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图论

离散数学——图论


提示:反证法。
设有两个连通分支,这两个分支至多是完 全图。由此得到图中点与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8.3欧拉图

欧拉图产生的背景就是前面的七桥问题。

定义:图G的回路,若它通过G中的每条边一 次,这样的回路称为欧拉回路。具有欧拉回 路的图称为欧拉图。
定义欧拉通路:通过图G中每条边一次的通 路(非回路)称为欧拉通路。


基本通路:通路中没有重复的点。
简单回路和基本回路。

基本通路一定是简单通路,但反之简单通路 不一定是基本通路。基本回路必是简单回路。

定理:一个有向(n,m)图中任何基本通路长 度≤n-1。任何基本回路的长度≤n。 任一通路中如果删去所有回路,必得基本通 路。 任一回路中如删去其中间的所有回路,必得 基本回路。

例1:教材121页。
结点次数

引出次数:有向图中以结点v为起点的边的条数称为 v的引出次数,记 deg(v) 引入次数:有向图中以结点v为终点的边的条数称为 v的引出次数,记 deg(v)


结点次数:有向图中引出次数和引入次数之和称为 结点次数;无向图中与结点v相关联的边的条数称为 V的次数。统一为记deg(v)。
图论的发展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是图论发展的第一阶 段。 第二阶段大体是从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主 要研究一些游戏问题:迷宫问题、博弈问题、 棋盘上马的行走线路问题。


一些图论中的著名问题如四色问题(1852年)和哈密 尔顿环游世界问题(1856年)也大量出现。同时出现 了以图为工具去解决其它领域中一些问题的成果。

有向连通图

图论

图论

第五章图与网络模型及方法§1 概论图论起源于18 世纪。

第一篇图论论文是瑞士数学家欧拉于1736 年发表的“哥尼斯堡的七座桥”。

1847 年,克希霍夫为了给出电网络方程而引进了“树”的概念。

1857 年,凯莱在计数烷C n H2n+2 的同分异构物时,也发现了“树”。

哈密尔顿于1859 年提出“周游世界”游戏,用图论的术语,就是如何找出一个连通图中的生成圈、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图论研究和应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物理、化学、通讯科学、建筑学、运筹学,生物遗传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

图论中所谓的“图”是指某类具体事物和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果我们用点表示这些具体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段(直的或曲的)表示两个事物的特定的联系,就得到了描述这个“图”的几何形象。

图论为任何一个包含了一种二元关系的离散系统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借助于图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该模型求解。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哥尼斯堡有七座桥将普莱格尔河中的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联结起来,问题是要从这四块陆地中的任何一块开始通过每一座桥正好一次,再回到起点。

图 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试验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该城居民的任何尝试均未成功。

欧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他将每一块陆地用一个点来代替,将每一座桥用连接相应两点的一条线来代替,从而得到一个有四个“点”,七条“线”的“图”。

问题成为从任一点出发一笔画出七条线再回到起点。

欧拉考察了一般一笔画的结构特点,给出了一笔画的一个判定法则:这个图是连通的,且每个点都与偶数线相关联,将这个判定法则应用于七桥问题,得到了“不可能走通”的结果,不但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开创了图论研究的先河。

图与网络是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中的一个经典和重要的分支,所研究的问题涉及经济管理、工业工程、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等诸多领域。

第1章图论简介

第1章图论简介

6.基本的网络优化问题
基本的网络优化问题有:最短路径问题、最小生成树问 题、最大流问题和最小费用问题.图论作为数学的一个 分支,已经有有效的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当中 的有些问题也可以建立线性规划的模型,但有时若变量 特别多,约束也特别多,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解效率不 高甚至不能在可忍受的时间内解决.而根据这些问题的 特点,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去求解可能会非常有效.例 如,在1978年,美国财政部的税务分析部门在对卡特尔 税制改革做评估的过程中,就有一个100,000个约束以 上,25,000,000个变量的问题,若用普通的线性规划求 解,预计要花7个月的时间.他们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 将其分解成6个子问题,利用特殊的网络计算机程序,花 了大约7个小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其他一些常见关系:
LA={<x,y>∣x,y Ax≤y},此处AR. DB={<x,y>∣x,y Ax整除y},此处BZ*.
R= {<x,y>∣x,y Fxy},此处F是集合簇.
例1.8.设A={1,2,3,4},下面定义的R都是A上的关系,试用列举法 表示R.(1)R={<x,y>∣x是y的倍数};(2)R={<x,y>∣(x-y)2A}; 1.3.二元关系的表示方法:给出一个关系的方法有三种:集合表达 式,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例1.5就是用集合表达式. 1. 关 系 矩 阵 表 示 法 : 设给定集合 A={a1 , a2 , … , an} ,集合 B={b1 , b2 , … , bm} , R 为从 A 到 B 的一个二元关系,构造一个 n×m矩阵。用集合A的元素标注矩阵的行,用集合B的元素标注 矩阵的列,对于a∈A和b∈B,若 <a ,b>∈R,则在行 a 和列 b 交 叉处标1,否则标0。这样得到的矩阵称为R的关系矩阵。

