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大爷教案红高粱
从平凡到超越——“《红高粱》之罗汉大爷”课例
![从平凡到超越——“《红高粱》之罗汉大爷”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566bf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c.png)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课例分析撒等愿職趣—“《红高梁》之罗汉大爷”课例杨帆(邢台市第19中学,河北邢台054000)关键词:中学语文;原生态阅读;思辨式阅读;拓展式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1 )11-0060-05教学设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 读整本书、大部头,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师生 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带领学生品读重要名著节选,贴近文本细致 分析,层层递进深人阅读,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 豹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原生态阅读 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辨式阅读中把握人物 形象,在拓展式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帮助 学生增进对整部作品主题的把握。
本课是髙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烽火岁月”中的一篇小说节选。
选自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导入新课师:这张照片上的四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在山东高密也就是莫 言的家乡拍摄电影《红高粱》。
拍摄间隙,莫言作为东道主请张艺谋、巩俐、姜文去他家吃饼。
在 莫言家的院子里,三位男士和巩俐一起留下了 这张珍贵的合影。
据说吃饭当天姜文一不小心 把莫言家里唯一一个暖水壶踢爆了。
莫言情商 很高,赶忙打趣说道:“这电影肯定会爆!”果不 其然,这个电影火爆至极,获得了 1988年柏林 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那一年,电影在国内 公映卖出票房4000万,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电 影票四毛五一张,1988年的4000万是什么概 念?大约相当于电影观影人次超过了 4亿!那么 我们不禁想问,电影、著作《红高粱》为什么如此 吸引人呢?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原著《红高粱》,体验文字的力量,感受作品的 魅力。
二、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原生态阅读(一) 初读体验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高粱》这部作品的 内容梗概。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8.《红高粱》》5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8.《红高粱》》5](https://img.taocdn.com/s3/m/795cdfb5be23482fb5da4c76.png)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北票三高中胡丽红【学习目标】1、了解莫言《红高粱》的梗概,掌握选文内容,理清围绕主要人物发生的主要事件。
2、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的变化3、难点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4、理解红高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课导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知什么是理想信念,不解什么叫民族大义,他们只是想为生活而活,却最终为自由而死。
他们不自觉的汇入了抗战的洪流,用本能的爱与恨坚守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让我们走进2021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探寻聆听他们的的抗战故事,一起来学习《红高粱》节选《罗汉大爷》【检查预习】抽小组来回答,组员补充一、用第一人称概述小说故事内容我的家族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它轰轰烈烈、英勇悲壮:“我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了十八里坡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换回一头骡子。
迎亲路上,把轿头余占鳌领着轿夫们起哄颠轿。
行至青杀口,高粱地里杀出劫道人,余占鳌送他上了西天,我奶奶遂对他有了好感。
三天后奶奶回门,又遇蒙面人,原来是救她一命的余占鳌。
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几天后奶奶回来,李大头被人杀了,奶奶留住众伙计,开始主持酒厂。
我爷爷酒醉后被扔进空酒缸,恰好这时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
我爷爷酒后找秃三炮算账,居然逼得三炮求饶。
我爷爷回来后,朝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十八里红。
九年后,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
当晚我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子报仇。
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在鬼子的机枪下。
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
九岁的我爹,找到了已经痴呆的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
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来:“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2、介绍选文前后情节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二、三节▪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素材】《罗汉大爷》导学案(教师版)
![【素材】《罗汉大爷》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e9584969dc5022abea0009.png)
《罗汉大爷》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内容,了解莫言的创作特色、文学成就及其《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梳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赏析主要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知主要人物形象。
4、通过合作探究挖掘小说节选部分的主题,能说出人物塑造的意义,概括作品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赏析罗汉大爷的形象并探究人物塑造的意义。
【学习难点】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继承并发扬人物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莫言和《红高粱》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被称为“ 的马尔克斯”。
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新时期小说。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
