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债务重组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的要点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的要点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的要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的要点一、引言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比较权威的见解: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UiamK.Scott)以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答应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以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标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本文更倾向于海内综合的见解,即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准则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选择空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选用美化公司财务形象的会计方法来披露公司的财务报表,使报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当局日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

笔者通过比较新旧会计准则,发现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如修订了存货期末计价方法,改变了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部分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不答应转回等,限定了企业利润利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这无疑又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一)新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给上市公司重新带来高额利润新债务重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改变了相干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大概少偿还的负债计人资源公积,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一会计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包装利润提供了空间。

由于,我国的银行多为国有(控股)银行,可否豁免债务常取决于地方政府。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对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总结了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对策建议、结论、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引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人为操纵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或利益。

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还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新准则的出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准则可能会改变盈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对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的财务会计行为。

研究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治理水平的改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新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际影响,为上市公司合规经营提供参考。

本研究还旨在提出针对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引导上市公司遵守相关规定,提高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质量,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保护。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问题,它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盈余管理以企业的管理部门作为整体,以会计和非会计的综合手段实现收益,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以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新会计准则的制约作用,探讨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金融资产也成为上市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由之前的主观分类法改为客观分类法,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的背景下,财务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等都应该联合起来,创造一个严格守法的监管环境,保证会计准则能够有效落实。

1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1.1制约作用1.11强制性的要求多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部分上市公司会在第一年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在第二年转回巨额资产减值,达到盈利目的。

新的会计标准颁布以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1]。

首先,新会计准则规定,一旦公司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就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

其次,银行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值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再次,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的控制力度加大,母公司需要把自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这些规定一方面使母公司的债务压力加大,一方面避免了关联交易的行为,使具体的操作环节更加科学有效,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使用。

1.12可选性的政策少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少。

以应付债券的溢折价摊销为例,原本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直线计算法或利率计算法,现在却只能采取利率法进行计算。

新的会计准则同时取消了存货后进先出法等等,致使企业只能先进先出,对企业的盈余管理造成很大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与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谢德仁;樊鹏;卢婧【期刊名称】《管理学家:学术版》【年(卷),期】2008(0)1【摘要】本文研究财政部2001年修订《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方面的理由能否成立以及上市公司是否对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修订及时做出了反应。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上市公司可能因发生财务困境而进行债务重组的因素后,在1998年和1999年,有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进行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

但在2000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加之细分盈余管理动机之后的经验证据,本文的发现意味着上市公司既对财政部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修订行动及时做出了反应,也对证监会改进基于会计业绩指标的监管做出了及时反应。

因此,从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来看,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努力和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努力都很重要。

此外,本文还发现,在1998年~2000年间,不含债务重组收益的其他线下项目收益率高的上市公司更少可能进行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工具之间进行了选择。

【总页数】13页(P17-28)【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修订;盈余管理【作者】谢德仁;樊鹏;卢婧【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3【相关文献】1.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张凯文2.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 [J], 谢德仁3.产权性质、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来自中国债务重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宋淑琴;高玲4.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蒋惠凤5.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方法研究——沪深A股2007债务重组经验数据 [J], 张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应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对比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一、引言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各方关注。

为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新会计准则,并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国内学者就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新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力求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研究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二、研究设计笔者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年度即2006年与2007年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对比来探寻新准则对盈余管理是否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如果2007年盈余管理水平低于2006年,则说明新准则缩小了盈余管理空间,反之,则说明新准则没有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是评价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本文采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分别求出各上市公司2006年及2007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T 检验方法将二者进行对比,用实证结果证明新会计准则是否对盈余管理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由于2007年年报尚未披露,因此本文选取半年报进行研究。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样本数量,笔者以深市A股475家上市公司2005、2006和2007年三年的半年报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所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巨潮资讯网,分析软件采用的是SPSS11.5。

