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莫言及《红高粱》的相关知识。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导入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一、作者莫言简介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当代作家。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8.《红高粱》》5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8.《红高粱》》5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北票三高中胡丽红【学习目标】1、了解莫言《红高粱》的梗概,掌握选文内容,理清围绕主要人物发生的主要事件。

2、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的变化3、难点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4、理解红高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课导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知什么是理想信念,不解什么叫民族大义,他们只是想为生活而活,却最终为自由而死。

他们不自觉的汇入了抗战的洪流,用本能的爱与恨坚守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让我们走进2021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探寻聆听他们的的抗战故事,一起来学习《红高粱》节选《罗汉大爷》【检查预习】抽小组来回答,组员补充一、用第一人称概述小说故事内容我的家族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它轰轰烈烈、英勇悲壮:“我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了十八里坡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换回一头骡子。

迎亲路上,把轿头余占鳌领着轿夫们起哄颠轿。

行至青杀口,高粱地里杀出劫道人,余占鳌送他上了西天,我奶奶遂对他有了好感。

三天后奶奶回门,又遇蒙面人,原来是救她一命的余占鳌。

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几天后奶奶回来,李大头被人杀了,奶奶留住众伙计,开始主持酒厂。

我爷爷酒醉后被扔进空酒缸,恰好这时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

我爷爷酒后找秃三炮算账,居然逼得三炮求饶。

我爷爷回来后,朝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十八里红。

九年后,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

当晚我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子报仇。

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在鬼子的机枪下。

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

九岁的我爹,找到了已经痴呆的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

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来:“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2、介绍选文前后情节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二、三节▪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高中语文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文本助读】一、作者名片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

山东高密人。

小学五年级辍学后,回乡务农近十年。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年2期)轰动文坛。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

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

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达到了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

1985到1986年前后,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1987年后又进入新的探索期。

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无节制、夸诞等还是他不变的风格。

二、内容链接《红高粱》以抗战初期的山东高密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部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侵略的苦难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中国人民豪放、顽强拼搏、爱国的品质,同时也讴歌礼赞了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赞扬了我们的人民战胜这种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红高粱》的叙事呈现出非常自由的时空结构,并不按照一般小说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情节。

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一章中的第二、三节。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明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的。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8 红高粱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8 红高粱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探究题也会涉及环境,如2011年江苏卷最后一题探究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真题体验:
【2012.江苏卷】师陀《邮差先生》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现场指导:[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教你
审题
审题要点
1本题考查小说的环境描写,要求考生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
②题干中“小城生活的特点”点明了考查的是小城的社会环境,非自然环境
分析思路
小城生活的特点,即小城的社会环境,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教你
答题
答题有据
①从人物生活的角度分析,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邮差先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送信,每天过得都很平静、恬淡
(6)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托,而情节的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环境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个环境体现出风高雪猛。正因风雪有如此之势,所以才让本已“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厅“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场风雪对草厅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败,摇摇欲坠,又促使林冲产生担心:“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厅难抵严寒,于是林冲才有“向了一回火”的举动,但仍“觉得身上寒冷”,又令林冲产生心理活动:“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可见,小说中风雪、草厅等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先是共同带动人物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而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人物心理、行为——故事情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罗汉大爷》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罗汉大爷》优质教学设计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和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更侧重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材分析《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红高粱》以抗战初期山东高密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部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侵略的苦难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粗犷豪放、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品质,同时也讴歌礼赞了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赞扬了我们的人民战胜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羞愧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程的学习积淀,已经具备了欣赏小说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罗汉大爷》这篇小说被安排在“烽火岁月”这一单元,意在通过罗汉大爷这一可歌可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认识并继承发扬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所以这篇小说的学习我把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渗透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小说三要素,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在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征程上更奋然而前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内容,了解莫言的创作特色、文学成就及其《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梳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赏析主要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知主要人物形象。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红高粱》是以平民为主角的另类英雄传奇,作者笔下的英雄并不是高大威猛、令人无限敬畏的主体英雄,相反,他身上却有着太多的人性弱点,因为他的平凡和普通,我们感到了真正的英雄其实是与我们一样的,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罗汉大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错过郭丽华阳台上那盆昙花已冒出了小小的花苞,于是我留心期待着一个花开的夜晚,每回浇花的时候都叮咛自己可别错过了。

