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头皮针流派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比较.

合集下载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通天: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1.5寸。即前神聪旁开1.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眉冲: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玉枕:后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1.3寸。即脑户旁开1.3寸。
4
3
5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额区 四条线
顶区 五条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头 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概 念
一、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适应症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01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顶中线。
02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枕下旁线。
03
(三)操作方法
准备: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

(五)语言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向后下方2引一平行于
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长直线(图中 2—131)。 主治:命名性失语。 (六)语言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长的水平线(图 中2—131)。 主治:感觉性失语。
13
(七)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
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图中2—131)。 主治:失用症。 (八)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向后
8
二、焦氏头针刺激区和主治
(一)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 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 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运 动区,也称语言1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 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 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 流涎、发音障碍等(图中2—130)。
3
(二)顶区
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 顶穴(图中2—125)。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 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2、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 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 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 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 语、脑动脉硬化。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 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134)。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十三)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长直线(图中2—134)。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十四)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头皮针课件

头皮针课件

四、枕区
PPT学习交流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 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 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4.5寸。 线与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
PPT学习交流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11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 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 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缓解 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的效果。
PPT学习交流
24
四、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科病和妇科病(功能性 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PPT学习交流
主治:腰腿足病症。PPT学习交流
7
二、顶区
7.顶旁2线 定位: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向后刺 1.5寸。 主治:肩臂手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PPT学习交流
8
二、顶区
PPT学习交流
9
二、顶区
8.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 连线。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头皮针法

头皮针法

(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 2、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3、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 4、提高四肢肌力。对正常人肌电有影响,使肌电幅度明显增 高。
谢谢大家!
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症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二) 头皮针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禁针。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禁针。 3、针具注意检查,以免因针尖不锐等引起头痛。 4、谨慎。治疗前要认真检查,治疗时避免 过强刺激。
(三) 头皮针处方示例
中风偏瘫
1、顶颞前斜线(瘫痪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 线等。先由前顶穴向百会穴透刺1寸(顶中线),再在顶颞前 斜线上从上而下透刺3-4针(即接力刺法),每针的进针点之 间距离为1寸左右,得气。留针期间配合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 动。 2、取顶颞后斜线接力刺法,然后快速捻转手法,频率每分钟 200次左右,间歇操作,约30分钟出针。
头皮针疗效与病变性质、部位、病程有关。一般来说,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所致的偏瘫,,其疗效较脑栓塞和脑出血 所致者要好。病程短在3个月以内者患者,有显著疗效;如 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者,很难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如病灶范围大,或位于两侧,或位于深部(如基底核、内 囊),或呈多灶性,或再次发作者,一般用头皮针效果较差。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 ) 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 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 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 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会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 部。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与眉枕线得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与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与枕外粗隆顶点得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得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得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得3厘米长得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得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得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得垂直线,即就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得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与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得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头针法

头针法
定位
膀胱经 MS2
眉冲向前引1寸直线
眉冲 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 膀胱经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
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 焦病证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3、额旁2线
头临泣
胆经 MS3
定位 头临泣向前引1寸直线
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胆经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
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四、操作方法
头针穴线选择 进针 30度角,快速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层, 阻力减小再将针体沿帽状腱膜下层按 穴线方向进针。
头皮分层
皮层 皮层下 帽状腱膜层 帽状腱膜下层 (蜂窝组织层) 纤维组织紧密联系 针刺时阻力大、疼痛 宜迅速通过 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 阻力小,为针刺部位
骨膜层
三、操作方法
行针
捻转法
主治
化等。
对侧下肢、上肢、面部瘫痪,
流涎、运动性失语、脑动脉硬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7、顶颞后斜线(中央后回) 定位
督/膀胱/胆/胃/三焦 MS7
百会→曲鬓
或:平齐耳尖之水平线与通过耳屏根 之垂直线的交点处。
曲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
主治 对侧下肢、上肢、头面部疼痛、
麻木、感觉异常。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8、顶旁1线
膀胱经
MS8
定位 顶中线旁开1.5寸,
承光穴向后引1.5寸直线
承光 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 旁开1.5寸-膀胱经
主治 腰腿足病症,如
瘫痪、麻木、疼痛等。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9、顶旁2线
足少阳胆经 MS9
定位
正营穴向后引1.5寸的直线
正营 前发际上2.5寸,正中旁2.25寸

