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
浅析公司治理机制选择的权变性(6)
董事会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具体结构的安排,比如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还是合一,董事会规模大还是小,董事会构成中执行董事的比例高还是低。
从监督功能出发,我们似乎更容易得出比较一致性的结论,比如保持两职分离,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等。
但从决策管理角度出发,我们的选择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
比如,吴淑琨、柏杰、席酋民(1998)以在沪市188家公司为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对中国现阶段的上市公司来说,两职是否合一主要由公司规模所决定,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采取两职合一。
目前,相当多的研究集中于董事会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分析,然而董事会结构安排的权变性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从中找到某种一致性的稳定线形关系。
(三)激励机制:收益与风险的权衡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固有矛盾,我们往往无法通过一个完美的监督机制来彻底地解决代理问题。
激励制度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缓和该问题的思路。
关于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改革最活跃的部分。
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导向就是建立以股权或股票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从而将所有者与企业经理人员的利益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权变理论并不否定这一思路在推进旧有的激励体系方面的积极性,但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激励制度都具有独特的适应环境,公司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的选择。
比如,作为一种引导公司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激励方式,股票期权将更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对于这些公司来说,研发支出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创新能动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相对于以历史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股票期权可以避免诱导管理者过于专注当期的业绩,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但对于垄断性行业的公司来说,盲目的实行期权可能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是可以预期的,即使在一定时期出现某种跳跃性的变化,也往往不是管理者所能主导或控制的。
激励机制的权变性分析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激励机制的施行都意味着管理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关系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最终将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决策与管理行为。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公司的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控制权被滥用或利益冲突的发生。
2. 董事会失职:董事会成员缺乏责任心或能力,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导致公司治理出现问题。
3. 股东结构不合理:公司的股东结构不合理,控股股东或少数股东能够通过其控制的股权对公司决策产生过大的影响,导致公司治理失衡。
4. 利益冲突:公司内部存在利益冲突情况,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中倾向于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非公司整体利益。
5. 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导致公司管理层能够逃避监管和违法行为的制约。
6. 道德风险:公司管理层个别人员或整体存在缺乏道德底线的行为,如贪污腐败、虚报财务等,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发生。
7. 全球化竞争:公司经营范围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化、监管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容易出现公司治理问题。
这些原因的产生可能是单独存在的,也可能是相互关联的。
解
决公司治理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
关于公司治理的具体定义,研究者可谓众说纷纭,不过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公司治理结构看作一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用来支配假设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人、雇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安排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在具体的内容上,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如何设计和实施鼓励机制等(钱颖一,1995)。
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套事后的利益分配方案,而且通过事前的制度设计影响或改变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和方式。
从世界范围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东南亚模式(又称家族治理模式)。
尽管公司治理模式的划分为我们理解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幅大的图景,然而具体到各个国家,公司之间的治理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方美国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是股权比拟分散的,但Holderness等(1988)的研究显示,相当一局部公司的股权结构事实上是非常集中的。
因此,以国家为单元的模式划分很可能导致我们漠视各个公司之间具体治理结构的差异,而后者对于理解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站在实践指导的层面,这种划分往往根据经济的总体后果差异,得出某种全盘否认或肯定的结论,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安然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否认英美模式的积极意义,但它确实向我们提示某一类公司的治理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在作者看来,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做到了相应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之间的最正确平衡。
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随着供应与需求的改变而变化一样,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平衡也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时的调整,否那么就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这一点也正是权变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所在。
(一)企业目标企业目标表达了企业的功能定位,它对于企业的开展战略以及组织结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治理机制的设计也必须服从企业特定目标的需要。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背景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背景
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
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因素:
1. 缺乏监管和法律约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国家,监管机构可能缺乏有效的监管能力,公司法律框架不完善,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
2. 所有权结构不清晰:公司所有权结构不清晰会导致治理问题。
例如,在家族企业或政府控制的企业中,所有者往往可以干预经营决策,影响公司的利益。
3.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可能导致决策集中化、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以及大股东过度干预公司经营等问题。
4.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治理问题与资本市场不完善有关,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投资者保护不足等,这会使得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也使得少数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5. 盈利优先的经营模式:一些公司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性,导致了一些不当的经营决策,如虚假财务报告、违法违规等。
6. 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失职:公司高管和董事会的失职也是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因素之一。
如果管理层追逐个人利益而不
是公司利益,或者董事会疏于履行监督职责,就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的问题。