但是一忙起来竟然真的错过了!待到第二天清晨倏地想起,急急推门出户,那已经绽放过的花朵,一如垂头敛翼的凤凰,倦然冷冷的不见一丝神采。

想昨夜留它独自在漆黑的露台上,凄清寂寞地灿灿烂烂,我心中涌出满满的痛惜与歉疚——我岂止错过,分明是辜负了!然而这还是无心,有时候错过简直是有意的。

在黄山度蜜月的时候,我们住在山上的一个院落里,直潭在右,弯潭在左,中间一大片谷地,开门俯视,清溪如带,蜿蜿蜒蜒地流下碧潭。

四周峰峦起伏,天晴时层层数去,可见青山九重。

有回清早,他在阳台喊:“快起来看云,那些云排着队出谷了!”我充耳不闻,仍旧赖在被窝里,心想,今天不看,明天可看;明天要是看不到,还有后天。

反正那云就在门外,还怕看不到吗?禁不起他救火般的吆喝,我只好懒洋洋地爬起来。

啊!真真好一幅白云出岫!他却摇头叹息:“你已错过了它最美的时候了!”美好的事物总是无常,包括成功的机遇和命运的垂青。

我们平凡的一生里,能堪几次错过?我们为自己错过了而叹惋,可是,还有多少回是错过了犹自懵然无觉的呢?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言名句(1)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一、阅读延伸《红高粱》酿出民族壮阳之酒舒克张艺谋用他的《红高粱》酿出了我们民族的“滋阴壮阳”之酒,它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冲动,它让人感受到一种宣泄的满足,它让人找到了一种无需用语言表达的自尊与自信。

几千年来,咱们民族原有的一种豪迈之气节、壮烈之本欲,却又被久久地深埋,替而代之的,只是奴颜、懒惰、贪婪、阴谋……这一回,被张艺谋一坛撒上一泡男儿猛“尿”的烈酒,全然凸显了出来。

听:喝了咱的酒哇/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哇/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哇/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哇/见了皇帝不磕头……多畅快!多淋漓!这“滋阴壮阳”的“十八里红”高粱酒,不断地冲破酒窖酒坛往外喷泻,银幕前,你感觉到这酒能够汇聚成滚滚浪涛,荡涤着那些污垢,这是对民族叛逆精神的呼唤和礼赞!“颠轿”,这场看似轿夫汉子们与新娘子打趣逗乐的镜头,实际却正是这帮贫苦民众积蓄已久的悲愤情绪的宣泄。

不是吗?有多少个“我奶奶”,十七八岁的黄花闺女,就这么坐在花轿上,被抬着扔给了那“流白脓淌黄水的不中用的老头子”。

而对这些个壮如雄狮般的抬轿汉子们,她是连看都不能看一眼的。

这就是命运,就是旧中国女子的命运,就是几千年中国人决不能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命运。

轿夫们,实乃张艺谋们,实乃我们一代青年们,正是要借助着这个颠轿狂舞,来把压抑心中无数年的、不能忍受的那种情绪;把心底对“我奶奶”们的同情、怜爱、感愤;把世道的可悲、可鄙、可憎以及一切的一切,统统“颠”翻个个儿。