头皮针中医适宜技术

头皮针中医适宜技术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
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 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 少阳胆经
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 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 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
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
第六节 头针法
顶旁1线
通承天光穴位于前人发体际的直头上部,4 寸当,前旁发开际正1.中5寸直上2.5寸 ,旁开1.5寸。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 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 承灵穴的连线
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 手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 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
第六节 头针法
3.刺激部位 颞区
颔厌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 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 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 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颞前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 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 面瘫及口腔病等
第七节 头针法
1.刺激部位 额区 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 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 刺1寸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 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 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
第六节 头针法
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 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 冲穴向下刺1寸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 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 病
第六节 头针法
(二)操作方法
3. 留针与出针 • 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 • 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 • 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
第六节 头针法
(三)适用范围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头针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2. 精神障碍: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3. 疼痛和感觉障碍 4. 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头皮针 头皮针法 附图[行业研究]

头皮针 头皮针法 附图[行业研究]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0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一类特制
16
四、枕区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 的连线。 (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7
四、枕区
13.枕上旁线 定位: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2
二、顶区
一类特制
13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4
三、颞区
一类特制
15
三、颞区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率谷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8
四、枕区
一类特制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 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关于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

关于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7, 6(4), 183-185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17.64029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calp NeedleStimulation AreasLei Li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Received: Aug. 4th, 2017; accepted: Aug. 16th, 2017; published: Aug. 23rd, 2017AbstractThe positioning of the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was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many scalp needle schools, but the positioning of different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s is much the same. 2) The positioning of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natomy and functional location of the nerve center, and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acupoints. 3)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not a “point” or a “line”, but a specific area of “face”. 4) The boundary of the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fuzzy and uncertain, so the sti-mulation area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local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jection of the func-tional area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Keywords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Positioning关于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李磊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收稿日期:2017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23日摘要本文探讨了有关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主要结果如下:1) 头皮针流派众多,但不同头皮针流派的刺激区定位大同小异。

头皮针

头皮针

头皮针临床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此为头皮针的主要适应症。 包括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 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 对上述病症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运动、智力和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能不同 程度的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可用于治疗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二、精神病症
头皮针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病、考场 综合征、抑郁症,也有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有提高智力, 缓解症状、恢复大脑正常思维和兴奋抑制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
三、疼痛和感觉异常
临床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 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有显著止痛作用。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 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 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二、生物电磁波效应
针刺治疗的作用是双向的和往复的调节,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是增生还 是不足,皆能使其恢复正常。
针刺首先造成机体局部损伤,而产生生物损伤电流,同时对生物磁场亦会 造成影响,若同时给予适当的,有规律的“带气运针”以加强周期性的反复 刺激,可促使局部的生物损伤电流和磁场发生震荡与运动,而形成一种蔓 延与扩散的电波与磁波,通常合称为生物电磁波,向身体的其他部位传播, 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物质,主要是内分泌素和神经递质,以供急(激)需要。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导读:方氏头皮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它是方氏在经络学说与西医大脑生理解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在头皮部找到了类似人形的人体各器官脏腑的调节系统,并根据阴阳属性分别以“藏”“象”命名之,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微型针灸学说。

其中,取穴区包括伏象穴区、伏脏穴区,倒象穴区、倒脏穴区及中枢取穴区。

今天介绍伏象穴区和中枢取穴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错做规范(一)》。

伏象穴区(骨缝定位取穴)定位伏象穴区形状象一个俯卧于头顶骨缝的全息人故名伏象。

它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向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

