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
权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
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
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
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
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
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
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
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要点一、三国鼎立 1.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二、西晋的短期统一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1.东晋的偏安与灭亡 2.南朝的兴替四、十六国、北朝的分
裂与统一 1.十六国 2.北朝 3.北魏统一北方 4.北周
武帝改革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讲授本课具体内
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让学生明确: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攻杀,这种混战局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后,局势逐渐明朗。教师在做好教学铺垫后,即可从官渡之战入手,及时转入讲授新课。三、关于“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以后局势的发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形势,是本目内容的基本框架。曹
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虽然他还控制着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无力重振霸业,不久死去。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占领和控制了除关陇、辽东等地区以外的北方广大地区,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充军队,同时延揽英才。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
赤壁之战是促成“天下三分”的决定性战役。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
曹军“不习水战”。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其二,疾疫困扰。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曹操急于囊括荆州与江东地区,冒进南征。曹军的后方也很不稳定,西北关陇地区马超、韩腾等拥有重兵,曹操尚有后顾之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相比之下,刘备在荆州屯驻七八年间善于收揽民心,声望较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父孙坚,兄孙策,至孙权当政),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统治比较稳固;孙刘联合抗曹,又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发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巩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则跨有荆、益。“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天下三分大势已定。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在
本目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国时代: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四、关于“西晋的短期
统一” 在讲授本目内容时,教师应讲清:晋武帝死后,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复杂,西晋王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永嘉之乱以后不久西晋的统治就结束了。当初,西晋武
帝错误地认为曹魏覆亡的原因是无宗室作为藩辅,“本根无所庇荫”,于是分封皇族子侄为王,并让他们掌握军政实权。而他的继承者惠帝又是一个白痴,“朝廷咸知不堪政事”,以致“机权失于上,祸乱作于下”,皇族八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掀起了一场剧烈的争斗、厮杀。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达16年之久,战场从洛阳、长安伸展到黄河
南北,破坏性极大,经济刚刚有所发展的北方又遭受到一场浩劫。在凶残的厮杀中,西晋统治秩序完全被打乱,“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