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规范的体会

合集下载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抗震桥梁个人总结范文

抗震桥梁个人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从事抗震桥梁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我深知抗震桥梁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积极参与了多项抗震桥梁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此,我对自己在抗震桥梁方面的学习与工作做一次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一、学习阶段1. 理论学习:我深入学习了抗震桥梁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工程、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掌握了抗震桥梁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实践锻炼: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项抗震桥梁设计项目,熟悉了设计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桥梁抗震技术交流: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抗震桥梁设计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

二、工作阶段1. 项目参与:在抗震桥梁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施工要求,确保桥梁的抗震性能。

2. 技术创新:针对抗震桥梁设计中的难点,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3. 团队协作:在项目中,我与同事们密切配合,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 质量控制:在抗震桥梁施工过程中,我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三、收获与体会1.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参与抗震桥梁项目,我掌握了抗震桥梁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努力,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3. 深刻认识到抗震桥梁的重要性:抗震桥梁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重要作用,为我敲响了警钟,使我更加关注抗震桥梁的设计与施工。

4. 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抗震桥梁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我国抗震桥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参与抗震桥梁项目,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抗震桥梁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桥梁抗震规范的体会

桥梁抗震规范的体会

桥梁抗震规范的体会A:能力保护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于能力保护构件的设计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与《89规范》是个显著差别,能力保护构件在地震过程中一直要处于弹性范围内工作,而与能力保护构件相连的延性构件是允许出现塑性变形,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延性构件能承受的最大抗力计算出来(这与地震力没有关系的,是构件本身的特性,延性构件在地震中达到这个最大的地震力后就会维持这个力不变,从而使与其相连的能力保护构件得到保护)依次推算每个能力保护构件需要的最大抗力,使其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弹性。

也就是被保护的构件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了。

B:延性构件:对于延性构件在E1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弹性,而在E2作用下可以进入塑性状态,所以E1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强度,而在E2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变形。

注意E2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如果用反应谱的时候要用截面有效刚度进行折减,用非线形时程分析的时候要用纤维单元或者弹塑性单元考虑材料非线形。

C:超强系数:超强系数=结构的实际极限承载力/结构的设计承载力(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结构承载力)超强的原因很多,这里说明一点:〈〈混桥规〉〉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结构的破坏标准是材料达到材料屈服强度,也就是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而我们实际采用的是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标准值/分项系数。

这是出现超强的一个原因。

实际求解超强系数的时候结构的设计承载力是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的,所以需要注意。

矩形截面容易求解。

圆形截面可以通过圆形截面小程序采用逐步叠代的方法求解,只是需要修改其中的材料设计强度值。

D:8.1.5条与8.1.1.5条约束混凝土与非约束混凝土的概念。

规范条为了使延性构件有足够的延性能力,故将提高约束混凝土区域作为一个限制条件,其中圆形箍筋内部全部是约束混凝土,而矩形截面的箍筋仅仅是交点处是约束混凝土,为了提高矩形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区域所以加了很多拉筋,目的是为了增加交点数量。

保证约束混凝土区域。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建筑抗震一直是我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领域。

在2024年度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我有幸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了建筑抗震的理论和实践。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从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在2024年,建筑抗震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以往的抗震设计主要是依据地震波的水平推力来计算建筑物的受力和抗震能力,而在2024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垂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践中,各种抗震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得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学习了一些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并了解了一些新的抗震材料和技术,如拉挤钢筋混凝土、阻尼器等。

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使我对建筑抗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使我对地震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只知道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并不清楚地震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逐渐了解到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板块运动有关,还与地震带、断层、震源和地震波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还了解到地震不仅对建筑物产生水平力,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垂直振动和地震波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掌握使我对地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建筑抗震的设计和防灾工作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过去的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被摧毁,而一些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住地震的冲击。

因此,建筑抗震不仅是为了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的学习中,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

通过与当地的抗震工程师和专家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在我的工程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程设计,其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人员的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以地震的特点和目标结构的特点为基础。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特点为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面运动。