这个人形的体表标志点为:冠矢点为大椎,翼点为手指尖。

人字缝尖为长强,星点为足尖。

分区头项部:位于冠矢点之前: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

颈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1cm。

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 的相互重叠。

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上肢部:位于冠状线上,从冠矢点到翼点之间,定义为11cm。

为了准确定位,定义出肩、肘、腕(手腕)三点。

从冠矢点至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翼点),长为2cm。

双侧互为镜象对应。

躯干部:位于矢状缝上,冠矢点到人字缝尖,定义为14cm。

把躯干部分划为三段:即背部、腰部、臀部。

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

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

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

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为4cm,背部为3cm,腰部为2cm,臀部为3cm。

中枢取穴中枢穴位建立于大脑皮层解剖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

每一个皮层功能区相对应于一个穴位,以本皮层功能区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作为穴位的定位,以本穴区的功能作为穴位的命名并解释该穴位的主治。

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

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

[返回]头针的适应症[返回]头针的禁忌症[返回]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定位依据定位线刺激区定位和主治[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行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②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事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能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钮扣,拾硬币等。

)[视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胃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选穴方法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主要治疗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目录1关节松动术2基本方法3手法分级4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5操作程序6手法应用1关节松动术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作者:梁晓婷《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义•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优缺点•一优点•1.它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络、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了明确的阐述。

2.它又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区,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珠联璧合。

•3.由于此方案是经过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此,它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缺点•1以穴定线误差大:有利的一面是线和穴位的名称联系紧了,说明了线和穴位有关。

不利的一方面是:以穴定线不严谨。

因绝大多数头穴不是以头部外表的标志确定的,而是以发迹定位的。

头正中线部位的穴位是以前后发迹定位的,二俩侧穴位多数又是根据头正中线穴位确定的2“线”的概念不准确•(1)头针出现时,针刺的部位就是刺激区,20年来经国内外广泛实践,都证明了头针刺激区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在公开报道的50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证明头针的刺激部位不是区而是线的,相反很多人强调了区的重要性。

•(2)定线的方法是以穴定线3理论难以解释•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以穴位确定线的,从理论上讲针刺穴位是目前认为的经络起作用的,这样又回到了针刺穴位,通过多死角多转折为特征的体表线起作用的年代了,用这种理论解释当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理论在人体是不存在的,它是宋代王唯一行穴位归经为了使偏离的穴位都归到经上而使用的怪线。

焦式头针疗法 各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疾病

焦式头针疗法 各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疾病

焦式头针疗法各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疾病
*导读:焦氏头针是针灸学中头针疗法的一种,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的头针疗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进行针疗。

……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疾病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1)视区
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2)胃区
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3)运动区
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
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
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

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比較霍潤深李磊(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摘要】本文將焦順發頭皮針刺激區作為基本定位,與其他主要頭皮針流派刺激區作初步分析比較。

結果:各頭皮針體系定位與主治約有以下的共同點:(1)以頭部前後正中線及眉枕線將頭分成左右上下四部份。

(2)分佈在前額髮際的刺激區,多治頭面胸腹疾患。

(3)分佈在前後正中線頭頂附近的刺激區,多治癲癇、眩暈、精神障礙等病症。

(4)分佈在兩側顳部的刺激區,多治軀幹與四肢運動、感覺病症。

(5)分佈在頂骨結節附近及耳後與枕外粗隆間之刺激區,以主治言語、視聽障礙等為主。

結論:各頭皮針流派的刺激區多少不一,名稱各異,定位亦有所不同,有區、線、點的分別,但大多數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基本相同。

【關鍵詞】頭皮針頭皮針刺激區頭皮針,是指採用針刺頭部特定刺激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現時亦稱之為頭皮針療法,屬於微針治療系統。

近幾十年來,頭皮針療法得到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名稱各異、刺激區多少不一的各種頭皮針流派。