这阵狂颠,与其说是对轿中新娘的戏谑,莫若说是对不平人间的嘲讽。

“我爷爷”及其轿夫、酒夫的形象,真实、准确地完成了一个阳刚群体的塑造,形成了一组自强自尊、自我亢奋的人物雕像。

他们宁肯用最土最原始的方式,来反击压迫。

虽然因此而遭受肉体的毁灭,但却为历史写下豪情激越的神奇的悲壮记略。

在“野合”这场戏中,“我爷爷”对“我奶奶”那种强悍的、粗野的、暴力的挟持“抢人”与脚踏青纱帐,和阿Q 对吴妈那种酸弱的、胆怯的、沮丧的双膝下跪与满口胡言,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艺术反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秀教案
牵骡
伴骡
救骡
铲骡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顺从→反抗
探讨二:课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
(1)顺从——火起——逃跑——反抗
(2)你如何看待这样顺从、隐忍的罗汉大爷?
(3)选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的反抗意识的?
(4)罗汉大爷怒骂、怒铲骡子的情节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选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的反抗意识的?
结束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让我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成为中国的脊梁,这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三、初识罗汉大爷: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完善罗汉大爷名片:
姓名:
籍贯:
属性:
身份:
职责:
四、全面认识罗汉大爷:
1、回顾:如何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这一课,我们可以如何把握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
3、罗汉大爷与骡子:
探讨一:快速浏览课文,尝试用几个短语概括罗汉大爷与骡子的故事,并分析罗汉大爷的性格。
护骡忠诚、隐忍、善良、坚韧、勤劳……
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结合课文及中国历史你认为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根是什么?(欣赏视频“铭记2008”)
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靠的就是磅礴正气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支撑就在于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的“脊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归纳成功刻画罗汉大爷形象地的因素。

2.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烽烟滚滚唱英雄:遥想陈胜当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是何等的响彻云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遥想岳飞当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慷慨雄壮……时间走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红高粱》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罗汉大爷。

二、教学过程:1.通过对课案的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莫言的基本情况以及《红高梁》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二、三节,作者一丝不苟地刻画了罗汉大爷,那么罗汉大爷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课前老师建议兴趣小组可以尝试表演文中的主要情节,通过置身情境感悟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表演?生表演师: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他们表演的什么情节?爱看不爱看?作为非专业的演员,同学们大方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情节,而且非常聪明地就地取材,拿我们的跳绳、书本做道具,为你们的勇敢、为你们的创新而鼓掌。

2.接下来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情景再现以及文本的细节,分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特点。

生讨论3分钟经过讨论,大家对罗汉的形象一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总结罗汉大爷形象:诚实忠厚屈从软弱倔强血性嫉恶如仇通过大家的分析,罗汉大爷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大家可以为罗汉大爷写几句话吗?左威:日寇侵华罪恶深,革命先辈献英魂,东北高密刘罗汉,世间可有第二人?日寇抢骡修公路,罗汉不忍身相护,殴打屈辱做劳工,世态炎凉心中怒。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8.《红高粱》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8.《红高粱》

《红高粱》家族叙事与革命叙事分析——《红高粱家族》整本书阅读探究一、《红高粱家族》整本书阅读实践概况高二下前半学期我们以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为基石,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师生从教材书目中选取并共同确定了五本名著来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分别是《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家族》。

每一本书由一个小组负责,采取小组成员主讲、课堂讨论、教师补充总结等教学形式。

学生主讲内容根据名著的特色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由小组和老师共同确定。

《红高粱家族》塑造了很多诸如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等富于生命气息和自由精神的人物形象;叙事则以“伏击战”为主线,大量穿插人物的人生故事;同时,小说极具创造性地发掘了“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等独特视角,使得叙事得以在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之间自由转换。

基于小说的以上特点,以及导读和欣赏并行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确定学生主讲的内容:一、梳理主线“伏击战”和插叙部分的情节,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基本的把握;二、着重分析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等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意义;三、探析小说的写作特色,包括语言、叙事视角等。

学生主讲设计课时为三课时。

学生主讲后,我主讲了一课时。

我的着眼点是教材中导读部分的空白同时也可能是学生无法理解之处。

教材导读部分写到:“《红高粱》和一般的战争小说和革命小说不同,它的重心不在战争的场面,或者克敌制胜的谋略,二是放在了对热烈奔放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歌颂上。

”这基本确定了小说的主题。

“服务于这样的主题,《红高粱》的语言也极富特色……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的文字都是极富刺激性的”,教材这样的表述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同时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但是接下来教材说到叙事视角的问题时却只是在叙事视角与语言特色之间建立联系,却没有试图让学生探究叙事视角对于主题的意义,或者更具体的,即,全知视角与限制性视角的自由转换使得《红高粱》的家族叙事和革命叙事别具一格,它们是如何促成“对热烈奔放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歌颂”的。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教学案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教学案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 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 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ù畜.养xù 2.监⎩⎪⎨⎪⎧ 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描写了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重点表现的是罗汉大爷从忍气吞声、沉默温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愤怒、仇恨的反抗者的故事。

