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合集下载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传承方式。

香道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人们的心灵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香道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会用香烟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的使用逐渐不仅仅局限于祭祀活动,而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人们发现香具有祛病驱邪、净化空气和舒缓情绪的作用,开始将香的使用与健康保健、心理抚慰相结合。

在道教、佛教等宗教中,香一直都是重要的供奉物,被赋予了更大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道逐渐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走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

在唐代,香道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文化。

唐代文人雅士们非常推崇香道,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他们认为通过燃香、品香、赏香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和修养,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沉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了士人阶层的传统活动。

《周礼·大宗伯》中有“以燔香,若曰宗之。

”的记载,表明了香道在宋代之前的历史地位。

宋代时,香道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承方式。

当时人们对于香具有极高的热情,对于香料的选材、制作和燃香的仪式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整理。

香道在绘画和诗词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倾诉心声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到了明清时期,香道逐渐受到了更多文化因素的影响,走向多元化和世俗化。

这一时期,香的品种更加丰富,制作技艺也逐渐成熟。

香道也开始与中国的茶道和花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将香道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艺术,追求香品的高雅、纯净和优质,更加注重香的品味和疗效。

近代以来,香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受到了一些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香的需求不再像古代那样迫切。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能够抽出时间专门去研究和修习香道。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远古庆阳人野外或是洞穴聚居,夏夜便燃烧艾叶散发独特香味以驱逐蚊虫,这种方法甚至直到现在庆阳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

由此,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先民对自然香料的神奇用途便崇拜不已,于是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

因此,上古时代还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

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2. 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3. 秦汉时期之成形期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烧香的来历和发展历程

烧香的来历和发展历程

烧香的来历和发展历程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你知道烧香的来历和发展历程吗?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烧香的来历和发展历程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烧香的发展历程第一个时期——初始期初始期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牲体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风师雨师。

”《十三经注疏》注:“禋之言烟。

”“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疏:“禋,芬芳之祭。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

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三是专用于祭祀,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

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第二个时期——引进期烧香历史的第二个时期,即是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

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香料传入中国。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

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

”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形而上学”。

概括起来说,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等的出香活动共同组成,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

显然,博大精深的香文化不单单是品味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

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横向层面看: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从香料的分类及出香特点看: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

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从香具的分类特点来看,不同的熏香意图、香料,用不同的香具。

比如香薰炉,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被、文房用文炉、琴案用琴炉等等。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在古代,香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方面。

在古代的皇宫和庙宇,燃香是一项重要的仪式,以示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尤其是在周朝和秦朝时期,燃香的仪式被进一步规范,并且香火祭祀成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唐朝时期,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开元礼》记载,唐朝皇帝每年都会亲自主持庙宇的香火祭祀,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而唐朝的道教,也对香火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整理,将不同的香料用于不同的祭拜对象,从而形成了道教香文化的雏形。

此外,唐朝还特别注意了香的气味,认为香烟应该“清新雅致”,并且要求每年将香木置于贮香室中,以保持其气味的纯正。

宋朝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的《仪礼》认为,燃香是一种“能怀敬之意”的行为,并且指出香具有“扶阳立夜”的功效,因此在庙宇、佛寺和官方场所,香火祭祀的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而且,宋朝的文人雅士还将香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将香的气味与写作相结合,发展出了雅致的香诗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香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朝的儒家文化和清代的佛教文化都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香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重视,并且从庙宇、佛寺逐渐传入了家庭。

此外,清代的宫廷文化也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皇宫里香火祭祀的规模更加盛大,乾隆皇帝甚至还专门修建了香山,用于香火祭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趋于衰退。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文化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然而,由于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香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振兴,世界各地的香料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香的热爱和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香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文化在中国仍将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烧香源流简说

中国烧香源流简说

中国烧香源流简说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有趣的是,不特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

香的英语写作incense,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第543页),载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

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

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

印度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

日本神道教也焚得。

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

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中国用香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缘由

中国用香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缘由

中国用香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缘由中国人用香,有三个大的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时期是初始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阶段,可称初始期。

《礼记》言:“殷人尚声,周人尚臭”,“皆为祭祀所用,求诸阴阳,先后有异而已”。

在古人的心目中,乐与香都是德的表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其间,人们本性喜香的特点,通过佩戴香花香草、焚香以及香汤沐浴等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形成了不同于祭祀香的生活用香。