《红高粱》以初期山东高密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部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侵略的苦难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人民的粗犷豪放、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品质,同时也讴歌礼赞了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赞扬了我们的人民战胜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羞愧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红高梁——罗汉大爷》名师课件
![《红高梁——罗汉大爷》名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a78f8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9.png)
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 罗汉大爷的性格是有所变化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
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罗汉大爷是个平凡的农民。在监 工的皮鞭下,他忍气吞声,对拿着抽人藤条的监工心存恐惧。 但这种恐惧伴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消失殆尽,罗汉大爷在逃跑的 中年人的激励下,鼓足勇气逃脱了牢笼。当他为那两头忘恩负 义的骡子而激荡起复仇的火焰时,他已经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提 炼和升华。他的血性男儿的秉性得到了充足的刻画。当然,我 们从这个情节的暗示里,已经看到了罗汉大爷作为平民英雄刚 直勇猛的一面,这是一次人格在危难中的精神洗礼。罗汉大爷 用自己的行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从而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奋 争的真正成长。
罗汉大爷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东家做事,眼界和一般的百 姓没有什么区别。当日本人要牵走东家的骡子时,表现得低三下 四、卑贱低劣,毫无男子汉的刚猛之气。在日伪的枪口下,他敢 怒而不敢言;当日本人要他牵骡子走时,他也只能选择屈从。在 工地干活时,他挨了鞭子不敢吱声,受气后“泪眼模糊”。
正是因为有着残酷环境的充分烘托、铺垫,我们才能相信这 样的描写是真实而又刻薄的生活存在。罗汉大爷的弱点因为有环 境阴冷的基调而变得可信,与后文的反抗形成充分的对照。
罗汉大爷被押上工地修路
“顺从”
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罗汉大爷
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反抗”
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罗汉大爷说:“长官,有话好说,你怎么能举手就打人?” 罗汉大爷感到这一藤条几乎把自己打成两半,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 出来,血冲头顶。 罗汉大爷气噎咽喉,泪眼模糊。 血肉模糊,大爷被打的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作者颠覆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 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 “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6b74255901020207409cb5.png)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关于节选部分一、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红高粱》的叙事呈现非常自由的时空结构,并不按照一般小说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情节。
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二、三节。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武装(国民党系统)的冷支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
二、节选部分赏析选文描写的是罗汉大爷,虽然不是作为主人公的“奶奶”“爷爷”,但是作者对罗汉大爷的刻画,仍然是一丝不苟,很下功夫的。
作者开篇即说“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而且扯出一段与“奶奶”暧昧不清的风流韵事,看似有些“无聊”的“闲笔”,其实是有伏笔的。
随后作者写到县志,写到“农民刘罗汉”的“英雄事迹”: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而在文本中,刘罗汉几乎没有反抗,被拉到工地干活;面对恶劣残酷的现实,他也忍气吞声;拉走黑骡,因为那是主人的财产(如果他真和女主人有染,足见他对女主人的感情)。
由此可见,刘罗汉只是一般的饮食男女(和奶奶的一段韵事可佐证)。
他铲黑骡的腿,也并不是“乘夜潜入”,有意抗敌,更没有“铲伤骡蹄马腿无数”(“无数”也有些夸张)。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
“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
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4de25cfc789eb172dc8f1.png)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一、阅读延伸《红高粱》酿出民族壮阳之酒舒克张艺谋用他的《红高粱》酿出了我们民族的“滋阴壮阳”之酒,它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冲动,它让人感受到一种宣泄的满足,它让人找到了一种无需用语言表达的自尊与自信。
几千年来,咱们民族原有的一种豪迈之气节、壮烈之本欲,却又被久久地深埋,替而代之的,只是奴颜、懒惰、贪婪、阴谋……这一回,被张艺谋一坛撒上一泡男儿猛“尿”的烈酒,全然凸显了出来。
听:喝了咱的酒哇/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哇/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哇/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哇/见了皇帝不磕头……多畅快!多淋漓!这“滋阴壮阳”的“十八里红”高粱酒,不断地冲破酒窖酒坛往外喷泻,银幕前,你感觉到这酒能够汇聚成滚滚浪涛,荡涤着那些污垢,这是对民族叛逆精神的呼唤和礼赞!“颠轿”,这场看似轿夫汉子们与新娘子打趣逗乐的镜头,实际却正是这帮贫苦民众积蓄已久的悲愤情绪的宣泄。
不是吗?有多少个“我奶奶”,十七八岁的黄花闺女,就这么坐在花轿上,被抬着扔给了那“流白脓淌黄水的不中用的老头子”。
而对这些个壮如雄狮般的抬轿汉子们,她是连看都不能看一眼的。
这就是命运,就是旧中国女子的命运,就是几千年中国人决不能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命运。
轿夫们,实乃张艺谋们,实乃我们一代青年们,正是要借助着这个颠轿狂舞,来把压抑心中无数年的、不能忍受的那种情绪;把心底对“我奶奶”们的同情、怜爱、感愤;把世道的可悲、可鄙、可憎以及一切的一切,统统“颠”翻个个儿。
这阵狂颠,与其说是对轿中新娘的戏谑,莫若说是对不平人间的嘲讽。
“我爷爷”及其轿夫、酒夫的形象,真实、准确地完成了一个阳刚群体的塑造,形成了一组自强自尊、自我亢奋的人物雕像。
他们宁肯用最土最原始的方式,来反击压迫。
虽然因此而遭受肉体的毁灭,但却为历史写下豪情激越的神奇的悲壮记略。
在“野合”这场戏中,“我爷爷”对“我奶奶”那种强悍的、粗野的、暴力的挟持“抢人”与脚踏青纱帐,和阿Q 对吴妈那种酸弱的、胆怯的、沮丧的双膝下跪与满口胡言,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艺术反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4778f76eeaeaad0f33000.png)
伴骡
救骡
铲骡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顺从→反抗
探讨二:课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
(1)顺从——火起——逃跑——反抗
(2)你如何看待这样顺从、隐忍的罗汉大爷?