总之,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因素复杂多样,与国家制度、法律环境、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所有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动因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动因研究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公司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那么,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动因是什么?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竞争压力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通常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当前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链变得越来越长,竞争碾压着每个企业的存活空间。
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采取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更高效的运营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如控制层级、改善管理制度等,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股权融资需求公司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而股权融资则是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股权融资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需要注重以投资者角度看待公司治理结构,引入专业的投资机构跟踪公司治理结构,以达到更高效的治理水平。
因此,一些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股权融资,为吸引投资人,不得不改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并增强透明度。
三、股东关系有时候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是基于股东关系的需要。
企业经营是由股东集体决策的,而每个股东都有不同的意见。
一个股东会对公司的财务地位,财务管理和运营策略提出独特的看法,因此,出现了不同股东之间的分歧。
这些分歧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公司治理混乱。
因此,一些公司调整自身治理结构是为了解决股东之间的分歧、促进内部稳定,并为产生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努力。
四、政策环境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也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府出台新的政策,可能会促使公司改变自身的治理结构。
例如,政府可能鼓励企业实行分权管理,这就需要公司进行相应的治理结构调整,以满足政府相关的政策要求。
因此,公司应该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去适应新的政策要求。
总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并增强内部的稳定性。
不同的动因会促使公司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改善治理结构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
公司经营和公司治理问题原因
公司经营和公司治理问题原因公司经营和公司治理问题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1.领导层问题:•不良的领导层决策和管理风格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问题。
这可能包括缺乏战略规划、领导层内部冲突、管理层不透明或缺乏透明性等问题。
2.内部控制不善:•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能导致公司治理问题。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可能会引发财务不当行为、腐败、违规行为等问题。
3.信息披露不足:•缺乏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可能引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不信任。
公司治理问题可能与公司未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沟通有关。
4.股东冲突:•股东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公司治理问题。
例如,家族企业可能因为继承和权力问题而面临治理挑战。
5.薪酬结构问题:•不合理的薪酬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治理问题,例如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过高,或者薪酬与公司绩效不匹配。
6.道德和道义风险:•公司治理问题可能涉及道德和道义层面的风险,如腐败、贿赂、不当竞争行为等。
7.战略方向不清晰:•公司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可能导致经营问题。
管理层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影响公司的竞争力。
8.法规和合规问题:•公司未能遵守相关法规和合规要求可能引发治理问题。
违反法规可能导致公司面临法律责任和财务损失。
9.人才管理问题:•公司治理和经营问题可能与人才管理不善有关。
这可能包括缺乏合适的人才、员工不满或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等。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全面的治理改革、制度建设以及领导层的积极参与。
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透明度和合规性体系,以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良好的治理机制。
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改进
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改进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改进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分析(1)宏观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方面。
首先,我国相关法律在立法导向上都缺乏对职工主动参与权的规定,与股权相比,职工参与权过于弱小且不完善。
其次,我国法律规定针对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独资企业,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没有进行提及。
较后,法律制度对于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社会文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的目标。
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可以将企业看做一个小社会,作为在这个小社会中生活的员工,更应该享受到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益处。
从每一个小社会出发,员工、股东、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加入到公司治理的行列中,加入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将会更近一步实现。
(2)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影响员工参与的中观影响因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领导者方面。
包括领导者对员工参与管理的支持态度、领导者的管理协调能力、领导者的性格和行为、领导者的授权意愿和管理理念、领导者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态度、领导者与员工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是组织方面。
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的结构、组织的战略、组织制度层面和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
孙月琴,何龙山(20__6)认为管理团队中的团体动力学对员工参与管理有影响。
在积极向上,开放创新,团结互助的组织文化中,更有利于开展员工参与管理,参与的强度和深度都会比闭塞的企业文化效果要好。
(3)员工方面。
主要指员工自身的素质方面因素,包括员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员工对现在的工作内容感兴趣程度、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性格、能力、参与意识、成就取向等方面。
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改进(1)宏观方面。
一是现有公司法的立法价值取向是不合理的,建议公司法修改时,应摒弃股东至上的公司理念,代之以利益相关者多边理论重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职工在内的相关利益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作出明确,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影响公司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
影响公司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影响公司管理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经营管理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新观念的确立会广泛影响到具体管理制度规范。
如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人事管理职能的范围、内容、侧重点等都会发生变化,原有的制度,如人事考核与评价、工资奖酬、培训制度等都要调整,还要补充一-些新制度,如工作轮换、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等。
总之,经营管理新知识、新概念的提出,会给修改、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形成新的更有效的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框架。