香的作用:一是养德培根、怡情养性;二是祛瘟辟邪,保健养生;三是清新空气,除瘴除虫;四是祭祀专用。

焚香以祭天地,是一件非常郑重的活动,活动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有严格的规范程序。

第二时期是跨越期。

从汉武帝到魏晋,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亦可称跨越期。

汉武帝在中国香事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其一,武帝奉仙,以求长生,是神就敬。

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药配伍、香品制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正的法度。

确定了和香的基本规制,特别在宫廷内诞生了许多配伍严谨、功效明确、香韵高雅的经典香方。

除宫室熏香常态化外,还置椒房储宠妃、大臣上朝衣须熏香、郎官奏事口衔鸡舌香等,使香进入了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实现了香品的生活化、常态化、高档化、实用化。

其三,博山炉的广泛推广使用,为焚香器具开了规范化,专用化的先河。

武帝时期疆域的扩大,大规模开边,使产自西域及岭南诸郡的大批珍惜“香料”传入内陆等,也极大地推动了香事的发展与普及。

其四,仕宦及文人阶层熏香、用香蔚然成风,香已成为上层社会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读书、会客、抚琴、品茗、寝室、客厅、官衙、车娇无处不飘散着袅袅香烟和温润的香气。

香花、香草、香气、香品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第三时期是普及期。

香品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

隋唐开始用香的风气不仅在王公贵族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而且国家的政务场所、民俗节日、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作为治未病之病的良药都离不开香的身影,香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香的分类
按香的原料分类: 丹檀香,又称为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两种; 沉水香,又称为沉香, 丁子香,即丁香 ; 郁金香,郁金即番红花的花汗所压制而成 ; 龙脑香,樟脑的一种,由生产于南洋的香木制成; 按香的形状分类: 棒香、线香、盘香、丸香、涂香、熏香、香囊, 香枕等。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 赋不计其数。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人待客用香易选平燥之材复合而成,易使人平心静气 写作阅读选甘、凉之材,气味沁脾、益思考、助记忆。 睡眠选平和无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所谓五味入五脏,可 依据香材之味来调和自身所需,使身体达到“平衡”。 香之为用一般是依据香材自身的优劣经混合去燥助清, 复合成各种气味经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强身健体 的作用。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1礼佛祭祖 在礼佛和祭拜祖先时,人们都拈一柱香, 借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的那份敬意与追思。
香的作用
2香熏治疗 香能清心,养性.檀香香熏有助放松精神 ,减压以及辟邪镇气;茉莉熏香则有助提高呼吸道机能, 帮助入睡,解决失眠问题;丁香香熏则有助驱蚊灭虫,净 化空气及治疗香港脚等功效。
3清新空气 燃烧卫生,时间准确,香灰不易飞散,是 现代家庭清新室内空气,杀菌除异味的理想选择。 4驱赶蚊虫 香木可置于香炉燃烧,也可置于香袋,有 熏衣防虫的效果。 5计量时间 由于一炷香燃烧完的时间比较固定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 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 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 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 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 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中国香道发展史

中国香道发展史

定窑香炉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 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 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 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 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 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香品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香品/合成香料类香品 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灵虚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据外形特征划分: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据使用方法划分:自然散发香气/薰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 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 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 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 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 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 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 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三代——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和萌芽“燎”等祭祀活动兴起,成为后来祭祀用香的起源和雏形。

生活用香方面,《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檜之,嘉草攻之。

”指用带有辛辣气息的药草,以烧熏的方式祛除毒虫。

《周礼·秋官·翦氏》也曾说:“翦氏掌除蠹物。

以攻蔡之,以莽草熏之。

”莽草,木兰科八角属,莽草花红色或深红色叶与果美丽奇特,有强烈香气。

两处皆表明,西周即有利用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的事实。

春秋战国——中国香文化之塔的底座以草本类香料使用为主,使用时直接明火燃烧。

铜质熏炉出现,从礼器“豆”的造型演变而来。

炉具多大腹宽口下有长握和圈足,以便点燃。

燃烧过程中烟火较重,难于掌握,不方便经常使用。

主要用于王室贵族阶段性房内熏香。

士夫贵族佩戴香草习气盛行,《离骚》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

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著名的草本类香料。

祭祀上常会用到春兰、秋菊等香料。

《周易》中有“盥手焚香致敬的记载,描述了面北、净衣、洗手、焚香的整个过程。

草本香料植物此时也作情爱表达之用,如“芍药”和“香椒”,象征男女青年的绵绵情意。

医药用香取得突破性进展,扁鹊擅长砭刺、按摩、针灸、汤液等法。

其灸法就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秦、汉——中国香文化之塔的第一层秦朝边关民间贸易发达,产自古印度及其他南亚地区的乔木类香材以及西亚地区的用香方式,从中国西边经月氏、羌等流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香料品种和用香方法,此为“西香东出”的前期。