(3)选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的反抗意识的?
(4)罗汉大爷怒骂、怒铲骡子的情节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选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的反抗意识的?
结束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让我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成为中国的脊梁,这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三、初识罗汉大爷: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完善罗汉大爷名片:
姓名:
籍贯:
属性:
身份:
职责:
四、全面认识罗汉大爷:
1、回顾:如何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这一课,我们可以如何把握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
3、罗汉大爷与骡子:
探讨一:快速浏览课文,尝试用几个短语概括罗汉大爷与骡子的故事,并分析罗汉大爷的性格。
护骡忠诚、隐忍、善良、坚韧、勤劳……
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结合课文及中国历史你认为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根是什么?(欣赏视频“铭记2008”)
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靠的就是磅礴正气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支撑就在于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的“脊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a93635727a5e9846a6116.png)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归纳成功刻画罗汉大爷形象地的因素。
2.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烽烟滚滚唱英雄:遥想陈胜当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是何等的响彻云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遥想岳飞当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慷慨雄壮……时间走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红高粱》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罗汉大爷。
二、教学过程:1.通过对课案的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莫言的基本情况以及《红高梁》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二、三节,作者一丝不苟地刻画了罗汉大爷,那么罗汉大爷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课前老师建议兴趣小组可以尝试表演文中的主要情节,通过置身情境感悟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表演?生表演师: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他们表演的什么情节?爱看不爱看?作为非专业的演员,同学们大方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情节,而且非常聪明地就地取材,拿我们的跳绳、书本做道具,为你们的勇敢、为你们的创新而鼓掌。
2.接下来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情景再现以及文本的细节,分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特点。
生讨论3分钟经过讨论,大家对罗汉的形象一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总结罗汉大爷形象:诚实忠厚屈从软弱倔强血性嫉恶如仇通过大家的分析,罗汉大爷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大家可以为罗汉大爷写几句话吗?左威:日寇侵华罪恶深,革命先辈献英魂,东北高密刘罗汉,世间可有第二人?日寇抢骡修公路,罗汉不忍身相护,殴打屈辱做劳工,世态炎凉心中怒。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https://img.taocdn.com/s3/m/4e6731f81a37f111f1855b49.png)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ù畜.养x ù2.监⎩⎪⎨⎪⎧ 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 3.嚼⎩⎪⎨⎪⎧嚼.东西ji áo咀嚼.jué倒嚼.ji ào4.栅⎩⎪⎨⎪⎧ 栅.栏zh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1.⎩⎪⎨⎪⎧ qi ū楸树铁qi āo锹qi ǎo 愀然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 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5.⎩⎪⎨⎪⎧ x ī淅沥清x ī晰6.⎩⎪⎨⎪⎧ xu ān 喧闹寒xu ān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乞求2.祈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
“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Array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
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23、《罗汉大爷》导学案1
![23、《罗汉大爷》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56ba612e53a580217fcfe0f.png)
第四次
(4)在书上划出罗汉大爷反抗意识的描写
3、环境
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各色的碌碡和滚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一股浓烈的青苗子味道笼罩着工地。这段高粱地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精神?