图论的起源

图论的起源

莱昂哈德· 欧拉
如何才能在所有桥都恰巧只走一遍的前提下,回到原出发点?
桥所连接的地区 视为点 A A
C
C D B B
D
每一座桥视为一 条线
求从图中任一点出发,通过每条边一次,最后回到起点。
如果通奇数座桥的地方不止两个,那麽 满足要求的路线便不存在了。
如果只有两个地方通奇数座桥,则可从 其中一地出发可找到经过所有桥的路线。 若没有一个地方通奇数座桥,则从任何 一地出发,所求的isberg七桥问题(Euler问题)
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是图论中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是基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位于当时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今日俄罗斯加里 宁格勒)有一条河,河中心有两个小岛。小岛 与河的两岸有七条桥连接。如何才能在所有 桥都恰巧只走一遍的前提下,回到原出发点?
如何才能在所有桥都恰巧只走一遍的前提下,回到原出发点?
图论的起源
图论诞生和孕育于民间游戏。 创生:1736年 瑞士数学家欧拉——图论之父; 进展:1936年,匈牙利数学家寇尼希(Konig)发 表名著 《有限图和无限图理论》 1930年,波兰数学家库拉托父斯基 (Kulatowsky)证明了平面图可以画在平面上。 其后,图论在现代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 技术、优化管理等领域有大用而得以大力发 展
不少数学家都尝试去解析这个事例。而 这些解析,最后发展成为了数学中的图论。 莱昂哈德· 欧拉(Leonhard Euler)在1736 年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证明这种方法并 不存在。他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发表了图论史 上第一篇重要文献。欧拉把实际的抽象问题 简化为平面上的点与线组合,每一座桥视为 一条线,桥所连接的地区视为点。这样若从 某点出发后最后再回到这点,则这一点的线 数必须是偶数。

离散数学——图论

离散数学——图论

2021/10/10
1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 把四块陆地用点来表示,桥用点与点连线表 示。
2021/10/10
12
❖ 欧拉将问题转化为:任何一点出发,是否存在通过 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又回到出发点的路?欧拉的结 论是不存在这样的路。显然,问题的结果并不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欧拉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步骤,即抽 象为图的形式来分析这个问题 。
2021/10/10
2
图论的发展
❖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是图论发展的第一阶 段。
❖ 第二阶段大体是从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主 要研究一些游戏问题:迷宫问题、博弈问题、 棋盘上马的行走线路问题。
2021/10/10
3
❖ 一些图论中的著名问题如四色问题(1852年)和哈密 尔顿环游世界问题(1856年)也大量出现。同时出现 了以图为工具去解决其它领域中一些问题的成果。
❖ P(G)表示连通分支的个数。连通图的连通 分支只有一个。
2021/10/10
40
练习题---图的连通性问题
❖ 1.若图G是不连通的,则补图是连通的。 ❖ 提示:直接证法。
根据图的不连通,假设至少有两个连通分 支;任取G中两点,证明这两点是可达的。
2021/10/10
41
❖ 2.设G是有n个结点的简单图,且 |E|>(n-1)(n-2)/2,则G是连通图。
❖ 例子
2021/10/10
29
多重图与带权图
❖ 定义多重图:包含多重边的图。 ❖ 定义简单图:不包含多重边的图。 ❖ 定义有权图:具有有权边的图。 ❖ 定义无权图:无有权边的图。
2021/10/10
30

图论

图论

Graphs/图论
二、 图的术语/Graph Terminology 定义 相邻和关联: 在无向图G中,若e=(a,b) ∈E, 则称a与b相邻/adjacent,或边e关联a、b /incident或联结a、b/connect。a、b称为边e 的端点或结束顶点/endpoint. 在有向图G中,若e=(a,b)∈E,即 箭头由a到b,称a相邻到b,或a关联或联 结b。a称为e的起点/initial vertex,b称为e的 终点/terminal or end vertex。
v V
d(v)= d(v)+ d(v)= 2m
d(v)=2m- d(v)
vV2 vV1 vV2
vV1 vV2
d(v)是偶数,从而 d(v)也为偶数,
vV1
即奇数顶点的个数必为偶数,得结论成立.
8/7/2016 9:51 PM Discrete Math. , QingTai Wu 20
A
C
D
图1
8/7/2016 9:51 PM
B
2
Discrete Math. , QingTai Wu
图论的产生与发展史概述
Graphs/图论
当时那里的居民热衷于一个难题:一个散步者能否 从河岸或小岛出发,通过每一座桥,而且仅仅通过 一次回到原地?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谁都愿意试一 试,但谁也回答不出来。 欧拉是一个数学家,头脑比较冷静。千百人的失 败使他猜想,也许了样的走法根本不存在。1736年, 欧拉证明了他的猜想,并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作了一次 报告。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没有解,欧拉将每一块陆地用 一个点来代表,将每一座桥用联结相应的两个点的一 条线来代替,从而得到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一个 “图”。于是七桥问题就变成了如下的一笔画问题: 能否笔不离开纸,把图2的“图”一笔画成,使每条 8/7/2016 9:51 PM Discrete Math. , QingTai Wu 3 线只画一次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基本概念

