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道发展史

合集下载

历代香史

历代香史

传统香历史——春秋之前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距今6000多年出现燎祭,(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统称“燎祭”。

)“湖南城头山遗址”及上海“淞泽遗址”的祭坛说明4000~5000年前出现生活用香,作为生活用品的陶熏炉出现。

1.辽河流域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熏炉炉盖;2.黄河流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3.长江流域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竹节纹灰陶熏炉。

《皇帝内经》中的“香”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素问·金匮真言》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黄帝还说:“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

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有限。

多用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除了祭祀用香,还通常是被用做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居室熏香以及作为礼物互相赠送等多种用途。

“明德惟馨”,从先秦时期人们就把香气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古人认为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周身散发出本性之香。

“存心养性”,性命致和才是养生的真正目的。

而香气则是养性的良药,孟子曰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命安”。

纯正的馨香之气既是人们修德养性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纯正的馨香之气也是辅正驱邪滋养本性的瑰宝。

传统香历史——秦汉风韵自秦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文化的交融,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期香由于用料和用方庞大,故有浑厚大气、香韵宽博而深远的特点。

香道简介及制香品香

香道简介及制香品香

通过了解和体验香道文化可以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种生活方 式和文化传承同时也能让我们 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香道 融入到我们的家居美容休闲和 社交生活中让香道的文化与技 艺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香道的未来发展
1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以及 生活品质的提高,香道作为一种古老而精
致的文化,正在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来,香道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
2
发展
香道的未来发展
文化传承
首先,香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和传承。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 人对香道产生兴趣,并加入到这 个领域中来。同时,也会有更多 的研究者、学者和艺术家投入到 香道的研究和创作中,推动其不 断发展和创新
香道与生活
1
香道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2
在日常生活中,香道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家居、美容、休闲还是社交场合,香道都能为
3
我们带来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香道与生活
家居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香道可以为我们 的居室增添一份宁静与美好。通 过点燃一支香品,可以营造出一 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帮助我们 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香 道也是一种极好的家居清洁方式 ,香品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具有很 好的吸附作用,可以用来清洁家 中的空气和表面
-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X XXXXX
香道的未来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道文化 不仅会保持其传统的魅力和 内涵,同时也会与时俱进, 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
以下是香道未来的几个可能 趋势
香道的未来趋势
全球化与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方文化的 影响力逐渐增强,东方香道文化 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喜 爱。未来,香道将会有更多的国 际交流机会,吸引全球各地的人 们前来学习和体验。同时,香道 也将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 上,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香 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展现出更 加多元化的面貌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修行方式和文化艺术,主要通过燃香、闻香和品香来进行修身养性。

香道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香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香被视为一种祭祀和礼仪的重要物品,应用于宗教仪式和祭奠活动中。

而在道家思想中,香则被视为一种净化心灵、修养身心的手段。

由于这两种思想的影响,香开始被视为一种与精神修养相关的物品,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香道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道逐渐发展成熟并丰富多样。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艺术。

在香道文化中,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香料和炉具来燃香,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炼香成为了一种技艺,香艺师也成为了一种职业。

闻香和品香也成为了一种雅趣,通过闻香和品香,人们可以感受到香气的美妙和空灵,进而放松身心、提升心灵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香道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缺乏耐心和时间去燃香、闻香和品香。

一些商业化的香品滥觞,使得香道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粹与雅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浮华。

香道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它舒缓压力、提升心境,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修行和情感抒发的空间。

为了传承和发展香道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社会需要加强对香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博物馆等,向公众介绍香道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尊重香道文化。

相关机构和香艺师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传授炼香技艺、品香经验等,提升香艺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更多的香艺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需要创新和发展香道文化。

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创造更多丰富多样的香道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可以将香道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与香有关的艺术作品,为香道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香道文化是一门独特而美妙的修行方式和文化艺术,它通过燃香、闻香和品香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升心灵境界。