节选后的情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述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述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3.嚼⎩⎪⎨⎪⎧ 嚼.东西ji áo 咀嚼.jué倒嚼.ji ào4.栅⎩⎪⎨⎪⎧ 栅.栏zh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1.⎩⎪⎨⎪⎧qi ū楸树铁qi āo锹qi ǎo 愀然 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 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 5.⎩⎪⎨⎪⎧ x ī淅沥清x ī晰 6.⎩⎪⎨⎪⎧ xu ān 喧闹寒xu ān 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2.祈求 乞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红高粱·罗汉大爷》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红高粱·罗汉大爷》教案人教版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掌握新历史小说兴起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历史小说的文化内涵。

3、了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莫言《红高粱》。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分析评价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教学重点:1.《红高粱》的人物形象;2.《红高粱》的叙事方法;3.精心设计“扩展”活动,感受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

4.了解何谓“新历史小说”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如何归纳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点?2.莫言的创作特色与新历史小说的关系?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参见幻灯二、注字音23.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

形容女子美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摇摇摆摆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吃里扒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

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4.辨用法(1)收集搜集①废旧公司__________废旧物品,大搞综合利用。

②为了了解敌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______________情报。

二者都有把东西集合起来的意思,但“收集”只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还有到处寻找、搜罗的过程,然后才聚集在一起。

(2)终身终生①婚姻是一个人的______________大事。

②为革命奋斗____________。

二者都指一辈子、一生,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终身”一般用于比较切身的事情。

“终生”一般用于事业。

(3)消失消逝消释①风筝离线之后,慢慢地________在天空里。

②随着时间的________,他受伤的心灵慢慢地平复了。

③经过中国从中调解,美国和朝鲜的猜疑________了。

[来源:Z*xx*]“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

“消逝”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强调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ù畜.养x ù2.监⎩⎪⎨⎪⎧ 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 3.嚼⎩⎪⎨⎪⎧嚼.东西ji áo咀嚼.jué倒嚼.ji ào4.栅⎩⎪⎨⎪⎧ 栅.栏zh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1.⎩⎪⎨⎪⎧ qi ū楸树铁qi āo锹qi ǎo 愀然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 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5.⎩⎪⎨⎪⎧ x ī淅沥清x ī晰6.⎩⎪⎨⎪⎧ xu ān 喧闹寒xu ān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乞求2.祈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

“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Array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

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红高粱》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本文通过对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但为了自己的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精神。

赏情节1.课文是怎样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明确]赏人物2.试分析罗汉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赏语言3.“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句中的“紫红圆圈”透出怎样的信息?[明确] 透出了罗汉大爷对东家的忠诚。

4.“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 十分疼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又回去救骡子作了铺垫。

5.“中年人把那盒烟装进监工口袋里。

监工好像全无觉察,哼了一声,用手掌压压口袋,转身走了。

”这里为什么不亮“中年人”的身份?[明确] 中年人救了罗汉大爷。

这位中年人是谁,设下了悬念。

6.“骡子暴怒地左旋右转,保护着自己的领地。

它们竟然认不出主人啦。

”这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 为下文罗汉大爷牺牲作了伏笔。

7.“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这些话有什么用意?[明确] 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

骡子成了汉奸、走狗、监工的代名词。

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赏技巧8.本文用什么样的手法开头?有何好处?[明确] 倒叙手法。

好处:借用老太太的口吻重新回顾那段如火的历史,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二是制造悬念,等待英雄们出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9.罗汉大爷的事迹与县志(县志是作者虚构的)的记载有出入,试分析文中设置县志这一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

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

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红高粱》中,日本人最终在“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残忍地杀害了“我罗汉爷爷”。

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直接被日军杀害的大概为3 500万人。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痛,另一方面中日民族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这一矛盾?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历史仇恨必须牢记。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

但像日本这样以灭亡中国为目标,采用极端野蛮、卑劣手段,对中国人民实行屠杀蹂躏的罪恶行径,却是旷古未闻,空前绝后。

忘记历史仇恨,就是数典忘祖,怎么对得起千千万万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冤魂?又怎么对得起无数惨遭日军蹂躏践踏的华夏姐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残渣余孽都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

对于日本近年来政坛频频的出现为侵略战争翻案、为战犯招魂的倒行逆施的做法,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观点二:必须反对将历史问题扩大化,盲目反日、排日的思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