后世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香东出”成熟,各文明不同香文化的交流日渐繁盛。

汉朝武力强盛,相继平定南越、海南、西南等区域小国,并委派郡守官员治理,实现对中国南部产香地域的直接管理。

中国南部出产的乔木类香料及各类热带香料得以运往中原王庭,此为“南香北上”。

佛教流入中原,引发宗教祭祀用香的一次大爆发,同时也带来佛教的用香仪式、礼仪和香料,补充和壮大了中原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一、春秋(东周前半期,前770年~前476年)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香料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东汉开始使用麝香取香方法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香具香炉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

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笼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熏球盖在被子里,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所限,中原地区气候温良,不适宜香料植物生长,香木香草种类较少秦汉时期《迷迭香赋》曹丕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之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方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信繁华之速逝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寺御兮,入销谷之雾裳;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随着国家统一、将于扩大,南方湿热地区香料渐入中原地区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香料种类传入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西汉初期汉武帝前,熏香开始流行于贵族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出现“香方”“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也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

香道文化涉及到香料的种植、收集、制作、品评、使用等诸多方面,以及香道修行、精神追求等内在涵义。

香道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香道文化的起源、演变、现状等方面,阐述香道文化的发展历程。

香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那个时代,香文化主要体现在祭祀和医疗方面,人们通过香料熏制来祈求天神保佑、镇灾祈福,以及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料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艺术。

唐宋时期是香道文化的鼎盛时期,那个时代,香艺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同时,香道文化也被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修行”、“禅定”等概念与香道的“香道修行”、“精神追求”等概念产生了深刻的交流和融合。

在唐宋时期,香道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体系,逐渐成为士人学习的一门技艺,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

从现代香道文化的角度来看,香料制作已经形成为一种专业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品控已成为品牌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价值。

同时,香道文化也在不断向更加广泛的群体传播,普及香道文化已成为香道爱好者和商家的共同追求。

在现代的香道文化中,香道修行和精神追求仍然是香道文化的重要标志。

香道修行要求人们以“无欲无求”的心态,用鼻子来感受香气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在香道文化中,人们也注重用香来激发自己的内心力量,辅助自我修行,达到心灵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总的来说,香道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也融合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箴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香道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于今后香道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香道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走进香道的世界,感受香道所带来的文化韵味和内在魅力。

中国香道发展史分析

中国香道发展史分析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 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 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 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 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 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 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 香”,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 时的工具。
汉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为外来香料,大部分由东南亚进入我国,少量由西域进入我国。 由于外来树脂类香料的大量输入,也推动了熏烧方式的改变。自战国出现熏炉,西汉早期 由本土所产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类香料直接焚烧,故炉形多为楚式的多孔扁圆形豆 式熏炉为主,而到了西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炉身较深的博山形熏炉。西汉中期以后流行 的博山炉使用的焚熏香材为多种香料粉末调制的复合香料,已非战汉之间使用的直接焚烧 的简单方法,而是熏香时使用专门制作的香炭来熏烤。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由人工调制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且由香炭来熏烤从而改善烟气对香 味的破坏,熏香的发展至此走向蓬勃与成熟。
辛夷 楚式熏炉
高良姜
茅香 博山熏炉
魏晋南北朝承两汉熏香之盛,并有很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世人盛行礼佛、道的时 风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层,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唐朝堪称中国 历史上的盛世,用香的奢靡无度与唐朝的国力和财力,以及“丝绸之路”畅通与 西域诸国大量的贸易有关。唐中宗时,出现用于品香的闻香炉,品香成为生活艺 术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隔火熏香法”也流行起来。李商隐的《烧香曲》中 “兽焰微红隔云母”就是指这种熏香法。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一种通过使用香料来达到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香道的起源、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香道的起源及发展香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将香作为祭品,用于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香的烟雾不仅可以祭祀神灵,还可以驱除蚊虫和消除异味。