而不同的建筑结构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材料的刚度、柔韧性和层高等。

因此,抗震设计需要通过对地震特点和建筑结构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适应性的设计方案。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

在地震中,建筑物会受到地震的水平和垂直作用力而导致结构变形和损坏。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预测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

这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包括位移、加速度、速度等参数,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参考。

另外,抗震设计需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和结构失效,以保护人员的安全。

为此,需要在设计中采用一系列抗震措施,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材料的强度、使用抗震支撑设备等。

同时,在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如墙体、柱子、梁等,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计算和验算。

在设计中,需要进行结构的计算和验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荷载和抗震措施等参数,计算结构的承重能力和变形性能。

验算是对计算结果的检查和验证,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和验算是抗震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特点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的需求。

抗震规范总结汇报稿件范文

抗震规范总结汇报稿件范文

抗震规范总结汇报稿件范文抗震规范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关于抗震规范的总结。

抗震规范是我国建筑行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抗震规范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抗震规范是我国建筑行业防灾减灾的基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自然灾害频发,抗震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变得至关重要。

抗震规范不仅涵盖了建筑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还对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地基的稳定性等进行了严格要求。

通过抗震规范的引导,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其次,抗震规范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

抗震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地震烈度、土壤条件、建筑设计等因素都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研究和评估,只有多方合作,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抗震规范的有效执行。

同时,广大群众的认知和支持也是抗震规范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抗震规范的认知水平,让他们知晓抗震规范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抗震规范的更新和完善是必要的。

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抗震规范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抗震规范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它与时俱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建筑的需求。

我们要加强抗震规范的研究和评估,不断更新抗震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最后,抗震规范的执行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检查。

建筑行业的抗震规范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的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达标,一些建筑单位对抗震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

我们要加强对抗震规范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抗震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总结以上几点,抗震规范是我国建筑行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石,需要多方合作、持续更新和加强监督,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物和人民的安全。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抗震设计在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材料和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机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增加结构刚度、加固和改造现有结构、采用减震控制技术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

通过参与实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并判断其抗震性能。

同时,通过解决实例中的问题,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今后从事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

另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参观了一些地震风险较高的建筑物,实地调查了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并对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掌握了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抗震设计能力。

最后,这门课程注重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组成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分析。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协调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建议。

这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深化了对抗震设计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规范解读设计一座桥梁时,抗震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抗震设计规范旨在规范桥梁的抗震能力,以保证桥梁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不会倒塌或轻微损坏。

本文将解读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规范。

一、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设计中,桥梁的抗震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建立适当的耐震能力目标:桥梁的设计耐震能力要与场地特点和重要性相适应,以达到灾害损失控制的要求。

2. 充分考虑动力效应:桥梁在地震作用下所承受的力不仅包括静力荷载,还包括动力荷载。

因此,在抗震设计时,应对桥梁在地震中的动力反应进行充分的研究。

3. 选取适当的地震波:地震波是桥梁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选择与实际场地相符合的地震波,能更好地反映地震灾害的损伤情况。

4. 均衡造价与耐震能力:建立可靠的抗震设计方案,尽可能达到规定要求,但也要考虑造价因素。

5. 要有系统的桥梁抗震设计文件:桥梁抗震设计文件需要详尽、清晰、全面地说明整个设计过程,以便建造方、监理方或审核单位审核和验收。

二、抗震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桥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具体要求:1. 桥墩设计:与桥梁基础联结强度要求高,桥墩的纵向和横向的强度应适宜,特别是在桥墩土基础不良的情况下,要对桥墩加强抗震支撑和加固。

2. 桥面铺装设计:(1)桥面铺装的振动感应要素在桥梁的横向和纵向上的传递原则应有规定。

(2)桥面铺装的直接基础的作用范围是桥墩、上部结构和基础,后期在桥梁设计方案及施工中应考虑铺装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受震影响的设定。