为弧的始结点(Initial Vertex), 称为弧的终结点(Terminal Vertex), 统称为的端点
(Endpoint)。
5
无向图 & 有向图
• 【定义】在图G中,
①如果每条边都是有向边, 该图G称为有向图(Directed Graph)
②若每条边都是无向边, 该图G称为无向图(Undirected Graph)
(Edge);
③称为关联函数, 是从E到V中的有序对或无序对的映射。

若边∈E与无序结点对(, )相联系, 则()=(, ), 这时边称为无向边, 有时简称为边;

若边∈E与有序结点对<, >相联系, 则()=<, >, 此时边称为有向边或弧(Arc), 称
③如果有些边是有向边, 另一些边是无向边, 图G称为混合图(Mixed Graph)
• 【定义】一个有向图中, 如果将每条有向边都改为无向边, 便得到该有向图的
底图(Underlying Undirected Graph)或基础图。
6
图的表示
• 一个图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方法与二元关系的表示法相同。
多重图(Multiple Graph): 含有平行边的图;
•Leabharlann 线 图: 非多重图称为线图;•
简单图(Simple Graph): 不含平行边和自回环的图。
简单图是一
个非常重要
的概念
13
图的分类(续)
• 3.按G的边有序, 无序分为有向图, 无向图和混合图。
• 有向图(Directed Graph): 每条边都是有向边的图称为有向图
图的基本概念
图论的前世今生
• 1736年,欧拉(L.Eular)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图论的论文,解决了哥尼斯

图论

图论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 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 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 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 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 但后来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 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 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 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 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 的书面证明方法。
在拓扑学的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著名而且重要的关于多 面体的定理也和欧拉有关。这个定理内容是:如果一个凸 多面体的顶点数是v、棱数是e、面数是f,那么它们总有 这样的关系:f+v-e=2。 根据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 只存在五种正多面体。它们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 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859年,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发明了一种游戏:用一个规则 的实心十二面体,它的20个顶点标出世界著名的20个城市, 要求游戏者找一条沿着各边通过每个顶点刚好一次的闭回 路,即「绕行世界」。 用图论的语言来说,游戏的目的是在十二面体的图中找出 一个生成圈。这个问题后来就叫做哈密顿问题。由於运筹 学、计算机科学和编码理论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化为哈密 顿问题,从而引起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在图论的历史中,还有一个最著名的问题——四色猜想。 这个猜想说,在一个平面或球面上的任何地图能够只用四 种颜色来着色,使得没有两个相邻的国家有相同的颜色。 每个国家必须由一个单连通域构成,而两个共点。

《图论的介绍》课件

《图论的介绍》课件
添加副标题
图论的介绍
汇报人: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hree
图论的应用领域
PART Two
图论的基本概念
PART Four
图论的基本问题
PART Five
图论的算法和数据 结构
PART Six
图论的扩展知识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图论的基本概念
图论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欧拉提出“七桥问题”,开启了图论的先河
匹配问题
匹配问题定义:在图论中,匹配问 题是指在图中找到一组边,使得每 个顶点恰好有一条边。
最小匹配问题:在图中找到一组边, 使得边的数量最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最大匹配问题:在图中找到一组边, 使得边的数量最多。
完美匹配问题:在图中找到一组边, 使得每个顶点恰好有一条边,并且 边的数量最多。
图论的扩展知识
欧拉路径和欧拉回路
欧拉路径:通过图中所有边且仅通过一次的路径
欧拉回路:通过图中所有边且仅通过一次的回路
欧拉定理:一个无向图存在欧拉回路当且仅当每个顶点的度数都是偶数
应用:欧拉路径和欧拉回路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电路设计、网络 拓扑、图论算法等
哈密顿路径和哈密顿回路
应用
生物技术:图 论在生物工程、 生物制造和生 物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图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应用领域:图 论在计算机科 学、物理学、 生物学等领域 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
研究方向:图 论在算法设计、 网络优化、数 据挖掘等领域 的研究不断深