2.公司目标与战略的调整、改变当公司目标和战略调整、改变之后,原有的行为规范可能有些会不适合甚至妨碍目标的达成和战略的实施,这部分制度就要修改更新。
战略变化引起的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或服务的经营领域以及市场范围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修改。
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业务在生产方式、规模、工程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经济技术特点,不同的市场要求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因而所采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方法也应不同。
(2)实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战略行动的变化会引起-系列的管理变化。
如果一个公司的经营目标更改为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差别优势,扩大销售,那么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有:雇用更多的推销员,并为推销员提供更详细的市场信息;要求推销员注意搜集信息,为生产提供依据;生产部门按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作相应调整;调整生产计划,运输、供货方式,人员的评价,激励与培训制度等。
(3)公司内外的技术创新及社会的进步会引起管理上的某些变化。
社会、经济方面的进步如分期付款等会使得营销、财务等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新工艺、新技术有的为公司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提供手段,有的如大量流水生产方式、混合流水生产技术等则形成新的资源转换方式。
(4)某方面的制度变化可能会带来整个管理制度体系的调整。
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彼此依存。
公司治理变迁的政治基础的开题报告
公司治理变迁的政治基础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治理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治理也逐渐受
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步进入了改革的阶段。
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深
刻地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从政治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变迁的政治基础,探讨公司治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政治背景和影响因素,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公司治理的演变过程及政治背景
3. 公司治理的政治因素分析
4. 公司治理的政治基础对治理效果的影响
五、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从政治角度探讨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和政治背景。
同时,结合国内外
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其公司治理的成功之处,以从中探讨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
六、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公司治理这一重要议题,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利的参考。
同时,还能够增进人们对公司治理的认识,提高对公司治理的重视程度,为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各种利害关系的调节和权责的分配。
它是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协调关系、保护合法权益,增进公司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
公司治理失效是指公司内部权力机制和监管机制发生失灵,导致公司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得不到合理协调和保护,从而给公司带来各种内部矛盾、利益冲突、甚至经营危机。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公司所有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监管不力、管理层利益输送、信息披露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以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
一、公司所有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所有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如果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公司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够清晰和稳定。
一般来说,只有当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比较合理时,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股东股权分散、股东权益维护不力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司内部的权力机制失灵,使得公司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导致公司治理失效。
二、董事会监管不力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它对公司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董事会监管不力,导致公司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得不到及时化解。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董事会成员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公司的发展规划不够清晰,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一些董事会成员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使得董事会无法有效履行其监管职责,导致公司治理失效。
三、管理层利益输送管理层是公司的执行机构,它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存在着利益输送现象,使得管理层无法有效履行其职责,最终导致公司治理失效。
利益输送是指管理层利用公司的资源和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从而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竞争力,给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四、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它对投资者的决策、公司的形象、市场的运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外部各种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博弈关系,是公司内部各种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制衡和博弈关系,是规范和保护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而公司治理失效往往导致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有制结构混乱公司治理失效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公司的所有制结构混乱。
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可能拥有多个控股股东,这些股东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导致公司的决策过程变得混乱和缓慢。
如果公司的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公司治理不当,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2. 股权分散股权分散也是导致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公司的股东数量众多,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时,公司治理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因为分散的股东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变得困难,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和经营。
3. 缺乏有效监督公司治理失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如果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事会或董事会无法履行其职责,就很容易导致公司的管理层滥用职权,甚至出现腐败行为。
如果外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也容易导致公司的治理失效。
4. 管理层缺乏诚信管理层缺乏诚信也是导致公司治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管理层可能违背公司利益,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陷入困境。
管理层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公司的股东和投资者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导致公司治理失效。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加强公司治理:1. 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对于股权结构混乱的公司,可以通过合并股权或进行股权激励等方式来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
通过合并股权,可以降低公司治理的复杂性,更加便于管理和监督。
通过股权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励管理层和员工,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影响公司管理制度_的因素