四、实证研究结果(一)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2006、2007两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将截面修正Jones模型表述如下:第n+1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第n+1年总应计利润-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第n+1年非经常性项目前利润-第n+1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中,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a1/第n年期末总资产+a2(第n与n+1年收入差额-第n与n+1年应收账款差额)/第n年期末总资产+a3(第n+1年固定资产总额/第n年期末总资产)其他财务指标都可以在巨潮资讯网上查找得到,我们只需要利用SPSS软件计算a1、a2、a3的值,就可以计算出2006、2007两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会计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准 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 靠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更有价值的信息。
案例二
总结词
面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某上市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培训财务人员等,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详细描述
该公司重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前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准则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内部控制,规 范了财务管理流程,确保新准则的顺利执行。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 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限制了管理层灵活

新会计准则对一些会计处理方法 进行了限制,减少了管理层对财 务报表的操控空间,但同时也限 制了管理层的灵活性。
提高了合规成本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公司投入 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规 工作,提高了合规成本。
可能影响公司业绩
新会计准则可能对一些公司的业 绩产生影响,例如公允价值计量 、资产减值等规定,可能会影响 公司的资产价值和利润水平。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正面影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加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 限制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操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降低信息不对称
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增加了透明度,降低了投资者 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促进公司治理
新会计准则强调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 控制和审计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新 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 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如何在完善外部机 制的情况下 ,促使董 事会在公司运 行 中发挥积 极 作用是提 高我国公司绩效的关键。随着信息披露 的充分 性, 公司 关于对财务和财务指 标的数据会越来越 多 ,利用修订 后的平衡计 分 卡体 系 , 以对我 国公 司的董事会集 团的绩效进行评估 , 可 促使董 事 会更好地 完善自身 , 而提升公司绩效。● 从
. 址
MA) 平衡计 分卡 的使 用情况进 行了调查 , 显示 8 %的公司经 营绩 8 效有 所提 高 ,6 6 %的公 司利润在提 高。~个 K MG 的管理 咨询 师 P ,发现 7 %的失败公司存在共 同的原 因, 存 在交流障碍 和战略 无法付 0 即: 诸实施。针对董事会与 CE 来说 , O 透明地公开衡量结果 , 使各方能 够 明确其所承担 的责任与义务是计分 卡体系成功 的关键 ,也是 提 高公司绩效的关键。
据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 计入“ 营业外收入 ” 反映在利润
表 中, 这部 分 债 务 重 组 收益 占浪 莎 当 年利 润 总 额 的 8 8 06 %。浪 莎 最
大限度地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 迅速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 , 提升 了企业业绩。 无独有偶 ,T宝硕 2 0 S 0 7年 1月 2 5日进入破 产清算 程序 后 , 为避 免 公 司破 产清 算 , 极进 行债 务 重组 工作 。 其 中保定 投 资 积 发展 有 限公 司豁 免 了宝硕债务 重组额 8 %的应付账款 , 0 使宝硕 获 得 了 5 0 80 3 5万 元 的 债 务 重 组 利 得 . 占 当 年 利 润 总 额 的


FRI ND S 0 F E
A () f

UN TI NG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和盈余质量分析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和盈余质量分析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和盈余质量分析[摘要]上市公司盈余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与原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变革对上市公司的盈余产生了巨大影响,既而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准则的变革,讨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和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而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和盈余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稳健性;盈余质量近几年来。

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舞弊和不恰当的盈余管理现象,资本市场上出现的股市大案都与利润操作或盈余管理有关,其结果必然导致盈余质量下降。

而低劣的盈余质量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关注盈余质量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会计准则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行为,对利润的操纵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可提高盈余数据信息质量,使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业绩。

同时,以盈余稳健性为基调的新会计准则也顺应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透明度的趋势。

一、新准则与盈余质量、盈余稳健性有关方面的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整体上将对上市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

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显着作用。

基本准则开宗明义地把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相比于过去,这一财务会计目标的新提法,有机地统一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

基本准则中用单独的一章突出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对修订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明确提出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要一条就是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各具体准则中。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的同时。

关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人为影响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的行为。