香道之起源与文化:芳香养鼻、颐养身心

香道之起源与文化:芳香养鼻、颐养身心

香道之起源与文化:芳香养鼻、颐养身心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香道朔源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香道(逐渐复兴的古文化)

香道(逐渐复兴的古文化)

香道(逐渐复兴的古文化)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早在远古蛮荒时期,先人们就在祭祀中然木升烟,告祭天地,这正是后人祭祀用香的先身。

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行业代表泓森道这样总结到。

独特的“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

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

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香之妙:养神养生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

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

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

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

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

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形而上学”。

概括起来说,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等的出香活动共同组成,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

显然,博大精深的香文化不单单是品味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

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横向层面看: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从香料的分类及出香特点看: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

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从香具的分类特点来看,不同的熏香意图、香料,用不同的香具。

比如香薰炉,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被、文房用文炉、琴案用琴炉等等。

中国四大名香介绍

中国四大名香介绍

万物生长:四大名香简介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用香的历史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进而现代发展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香道: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香道之中,好的用香必不可少,作为用香历史悠久的国度,文人士大夫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挖掘了无数种香料,其中最受人推崇的便是我国的四大名香“沉檀龙麝”:1、沉香: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基于当下香文化动辄通道、言之必玄的现状做的一个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对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思考,来对香文化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期为香文化在今天的落地和造福民众多一些参考;篇幅所限,提纲为主;浅见之处,欢迎交流!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萌芽于上古,初成于秦汉,发展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回归于现代已成为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基本写照。

特别是在倡导以文化复兴振兴民族大业的今天,香文化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要做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对香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只有科学理性地看待香文化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香文化扎根的土壤,让香文化不断延续深化。

香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追寻香文化的发展轨迹,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为四条主线:一、随宗教文化而生并延续至今宗教文化为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宗教文化主要指现存的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文化,还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消除的从祭祀演变而来的以巫师文化为主体的巫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香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催生了社会对香的需求在宗教文化中,香是必需品。

巫教以香祭天,感通神明;香是道家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教以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佛教以香为佛使,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宗教用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祭祖、拜月和各大传统节日用香习俗的产生2、形成了香文化的基本体系宗教用香都有一定的仪式仪轨,从香品的选择、香具的使用、环境场合的打造、上香敬香的礼仪等等都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道家的太极八香、佛家的行香、跑香、坐香等等。

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延续发展具备了传承性3、提升了香文化的文化高度宗教文化以香为媒,以道为终,把香文化和通灵空性、平安祈福的文化相结合,如道教以香灵通三界,供养诸神、传诚达信、召亡返魂、清净身心;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等。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三代——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和萌芽“燎”等祭祀活动兴起,成为后来祭祀用香的起源和雏形。

生活用香方面,《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檜之,嘉草攻之。

”指用带有辛辣气息的药草,以烧熏的方式祛除毒虫。

《周礼·秋官·翦氏》也曾说:“翦氏掌除蠹物。

以攻蔡之,以莽草熏之。

”莽草,木兰科八角属,莽草花红色或深红色叶与果美丽奇特,有强烈香气。

两处皆表明,西周即有利用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的事实。

春秋战国——中国香文化之塔的底座以草本类香料使用为主,使用时直接明火燃烧。

铜质熏炉出现,从礼器“豆”的造型演变而来。

炉具多大腹宽口下有长握和圈足,以便点燃。

燃烧过程中烟火较重,难于掌握,不方便经常使用。

主要用于王室贵族阶段性房内熏香。

士夫贵族佩戴香草习气盛行,《离骚》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

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著名的草本类香料。

祭祀上常会用到春兰、秋菊等香料。

《周易》中有“盥手焚香致敬的记载,描述了面北、净衣、洗手、焚香的整个过程。

草本香料植物此时也作情爱表达之用,如“芍药”和“香椒”,象征男女青年的绵绵情意。

医药用香取得突破性进展,扁鹊擅长砭刺、按摩、针灸、汤液等法。

其灸法就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秦、汉——中国香文化之塔的第一层秦朝边关民间贸易发达,产自古印度及其他南亚地区的乔木类香材以及西亚地区的用香方式,从中国西边经月氏、羌等流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香料品种和用香方法,此为“西香东出”的前期。