一、经营管理知识与观念的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
新观念的确立,如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事管理职能的范围、内容、侧重点等发生变化。
这要求企业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如人事考核与评价、工资奖酬、培训制度等,并补充一些新制度,如工作轮换、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等。
因此,经营管理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是影响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
二、公司目标与战略的调整、改变当公司目标和战略调整、改变时,原有的行为规范可能不再适应,甚至妨碍目标的达成和战略的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修改更新相关制度,以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例如,产品或服务的经营领域以及市场范围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修改。
这表明,公司目标与战略的调整、改变是影响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设计与管理思想的变革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传统的管理思想是领导控制一切,领导推动一切,领导承担一切。
然而,实际上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各个经营环节如行政、人事、财务、生产、销售以及后勤等,都是不可割裂、不可独立的。
这就要求企业改变思维,将注意力从关注上下间的控制转向前后左右之间的控制。
因此,组织设计与管理思想的变革是影响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竞争、政策法规、社会舆论等,也会对公司管理制度产生影响。
例如,政策法规的调整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法规要求。
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管理制度的创新。
五、员工素质与需求的变化员工素质与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公司管理制度。
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等方面,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员工需求的变化也要求企业调整管理制度,以满足员工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期望。
综上所述,影响公司管理制度的因素包括经营管理知识与观念的更新、公司目标与战略的调整、组织设计与管理思想的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员工素质与需求的变化等。
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公司治理结构一直以来是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当前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领域,介绍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常见因素,并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得出对企业治理结构的科学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诸多变量,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等,都会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在高经济增长时期,企业会追求快速扩张,此时股东权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压缩;而在经济萎缩时期,企业的股东利益相对较为明显,治理结构中的股东权益相对提升。
三、股权结构影响股东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中各股东所持股权的比例和组成方式,这直接关系到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小,也决定了公司经营的方向和方式。
一般来说,股权集中的公司风险较大,应该更加注重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股权分散的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股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四、公司治理机制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部分。
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而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国家法律、监管机构等。
治理机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定和制约,促进公司治理工作的开展;第二,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对公司股东和经营者的约束,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五、公司规模影响公司规模也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公司会实行更加严格的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运营中的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公司规模也与治理成本相关。
较大规模的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治理成本,以确保其正常经营和管理,这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
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探究公司治理是指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确保公司在业务方面稳步发展、健康成长,并保证公司的良好运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公司的治理机制时常失靠,导致公司内部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经济犯罪事件。
导致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有哪些?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
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如果少数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而这些股东对公司利益无感,在经营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考虑整个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这就会让公司治理机制失效。
此外,股东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决策和经营,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公司治理的失灵,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甚至拖垮公司。
第二、管理层不力一个好的公司应该拥有管理层的积极与创新,但一些公司却有管理层非常薄弱。
管理层队伍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经营决策常常充满短视和主观臆断,如果经营策略不合理或管理层不力,那么公司治理便会失效,导致公司发生各种问题。
例如,在一些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屡次放弃长期发展目标,最终导致公司的经营失衡。
第三、腐败和管理失范腐败和管理失范是导致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
腐败指管理层或员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接受贿赂、挪用公款或非法侵占资产等行为,而管理失范则是指管理层或员工在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错误决策。
这些行为会给公司的经营造成极大的影响,损害公司员工、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信息透明度不够、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良等问题都会与此相关。
第四、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是保证公司内部正常运作和经营好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一些公司的监管机制往往不完善,导致问题频繁发生。
一些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使得企业监管不直观、不透明,无法及时提醒管理层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导致公司经营失衡。
以上就是导致公司治理失效的主要原因。
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企业组织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决策权和授权的分配方式,不同企业组织治理结构有着差异性。
本文分析了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性质、股权结构、经营规模、行业属性等方面。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实现对决策者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关键词: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决策权;授权;公司性质;股权结构;经营规模;行业属性正文:一、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类型企业组织治理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单一股东制和多元化股权制,前者在小型企业中常见,而后者在大型企业中相对较为常见。
此外,根据股东权益保护程度不同,还可以将股份制分为普通股份制和特殊股份制。
二、影响因素分析2.1 公司性质公司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包括政府性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