技术发展:图 论与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等技 术的结合越来

图论

图论

第7章 图论图论是建立和处理离散型数学模型的重要数学工具,它已发展成具有广泛应用的一个数学分支。

图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一些数学游戏的难题研究。

173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L.Eluer )发表了关于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一篇文章,标志着图论的正式诞生。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图论问题大量出现,如汉密尔顿图问题、四色猜想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图论的发展。

1847年,克希霍夫(Kirchhoff )用图论分析电网络,这是图论最早应用于工程科学的一个例子。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交通网络问题,运输的优化问题,社会学中某类关系的研究,都可以用图论进行研究和处理。

图论在计算机领域中,诸如算法、语言、数据库、网络理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本章主要介绍图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一些典型应用。

7.1 图的基本概念7.1.1 图的基本概念1.图的定义图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交通运输图、旅游图、流程图等。

此处我们只考虑由点和线所组成的图。

这种图能够描述现实世界的很多事情。

例如,用点表示球队,两队之间的连线代表二者之间进行比赛,这样,各支球队的比赛情况就可以用一个图清楚地表示出来。

到底什么是图呢?可用一句话概括:图是用点和线来刻划离散事物集合中的每对事物间以某种方式相联系的数学模型。

因为上述描述太过于抽象,难于理解,因此下面给出图作为代数结构的一个定义。

定义7.1.1 一个图(Graph )是一个三元组〈)(G V ,)(G E ,G ϕ〉,其中)(G V 是一个非空的节点集合,)(G E 是有限的边集合,G ϕ是从边集合E 到点集合V 中的有序偶或无序偶的映射。

例7.1.1 图G =〈)(G V ,)(G E ,G ϕ〉,其中)(G V =},,,{d c b a ,)(G E =},,,,,{654321e e e e e e ,),()(1b a e G =ϕ,),()(2c a e G =ϕ,),()(3d b e G =ϕ,),()(4c b e G =ϕ,),()(5c d e G =ϕ,),()(6d a e G =ϕ。

离散数学第讲7

离散数学第讲7

无向图 <V,E> (2) 若|V(G)| 、|E(G)|均为有限数,则称G为有限图。
一个 为A与B的无序积,记作A&B.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
,记作G, 其中
1 , vi可达vj
第十四章 图的(基1本)概念V≠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
第十四章 图的基本概念
第十四章 图的(基2本)概念E称为边集,它是无序积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称为
所有边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基本回路或者初级 则V1∪ V2 =V, V1∩V2= φ,由握手定理知
若回路中的所有边e1,e2,…,ek互不相同,则称此回路为简单回路或一条闭迹;
回路、圈。 26 设有向图D=<V,E>中无环, V={v1,v2,…,vn}, E={e1,e2,…,em}, 令aij(1)为顶点vi与邻接到顶点vj边的条数,称(aij(1))n×n为D的邻接矩
第十四章 图的基本概念
例14.1 画出下列 图形。
v1。
。v2
(1) G=<V,E>,其中
V={v1,v2,v3,v4,v5},
v3

(1)
E={(v1,v1), (v1,v2), (v2,v3),
v4 。
。v5
(v2,v3), (v1,v5),
(v2,v5), (v4,v5)}。
(2) D=<V,E>,其中
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问G中至少有多少个顶点?
第十四章 图的基本概念
定义14.5完全图
1. 设G=<V,E>为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无向简单图,如 果G中任一个结点都与其余n-1个结点相邻接,则称 G为无向完全图,简称G为完全图,记为Kn。

图论的起源和发展

图论的起源和发展

图论的起源和发展班级09计本<3> 姓名吴宏学号0904013012摘要:图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 图论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引言:图论是数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它以图为研究对象。

图论中的图是有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来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

图论本身是应用数学的一部分,因此,历史上图论曾经被好多位数学家各自独立的建立过。

关于图论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欧拉1736年的论文中,他所考虑的原始问题有很强的实际背景。

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欧拉只用了一步就证明了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

图的染色问题一直是图论研究的焦点问题。

数学家赫伍德成功地运用肯普的方法证明了五色定理,即一张地图能够用五种或者更少的颜色染色。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黑肯和阿佩尔,经过四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

正是上述那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的游戏的抽象与论证的方法,开创了图论科学的研究。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