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去处理中日关系。

从民族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不要把日本人民等同于日本军国主义。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要广结朋友,积极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另一方面,对于与中国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国家、民族要学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互利双赢,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这才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公民的成熟心态。

(对应学生用书P94)文学史评《红高粱》传统的小说制作都有一定的路数,其中一条就是对某些固定主题和模式的重复。

因而,在对小说的分类中,人们往往用爱情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等专用术语来确定小说的性质。

这种情形意味着小说创作总是在重复过去同类性质小说的模式,并由此花样翻新,讲述着本质相似内容不同的故事,从深层意义上说,创作就是一种变相的复制。

《红高粱》的文本设计也是从复制开始的。

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我爷爷余占鳌带着他的人马去打日本鬼子”。

这个故事模式已为所有的中国读者熟知,因为多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类似的小说和电影。

在写法上,《红高粱》似乎也试图遵循传统的创作原则。

首先,传统小说创作原则强调故事性,讲究悬念设计。

莫言则在小说一开头就写道:“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14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14岁的小孩、传奇英雄、伏击汽车队,这简洁的概括性交代,已足以引起读者对战斗故事的兴趣,并同时可能推想出少年英雄的出色表现、英雄司令的出奇制胜等等动人的情节。

其次,传统小说强调真实。

一是通过叙述状态的真实感来抹去小说本身固有的“回忆性”所带来的不真实感,二是通过加强细节真实造成一种可感的如在目前的阅读效果。

《红高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

首先,它将事实上迟于小说的故事用一种正在进行的语态表现出来,并让“我父亲”以亲历者的姿态去目击它,感受它。

由此也将过时的故事转化为读者感觉中的现时情景。

其次,细节真实被高度重视。

细节几乎成了表达的主要内容。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类似的细节是《红高粱》细节描写的基本情态。

这种对人物近距离的观察无疑也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调情,在这里喝高粱酒打日本鬼子。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

当读者领略到其中豪侠的和风流的故事后,还会将这个背景看成是理想的乐园,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

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选自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接受美学与文本解读》,载《文学新思维》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红高粱》中的人物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我爷爷“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他虽然鲁莽但是真诚,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粗犷中藏着细腻,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男子汉形象成了一种新的标志。

他为母亲的不贞而杀了母亲的和尚情人,说明他有强烈的道德观,他为爱情而杀单家父子,又矛盾地表现出他挣脱道德束缚、自私自利的一面:“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激烈的陈词体现了他豪气万丈的爽直;面对亲叔叔余大牙奸污玲子姑娘的事实时他下意识地包庇行为说明他受着血亲的牵绊,亦有着难以割舍的人情包袱;“滚你娘的,一个学生娃娃,也想管辖老子”,突出了他性格上的暴躁易怒和自我;“冷麻子要是敢耍弄咱,我就去把他的脑袋揪下来!”是他刚硬、血气的一面;面对敌人时的安抚人心、静待时机表现出他冷静、足智多谋的一面;他对邻村人趁火打劫又见死不救的行径大加痛骂和拳脚相向,一方面说明他性格的暴烈,更说明了他的疾恶如仇;看到大屠杀后的尸横遍野,“那副绿锈斑斑、丧失了人的表情的青铜面孔”,表现出他对丧失了乡亲的沉痛哀伤;他在求张辛一为父亲看诊时的悲楚、绝望和希望的交错,揭示出他传承香火的传统思想。

这样一个多面化性格的人物显然具有扁平型人物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我奶奶奶奶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

她出嫁时渴望“枕在男人强壮的手臂上”,表现出她对美、对力量的追求;她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是她对世俗的挑战、对自我的解放和对爱情的追求;她在敌人面前的装疯卖傻是她机智的一面;她劝爷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言语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敏锐的政治目光;罗汉大爷被抓后,她“伫立”“凝视”“扑地跪倒”“磕头”“掬酒”等一系列的行为里有着果决和愧疚的矛盾心理;她送十四岁的豆官上战场伏击敌人,是她痛恨敌人、大义豪气的一面;她在余占鳌试豆官的胆时脸色由“苍白”而“更加苍白”,描绘出一个为人母者对子女的柔软关爱;她死前的幻想与现实的混沌交错,表现了她对生的眷恋和对情人、儿子的不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