(3)桥面铺装设计中的连接构件,如伸缩缝、支座、传动杆、角钢、焊缝、螺栓等,应有相应的规范,特别是在连接构件处的振动应力会引起硬件结构变形,对硬件的材料和工艺水平等要求较高。

3. 桥梁设计标准:(1)要求各种附属设施的设计、材料和施工,必须获得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2)在桥梁设计和制造中,对材料的选用和材料的变形、疲劳特性以及统计学参数要求非常的苛刻。

抗震设计体会

抗震设计体会

中心领导派遣,我于2008年9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参加了新《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暨桥梁工程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培训。

本次培训由中交规划设计院鲍卫刚教授及长安大学刘健新教授主讲。

本次培训主要有以下内容: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制定的背景说明、基本思路及特点;公路和城市高架桥震害现象与经验教训分析;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公路桥梁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功能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实施了新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 2008)。

此外,交通运输部西部项目“桥梁工程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已顺利通过评审,该项目对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国内外地震工程发展情况、历史破坏性地震中典型的桥梁震害,从桥梁抗震性能检测、评价、分析方法、抗震设计、抗震加固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提高桥梁抗震评价、加固、设计和试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难点、重点以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关系,新标准主要内容解析;2.1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归纳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桥梁结构总体布置、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2弹性抗震设计不允许桥梁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用构件的强度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指标,只需校核构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2.3 延性抗震设计允许桥梁结构发生塑性变形,不仅用构件的强度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指标,同时要校核构件的延性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2.3.1 钢筋混凝土墩柱桥梁,抗震设计时,墩柱宜作为延性构件设计。

桥梁基础、盖梁、梁体和结点宜作为能力保护构件。

墩柱的抗剪强度宜按能力保护原则设计。

2.3.2 沿顺桥向,连续梁桥、简支梁桥墩柱的底部区域,连续刚构桥墩柱的端部区域为塑性铰区域;沿横桥向,单柱墩的底部区域、双柱墩或多柱墩的端部区域为塑性铰区域。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建筑抗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尤其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中国,更加需要注重抗震建筑的建造和设计。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我深知抗震规范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和研究,也渐渐领悟到一些抗震规范的心得体会。

一、抗震规范必须遵守建筑抗震规范是保障建筑物在震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的一套指导标准。

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同时也总结了历史上的惨痛教训。

因此,无论建筑规模大小,都必须坚持严格遵守抗震规范,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更改结构体系、采用不合理的构造,否则会导致结构的脆弱性增加,加剧抗震能力的不足。

尽管有时候,一些小改动看起来对结构的改进显得十分诱人,但一旦违反规范,就很可能造成结构的崩溃,引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细致透彻抗震设计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十分注意细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结构稳定性、抗震性、变形性、破坏过程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考虑,尽可能地往安全、经济和美观的方向进行,尽可能使设计实现全面的抗震要求。

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必须细致地考虑各个方面的细节,比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采用适当的材料、考虑地震动力学和体系的层次性,等等。

在细节之间,我们需要做到整体把控,将各个部分加以组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整体。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和尺寸优势,在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都做出满意的考虑。

三、全过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质量控制,不仅在建筑设计初期,还包括建造和验收。

建筑抗震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地震动和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次校验和模拟分析,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模拟,并对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控,以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建筑验收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学习建筑抗震的学生,我深深地认识到抗震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建筑抗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抗震理论和方法,并且了解了一些抗震的实践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建筑抗震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抗震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地震特性、建筑结构特点、材料选择等多个因素,以及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准则。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有效地抵抗破坏,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我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抗震理论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核心是结构的抗震能力,而结构的抗震能力又与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等因素有关。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弹性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在地震中产生弹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破坏。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非弹性抗震设计的方法,如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阻尼器设计,利用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保护主体结构。

这些抗震设计方法不仅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还能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通过学习建筑抗震,我还了解了一些实践经验。

在一些历史的大地震中,一些建筑物能够幸存下来,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

这些幸存的建筑物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合理布局、稳定的承重结构、足够的刚度和强度等。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设计和建造新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一些现代抗震技术的应用,如隔震技术、减震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在地震中减小建筑物的位移和加速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抗震设计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实践经验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体会感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体会感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体会感想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我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本规范旨在为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提供关于如何设计建筑物以抵抗地震影响的指导和建议。