在政府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权利高度集中,单一股东制是比较常见的;而在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股权的流转较加自由,多元化股权制更常见。
2.2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指企业股份的持有者分布情况。
当少数股东占有大部分股权时,单一股东制更容易实现;而当大量股份集中在多个股东手中时,则多元化股权制更为适当。
2.3 经营规模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会影响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形式。
一般来说,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会选择分立出一些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之间往往采取独立法人治理结构,而共同组成公司集团。
而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通常采取单一股东制。
2.4 行业属性企业所处的行业属性也会影响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形式。
在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等领域,需要对内部的风险进行管控,因此更适合采用单一股东制。
而在其他行业如科技、制造等领域,多元化股权制则更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涉及公司性质、股权结构、经营规模、行业属性等方面。
企业应该在选择组织治理结构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选择更为适当的组织治理结构以实现对决策者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
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关于公司治理的具体定义,研究者可谓众说纷纭,不过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公司治理结构看作一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人、雇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安排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在具体的内容上,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等(钱颖一,1995)。
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套事后的利益分配方案,而且通过事前的制度设计影响或改变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和方式。
从世界范围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东南亚模式(又称家族治理模式)。
尽管公司治理模式的划分为我们理解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幅大的图景,然而具体到各个国家,公司之间的治理结构依然存在着显着的差别,比如美国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是股权比较分散的,但Holderness等(1988)的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股权结构事实上是非常集中的。
因此,以国家为单元的模式划分很可能导致我们漠视各个公司之间具体治理结构的差异,而后者对于理解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站在实践指导的层面,这种划分往往根据经济的总体后果差异,得出某种全盘否定或肯定的结论,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安然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否定英美模式的积极意义,但它的确向我们提示某一类公司的治理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在作者看来,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做到了相应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随着供给与需求的改变而变化一样,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平衡也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时的调整,否则就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这一点也正是权变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所在。
推动企业治理变革的关键因素
推动企业治理变革的关键因素企业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权力运行机制。
良好的企业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市场信任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
然而,要推动企业治理的变革,需要考虑到多个关键因素。
一、透明度与信息披露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企业治理的基石。
企业应该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重要信息,以保证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不仅包括财务报告和业绩数据,还应该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决策和高管薪酬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企业可以增强市场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二、独立董事的角色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独立于公司管理层,能够客观、公正地监督和指导企业的运营和决策。
独立董事应该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董事会的工作中,以保证有效的监督和决策。
三、股东权益保护股东权益保护是企业治理的核心之一。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股东权益保护机制,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设立独立的股东权益保护委员会,明确股东的权利和责任,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提高股东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只有保护好股东权益,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对于企业治理的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诚信、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五、监管和法律环境监管和法律环境是推动企业治理变革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治理的监管力度。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因素的分析【分享】
[摘要]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基础性因素是企业产权制度未很好地建立起来,现行的官本位人事制度和激励是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直接动因,监督不严是外部因素。
并根据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监督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治理机制。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际,即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之时,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必要。
一、企业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统治、管理的总称。
公司治理结构是为完成公司治理使命各职能人员按一定比例所组成的高层管理结构,即现行公司的高层组织。
治理结构要有治理机制才可能规范有效。
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形似而神非,缺少治理机制,就难以规范有效。
影响治理机制的是用人标准、激励和监督方向。
而这三个因素又取决于企业产权制度的出资人决定原则,即出资人决定着用人标准、激励方式和监督方向。
我国国企公司一股独大,不反映中小股东的权益,是缺少治理机制的一个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缺少一个整体的有法律保障的有社会崇尚的产权制度:包括自然人产权和各种形式的私法人公法人等。
然而我国由丁•计划经济的影响,背着一大二公的历史包祇,长期否定个人产权,藐视产权制度的基础和整个产权制度的建立,只关注国资与国资相关的企业产权制度,这是企业产权制度难以建立和企业缺少治理机制的深层原因。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自然也是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得以产生的基础。
但我国的产权制度至今还未建好,仍是今后十一五规划中企业改革的重点。
一方面要认识到没有健全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机制难以规划和有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都有框架,不能等到企业产权制度完善之后,再解决治理机制的问题。
同时,公司缺乏治理机制除企业产权制度的基础性原因之外,尚有公司治理机制本身的原因。
因此,两者是可以同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
二、市场化的人事选聘是公司治理有效的必要条件公司治理机制是用人理念和用人的机制。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影响因素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公司治理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比较典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有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东南亚模式。
就各国的立法和实践而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于民主主义和权力制衡的理念,一般由四部分构成: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其中,不同国家公司治理模式形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及两者的关系上。