后世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香东出”成熟,各文明不同香文化的交流日渐繁盛。

汉朝武力强盛,相继平定南越、海南、西南等区域小国,并委派郡守官员治理,实现对中国南部产香地域的直接管理。

中国南部出产的乔木类香料及各类热带香料得以运往中原王庭,此为“南香北上”。

佛教流入中原,引发宗教祭祀用香的一次大爆发,同时也带来佛教的用香仪式、礼仪和香料,补充和壮大了中原香文化。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导言香文化指的是以香为载体,通过鼓舞人心的香味,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纯净心灵、平静身心、提升气质、增加气场等效果。

香文化已经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逐渐传播到了西方。

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香文化知识点。

本文将对香文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香文化。

第一部分香文化的历史渊源1. 古代香文化的起源古代的香文化起源于中国的深远历史中,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

据史籍记载,商周时期的商人就曾使用过香来祭祀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文化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香文化。

2. 香文化的发展演变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香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香文化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香文化的传入西方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香文化也逐渐传入了西方国家。

在西方社会中,香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香文化的种类和功效1. 香的种类目前,香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每一种香都有其独特的香味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2. 香的功效香具有舒缓情绪、增强气场、净化空气等功效。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使用香可以辅助修炼身心,提升气质,使人更加平和、专注。

在现代社会,香也被广泛用于舒缓压力、改善睡眠、净化空气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第三部分香文化的艺术表现1. 香道艺术香道是一种通过点香的方式进行修行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传承于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香道注重修心养性,强调专注、平和、内省,是一种富有禅意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2. 香文学香文学是将香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营造意境,使香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展现。

香道概述

香道概述

香道基本概述和器具介绍2012年3月8号如宝堂整理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传统节日的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传统香薰和香道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的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传统节日中的传统香薰文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常常会使用各类香薰品,如檀香、龙涎香等,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些香薰品通常由天然植物材料制成,独特的香味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进入节日的心境。

1. 传统节日的香薰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香薰材料有檀香、沉香、龙涎香等。

檀香被广泛使用于佛教寺庙和家庭祭祀中,其独特的芳香能够给人以平静和宁神的感觉。

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在传统节日中常用于熏香或炖汤,被认为能够驱邪祛病。

龙涎香是一种稀有的天然香料,被视为稀世珍宝,传统节日中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家庭和场合。

2. 香薰的使用方式在传统节日中,香薰通常会以熏香盘、香囊等形式出现。

人们将香薰点燃后,静置或摇动使其散发出芳香,从而带来愉悦的感受。

有些人还喜欢将香薰放置在房间的角落或庭院中,让香味缓缓弥漫开来,营造出温馨祥和的氛围。

二、传统节日中的香道文化香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与佛教相关,也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

香道文化注重人与香的交流,通过熏香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心灵的寄托。

1. 香道的起源与发展香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为了供奉神明和缅怀先祖而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道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修养。

香道文化在传统节日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2. 香道的意义与影响香道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净化心灵、祛除煩憂的角色。

人们通过熏香的仪式传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神明的崇拜。

同时,香道也对人们的心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精神层次。

在熏香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反思自身的行为和心态,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三、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传统节日中的传统香薰与香道文化对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使人们身心得以放松,还唤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一、春秋(东周前半期,前770年~前476年)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香料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东汉开始使用麝香取香方法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香具香炉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

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笼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熏球盖在被子里,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所限,中原地区气候温良,不适宜香料植物生长,香木香草种类较少秦汉时期《迷迭香赋》曹丕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之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方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信繁华之速逝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寺御兮,入销谷之雾裳;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随着国家统一、将于扩大,南方湿热地区香料渐入中原地区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香料种类传入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西汉初期汉武帝前,熏香开始流行于贵族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出现“香方”“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