在近年来,地震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这使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尤为重要。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到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使建筑物更加具有抵抗地震的能力。

首先,对于地震烈度的概念非常重要。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不同,因为地震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数量,而地震烈度则是描述地震对地面的影响程度。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我们需要根据地震烈度来确定建筑物的烈度指标。

烈度指标是指建筑物在不同烈度下能够承受的地震烈度指标,从而保证建筑物在遭受强震时能够保持稳定。

其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还规定了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建筑物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以确保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的影响。

在计算时,应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情况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形状和重量等因素。

此外,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也非常重要。

例如,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更加具有抵抗地震的能力,因为钢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第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强调了建筑物的基础设计。

基础是建筑物的底部结构,它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建筑物所处场地的地质情况以及建筑物的重量和形状等因素。

在地震发生时,基础应该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地震力,从而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负担。

最后,对于任何建筑物来说,良好的抗震性能不仅取决于设计和结构类型,而且还需要注意建筑物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建筑物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结构和性能得到维护和改善。

同时,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建筑物造成过大的负荷或损害,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技术手段。

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地理条件,以及建筑物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桥梁抗震工作总结范文(3篇)

桥梁抗震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桥梁抗震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高桥梁抗震性能,我单位在桥梁抗震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桥梁抗震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提高桥梁抗震性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桥梁抗震工作,加大了抗震科研、设计、施工和检测等方面的投入。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桥梁抗震设计水平,确保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 加强桥梁抗震施工管理,确保抗震施工质量。

3. 提升桥梁抗震检测技术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桥梁抗震隐患。

4. 完善桥梁抗震应急预案,提高抗震应急响应能力。

三、工作措施1. 桥梁抗震设计(1)加强抗震设计规范研究,及时跟踪国际桥梁抗震设计最新动态。

(2)提高桥梁抗震设计人员素质,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设计水平。

(3)推广应用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桥梁抗震性能。

(4)加强抗震设计审查,确保设计质量。

2. 桥梁抗震施工(1)严格执行抗震施工规范,确保抗震施工质量。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3)推广应用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抗震施工效率。

(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桥梁抗震检测(1)提高桥梁抗震检测人员素质,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检测水平。

(2)推广应用先进的桥梁抗震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精度。

(3)加强桥梁抗震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桥梁抗震隐患。

(4)建立桥梁抗震检测数据库,为桥梁抗震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4. 桥梁抗震应急预案(1)完善桥梁抗震应急预案,明确抗震应急响应程序。

(2)加强抗震应急演练,提高抗震应急响应能力。

(3)加强抗震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抗震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四、工作成果1. 桥梁抗震设计水平得到提高,桥梁抗震性能显著提升。

桥梁抗震规范

桥梁抗震规范

桥梁抗震规范桥梁抗震规范是为了保护桥梁在地震情况下的安全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桥梁可能承受来自地震波的冲击力和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等影响,如果桥梁的抗震能力不足,就可能导致桥梁的破坏倒塌。

因此,制定桥梁抗震规范对于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

桥梁抗震规范的制定应该立足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首先,需要对地震的发生频率、地震动的特性和地震波对桥梁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和模型。

其次,需要通过实际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桥梁在地震情况下的破坏机制和各种抗震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验证。

只有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规范才能确保桥梁的抗震能力。

桥梁抗震规范中应包括抗震设计标准、施工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内容。

首先,抗震设计标准应该规定桥梁在不同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震动水平下的抗震能力要求,包括桥梁的地震烈度等级、基本设计地震分析方法、抗震设防要求等。

其次,施工要求应规定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施工工艺的优化等,确保桥梁在施工中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最后,检测方法应规定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和检测方法,包括桥梁的抗震监测、抗震性能评估的指标和方法等。