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汉密尔顿爵士请教。

汉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

但直到1865年汉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

图论发展史

图论发展史
图论相关的交叉研究代数图论拓扑图论化学图论算法图论随机图论以往数学家习惯将纯数学应用于其它学科gowers将图论和组合数学中的ramsey理论应用于泛函分析的研究获得了1998年的fields
CH 1 图的基本概念
§1 图论发展史
图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网络设计、计算 机科学、信息科学、密码学、DNA的基因谱的确定和计数、工业 生产和企业管理中的优化方法等都广泛的应用了图论及其算法。
首先我们通过图的发展过程来了解一下图论所研究的内容。 图论起源于1736年的一个游戏----哥尼斯城堡七桥问题。
a
1
返回 结束
七桥问题
C
A
D
B
转化
Euler 1736年
包含两个要素:对象(陆 地)及对象间的二元关系 (是否有桥连接)
C
A
D
B 图论中讨论的图
问题:是否能从四块陆地中 的任一块开始,通过每座桥 恰好一次再回到起点?
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
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
世界。
然而,真正数学上的严格证明仍然没有得到!
数学家仍为此努力,并由此产生了多个不同的图论
分支。
a
5
问题二:Hamilton问题
Hamilton问题源于1856年,英国数学家Hamilton设计了一个名为 周游世界的游戏:他用一个正十二面体的二十个端点表示世界上的二 十座大城市(见图),提出的问题是要求游戏者找一条沿着十二面体 的棱通过每个端点恰好一次的行走路线。反映到图论上就是判断一个 给定的图是否存在一条含所有顶点的回路。
转化 是否能从任意一个顶点开 始,通过每条边恰好一次 再回到起点?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

当时的图论问题是盛行的迷宫问题和游戏问题。

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著名数学家L.Euler于1736年解决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Konigsberg Seven Bridges Problem)。

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位于普雷格尔(Pregel)河的两岸,河中有一个岛,于是城市被河的分支和岛分成了四个部分,各部分通过7座桥彼此相通。

如同德国其他城市的居民一样,该城的居民喜欢在星期日绕城散步。

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四部分陆地任一块出发,按什么样的路线能做到每座桥经过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出发点。

这就是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看起来不复杂,因此立刻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但是实际上很难解决。

瑞士数学家(Leonhard Euler)在1736年发表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文章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图论历史上的第一篇论文,Euler也因此被誉为图论之父。

欧拉把七桥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一笔画问题,并给出一笔画问题的判别准则,从而判定七桥问题不存在解。

Euler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将四块陆地表示成四个点,桥看成是对应结点之间的连线,则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变成了:从A,B,C,D任一点出发,通过每边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原出发点的路线(回路)是否存在?Euler证明这样的回路是不存在的。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1936年。

图论主要研究一些游戏问题:迷宫问题、博弈问题、棋盘上马的行走线路问题。

一些图论中的著名问题如四色问题(1852年)和Hamilton环游世界问题(1856年)也大量出现。

同时出现了以图为工具去解决其它领域中一些问题的成果。

1847年德国的克希霍夫(G.R.Kirchoff)将树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的电网络方程组的研究。

1857年英国的凯莱(A.Cayley)也独立地提出了树的概念,并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中。

图论简介

图论简介

关于有 n 结点 m 边的(n,m)图度的定理
• 定理1-1 令 v1,…,vn为图的所有结点,则 i=1n deg(vi)=2m. (1) 定理1-2 任何图中度为奇数的结点必பைடு நூலகம்偶数个.
图的同构
定义:对给定两个图 G=V,E,G=V,E,若存在 双射 f:VV 使对任意a,bV, (a,b)E (f(a),f(b))E,并且(a,b)与 (f(a),f(b))有相同重数,则称 G 与 G同构,记 为 GG. 注:① 两图同构是相互的: GG GG. ② 两图同构时不仅结点之间要有一一对应关系, 而且要求这种对应关系保持结点间的邻接关系. 对有向图同构还要求保持边的方向. ③ 寻求判断图同构的简单有效方法仍是图论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
无向图 G 能否一笔画的问题等价于 G 是 否有一条Euler路径(回路)的问题
a
1 b 2 3 9 6 4 5 8 7
若图只有两个奇结点,则任何Euler路径必 从其中一点开始到另一点结束.利用这条规律, 先在此2奇点之间加条边使之变成Euler图并画 出一条Euler回路,然后再去掉所加的边即得一 条Euler路径.
同构图举例
4 2 1 a c 3 1 2 3
G
4 a 5 d 6
H H’
b
G’
d b
f c e
G G’ 1a,2b,3c, 4d
H H’ 1a,2b,3c, 4d,5e,6f
非同构图举例
存在结点数及每个结点对应度都相等的两个图 仍然不同构的情况.; 如下:(注意:两个4度点 或邻接或不相邻接)
图的定义与记号
• 图G是一个二重组:G=V,E,其中V是非空有限集 合,它的元素称为结点或顶点, E 也是(可空)有 限集合,它的元素称为边. • 图G的边e是一个结点二重组:a,b,a,bV,e可 以是有序的,称为有向边,简称为弧,a称为弧e 的始点,b称为e的终点; e也可以是无序的,称 为无向边.e=a,b时,称e与a,b关联,或a,b与e 关联,或a与b相邻接;关联于同一顶点的一条边 称为自回路或环. • 每条边都是无向边的图称为无向图;每条边都 是有向边的图称为有向图;我们仅讨论无向图 和有向图.