因此,香的用途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工具。

在唐代,香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喜欢使用香料,他们将香料视为一种奢侈品,用于装饰宫殿和家居。

同时,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香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研究和推广。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将香道文化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文化。

同时,一些香道家也开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香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香道经典和香道理论。

二、香道的特点香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精神修养香道强调香料的精神作用,认为香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香道注重精神修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2.追求自然和谐香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香料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珍惜和保护。

因此,香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追求自然和谐。

3.讲究仪式和礼仪香道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艺术,注重仪式和礼仪。

在香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以显示对香料的尊重和敬意。

4.强调个性和创新香道是一种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料和香道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三、香道的意义香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

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兴于明清。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我国香文化传续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目前国内历史、人文、考古、国学等学术专家共同考证,新石器时代“火”的产生,使自然万物所自我散发的“自然之香”转变成“人为之香”,以此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的千年之旅;火神“炎帝神农”即为开启这扇大门的始祖。

随着我国对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人类文明的研究,发现了多处5000-8000年前的大型文化遗址,其中祭祀场所成为这些文化遗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并且考古学家在这些祭祀场所中发现火烧的痕迹,这既是祭祀中“燎祭”的真实遗存。

《礼记·祭法》中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古人通过“燔木升烟、告祭天地”的形式建立起早期祭祀的重要沟通桥梁,既通过焚烧祭品的形式,促使祭品产生烟气,烟气由下往上升腾以此建立起沟通天地的媒介。

后世文献记载中,祭祀焚烧“蒿”及使用“鬯酒”的行为便成为香文化萌发阶段的主要形式;同时标志着我国香文化中的“祭祀用香”正式形成;并为香文化的千年传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描绘大了多处生活中对植物“香料”的使用,这标志着香文化由“祭祀用香”逐渐扩展到“生活用香”。

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宗教的产生促使了“宗教用香”的产生;二十四节气的订立和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孕育出丰富多彩“民俗用香”;从此四大香文化主线并行发展传扬。

《尚书·君陈》中描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政治之至者,芳香之气动于神明,黍稷之气并非最好的芳香,良好的美德才是最佳的芳馨。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尚书》的记载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香文化中“道”的至高追求的出现,同时描绘了后世香火传承、发扬美德的千古之机。

汉代丝绸之路的产生,西域各国的香料和南海各国香料涌入到汉地,丰富了我国香文化的香料种类。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

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风气(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格外引人注目:一是1000年前的宋代,堪称香的鼎盛时期;再就是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香文化初具规模。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

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

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汉武帝本人也很喜欢薰香,更是大大带动了汉代的用香风气。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将其视为一种仪式的象征,用来祭祀神祗、清心寡欲、开启智慧、驱除邪气等。

以下是对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的探索。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最早的香料使用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香料主要是植物根茎和树皮,通过燃烧散发香味。

当时的人们相信香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祭祀神灵、保护家庭以及驱除恶灵。

在古代的商代和周代,香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器物。

在官方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烧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形式。

同时,香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习俗。

这段时期的香主要由植物木质和香草提炼而成,有着淡雅的气味。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成为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宫廷文化非常丰富多彩,香品的使用和鉴赏达到了巅峰。

士人们开始关注香的研究和发展,用香作为一种思想和审美的表达。

唐朝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创作诗词,让香成为文学艺术的源泉。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的传入也使中国的香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另一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的士人开始进行香料的混合,以创造出更加复杂的香气。

他们还开始进行香器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香炉和香盒。

同时,随着宋代的繁荣,香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流行于宫廷和百姓之间。

明清两个朝代,香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香料的种类和用途进一步扩展,许多新的香材开始被应用于制香。

例如,檀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材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贵族和宫廷的专属香品。

同时,制香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工艺精湛的香料师傅开始出现,他们能够根据香材的特点制作出不同的香品。

近代以来,中国香文化受到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

香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机器生产的香品,而忽略了手工制香的传统工艺。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麝多 忌而 本擅, 苏合 若芗而 实荤 。
以脂 萧为焚 ,以椒 为涂,以 蕙为薰 。 古者 以芸为 香,以 兰为芬 ,以郁 鬯为裸 ,
即r

