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二)
张敬学
云南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2. 掌握针刺手法、补泻手法、治疗方法
3. 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配穴方法、主治规律
内容介绍
1. 腧穴的主治
2. 针刺手法
3. 补泻手法
4. 治疗方法
5. 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T_e
一、腧穴的主治
B_e
(一)特点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特殊作用。
(二)配穴方法
前后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远近配穴、表里配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分布主治规律。
(四)总结主治规律
同经同治,定经不定穴规律(每条经穴的共同主治规律)。异经同治,同部同治规律(各部位所涉穴共同主治规律)。同经异治,近端远端穴规律(每条经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同部异治,异部同治穴规律(各部位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
(五)特定穴
1.四肢肘膝盖以下:为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
2.胸腹背腰部:背俞穴、募穴。
3.全身:八会穴、交会穴。
4.经外奇穴。
5.阿是穴
6.痛点、反映点。
【我的笔记】
二、针刺手法
B_e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明代医家马莳曾指出:针灸不灵、是手法不明。掌握针灸手法,要熟悉针灸基本理论,练就熟练的操作技巧。
1.取穴三要
要熟悉经脉的循行及病候、要熟悉人体各部经穴的作用、要取穴端正“取五穴,用一穴而必
端取三经,用一经可正”。
2.针刺三要
针刺进皮要轻、快,进针深浅要适宜、出针要缓慢轻压。
【我的笔记】
三、补泻手法
B_e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柩经脉》篇确定立的针刺原则:“盛则泻之,虚则不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实施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强调:“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临床常用的8种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
2.捻转九六补泻法
左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前用力捻9下为补。右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后用力捻转6下为泻。
3.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茬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
4.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使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6.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7.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8.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或均匀手法后即刻出针。
把握两点:进针和出针的快慢,手法的轻重。沿经络顺行还是逆行。
【我的笔记】
四、治疗方法
B_e
(一)毫针
1.练针法
纸垫练针;棉球练针;自身练针;相互练针。
2.患者体位
原则:取穴准,施术方便,便于留针,患者尽可能舒适自然为原则,防止晕针。
3.持针姿势
二指持针、多指持针、夹持持针。
(1)持针法:“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以刺入术式分法: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
飞入法: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在念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
作飞鸟状的手法。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一捻,一放。
以押手姿势分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爪切法:又称指切法。
双手进针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4.进针要点
四点基本要求:稳、准、轻、快。
5.针刺
直刺、斜刺、平刺。
6.针向
重在根据不同病症治疗要求而定。针入穴内的深浅度,以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7.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催气、行气、守气。其他还包括循法、弹法、摇法、刮法、飞法、震颤法、雀啄法、搓法、盘法。
针刺得气: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8.异常情况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刺伤内脏。
针后异常感。
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电针
适应范围:担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所以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关节的损伤等,并可用于针麻。
(三)三棱针
适应范围:本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经络淤滞、疼痛等,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肿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痹证、丹毒、头痛、指(趾)麻木等。
(四)挑刺法
将腧穴或反映点的表皮挑破,有时也可以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包括刺络法、点刺法、散刺法。
(五)艾灸法
一般多用于虚寒病证。艾灸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温散寒邪、活血通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1.艾灸类:艾炷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
3.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非化脓灸(非瘢痕灸)。
4.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
5.隔药饼灸:附子灸、豆豉灸、胡椒灸。
6.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节。
7.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白发神针、三气合痹针。
8.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9.非艾灸类:灯火灸、黄蜡灸、桑枝灸、阳燧灸、药锭灸、药捻灸、电热灸。
(六)拔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