图论的初步知识

图论的初步知识

树支:组成树的支路。 树支数 nt n 1
连支:其余的支路。 连支 数 l b nt b n 1
第9页/共13页
X
2. 图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树支电压,连支电流
树支集合 2,5,6 连支集合 1,3,4
1

2② 3

5
4
6

2.9 基本回路:只含有一条连支的回路。

1,6,5,2 3,6,5 4,2,5



1
3
2
1 2
1
3
② 4③ 5 ④ ② 4 ③5 ④ ② 4③ 5 ④
图G
子图 G1
子 G2

第8页/共13页
X
2. 图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8 树(tree-T) :树是连通图G的一个连通子图;包含
图G的所有的节点;不包含任何回路。



1
3
2
1
3
2
1
② 4③5 ④ ②

4
5
④②
③④
图G
T1
T2
2.1 拓扑(topology):几何或联接性质。
2.2 图(Graph):电路(网络)的图由支路(线段)和节 点(点)组成,用G表示。每一支路代表一个电路元件 或一些电路元件的某种组合,每一支路都连接在图中 的两个节点之间。
标准支 ①
②①

路组合
i
u
第4页/共13页
X
2. 图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5页/共13页
X
2. 图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4 路径(path):从图G的某一节点出发,沿着一些支

浅析图论的起源及应用

浅析图论的起源及应用

浅析图论的起源及应用摘要: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且是自动化、化学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数学建模中的重要工具。

其中图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对其起源到应用进行浅谈。

关键字: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结构;图论一、图论的起源哥尼斯堡七桥是古老的数学游戏和趣题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普鲁士的古城哥尼斯堡(哲学家康德的故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普瑞格尔河正好从市中心流过,河中心有两座小岛,岛和两岸之间建筑有七座古桥。

欧拉发现当地居民有一项消遣活动,就是试图每座桥恰好走过一遍并回到原出发点,但从来没人成功过。

首先能想到的证明方法是把走七座桥的走法都列出来,一个一个的试验,但七座桥的所有走法共用7!=5040种,逐一试验将是很大的工作量。

欧拉欧拉把两座岛和河两岸抽象成顶点,每一座桥抽象成连接顶点的一条边,假设每座桥都恰好走过一次(如图1)。

那么对于A、B、C、D四个顶点中的每一个顶点,需要从某条边进入,同时从另一条边离开。

这样问题就简洁明了多了。

欧拉想那么多人都失败了是不是这个问题本来就无解。

欧拉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最终欧拉考虑了一笔画图像的结构特征:进入和离开顶点的次数是相同的,即每个顶点有多少条进入的边,就有多少条出去的边,也就是说,每个顶点相连的边是成对出现的,即每个顶点的相连边的数量必须是偶数。

七桥问题的几何图中,A、B、D三点分别与三条线相连,C点与5条线相连,连线都是奇数条,因此欧拉断定: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此题无解。

这不仅标志着图论的诞生,更是后来拓扑学的先声。

图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二、图论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图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关于图论出现的大量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地图染色的四色问题和和“周游世界”发展来的哈密顿问题。

离散数学论文 在1900年以前图论的起源和发展

离散数学论文  在1900年以前图论的起源和发展

在1900年以前图论的起源和发展图论是组合数学的—个分支,与其他的数学分支,如群论、矩阵论、概率论、拓扑学、数值分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论中以图为研究对象,图形中我们用点表示对象,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个包含了某种二元关系的系统都可以用图形来模拟,而且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由于我们感兴趣的是两对象之间是否有某种特定关系,所以图形中两点间连接与否尤为重要,而图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连接线的曲直长短则无关紧要。

一、图论的起源图论是一个古老的但又十分活跃的数学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均有很多应用。

近年来它受计算机科学蓬勃发展的刺激,发展极其迅速。

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已渗透到诸如语言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电讯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的其它分支中。

1736年是图论的历史元年。

这一年,欧拉研究了哥尼斯堡城的七桥问题,发表了图论的首篇论文。

欧拉也因此被称为图论之父。

古老而美丽的哥尼斯堡城濒临蓝色的波罗的海,是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的出生地,城中有一条普莱格尔河,河的两条支流在这里汇合,然后横穿全城,流入大海。

河水把城市分成4块,于是,人们建造了7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哥尼斯堡城连成一体,如图1.1(a)所示。

早在18世纪,这些形态各异的小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游人在陶醉于美丽风光的同时,不知不觉间,脚下的桥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

谁能够从两岸A,B或两个小岛C,D中任一个地方出发一次走遍所有的7座桥,而且每座桥都只通过一次?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谁都乐意用这个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力。

可是,谁也没有找到一条这样的路线。

这个问题极大的刺激了德意志人的好奇心,许多人热衷于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始终未能成功。