中国香道发展史分析

中国香道发展史分析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 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 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 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 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 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 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 香”,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 时的工具。
汉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为外来香料,大部分由东南亚进入我国,少量由西域进入我国。 由于外来树脂类香料的大量输入,也推动了熏烧方式的改变。自战国出现熏炉,西汉早期 由本土所产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类香料直接焚烧,故炉形多为楚式的多孔扁圆形豆 式熏炉为主,而到了西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炉身较深的博山形熏炉。西汉中期以后流行 的博山炉使用的焚熏香材为多种香料粉末调制的复合香料,已非战汉之间使用的直接焚烧 的简单方法,而是熏香时使用专门制作的香炭来熏烤。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由人工调制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且由香炭来熏烤从而改善烟气对香 味的破坏,熏香的发展至此走向蓬勃与成熟。
辛夷 楚式熏炉
高良姜
茅香 博山熏炉
魏晋南北朝承两汉熏香之盛,并有很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世人盛行礼佛、道的时 风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层,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唐朝堪称中国 历史上的盛世,用香的奢靡无度与唐朝的国力和财力,以及“丝绸之路”畅通与 西域诸国大量的贸易有关。唐中宗时,出现用于品香的闻香炉,品香成为生活艺 术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隔火熏香法”也流行起来。李商隐的《烧香曲》中 “兽焰微红隔云母”就是指这种熏香法。

中国香道发展史

中国香道发展史
第五页,共20页
第六页,: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 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 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第十五页,共20页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定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第十六页,共20页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 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 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唐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 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 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第八页,共20页
第十八页,共20页
香与香品
“香品”一词常有三种用法: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贵的香品”;其二,指“以香料 制成的物品”,类似“茶品”、“食品”的用法,例如,“熏香类香品”、“车用香品”;其三, 指“香气的品质”,例如“某某香香品高雅”。本文所谈“香品的种类”是取前两种用法。
从远古时代直接焚烧香料植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改进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 价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对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便。当今的香品种类之丰富 和齐全,正是这种进步的集中体现。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香文化在中国有着延绵数千年的历史,从商周用于祭祀、战国汉魏晋的熏衣燎室、隋唐礼佛熏制,及至两宋元明文人香事习静参悟等各种用途,由简而繁,逐渐旺盛,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和丰富的香学文化遗产。

盛世传香,就是中国香文化最好的历史写照,香道文化盛行的朝代都伴随着经济大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探寻与追求,而香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受到了广大爱香和品香人士的追崇。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香”字最早出现于甲骨卜辞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释香字为“香,芳也。

从黍、从甘。

”自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化空前的大交融,海外香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熏香文化在王公贵族间盛行。

汉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为外来香料,大部分由东南亚进入我国,少量由西域进入我国。

由于外来树脂类香料的大量输入,也推动了熏烧方式的改变。

自战国出现熏炉,西汉早期由本土所产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类香料直接焚烧,故炉形多为楚式的多孔扁圆形豆式熏炉为主,而到了西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炉身较深的博山形熏炉。

西汉中期以后流行的博山炉使用的焚熏香材为多种香料粉末调制的复合香料,已非战汉之间使用的直接焚烧的简单方法,而是熏香时使用专门制作的香炭来熏烤。

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由人工调制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且由香炭来熏烤从而改善烟气对香味的破坏,熏香的发展至此走向蓬勃与成熟。

魏晋南北朝承两汉熏香之盛,并有很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世人盛行礼佛、道的时风相吻合。

香之妙用更上一层,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用香的奢靡无度与唐朝的国力和财力,以及“丝绸之路”畅通与西域诸国大量的贸易有关。