本文主要从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互动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一方面,会计准则通过制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力地约束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引发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市场会计信息危机反过来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1.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修订首先,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

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按这一规定编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体现了从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的转变。

其次,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关于企业合并计价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规定充分考虑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2.资产减值准则的修订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法,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这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将不复存在。

3.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修订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相应缩小了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范围。

例如,存货数量多、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发出存货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盈余。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式;盈余管理;对策1背景1.1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后,人们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定义。

盈余管理通常指公司在遵循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有关的财务会计法规,充分运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交易规划,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式数量不断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展盈余管理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是普遍行为。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又区别于盈余作假,二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操纵盈余中使用的方法不同。

虽然两者均是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达到自己所需的水平,但盈余管理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损害公司价值为前提的。

除此之外,盈余管理违背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中立性,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使用的财务信息缺乏公平性、有效性以及可比性,从而导致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判断时出现失误和影响市场等不良影响,所以选取合适的盈余管理方法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尤为重要。

1.2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目前,上市公司中主要存在三类盈余管理模式: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其中,应计盈余管是管理人员理通过改变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盈余的,不改变公司现金流,只对公司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影响净利润,其可以改变公司现金流,对公司的长期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则是管理层蓄意错误分类利润表内的营业利润线上、线下项目来操纵核心盈余。

不同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

2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更新和调整,其中一些项目的减少,一些条例的增加,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在某些方面仍然能够进行盈余管理,并加大了其盈余管理的空间。

2.1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以来,经过多次的梳理、调整和修订已逐渐趋于完善。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案例研究一、引言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上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影响盈余的数额和质量,以达到操纵股价、影响投资者决策或者满足管理层的激励计划等目的。

本文将围绕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1. 主要特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对收入确认政策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公司将收入与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关联,同时更加强调合同履行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

其次是对资产减值测试的加强,要求公司及时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将市场情况纳入考量范围。

最后是对会计估计的要求更加详细,要求公司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充分披露。

2. 影响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严格的收入确认政策使得公司难以通过虚假的收入确认来操纵盈余。

加强的资产减值测试要求使得公司不能再通过恶意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

对会计估计的详细要求增加了公司的透明度,使得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案例研究通过对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公司以往使用的一些手段已经不再有效,而新的手段正在逐渐被采用。

公司过去常常通过将收入确认时间推迟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下,这种手段已经不再奏效,因为新准则对收入确认时间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并且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需要审慎对待盈余管理的问题,不能再采用过去传统的手段,必须适应新的准则并调整管理策略。

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公司和监管部门都需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摘要】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公司需要全面了解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要求,制定符合准则的盈余管理策略,并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公司还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披露关键信息,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引入第三方审计和评估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可以提高盈余管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参考。

通过以上措施,公司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要求,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了解、策略、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信息披露、透明度、第三方审计、评估、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和监督。

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准则,成为了上市公司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了解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要求、制定符合准则的盈余管理策略、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及引入第三方审计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还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和信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公司的盈余数据真实可靠,符合法律法规,并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了解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要求在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需要遵守更加严格的要求。

了解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上市公司才能避免违规操作和不当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新准则,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盈余管理,不得擅自调整财务数据或者虚增利润。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析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摘要】随着新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果以及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等策略。

文章指出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强调了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出了针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应对策略,为经营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挑战,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营发展。

【关键词】新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部控制、透明度、信息披露、技术手段、监管效果、监督机制、依法合规、经营、内部管理、外部监督、应对策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夸大盈余、隐瞒损失等手段来虚增收入,误导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损害市场秩序,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升级和完善,新的准则也在逐步推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果,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上市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上市公司在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探讨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探讨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果,探讨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上市公司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建议,确保公司经营符合法律法规,增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提升公司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摘要】本文将基于新会计准则探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将介绍背景情况、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将深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探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为相关研究提供新颖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公司治理、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管理层、未来研究、影响因素、特点、启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的灵活性,来调节公司盈余的做法。