“七桥问题”难住了哥尼斯堡城的所有居民。

哥尼斯堡城也因“七桥问题”而出了名。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

问题看来不复杂,但谁也解决不了,也说不出其所以然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34摘要:图论是数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欧拉只用了一步就证明了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

图的染色问题一直是图论研究的焦点问题。

数学家赫伍德(Hedwood)成功地运用肯普的方法证明了五色定理,即一张地图能够用五种或者更少的颜色染色。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黑肯(W.Haken)和阿佩尔(Appel),经过四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

正是上述那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的游戏的抽象与论证的方法,开创了图论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团论;染色体;四色猜想图论是组合数学的—个分支,与其他的数学分支,如群论、矩阵论、概率论、拓扑学、数值分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参见文献[1])。

图论中以图为研究对象,图形中我们用点表示对象,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个包含了某种二元关系的系统都可以用图形来模拟,而且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由于我们感兴趣的是两对象之间是否有某种特定关系,所以图形中两点间连接与否尤为重要,而图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连接线的曲直长短则无关紧要。

20世纪后,图论的应用渗透到许多其他学科领域。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图论的发展,使图论成为数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

一、图论的起源图论是一个古老的但又十分活跃的数学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均有很多应用。

近年来它受计算机科学蓬勃发展的刺激,发展极其迅速。

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已渗透到诸如语言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电讯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的其它分支中。

1736年是图论的历史元年。

这一年,欧拉(L•Euler)研究了哥尼斯堡城(Königsberg)的七桥问题,发表了图论的首篇论文。

欧拉也因此被称为图论之父。

古老而美丽的哥尼斯堡城濒临蓝色的波罗的海,是著名的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出生地,城中有一条普莱格尔(Pregel)河,河的两条支流在这里汇合,然后横穿全城,流入大海。

河水把城市分成4块,于是,人们建造了7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哥尼斯堡城连成一体,如图1.1(a)所示。

早在18世纪,这些形态各异的小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游人在陶醉于美丽风光的同时,不知不觉间,脚下的桥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

谁能够从两岸A,B或两个小岛C,D中任一个地方出发一次走遍所有的7座桥,而且每座桥都只通过一次?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谁都乐意用这个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力。

可是,谁也没有找到一条这样的路线。

这个问题极大的刺激了德意志人的好奇心,许多人热衷于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始终未能成功。

“七桥问题” 难住了哥尼斯堡城的所有居民。

哥尼斯堡城也因“七桥问题” 而出了名。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

问题看来不复杂,但谁也解决不了,也说不出其所以然来。

1736年,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将上述四块陆地与七座桥间的关系用一个抽象图形来描述(见图1.1(b)),其中A、B、C、D分别用四个点来表示,而陆地之间有桥相连者则用连接两个点的连线来表示,这样,上述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变成了由点和边所组成的如下问题:试求从图中的任一点出发,通过每条边一次,最后返回到该点,这样的路径是否存在?于是问题就变得简洁明了多了,同时也更一般、更深刻。

这样一来,七桥问题就转变为图论中的一个一笔画问题。

即能不能一笔不重复的画出图1.1(b)中的这个图形。

原先人们是要求找出一条不重复的路线,欧拉想,成千上万的人都失败了,这样的路线也许根本不存在。

于是,欧拉接下来着手判断:这样不重复的路线究竟存不存在?由于这么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欧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最后,欧拉认真考虑了一笔画图形的结构特征。

欧拉发现,凡是能用一笔画成的图形,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每当用笔画一条线进入中间的一个点时,还必须画一条线离开这个点。

否则,整个图形就不可能用一笔画出。

也就是说,单独考察图中的任何一点(起点和终点除外),这个点都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如果起点与终点重合,那么,连这个点也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

在七桥问题的几何图中,A、B、D三点分别与3条线相连,C 点与5条线相连。

连线都是奇数条。

因此,欧拉断定: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天才的欧拉只用了一步就证明了这个难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图论的威力有多么的强大!欧拉对七桥问题的研究,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

1750年,欧拉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的现象。

欧拉得到了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多面体欧拉公式”。

正4面体有4个顶点、6条棱,它的面数加顶点数减去棱数等于2;正6面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它的面数加顶点数减去棱数也等于2。

接着,欧拉又考察了正12面体、正24面体,发现都有相同的结论。

于是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发现了一个著名的定理:这个公式证明了多面体只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

这个定理成为拓扑学的第一个定理,这个公式被认为开启了数学史上新的一页,促成了拓扑学的发展。

二、图论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图论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图论问题大量出现,诸如关于地图染色的四色问题、由“周游世界”游戏发展起来的哈密顿(W.Hamilton)问题等。

图的染色问题一直是图论研究的焦点问题。

最早记载染色问题的是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数学教授德•摩根(D.Morgan)。