桥梁抗震规范应适用于各种桥梁类型和地理环境。

不同类型的桥梁在地震情况下承受的荷载和破坏机制不同,所以应该根据桥梁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

同时,桥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震烈度也会对桥梁的抗震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规范中应包含对不同地理环境和地震烈度的适应性要求。

桥梁抗震规范的实施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强制执行。

相关部门应负责桥梁抗震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规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违反规范要求的桥梁项目应及时予以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确保规范的严格执行和有效实施。

总之,桥梁抗震规范的制定对于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包括抗震设计标准、施工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内容。

对桥梁抗震设计原则的思考

对桥梁抗震设计原则的思考

对桥梁抗震设计原则的思考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发生相对频繁的国家,每年因地震破坏和损伤的桥梁数量众多,在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的同时,对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零零八年后我国陆续颁布多个桥梁抗震设计规范,重新明确了桥梁抗震设计相关要求。

本文针对现行桥梁设计原则,从设防标准和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原则前言我国是一个饱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每年因地震损坏的桥梁数以百计,造成的财产损失逾百亿元。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震区约八百座桥梁受到破坏,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且给灾后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汶川地震之前,我国对公路桥梁的抗震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自从零八年以后,相关部门对桥梁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调整,增强桥梁抗震防灾能力,本文就具体分析了这一问题。

1 设防标准根据现行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在地震发生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应确保桥梁不会受到任何损坏,在地震的程度处于中等时,必须确保其对桥梁所造成的损坏处于可修复的范围内,而对于一些程度较为严重的地震则必须确保桥梁不会倒塌,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计方法相应分为第一阶段(E1)和第二阶段(E2),E1阶段主要是弹性设计,而E2阶段为塑形验算阶段,并且还应当有减隔等多个步骤的设计。

E1阶段通常指的是一些破坏程度较小的地震,在设置相应的防震要求时应当将地震对桥梁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控制在不影响正常交通使用的范畴内[1],因此该阶段的设计重点在于提升桥梁的强度,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E2阶段通常是指一些破坏程度十分严重的地震,其强度可达前一阶段的四倍左右,但种强度的地震通常发生的概率较小,不会频繁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仅在强度上进行控制,还应对结构薄弱环节进行弹塑性验算,在设防时确保桥梁不会因发生较大位移而倒塌的现象,因此该阶段重点控制的是桥梁的结构刚度和稳定性,做到“大震不到”。

另外,对于不同类别的桥梁来说,在设计要求上也存在差异,属于A类范畴内的桥梁设计需进行E1和E2阶段的分析计算,B、C类则只要求E1阶段分析或者不做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建筑工程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和控制来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和核心思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第一,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二,减震控制的技术措施;第三,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在抗震设计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强度设计原则”,即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其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并实现人员安全疏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抗震设计,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考虑地震波作用等。

其次,减震控制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减震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或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从而降低结构的破坏性。

在减震控制中,常见的技术措施有“筒状减震器”、“摆锤减震器”、“金属异型橡胶支座”等。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能力。

最后,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我认为抗震设计将越来越注重综合性能和可靠性,更加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而非简单地提高某一个单项指标。

而减震控制技术也将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物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减震措施。

通过学习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由于地处地震带,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感想和体会。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力是指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包括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的惯性力、附加质量力和地震引起的其他作用力。

而结构的抗震性能则是指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抵抗能力,包括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结构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多种抗震措施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刚度的方法,如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等,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隔震装置、减震装置等技术手段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还应考虑地震时建筑物的应急疏散和安全避险设施,以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地离开建筑物。

建筑结构抗震还需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只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才能使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结构的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不仅需要科学的设计和施工,还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宣传。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来减小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的水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运用多种抗震措施,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宣传和教育。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20读后感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20读后感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20读后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20》,对各类桥梁结构形式从分析角度提出具体要求。

本次编制的规程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对原标准中部分条文进行调整完善;主要变化如下:1.地震设防烈度提高到9度时,原规范第8章第6节中“5级和4级”改为“7度和6度”。