在过去的会计准则下,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搞”账的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从而对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产生误导性的信息。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备受关注。

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以识别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对于了解和研究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公司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探讨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分析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通过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以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启示。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析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盈余管理概述1.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6年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颁布后,针对新会计准则在实际中的应用,财政部又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对准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增补,逐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其一,收入的确认条件由风险报酬转移变为控制权转移,计量基础由合同协议价款变为交易价格,新增了按时点和时段来确认收入。

确认某一时段的收入应用产出法或者投入法确定履约进度并按履约进度进行收入确认。

同时在收入的披露上,增加了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资产负债表项目。

其二,租赁准则经修订后,新增了与租赁相关的识别、拆分和合并规定。

承租人不再将租赁分类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而对短期租赁和低价值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应确认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

除此之外,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允许再转回;当企业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时,可选择以公允价值属性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

2.盈余管理定义及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由美国的3位经济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的观点是:在市场经济下,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和理解是有误差的。

从信息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高、理解深入的一类人将会在市场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

例如资本市场中,股民对股市信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相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民就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中,相对于买家,卖家对商品的了解更加全面,卖家可利用这种差异获取利润。

由此,信息不对称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盈余管理的机会。

在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委托代理理论影响巨大。

该理论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脱离,即企业的所有者委托经营者进行企业的经营决策,并根据经营者的绩效给予相应的薪资报酬。

在这种薪酬机制下,一旦委托方和受托方利益上发生冲突,企业经营者可利用自身权利展开盈余管理。

基于上述理论,盈余管理就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上市公司企业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及自身权利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合理调整,以达到相应利益追求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2010年第3期(中)STUDY AND EXPLOR E研究与探索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这些调整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某些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重点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在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债务重组准则的巨大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一个显著特点。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更倾向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

新旧准则主要存在以下差异:(一)债务重组定义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这与旧准则对其的定义“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有明显的区别。

(二)会计处理新准则着重体现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和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并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准则不作为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新准则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

而旧准则规定债务人清偿债务按换出资产或清偿债务资本的账面金额计算,债权人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资本的入账价值。

旧准则仅在债权人涉及受让多项非现金资产、股权时,才使用公允价值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认各项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

(三)信息披露新准则将旧准则中债务人应披露的信息“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和“或有支出”分别改为“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和“或有应付金额”;将旧准则中债权人应披露的信息“或有收益”改为“或有应收金额”,并且新准则增加了“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转让(或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或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或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这项应在附注中披露的条款。

新准则从2007年1月起施行,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

执行新准则后,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就会大为提高其每股收益。

新准则也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在公司出现或面临亏损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维持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很可能会考虑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上市公司如以注入的优质资产去进行债务重组,不仅能获得债务重组利得,而且还能扩大资产转让收益。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本文采用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调查上市公司是否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在2007年上半年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即扭亏或大幅调高当期利润)。

笔者认为,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越差,越有强烈的动机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同时证券市场监管规定又加剧了这种动机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本文假定:操纵债务重组损益会被上市公司当作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代表公司经营业绩,若债务重组公司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控制样本公司,则说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此外,将实施扭亏或被ST 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进行比较,若今年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中代表公司扭亏、ST 的变量与控制样本公司显著不同,则说明债务重组准则导致了这两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可能发生债务重组行为,使资产负债率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债务重组后资产负债率不再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

因为,新债务重组准则对降低资产负债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假定:若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债务重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控制样本公司并无显著差异。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施高管人员持股的企业多是企业管理创新走在前列的企业,其经营状况较好,因此本文假定: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在高管人员持股方面应有显著差异。

王跃堂(2000)指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IPO 现象(即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业绩逐年下滑)的客观存在,上市公司上市年限越长,其经营业绩越差。

因此本文假定:债务重组样本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存在一定差异。

(二)样本选择本文主要考察了沪市A 股全部上市公司2007年度中期报告,根据其中期报告中所披露的债务重组损益数额,将样本选择限定在2007年上半年发生过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一共有91家公司,其中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样本公司为68家,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样本公司为23家。