由於各頭皮針流派在針刺時均以沿皮透刺為主要治法,而只是在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上有所區別,本文旨在對各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的定位和主治進行分析,以比較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定位與主治的異同。

由於篇幅所限,各家頭皮針全部之刺激區定位與主治從略,本文只敘述與焦順發刺激區定位相若之部份。

茲將各主要頭皮針流派刺激區比較如下:1 運動區1.1 焦順發頭針「運動區」:中央前回或前頂穴到懸顱穴。

1.2 方雲鵬頭針「倒象穴區」:中央前回。

1.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頂顳前斜線」:前頂穴至懸厘穴。

1.4 朱明清頭針「頂顳帶+顳前帶」:前頂穴至頭維穴+頷厭穴至懸厘穴。

1.5 頭針運動療法「頂顳前斜帶」:前頂至懸厘。

1.6 劉炳權八卦頭針「百會中八卦」:前頂穴向百會穴,透刺1寸(約3cm),頭前方透經前頂穴,針尖可到達前神聰穴。

1.7 湯頌延頭針「下焦區+上肢陰區+下肢陰區」:前頂至囟會+顳部。

定位與主治之異同:全部定位在大腦皮層「中央前回」位置上,在頭皮部投影位置約為「前頂到懸顱或前頂到懸厘連線上」。

主治以四肢運動機能障礙為主,言語障礙為副。

2 感覺區2.1 焦順發頭針「感覺區」:中央後回或百會至懸厘。

2.2 方雲鵬頭針「倒臟區」:中央後回。

2.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頂顳後斜線」:百會至曲鬢。

2.4 朱明清頭針「頂顳帶+顳前帶」:前頂穴至頭維穴+頷厭穴至懸厘穴。

2.5 頭針運動療法「頂顳後斜帶」:百會到曲鬢。

2.6 劉炳權八卦頭針「百會小八卦」:前頂向百會透刺。

2.7 湯頌延頭針「下焦區+上肢陰區+下肢陰區」:前頂至囟會+顳部。

定位與主治之異同:全部定位在大腦皮層「中央後回」位置上,在頭皮部投影位置約為百會穴到曲鬢穴。

主治以軀體與四肢感覺障礙為主,只有湯氏頭針刺激區以四肢屈側為主治重點。

3 舞蹈震顫區3.1 焦順發頭針「舞蹈震顫控制區」:中央前回前1.5cm。

3.2 方雲鵬頭針「書寫中樞」:中央前回之前上部。

3.3 劉炳權八卦頭針「頭維與曲鬢穴定位取卦」:在額角附近。

3.4 湯頌延頭針「中焦區」:前頂到囟會穴。

定位與主治之異同:定位全在(a)中央前回之前1.5cm,(b)以囟會穴左右到髮鬢前緣。

焦氏、方氏及劉氏均主治舞蹈震顫病,湯氏主治肝膽脾胃疾病。

4 血管舒縮區4.1 焦順發頭針「血管舒縮區」:舞蹈震顫控制區平行前移1.5cm近囟會穴。

4.2 劉炳權八卦頭針「頭維中點取卦」:在額角附近。

4.3 湯頌延頭針「中焦區」:前頂到囟會穴。

定位與主治之異同:定位全在(a)中央前回之前3cm,(b)近囟會穴左右到額角前緣。

主治原發性高血壓、皮層性水腫、生殖及泌尿疾患。

5 暈聽區5.1 焦順發頭針「暈聽區」:耳尖直上1.5cm之水平線。

5.2 方雲鵬頭針「聽覺中樞」:耳尖直上1.5cm。

5.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顳後線」:率谷至曲鬢。

5.4 朱明清頭針「顳後帶」:天沖至角孫。

5.5 頭針運動療法「顳後帶」:率谷至曲鬢。

5.6 林學儉頭針「顳三針的第二針」:率谷至曲鬢。

5.7 劉炳權八卦頭針「角孫上2寸定位取卦」:角孫上2寸為中心旁開1寸呈八卦向角孫透刺。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耳尖上角孫穴附近。