唐中宗时,出现用于品香的闻香炉,品香成为生活艺术的一部分。

与之相应的“隔火熏香法”也流行起来。

李商隐的《烧香曲》中“兽焰微红隔云母”就是指这种熏香法。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麝多 忌而 本擅, 苏合 若芗而 实荤 。
以脂 萧为焚 ,以椒 为涂,以 蕙为薰 。 古者 以芸为 香,以 兰为芬 ,以郁 鬯为裸 ,
即r

沉香印 象

养仁人志士 的身心。 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 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 止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
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通过新疆或广东传入了中国。檀香、沉、龙脑
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 乳香、甲、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南亚 始了。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
中国
有加。
文化发展史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 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德,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 天性,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魂的良药。历代的帝 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日疋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
A、现当代的香文化
活,而且 已有相当高的 品位。
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个时期,对香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 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 路源不断的运抵中国。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 唐朝时期,贸易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窑香炉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 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 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 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 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 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香品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香品/合成香料类香品 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灵虚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据外形特征划分: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据使用方法划分:自然散发香气/薰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 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 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 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 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 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 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 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 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 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 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大明宣 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 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 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鎏金或嵌金片 的宣德炉金光闪闪,能够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 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 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 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 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 外观也更加华美。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香与香品
“香品”一词常有三种用法: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贵的香品”; 其二,指“以香料制成的物品”,类似“茶品”、“食品”的用法,例如,“熏 香类香品”、“车用香品”;其三,指“香气的品质”,例如“某某香香品高 雅”。本文所谈“香品的种类”是取前两种用法。 从远古时代直接焚烧香料植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改进使用香料的方法,一 方面使香料的价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对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 便。当今的香品种类之丰富和齐全,正是这种进步的集中体现。
香饼
香丸
线香
印香(篆香)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 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 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 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 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 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 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 面就完全不同了。 唐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 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 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 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汉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为外来香料,大部分由东南亚进入我国,少量由西域进入我国。 由于外来树脂类香料的大量输入,也推动了熏烧方式的改变。自战国出现熏炉,西汉早期 由本土所产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类香料直接焚烧,故炉形多为楚式的多孔扁圆形豆 式熏炉为主,而到了西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炉身较深的博山形熏炉。西汉中期以后流行 的博山炉使用的焚熏香材为多种香料粉末调制的复合香料,已非战汉之间使用的直接焚烧 的简单方法,而是熏香时使用专门制作的香炭来熏烤。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由人工调制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且由香炭来熏烤从而改善烟气对香 味的破坏,熏香的发展至此走向蓬勃与成熟。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 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 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 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 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 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 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 香”,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 时的工具。
根据用途划分:美化环境/陶冶情致/修炼打坐/祭祀/养生祛病/净化除臭//无烟香
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单品香/合香
谢谢观赏
徐文琦制作
微信号:wenqi1985 邮箱:48701608@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香文化在中国有着延绵数千年的历史,从商周用于祭祀、战国汉魏晋的 熏衣燎室、隋唐礼佛熏制,及至两宋元明文人香事习静参悟等各种用途, 由简而繁,逐渐旺盛,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和丰富的香学文化遗 产。盛世传香,就是中国香文化最好的历史写照,香道文化盛行的朝代都 伴随着经济大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 神层面的探寻与追求,而香道文化又一次被众人所知。 “香”字最早出现于甲骨卜辞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释 香字为“香,芳也。从黍、从甘。”自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中外文化空前的大交融,海外香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熏香文化在王公贵 族间盛行。
辛夷 楚式熏炉
高良姜
茅香 博山熏炉
魏晋南北朝承两汉熏香之盛,并有很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世人盛行礼佛、道的时 风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层,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唐朝堪称中国 历史上的盛世,用香的奢靡无度与唐朝的国力和财力,以及“丝绸之路”畅通与 西域诸国大量的贸易有关。唐中宗时,出现用于品香的闻香炉,品香成为生活艺 术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隔火熏香法”也流行起来。李商隐的《烧香曲》中 “兽焰微红隔云母”就是指这种熏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