读后感:1.该规范的修订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基础免受地震灾害影响和减轻地震破坏作用。

从安全性考虑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施工记录,判断结构物所处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推算各种结构物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影响。

若某结构物位于两个或更多的地震动参数区划界线上,则应采取针对这些地震动参数的抗震措施。

对于地震动参数复杂的场地,宜根据已知资料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

(2)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对结构物进行抗震验算,尤其是各类边坡和高度较大的框架结构等危险性较大的建筑,其地震效应应通过专门研究论证。

经过地震验算的结构物,除检查使用期内出现损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定期监测检查其实际状态。

(3)针对桥梁抗震的特殊性,应提高桥墩和台身的抗震设防标准,保证既有结构物和新建结构物的共同工作协调一致,避免因结构物的加固和维护导致上层建筑物的局部加载而增大地震荷载。

(4)抗震设计应遵循综合防御的原则,根据结构功能特点、使用要求和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置抗震结构,力争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2.新版规范在继承上一版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总结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相关桥梁抗震研究成果,也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主要变化如下:(1)明确指出,当拟建桥梁跨越断裂带时,应开展结构抗震验算。

但由于该规范是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而编制,所以没有就四川雅安芦山地震进行说明,但笔者认为这样才符合实际情况。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由于地震频发,抗震设计和抗震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参与抗震设计和抗震工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建筑结构抗震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次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可以将地震破坏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力学特性,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并进行合理的设计计算和施工。

建筑结构抗震对于保护财产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地震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工程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抗震设计包括了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和材料,如增加结构的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而抗震工程则包括了合理的施工和监测,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保证。

建筑结构抗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地震的力学特性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地震力学是地震工程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包括结构形式、材料性能、刚度和韧性等,对地震的响应和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力学和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抗震措施和材料。

建筑结构抗震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

地震是一种复杂而严峻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在抗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何进行抗震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建筑结构的抗震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抗震规范的体会
A:能力保护设计的基本原理:
对于能力保护构件的设计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与《89规范》是个显著差别,能力保护构件在地震过程中一直要处于弹性范围内工作,而与能力保护构件相连的延性构件是允许出现塑性变形,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延性构件能承受的最大抗力计算出来(这与地震力没有关系的,是构件本身的特性,延性构件在地震中达到这个最大的地震力后就会维持这个力不变,从而使与其相连的能力保护构件得到保护)依次推算每个能力保护构件需要的最大抗力,使其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弹性。

也就是被保护的构件与地震力已经没有关系了。

B:延性构件:
对于延性构件在E1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弹性,而在E2作用下可以进入塑性状态,所以E1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强度,而在E2作用的时候关心结构的变形。

注意E2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如果用反应谱的时候要用截面有效刚度进行折减,用非线形时程分析的时候要用纤维单元或者弹塑性单元考虑材料非线形。

C:超强系数:
超强系数=结构的实际极限承载力/结构的设计承载力(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结构承载力)
超强的原因很多,这里说明一点:〈〈混桥规〉〉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结构的破坏标准是材料达到材料屈服强度,也就是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而我们实际采用的是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标准值/分项系数。

这是出现超强的一个原因。

实际求解超强系数的时候结构的设计承载力是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的,所以需要注意。

矩形截面容易求解。

圆形截面可以通过圆形截面小程序采用逐步叠代的方法求解,只是需要修改其中的材料设计强度值。

D:8.1.5条与8.1.1.5条约束混凝土与非约束混凝土的概念。

规范条为了使延性构件有足够的延性能力,故将提高约束混凝土区域作为一个限制条件,其中圆形箍筋内部全部是约束混凝土,而矩形截面的箍筋仅仅是交点处是约束混凝土,为了提高矩形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区域所以加了很多拉筋,目的是为了增加交点数量。

保证约束混凝土区域。

该条与圆形截面无关,因为圆形箍筋可以保证内部混凝土均为约束混凝土。

但是在沿着构件的纵向,依然需要加密箍筋间距。

另外规范第8.1.2条规定塑性铰区体积含箍率最小为千分之四,对于直径较小的构件可以配螺旋钢筋,但是直径稍大,该条很难满足,就需要采用较密的环筋加拉筋的方式满足该要求。

