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与译文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注释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注释道经(七)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看到天,看到日月星辰,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地球上万物的变化,花开花落,萌芽叶绿,七情六欲,生老病死。
比如:以地球为起始点:太阳距地平均距离1亿5千万公里,时速100公里,需要170年才能到达;月球距地平均距离38万公里,时速100公里,开车需要158天。
“旅行者一号”已经飞了44年了,要想飞出太阳系,还需要17000年,还有银河系以及其它星系,“天长”超过我们的想象。
地久,地很大,走很久也看不到边,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会看到天。
绕地一圈4万公里,步行每小时5公里,需要8000小时,需要333天左右。
星球一旦形成,它的状态会趋于稳定,各种能量物质也会逐渐得到释放,从而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星球。
不会再有什么大灾大难,偶尔会发一点小脾气而已,所以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锋芒毕露不如含蓄内敛,急于求成不如深思熟虑。
遇事不争,远离舆论中心,这样才会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以及外部真实的声音,而不是去斤斤计较,从而更好的保全自己。
天长地久,岁月更替,相对于天地的寿命,人类不过是一瞬间,一眨眼。
所有的功名利禄,是是非非,转瞬即逝,争一时一世,不如放下身段,成就非同凡响的你。
深陷漩涡,九死一生,即使胆量超群,亦会心有余悸。
或侥幸逃脱,或死无葬身,或命不该绝。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深入其中会让自己身心俱疲,置身事外则不会殃及池鱼,而且更能看清事态的发展,从而找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百姓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与名争,不与利争,胸怀远大,更易树立威望和支持,置身事外,不是不为,而是曲线而为。
备注:有为夫妻和睦恩爱无为夫妻冷漠背叛。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本)甲本《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皮(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穀】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
其致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胃(謂)神毋已霝(靈)【將】恐歇,胃(謂)浴(谷)毋已盈將將恐渴(竭),胃(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謂)【曰】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穀,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動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故人【之所教,】夕(亦)議而教人。
故強良(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五(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及译文以下是《道德经》帛书版的原文及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无将,四海生尘,万物化醇。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没有名字,万物的起源;有名字,万物的母亲。
因此,永恒没有欲望的观察其奇妙;永恒有欲望的观察其边际。
两者出自同一,名称不同。
玄妙至极,是所有奇妙的门户。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存在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的存在是善的,这就产生了不善。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处理无为的事情,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而不被拒绝,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依赖,成就而不自居。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失去。
不崇尚才能,使人民不会互相争斗;不看重珍贵的货物,使人民不会偷盗;不显示可贪的欲望,使民心不会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心灵空虚,使腹部充实,使意志减弱,使骨骼强壮。
常使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
使那些智者不敢妄为。
帛书板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帛书板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体,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帛书版的《道德经》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原汁原味的智慧之门。
咱先来说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
啥意思呢?要是能说清楚的道,那就不是真正恒常不变的道啦。
这就好比,你能描述出来的美景,能比得上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那种震撼吗?真正的大道,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存在。
再看“名可名,非常名”。
能叫出名的东西,也不是那种永恒不变的名。
这就像人的名字,只是个代号,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本质和内涵。
名字会变,人也会变,可有些内在的东西,却是不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就更有意思啦!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
你想想,没有黑哪有白?没有苦哪有甜?没有困难,又怎么能体现出容易呢?就像爬山,爬山的过程很累很难,可当你到达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景色,那一刻的喜悦和满足,不就是因为之前的艰难才显得更加珍贵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吓坏啦,哎呀,天地怎么这么无情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没有偏爱的,就像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
这就好像一场考试,老师不会因为你是他喜欢的学生就给你高分,而是根据你的真实水平来评判,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呀!“上善若水”,水的品德那可是极高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滋润万物却不居功。
咱们做人是不是也该学学水,低调谦逊,多为别人着想?“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和祸总是相互依存的。
你中了大奖,看似是福,可也许会带来麻烦;遭遇了挫折,看似是祸,说不定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就跟那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谁能说清到底是好是坏呢?帛书《道德经》里的智慧,那真是数也数不完。
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跟我们讲述着人生的真谛。
咱可不能把《道德经》当成一本普通的书,随便翻翻就扔一边啦。
得用心去体会,把里面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pdf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以下是《道德经》帛书本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 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恒” 在帛书甲本中为“恒”,在通行本中为“常”,意思是永恒、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个“名” 指的是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 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态,是万物的起始;“有”表示天地万物已经形成的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欲”指的是欲望、想法;“眇” 通“妙”,微妙的意思;“噭”通“徼”,边界、端倪的意思。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 指的是“无” 和“有”,它们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 表示深奥、玄妙;“众妙之门” 指的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3.译文: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用来称呼事物,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万物的起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无和有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深奥又深奥,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展开全文关于版本问题: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
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
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
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
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
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
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
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
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词:上:高;上面。
上等,上乘。
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
下乘。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
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
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
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
道德经-帛书版-精美排版
德经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最上乘的德,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
下乘的德,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
最上乘的德,以无为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仁,以施行仁德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义,以施行义举来行事,强制自己而为之。
最上乘的礼,以施行礼制来行事,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
所以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
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
先行确立的规范制度,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
所以大丈夫选择内里的敦厚,而不居于外表的浅薄;选择本质的朴实,而不居于肤浅的浮华。
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
谓地毋已宁,将恐发。
谓神毋已灵,将恐歇。
谓谷毋已盈,将恐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译文: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充盈,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依从的范式。
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塌陷;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充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
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西汉初年帛书甲乙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个人解读)
西汉初年帛书甲乙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个人解读)2022-08-11 发表于山东文字就在这儿,历史就在那儿,文字的字体字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个人通过解字的方式,对《道德经》进行了解读,“有无之道”,有即存在,无即融合。
存在之道和融合之道,一道一生,一生诸道,方为大成。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思想的道路可以“行走”,不是长久以来说的道路,“道”就是三者的融合。
