢氧化镁除去氢氧根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BaCl2+Na2SO4==BaSO4↓+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BaCl2(两个反应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过滤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NaOH和Na2CO3(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也有两个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蒸发溶液,析出NaCl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实验完整答案
科学探究:钾与钠金属性强弱比较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回忆纳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回忆钠与水的反应,进行对比。
实验1-1:
四氯化碳,震荡、静置。
橙红色,KI溶液的试管中下层是
紫红色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为两层,上层都接近无色,
下层是紫红色
Br2+2I-==2Br--+I2
科学探究:镁、铝的金属性
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
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现象加入2mL水,一会儿后发现镁带表面有气泡放出,且镁带附近溶液变红色.加热试管至水沸腾.发现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放出,且试管中的液体
全部变为浅红色
化学方程式Mg+2H
2O═Mg(OH)2+H2↑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只试管,再各加入2mL 1mol/L盐酸。
观察发生的现象。
Mg Al
现象镁带溶解,试管发烫,有气泡冒出,且
比加入铝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要快。
铝片溶解,试管发烫,有气泡冒出。
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
2
+H2↑2Al+6HCl=2AlCl3+3H2 ↑
结论:镁、铝的金属性:Mg >Al
实验1-2:钠与氯气的反应: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
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
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观察现象。
实验2-
1:金属与酸反应能量的变化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 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2-2:Ba (OH )2·8H 2O 晶与NH 4Cl 晶体反应能量的变化
将约20g Ba (OH )2·8H 2O 晶体研细后与约10gNH 4
Cl 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管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2-3:中和反应能量的变化
在50mL 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 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实验2-4:原电池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