然后以相同的CSRC 一级行业分类以及近似的资产规模,选择了另外92家没有在2007年上半年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其以债务重组损益公司进行配对比较,假定它们之间的差异将能够解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的数据处理全部采用马克威软件进行,数据来自于Wind 数据库。

(三)变量选取选用变量如下:盈利指标:净利润/总资产;营业利润/总资产;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ROE (按2007年中期报告披露数据计算)。

虚拟变量:是否扭亏(2007年实现了扭亏=1,否则=0);是否基于债务重组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严玉康43·综合2010年第3期(中)STUDY AND EXPLORE研究与探索表2全部债务重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指标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扭亏是否ST 资产负债率是否持股上市年限均值0.0375-0.00040.00830.04800.08700.26090.3344-0.01090.0978标准差0.26790.12710.11480.78770.41010.51081.51950.62015.8593T 值1.3427-0.03180.69260.58412.03384.89902.1109-0.16810.1601重要性程度(双尾检验)0.18270.97470.49030.56060.0449**0.0000***0.0375**0.86680.8731表3债务重组收益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扭亏是否ST 资产负债率是否持股上市年限均值0.0453-0.01220.02150.04210.14290.30160.4506-0.01590.5238标准差0.32230.14450.11960.74360.47030.52781.81050.60895.0922T 值1.1163-0.66921.42360.44942.41094.53561.9755-0.20690.8165重要性程度(双尾检验)0.26860.50590.15960.65470.0189**0.0000***0.0527*0.83670.4174表4债务重组损失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扭亏是否ST 资产负债率是否持股上市年限均值0.20210.0251-0.02030.06070.00000.17240.08190.0000-0.8276标准差0.05220.07260.09970.88990.18570.46820.38600.65477.2706T 值2.11151.8639-1.09620.3674-1.00001.98311.14310.0000-0.6130重要性程度(双尾检验)0.0438**0.0728*0.28230.71610.32590.0572*0.26271.00000.5448表1描述性统计变量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是否扭亏是否ST是否持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0.05820.00640.02120.22220.44440.25401.00520.0765标准差0.31880.15270.06460.41910.50090.43882.20710.7305均值0.01290.0186-0.00020.07940.14290.26980.55460.0344标准差0.03170.04060.09570.27250.35270.44740.46660.0789均值0.03400.0423-0.00160.00000.24140.24140.59800.0915标准差0.05130.07490.05170.00000.43550.43550.30830.8964均值0.01350.01720.01870.03450.06900.24140.51610.0308标准差0.02660.02930.08710.18570.25790.43550.18190.0715债务重组收益公司收益公司控制样本债务重组损失公司损失公司控制样本ST (是=1,否则=0);是否持股(2006年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未兼任董事长或董事的高管人员持股=1,否则=0)。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总负债(按2007年中期报告披露数据计算)。

上市年限:从公司的上市时间算至2007年。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一)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其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也显著低于其控制样本,并且实现扭亏,是ST 公司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

而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公司是ST 公司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其控制样本,资产负债率较之也高一些。

(二)全部债务重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由表2可知,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公司,在是否ST 、是否扭亏以及资产负债率三个项目上与控制样本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分别通过了1%、5%、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在盈利指标各项以及高管人员持股、上市年限等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实施了债务重组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公司,其财务杠杆及风险一般较高,且大多是扭亏公司和ST 公司。

此次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原假设:相对于控制样本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公司很有可能利用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进行了盈余管理,以达到减少负债和亏损,降低财务风险,迅速改善业绩以实现扭亏或“摘帽摘星”的目的。

(三)债务重组收益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特征变量配对t 检验结果表3表明,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公司,与全部债务重组公司配对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也是在是否ST 、是否扭亏以及资产负债率三个项目上与控制样本公司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通过了1%、5%、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不过这里资产负债率的显著性相对较差。

盈利指标各项以及高管人员持股、上市年限等方面也并未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