主治以頭暈、耳嗚、聽力障礙為主。

方雲鵬氏的「聽覺中樞」和林氏的「顳三針第二針」可加治小兒腦癱或癱瘓。

6 言語二區6.1 焦順發頭針「言語二區」:頂骨結節向後2 cm處再往下引3cm。

6.2 方雲鵬頭針穴位「記憶中樞」:從人字縫尖向左及右前下方分的直線與矢狀縫成60度角,離人字縫7cm。

6.3 頭針運動療法「結節後帶」:頂骨結節後下方1寸(約3cm)起,再向下1.5寸,左右旁開0.25寸條帶。

6.4 劉炳權八卦頭針「角孫穴上1.5寸後1.5寸定位取卦」:在頂骨結節下方。

定位與主治異同:全部定位在頂骨結節附近。

以命名性失語為主治病症。

頭針運動療法「結節後帶」兼治大腦發育遲緩和腦炎後遺症。

7 言語三區7.1 焦順發頭針「言語三區」:耳尖直上1.5cm處,向前向後各引2cm的水平線。

7.2 方雲鵬頭針穴位「聽覺中樞」:在耳尖上1.5cm處。

7.3 林學儉頭針「顳三針第二針」:耳尖上1.5cm,向後刺3cm長。

7.4 湯頌延頭針「下肢陽區」:陰陽內點、陽關內點、耳枕線前1/3點、頂耳線及枕線交界所組成的區域。

下肢陽區包括整個耳部上方。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耳尖直上1.5cm處。

主治以感覺性失語為主。

湯氏治下肢陽面或伸側活動障礙、疼痛。

8 運用區8.1 焦順發頭針「運用區」:頂骨結節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度之前後兩線,長3cm,共三線。

8.2 方雲鵬頭針穴位「運平中樞」:相當於頂骨隆突上方(人字縫尖為頂點,分別在左前方及右前方各畫一直線並與人字縫成30度夾角,離人字縫尖5cm)。

8.3 劉炳權八卦頭針「角孫穴上1.5寸後1.5寸定位取卦」:頂骨結節下。

定位與主治異同:全部定位在覆蓋近頂骨結節處。

主治以失用症為主。

方氏可兼治末梢神經炎。

9 足運感區9.1 焦順發頭針「足運感區」:感覺區上點後1cm旁開前後正中線1cm向前引3cm的平行線。

9.2 方雲鵬頭針伏象區(軀幹部)冠矢點至人字縫尖,頸下上背(6cm)、腰(4cm)、下臀部(4cm)。

9.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頂中線」:自百會穴向前1.5寸。

9.4 朱明清頭針「額頂帶後1/4」:神庭穴到百會穴連線。

9.5 頭針運動療法「頂中帶」:前頂至百會穴連線。

9.6 于致順頭針「頂區」:百會至前頂。

9.7 劉炳權八卦頭針「百會中八卦」:前頂穴向百會為半徑。

定位與主治異同:全部定位覆蓋在頭頂百會附近。

主治以下腹部障礙為主。

焦氏與劉炳權頭針系列主治腰痛、麻木、下肢運動障礙,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主治中風、頭痛、眩暈。

10 視區10.1 焦順發頭針「視區」:前後正中線旁開1cm的平行線與枕外粗隆水平線上的交點開始向上引4cm。

10.2 方雲鵬頭皮針「視覺中樞」:在枕外粗隆尖上2cm,左右旁開各1cm。

10.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枕上旁線」:枕外粗隆旁開0.5寸(1.5cm)上引一直線,長4cm。

10.4 朱明清頭針「頂枕帶」:自百會穴到腦戶穴(枕外粗隆)連線為中線,左右各旁開0.5寸的1寸寬條帶。

10.5 頭針運動療法「頂枕帶」:百會穴至腦戶穴。

10.6 于致順頭針「枕區」:強間至腦戶。

10.7 劉炳權八卦頭針「枕骨粗隆定位取穴取卦」:枕骨粗隆為中心,旁開1寸。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後頭部枕骨粗隆旁開1cm至1.5cm間。