E:规范5.1.1条地震作用分量组合
总的设计最大地震作用效应组合E按照该说法含糊不清。

EX,EY,EZ指的是X,Y,Z方向的地震力在同一个方向产生的最大地震力,而不是X方向的地震力在X方向产生的最大地震力,Y方向的地震力在Y方向产生的最大地震力,Z方向的地震力在Z方向产生的最大地震力,然后叠加。

F:对于抗震结构的延性构件,以后不需要按照〈〈混桥规〉〉中验算其在偶然荷载作用下是否满足。

因为〈〈混桥规〉〉中要求结构在任何情况都要保持弹性状态,而抗震结构中的延性构件允许出现塑性变形,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按照新抗震规范为准。

G:规范11.2.1条规定了简支梁端部至台帽边缘的最小距离,对于连续梁或者其他大跨桥梁的边墩与引桥的衔接墩宽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该规范执行,因为主桥与引桥之间的自振特性会有很大差别,在地震过程中他们之间会发生不一致振动,也就是主桥与引桥反向振动,更加容易落梁。

这样会造成连续梁中间墩盖梁宽度比边墩盖梁宽度小的现象,会影响桥梁美观。

同时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要限制做高垫石的请况出现,因为梁板实际是搭接在垫石上面,而梁板与垫石搭接长度很小,地震过程中梁板很容易从垫石上面脱落,如果高差很大,就会砸坏盖梁,引起落梁。

H:为什么取消综合影响系数
1)、6.9.1条提出了桥台的水平力计算方法,使用该条要注意肋板台可能导致前后桩出现轴向压力相差很大的现象,甚至出现拉力。

2)、6.8.3条明确提出来要对盖梁进行计算,为什么〈〈89规范〉〉不需要计算地震力作用下盖梁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3)、曲线梁桥桥跨不宜过大,不宜采用单柱式桥墩。

该三条尤其应该注意,这就是新旧规范一个显著差异。

原因如下:
〈〈89规范〉〉为了简化计算,对结构的地震力进行折减,也就是综合影响系数CZ,该系数在0.20~0.35之间,也就是对地震力折减1/3到1/5,同时认为如果弹性计算能满足要求,则该结构的塑性计算就满足要求。

该削减的地震力导致设计人员很多误解的,比如盖梁等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影响很小,该条很不合理。

而新规范的出现就消除了这个综合影响系数,这样弹性范围内的计算与塑性计算分开考虑。

这样地震力明显比以前求出来的地震力要很多。

很多因为综合影响系数导致的误解一定要调整一下。

以前没有必要验算的构件都需要验算了。

I:6.1.6条规定了在E2地震作用下,延性构件的有效截面抗弯刚度采用了折减计算。

该条是为了满足采用反应谱法计算而采用的一种简化方法。

因为反应谱分析是线性分析,不能考虑材料非线性,所以采用一个折减的刚度进行考虑,结构依然是弹性分析。

对于6.3.6条,对于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情况下,墩柱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单元或者纤维单元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而不能直接采用折减的刚度,否则又是线性分析了。

MIDAS中指出,空间动力模型的建立,延性构件的抗弯刚度,在反应谱分析中要做相应的折减,而在时程分析中需要对可能进入塑性的构件运用弹塑性梁单元(分布铰或者纤维模型)或者用弯曲弹簧(集中铰)模拟。

J:规范7.3.4条抗剪计算中,李建中说圆形截面的b取圆的直径,不需要折减。

量纲换算不对应,左面为KN,右面为10N,李建中说该量纲没有问题。

我理解原因可能是该公式中的单位换算体现在0.1里面。

K:规范6.3.8条指出建立桥梁抗震计算模型的时候,应采用土弹簧模拟桩土共同作用
土弹簧模拟方法简述如下:
按照〈〈地规〉〉, m的单位是KN/m4,而土弹簧的刚度k=KN/m,
也就是。