定义可以命名,不是长久以来说的名字。
天地始于无(融合)之道,万物生于有(存在)之道。
因此,一直从融合的角度来观察融合之道的本质,一直从作用出发来观察道的作用。
两者起源相同而定义不同,两者合一可称为玄,微小无形又至高无上,是认识万物本质的学问。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德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恶已经存在了;都知道善,是由于不善呀。
有无是互相生成,难易是互相完成,长短是互相约束,高下是互相至满,音声是互相和谐,先后是互相跟随,自古以来尽皆如此。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着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与白话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与白话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第一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瑜,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二段: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又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融。
燥胜寒,凉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关于版本问题: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
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
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
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
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
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
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
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
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词:上:高;上面。
上等,上乘。
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
下乘。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
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
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
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与译文
德经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霝〈líng〉。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
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05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06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被视为一部经典之作。
帛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份珍贵的手抄本,至今仍是研究道家哲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帛书道德经的全文及译文。
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言之也。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盖其无,極其有。
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此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经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霝〈líng〉。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
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05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06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0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
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
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
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
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hái〉之。
13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
矢无所椯〈duō〉亓角,虎无所昔〈cuò〉亓蚤〈zhǎo〉,兵无所容〈yōng〉亓刃。
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14道生之而德畜〈xù〉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xù〉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shì〉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1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子。
复守亓母,没身不殆。
塞亓闷,闭其门,终身不堇〈jǐn〉;启亓闷,济亓事,终身不棘〈jí〉。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亓光复归亓明,毋〈wú〉道身央,是胃袭常。
16使我挈〈qì〉,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猒〈yàn〉食货,财有余,是胃盗夸。
盗夸非道也。
17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zhǎng〉;修之邦,亓德乃丰;修之天下,亓德乃溥〈pǔ〉。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18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逢蝲〈là〉虺〈huǐ〉地弗螫〈shì〉。
据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pìnmǔ〉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号〈háo〉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zǎo〉已。
19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亓闷,闭亓门,和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
故为天下贵。
20以正之邦,以畸〈jī〉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亓然也才〈zāi〉?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
人多知,而何物兹起。
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亓正闵闵〈mǐn〉,亓邦屯屯〈zhūn〉;其正察察,其邦夬夬〈jué〉。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亓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
亓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xiè〉,光而不曜〈yào〉。
22治人事天,莫若啬〈sè〉。
夫惟啬,是以蚤〈zǎo〉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亓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胃深槿〈jǐn〉固氐〈dǐ〉,长生久视之道也。
23治大国若亨〈pēng〉小鲜。
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
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
非亓申〈shén〉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大邦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恒以靓〈jìng〉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xù〉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
则大者宜为下。
25道者,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
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gǒng〉之璧以〈yòu〉先〈xiǎn〉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yú〉。
故为天下贵。
2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冬〈zhōng〉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若〈nuò〉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27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léi〉土;百仁〈rèn〉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28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jī〉式也。
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9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隼〈sǔn〉而弗猒也。
非以亓无诤〈zhēng〉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30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
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亓食,美亓服,乐亓俗,安亓居。
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信〈shēn〉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yù〉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32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xiǎo〉。
夫唯大,故不宵。
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葆。
之一曰兹〈zī〉;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zhǎng〉。
今舍亓兹,且勇;舍亓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兹以单〈zhàn〉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女〈rú〉以兹垣〈yuán〉之。
33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胃不诤〈zhēng〉之德。
是胃用人。
是胃天古之极也。
34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rùi〉尺"。
是胃行无行,襄〈rǎng〉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于于无适,无适斤亡吾。
吾葆矣,故称:兵相〈xiàng〉若,则哀者胜矣。
35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
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hè〉而怀玉。
36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37母〈wú〉闸亓所居,毋猒亓所生。
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bǐ〉取此。
38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guā〉。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wù〉,孰知亓故?天之道,不单〈zhàn〉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9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zhuó〉也。
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40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shuì〉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民之巠〈qīng〉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4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贤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kūgǎo〉。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
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