此外,上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个组成部分产生的依据和组成、享有的职权、行使权力的规则等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从内部环境来看,公司治理本身是一套制度化的组织架构和议事规则,是一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外部环境来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和模式差异主要源于种种外部条件,那么影响各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什么,和我国存在哪些不同呢?它们是如何影响不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呢?二、制度因素制度是决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首要因素,也是最为直接的因素。
就全球范围来看,现代社会的公司制度改革是1970年代在美国开始的,美国的制度对其他国家的制度改革有较大影响。
美国的公司股权结构很分散,造成了经营与所有的分离,使经营者的权力增大,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公司管理者的权力滥用和维护机构投资者的权利,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强化少数股东权,保护股东平等;选任独立董事,设置监督委员会,强调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和说明责任;改善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管理的透明度;调整会计标准,提高投资效率的国际可比性。
美国的改革潮流波及到东亚诸国,又鉴于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国家进行了公司治理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公司治理制度进行了综合性改革,比如,引进委员会设置公司制度以强化董事会对代表董事等管理者的监督,为了董事会拥有选任和解任社长的权力以及保持经营者评价的客观性,董事会也引进了外部成员。
2003年4月日本《商法》修改后,委员会设置公司被认可,从而出现了按照新规定来构建公司治理的公司(被称为委员会设置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因素
关于公司治理的具体定义,研究者可谓众说纷纭,不过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公司治理结构看作一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人、雇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安排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在具体的内容上,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等(钱颖一,1995)。
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套事后的利益分配方案,而且通过事前的制度设计影响或改变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和方式。
从世界范围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东南亚模式(又称家族治理模式)。
尽管公司治理模式的划分为我们理解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幅大的图景,然而具体到各个国家,公司之间的治理结构依然存在着显着的差别,比如美国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是股权比较分散的,但Holderness等(1988)的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股权结构事实上是非常集中的。
因此,以国家为单元的模式划分很可能导致我们漠视各个公司之间具体治理结构的差异,而后者对于理解公司治理机制的权变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站在实践指导的层面,这种划分往往根据经济的总体后果差异,得出某种全盘否定或肯定的结论,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安然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否定英美模式的积极意义,但它的确向我们提示某一类公司的治理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在作者看来,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做到了相应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随着供给与需求的改变而变化一样,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平衡也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时的调整,否则就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这一点也正是权变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所在。
(一)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体现了企业的功能定位,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结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治理机制的设计也必须服从企业特定目标的需要。
从现实情况看,盈利均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但具体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其目标又呈现不同的特征,比如对于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来说,除了一般的企业性目标外,还必须实现一定的公共性目标,例如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保障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发展高技术产业等。
对于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私营企业来说,其服务的利益主体也可能存在差别。
比如美国曾经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至高无上的目标,哪怕这种目标可能导致对其他关系人利益的损害(比如经理人、员工等)。
法、德等国则相对比较强调股东与债券人、员工利益之间的协调。
企业目标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企业的治理结构差别上,比如为了实现社会性目标,政府可能以投资者的身份直接掌握某些企业一部分的控股权;为了体现员工的利益,企业可能在董事会中给予员工一定的发言权。
相应地,企业目标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治理结构的调整。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新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诉求正体现了传统企业目标与职能转变的历史性要求。
而美国近年来对相关利益者的强调,在导致公司法变革的同时,最终也将对治理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崔之元,1997)。
另外,从企业的具体目标来说,有的企业目标明确而持久,有的企业则目标多样并不断变化,这种特征的差异也会反映在治理机制的稳定性上。
(二)企业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与公司制三个阶段。
业主制企业一般来说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小,品种比较单一,在治理结构上,业主集剩余索取权、控制权以及经营管理权于一身。
合伙制企业则由合伙人共同决策,共同分享利益与承担风险,并负无限连带责任。
而在公司制形式下,管理的责任被委托给具有专门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最终的控制权。
上述特征的演变同样存在于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之中。
这
种演变并不意味着后一种治理结构的形式一定优于前一种形式,而是体现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完全集权式的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的灵活性,应付市场的迅速变化;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权力将被分解或稀释,以吸引其他利益主体进入企业,或者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壮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同时,权力的分解程度和方式也造就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治理结构的种种形态,以及相伴而生的代理问题,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特定治理结构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三)财务状况
在公司治理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中,后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既定的经济后果,用来对前者的优劣性进行评价。
但事实上,公司特定的财务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者限制着治理机制的选择。
比如,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如果发生高层管理者(CEO等)的变动,继任者往往从内部提拔产生,但在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的情况下,例如发生持续性亏损,董事会更可能从外部寻找接任者。
另外,中国上市公司目前股权结构的演变趋势也验证着这一点。
相关研究显示,低劣的业绩往往导致大股东的更换(朱红军,2002),而大股东的更换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导致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发生变化。
同时,根据再融资制度的安排,公司良好的业绩可以提供配股和增发的契机,如果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大股东在这一过程中放弃配股或认购权,则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显然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