沉香印 象

养仁人志士 的身心。 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 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 止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
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通过新疆或广东传入了中国。檀香、沉、龙脑
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 乳香、甲、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南亚 始了。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
中国
有加。
文化发展史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 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德,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 天性,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魂的良药。历代的帝 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日疋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
A、现当代的香文化
活,而且 已有相当高的 品位。
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个时期,对香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 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 路源不断的运抵中国。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 唐朝时期,贸易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基于当下香文化动辄通道、言之必玄的现状做的一个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对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思考,来对香文化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期为香文化在今天的落地和造福民众多一些参考;篇幅所限,提纲为主;浅见之处,欢迎交流!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萌芽于上古,初成于秦汉,发展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回归于现代已成为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基本写照。

特别是在倡导以文化复兴振兴民族大业的今天,香文化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要做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对香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只有科学理性地看待香文化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香文化扎根的土壤,让香文化不断延续深化。

香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追寻香文化的发展轨迹,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为四条主线:
一、随宗教文化而生并延续至今
宗教文化为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宗教文化主要指现存的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文化,还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消除的从祭祀演变而来的以巫师文化为主体的巫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香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催生了社会对香的需求
在宗教文化中,香是必需品。

巫教以香祭天,感通神明;香是道家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教以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佛教以香为佛使,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宗教用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祭祖、拜月和各大传统节日用香习俗的产生
2、形成了香文化的基本体系
宗教用香都有一定的仪式仪轨,从香品的选择、香具的使用、环境场合的打造、上香敬香的礼仪等等都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道家的太极八香、佛家的行香、跑香、坐香等等。

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延续发展具备了传承性
3、提升了香文化的文化高度
宗教文化以香为媒,以道为终,把香文化和通灵空性、平安祈福的文化相结合,如道教以香灵通三界,供养诸神、传诚达信、召亡返魂、清净身心;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等。

这种文化的高度使香文化的传承超越了物质文化的限制,使香文化虽历经战乱贫穷而不灭二、随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以儒家统治为主导的发展史。

作为社会统治的中高级阶层,上至士大夫,下至文人墨客,一直以来是香文化的拥趸和主流阶层,如此也使得香文化无论外因如何变化都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在传承、在维护,这是香文化得以社会化的基础。

他们是香文化的体验者和先行者,也是香文化的营销者。

正是他们的著书立说,诗词歌赋,让香文化的传播具备了广泛性;儒家把香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让香文化成为了一种立世文化,通过儒家阶层的改良创新,也为香文化的民俗化从另一个层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随医家文化的发展而落地
文化以人为本,宗教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最直接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在香文化上的体现就是香的使用与功能,也就是香首先是一种物质,才是一种精神,这是香文化得以民俗化的根本,这取决于医家文化的发展。

香具备香料和香药两种属性,香料的效用是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产生替代的,但香药的功效却是不可替代的。

譬如含香除口臭,在今天刷牙就可以了。

因为医家中医文化的发展使得香和人的生命直接产生了关联,和人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人们从自身立命的角度出发去用香无疑是最具广泛性和社会性的,这是香文化能够普及扎根和传承的主要因素,其中医家文
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随物质文化的发展而普及
香是香文化的载体,香是一个有形的存在。

当香文化形成以后,香品香具的品类和创新及获取的难易程度就成为香文化普及的关键,否则就是曲高和寡,这就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就是物质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联,物质文化的发展成为香文化普及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香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宗教、儒家、医家和物质文化的发展缩影,其中前三者创造需求,后者形成商品的市场化。

以香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秦汉时期为例,其时道教兴起,佛教进入中国的标志---白马寺落成,汉武帝独尊儒术,医家有张仲景、淳于意、华佗,主要论著《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提出了养生养气的概念并纳入了香料成分,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域外香料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时至今日,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机遇期,国家政策和经济贸易的发达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香文化脉络不清晰、香文化体系不健全和产品文化的不落地同样也让香文化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因为脉络不清,过分夸大了香文化的作用,和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混为一谈,以至于香文化处于一种玄空状态;因为体系不健全,香文化聚焦于一些具象的仪式仪轨,以偏概全,不能反应香文化的全貌,甚至出现以礼充道的普遍现象;而文化与产品的脱离更是当下香文化不能为民所喜、为民所用的关键,因为这种脱离的存在,使得目前的香文化还仅仅是一种小众文化,不能成为普罗大众的民生文化,这和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的状况相比都是一种极大的差距,又何谈新时代的振兴呢?对此,需要香文化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转发是一种功德,评论是一种提升,让我们一起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