1852年,一位刚从伦敦大学毕业的学生费南西斯•古色利(F.Guthrie)在研究英国地图时想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这个问题被称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这就是著名的“四色猜想”。

问题的起源是这样的:古色利望着挂在墙上的英国地图发呆,他边数着英国的行政区域,边查找它们的位置,同时还注意各区域的地图着色,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该地图仅用四种不同的颜色便可以将地图中相邻的区域分开。

古色利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他写信给仍在大学读书的弟弟,让他向该校有名的数学家德•摩根请教。

摩根首先注意到:区分地图上的不同区域少于四种颜色不行。

但遗憾的是摩根本人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顿爵士请教。

哈密顿接到摩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

但直到1865年哈密顿逝世,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8年,英国数学家凯莱(Cayley)在伦敦数学年会上正式提出该问题——平面或球面上的地图仅需四种颜色可以将任何相邻的两区域分开——且征求解答,人称“四色猜想” 的问题便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重视。

许多一流的数学家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1880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Kempe)和泰勒(Taylor)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但是数学家赫伍德(Hedwood)仍然花费毕生精力致力于四图论的起源和发展李 冰 (河北省唐山第五中学 063000)图1.1(a)ADC 图1.1(b)理论研究大 众 文 艺35摘要:发表于文学杂志《江南》的小说《崽崽》是一篇颇具创意的意识流小说,该作是作者朱振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讲述了一家三口和一只名叫崽崽的宠物小白兔之间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

作者创作时有意在形式上进行探索,在内容上将“感情”进行到底,并以颇富哲理意味的方式对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起思索与争鸣。

本文试图从形式上的锐意尝试、表层中的以情动人,以及深层下的思辨色彩这三个方面对《崽崽》进行浅尝辄止的解读。

关键词:意识流;崽崽;朱振武一个睿智的爸爸、一个温柔的妈妈、一个活泼的姐姐,以及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白兔,构成了《崽崽》[1]最令人难忘和动容的画面。

小说是作者朱振武[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讲述了一家三口和一只名叫崽崽的宠物小白兔之间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

作者创作时有意在形式上进行探索,大胆运用了意识流文体,并借鉴了通俗小说中设置悬念的手法。

在内容上,朱振武一方面将“感情”进行到底,使全文弥漫了浓浓的爱的气息,令人感动;另一方面,则充分展开思辨的翅膀,以颇富哲理意味的方式对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起思索与争鸣。

因此,本文试图从形式上的锐意尝试、表层中的以情动人,以及深层下的思辨色彩这三个方面对《崽崽》进行浅尝辄止的解读。

形式上的锐意尝试作为全球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中文译者,朱振武在解读该作品时指出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顺应了当下文学创作的雅俗合流的趋势。

秉承这一见解,朱振武在《崽崽》的创作中选择了文学性较浓的意识流文体与通俗性较重的悬念手法相结合的外观形式。

对于形式方面的探索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文学中的一员,中国当代作家也积极参与其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书籍和思想像其他东西一样大量地涌入国门,人们,尤其是作家、学者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于他们而言是万分新鲜宝贵的图书资源,那一代的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家莫言曾说,他“这种年纪的作家毫无疑问都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因为在80年代以前中国是封闭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被翻译进来,我们有一个两三年的疯狂阅读时期,这种影响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从而不知不觉地就把某个作家的创作方式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来了。

”[3]朱振武作为莫言的同龄人,也是被西方文学滋润的一份子,加之又是研究美国文学的教授,因此他的创作也较多地带有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

在《崽崽》这部作品中,最明显的一点则非意识流莫属。

朱振武有意借鉴了意识流小说这一文体形式。

小说通篇都是按照小兔子的心理活动的轨迹进行组织行文。

作品伊始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对话,但是却没有引号。

而且不仅这里的对话没有引号,全文中的对话都没有使用引号。

这不是作者忘记了,或是编辑不细心,而是作者有意舍弃了引号。

一方面,因为文中的一切都是小兔子的意识,记述的是小兔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为了强化作品是小兔子的心理活动这一特点,作者有意识地回避了服务于对话的引号,将小兔子置于一种思想自由驰骋的状态之中。

另一方面,朱振武回避引号是和同样“摒弃”引号的女作家赵玫分享了相似的感受,引号的缺席能令作者的创作没有束缚,令作品的表述更加协调紧密,插叙对话和自然描述之间的转换更加灵活,同时也让读者的阅读更为流畅。

由于小说的主体内容是小兔子对于往昔的生活片段的回忆,因此意识流的使用完美地解决了文章中的碎片化内容的拼接问题,使散置的回忆自然地串联起来。

在意识流作品中,视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崽崽》中,作者选择了以一个亡灵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但这个亡灵却不是人,而是一只聪慧伶俐的小白兔,同时还辅以儿童的口吻和心理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