(该m3就是土弹簧的位置距地面的距离*该处的有效面积,具体方式可以根据设计者对该参数的理解)
具体步骤:
C=my 求出覆盖层顶面(冲刷线)向下按不同土层绘出地基系数图,再计算土弹簧的位置相临单元的长度和之一半所覆盖的地基系数面积,最后用桩计算宽度乘以此面积,自己编制一个EXCEL表格可以方便求出各个位置的弹簧刚度。

注意土的比例系数在地震这样的动力荷载作用下会增大2~3倍。

L:大部分桥梁横桥向都不是独柱墩,因此横桥向计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柱的轴力在时程分析中随着横向水平力的增加而剧烈变化,而轴力有影响结构的屈服特性,因此在横桥向计算的时候要慎重考虑这一条。

因此横桥向计算时候塑性铰要采用状态P-M-M铰。

M:规范第7.1.4条中的重力式桥墩与桥台与7.3.2条规定的矮墩都是因为其没有延性,而不会发生塑性变形。

结构承受的地震力会一直增加到E2,但是重力式桥墩与桥台可只验算E1,而矮墩却需要验算E2。

我认为这与两种结构组成材料有关,圬工材料截面已经很大,抗剪能力已经足够,没有必要验算E2。

N:对于桩柱式桥墩的计算,桩作为能力保护构件需要一直保持弹性,桩作为能力保护构件在柱达到极限承载力的时候依然要保持弹性,这就是为什么要乘以超强系数的原因,将柱按照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出来的抗弯承载力弯矩值扩大到极限承载力,桩顶力采用该值,然后经过m法进行扩大,保证桩一直处于弹性状态,但是这样的话,对于一桩一柱的结构桩柱的钢筋数量将会相差很大,在桩柱交接处如何进行构造处理避免刚度突变过快, 8.1.9条规定柱式桥墩和排架桥墩的截面变化处,宜作成坡度为2:1~3:1的喇叭形渐变截面或在截面变化处适当增加钢筋。

O:新规范的抗震计算就是允许延性构件出现较大的变形,从而利用结构刚度下降,周期延长,降低地震力。

结构允许大变形的前提就是要给结构足够的限位与防落梁措施,这点该如何处理?
P:板边与挡块边缘的距离过去规定为2.5cm,按照这个规定,与现在抗震新规范的思想有些相悖,对于20m空心板桥,支座选用6.3cm,其橡胶层的厚度为4.5cm,也就是允许橡胶支座在E2时候发生4.5cm 的变形,挡块的设计要求在E1的作用下挡块不发生破坏,但是在E2作用下,挡块一定要发生破坏,因为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混凝土挡块在地震中破坏,可以有效减小下部结构所受到的地震力。

如果挡块与板边距离过近就会限制梁体的变位,过早的被撞坏,达不到设计目的。

Q:设计地震动功率谱
由于编制规范单位擅长该方法,所以加进去的。

因为该方法可以由反应谱法代替,设计地震动功率谱可以不看的。

R:MIDAS中的注意事项:
1:振型组合的时候,当结构振型分布密集,互有耦连的时候建议采用CQC。

2:对于弹塑性梁单元而言,注意强度P-M铰与状态P-M-M铰的区别。

强度P-M铰承受的轴力仅仅考虑初始轴力,而状态P-M-M铰却是可以考虑变化轴力带来的影响。

这在分析横桥向的时候要注意应用。

3:规范7.4.4 MIDAS抗震模块提供了一个小插件,可以直接拟合。

4:与7.4.8条要用到MIDAS里面的静力弹塑性模块(PUSHOVER模块)。

5:规范6.3.7条规定了板式橡胶支座的模拟,在MIDAS中可以应用弹性连接输入其中的弹性刚度。

6: MIDAS抗震模块不能输入新规范的反应谱,需要自己在EXCEL中算出来反应谱数据,拷入MIDAS 中自己定义反应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