五、归纳罗汉大爷的性格特点,并说说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1、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
(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哪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
阅读作者介绍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朗读、理解
深化学习
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
次数
人物
长官
罗汉大爷
第一次
第二次
获得:大家文学奖鼎钧双年文学奖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丰乳肥臀》
二、字词预习检测(略)
三、知识回顾,方法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这三要素入手。
四、朗读文本,理清三要素
六、探究小说的主题
快速浏览读课文,
根据内容完成
进一步阅读了解罗汉大爷形象
归纳主题
课题
23、《罗汉大爷》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作者及思想内容,概括分析罗汉大爷的形象性格。
2、分析情节、环境、人物,理解小说主题,鉴赏《红高粱》与以往革命战争文学题材截然不同的特点,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直接打印】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直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dbd718893c1ec5da51e270b9.png)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教学目标】一、熟悉节选部份情节,归纳分析人物性格。
二、分析情节、环境、人物,理解小说主题,探讨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一、归纳分析人物性格。
二、理解小说主题,探讨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进程】一、导语咱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如此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一望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灵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祀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低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进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咱们就一路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二、知识回顾,方式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情形节和环境描述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文体。
所以咱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三、分析文本,理清三要素。
一、情节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式: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招架的进程。
2、人物(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进展部份(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讨论板书:忠诚、隐忍、坚韧、仁慈、勤劳。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明确:高潮部份(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讨论板书: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人招架?在哪一情节表现?明确: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端四次挨打(28-52)讨论明确: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红高粱——罗汉大爷》第一课时
![《红高粱——罗汉大爷》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8c4f5d208a1284ac850432d.png)
1976年8月参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 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 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引起文坛注意。
莫言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 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 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 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LOGO
莫言《红高粱》
——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 月生于山东高密县大栏乡,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苔之歌》
《檀香刑》 《丰乳肥臀》 《四十一炮》 《生死疲劳》
等11部长篇小说。
莫言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 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
《红高粱》
独特的叙述方式:
“我爷爷”、“我奶奶” 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起 来,创造出贴近历史情景、复活历 史想象的功效。
两种视角:
“豆官”/“我父亲” “我”
《罗汉大爷》情节梳理
一、(1-5)以追忆的方式,交代罗汉大爷被剥皮 零割示众。 结局 二、(6)交代事情起因:修筑胶平公路。 开端 发展
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的最阴暗面
《红高粱》
1987年,《红高粱》 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 小说奖。
《红高粱》
1987年,张艺谋执导同名 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姜文、巩俐主演。 1988年,影片获得柏林电 影节金熊奖 。
《红高粱》
小说梗概
戴凤莲出嫁时余占鳌是轿夫,一路上 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 的土匪。戴凤莲回门时他埋伏在路边,把 她劫进高粱地里,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 迷荡的欢爱。余占鳌杀死了戴凤莲的麻疯 病人丈夫,成为她的情人。几年后,在红 高粱地里,戴凤莲家的老长工刘罗汉被日 军活活地凌割而死。余占鳌和戴凤莲带领 乡亲们伏击了日寇的汽车。戴凤莲在送饼 的路上中弹身亡。 ——痛痛快快地活,痛痛快快地死!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教学案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6c179f02d276a200292e78.png)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 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 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ù畜.养xù 2.监⎩⎪⎨⎪⎧ 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描写了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重点表现的是罗汉大爷从忍气吞声、沉默温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愤怒、仇恨的反抗者的故事。
节选后的情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述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述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3.嚼⎩⎪⎨⎪⎧ 嚼.东西ji áo 咀嚼.jué倒嚼.ji ào4.栅⎩⎪⎨⎪⎧ 栅.栏zh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1.⎩⎪⎨⎪⎧qi ū楸树铁qi āo锹qi ǎo 愀然 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 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 5.⎩⎪⎨⎪⎧ x ī淅沥清x ī晰 6.⎩⎪⎨⎪⎧ xu ān 喧闹寒xu ān 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2.祈求 乞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汉大爷教案红高粱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
板书设计
罗汉大爷
情节:顺从→因压迫→反抗
性格:忠诚隐忍、不屈不挠主题:生命力
坚韧善良、嫉恶如仇反抗
自强不息
环境:红高粱不屈抗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
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二、知识回顾,方法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三、分析文本,理清三要素。
1、情节
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法: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
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2、人物
(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讨论板书: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
明确:高潮部分(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讨论板书: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
明确: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故四次挨打(28-52)
讨论明确:
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反应:罗汉大爷说:“长官,有话好说,你怎么能举手就打人”
二打:监工微笑不语,举起藤条又抽了一下他的腰。
反应:罗汉大爷感到这一藤条几乎把自己打成两半,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出来,血冲头顶。
三打:长官又给他一藤条。
反应:罗汉大爷气噎咽喉,泪眼模糊。
四打:监工在罗汉大爷脖子上抽了一藤条。
反应:血肉模糊,大爷被打的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小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一个坚韧的男人露出最没出息的一面,也就到了他人格的极限,所以罗汉大爷不惜用死来证明他血性的一面。
(4)罗汉大爷反抗意识的描写
①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在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
②那股紫红色的火苗时强时弱地在他脑子里燃着,一直没熄灭。
③只有那簇紫红的火苗子灼热地跳跃着,冲击着他的双耳嗡嗡地响。
④罗汉大爷脑子里的火苗腾一声的燃旺了,火苗把他丢去的记忆照耀得清清楚楚,他记起半天来噩梦般的遭际。
3、环境
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
各色的碌碡和滚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
一股浓烈的青苗子味道笼罩着工地。
这段高粱地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精神
明确:不屈抗争
4、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明确:①、环境烘托,凸显人物弱点。
②、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
③、多重对比,打造真实人性。
四、探究主题,讨论总结。
1、这篇小说的主题
通过对罗汉大爷等农民形象的塑造,讴歌了他们粗野不羁、热烈奔放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
2、思考小说塑造罗汉大爷这一形象的意义.
罗汉大爷是中国农民群体性格的代表,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坚韧,但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反抗、敢于斗争。
讨论总结: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靠的就是磅礴正气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白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不会幸福。
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
然,也难跻身于世界现代民族之林。
而中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支撑就在于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