主治以視力障礙為主。

朱氏及劉氏頭針則兼治眩暈及腰背痛。

11 平衡區11.1 焦順發頭針「平衡區」:枕外粗隆水平線,旁開前後正中線3.5cm,向下引垂直線4cm。

11.2 方雲鵬頭針「平衡中樞」:在枕外粗隆尖下2cm,左右旁開各3.5cm。

11.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枕下旁線」,:枕外隆凸,腦戶穴旁外側3.5cm向下引垂直線長4cm。

11.4 頭針運動療法「枕下旁帶」:玉枕穴至天柱穴連線左右旁開0.25寸的條帶。

11.5 于致順頭針「枕下區」:腦戶至風府及玉枕至天柱。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枕外隆凸旁下之位置。

主治小腦共濟失調等平衡障礙疾病。

朱氏頭針加治會陰病,劉炳權頭針加治腰背痛、眩暈。

12 胃區12.1 焦順發頭針「胃區」:瞳孔中央直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直線,髮際向上取2cm。

12.2 方雲鵬頭皮針「伏臟穴區(中焦)」:額正中沿髮際旁開至額角,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三焦總長6.5 cm。

瞳孔中央直上位置在中焦內。

12.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額旁2線」頭前部從頭臨泣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約3cm)。

12.4 朱明清頭針「額旁1帶」:以頭臨泣為中點上下各0.5寸,左右各旁開0.25寸。

12.5 頭針運動療法「額旁2帶」:瞳孔直上5分,頭臨泣穴向下1寸,左右旁開各0.25寸的條帶。

12.6 元山敏勝頭針「E點」:眉中點直上與髮際交叉處。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髮際,瞳孔直上或頭臨泣穴直下的直線上。

主治脾胃病症及中焦疾病。

13 肝區13.1 焦順發頭針「肝區」:胃區下緣向下引與前後正中線平行之2 cm直線。

13.2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額旁2線」(胃區及肝區,頂旁1線旁開0.75寸):頭前部從頭臨泣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cm)。

13.3 頭針運動療法「額旁2帶」:額旁1帶外側,瞳孔直上5分,頭臨泣穴向下1寸,左右旁開各0.25寸的條帶。

13.4 朱明清頭針「額旁1帶」:頭臨泣為中點上下各0.5寸,左右旁開0.25寸的條帶。

13.5 頭針運動療法「額旁2帶」:瞳孔直上5分,頭臨泣穴向下1寸,左右旁開各0.25寸的條帶。

13.6 元山敏勝頭針「E點」:眉中點直上與髮際交叉處。

定位與主治的異同:全部定位在瞳孔直上或頭臨泣穴直下的直線上。

主治脾胃病症及中焦疾病。

頭針運動療法兼治上腹病和噁心嘔吐等病症。

14 胸腔區14.1 焦順發頭針「胸腔區」:胃區與前後正中線的髮際中點取一平行線上下各2 cm。

14.2 方雲鵬頭皮針伏臟穴區(上焦)額正中線旁開至額角,上焦3CM、中焦1.5 cm、下焦2 cm,總長6.5 cm。

14.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額旁1線」(胸腔區):頭前部,眉沖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 cm)。

14.4 頭針運動療法「額旁1帶」:額中帶外側,目內直入髮際5分,眉沖向下1寸左右旁開0.25寸的條帶。

14.5 劉炳權八卦頭針「神庭穴定位取卦」:以神庭穴為中點,以督脈循行線取兩點,旁開1寸,呈八卦形向中點透刺1寸)。

14.6 元山敏勝頭針穴「B點」:眉毛起始部向上與前頭髮際之交叉點,頭部正中線旁開1 cm,由頭皮內2~3cm向後方進行針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