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他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赞美与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从内容、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言】在文中,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引入话题,快速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荷塘月色真美”。
这一引言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引言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文笔更加生动。
【描写荷花】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荷花进行了精细描绘。
他以“荷”的形象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丽。
他用“翰墨奇文”来形容荷叶的叶脉,用“花光如锦”来描绘荷花的花瓣。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眼前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荷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思考荷花】在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对荷花进行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认为荷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朵,更是一种崇高的品格。
他将荷花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相对应,认为荷花的操守与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对人类品格的期望。
【荷花的生命】在第三部分,作者着重探讨了荷花的生命。
他认为荷花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它根生泥中,但依然可以抬头高昂,傲立池面。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人与荷花】最后一部分,作者以人与荷花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强调了荷花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荷花的品格,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功利之中,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境界。
【结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强调自己对文中所言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以此来作为文章的落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通过对《爱莲说》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荷花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崇高情操。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 《爱莲说》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
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 )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②瑞:吉,善。
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
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洗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善于,擅长2.(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4.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爱莲说(答案解析)

爱莲说(答案解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词语⼆、⽤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1、⽔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上和陆地上草本⽊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在那⾥,(⼈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4、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对于牡丹的喜爱,⼈该是很多了。
三、按课⽂填空3、《爱莲说》⽤来⽐喻君⼦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傲的句⼦是:4、⽐喻君⼦通达整理,⾏为⽅正,美名远扬的句⼦是:5、⽐喻君⼦志洁⾏廉,庄重⽽⼜令⼈敬佩的句⼦是:6、与“近朱者⾚,近墨者⿊”意思相反的句⼦是:7、⽂中最能概括莲的⾼贵品质的句⼦是: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四、理解课⽂,回答问题12、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使⽤?答:作者⽤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洁⾝⾃好,不摹名利的⽣活态度,含蓄⽽突出地表达了⽂章的主旨3、本⽂赞扬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喻君⼦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许。
但在我们⽣活中常听⾄⼈们说“近朱者⾚,近墨者⿊”,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同意第⼀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不移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活态度?答:独爱菊指的是平静安逸的⽣活。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爱莲说》解析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 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 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 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 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 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 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 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宋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 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 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 友,于池畔赏花品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 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 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 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爱莲说象征解析

爱莲说象征解析
《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这首诗以唐代著名的花卉莲为主题,通过描绘莲的形态和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并借莲花所象征的高洁品质,表达了对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追求。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象征纯洁和高尚的花卉,它的生长环境苦难而艰辛,但在泥泞中它却能傲然而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种生命力和坚韧精神成为了莲花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白居易在《爱莲说》中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展示了莲的品质和象征意义。
诗中,白居易首先描述了莲花的外貌:“荷花开后百花杀,莲花妖艳空自怜。
”他以“妖艳”一词表达了对莲花美丽的赞美,但也展现了莲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
莲花洁白无瑕,花瓣如玉,展示了莲的高贵和纯洁。
在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以莲花的生长环境来象征人生的境遇。
他写道:“云容雀笔当时好,不道人间已百年。
苦海无边回头是,青莲何处得纤翘。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莲花在艰难的环境中生长,却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人们在世间的磨难中是否能保持高洁的品质呢?
白居易通过将莲花与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的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像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困扰,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贵。
《爱莲说》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经典的抒情诗。
它通过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呼唤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高。
同时,它也传递出对生活中困难和挫折的思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绽放自己的光芒。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爱莲说》阅读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1)只。
(2)亲近而不庄重。
(3)听说。
(4)应当。
2.C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
宜:当然。
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2020学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爱莲说》经典赏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濯,本义,洗。枝,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8.D.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借爱莲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与节操。故选D。
文言文《爱莲说》
经典赏析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9.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爱莲说比较阅读带答案

内容相关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一)《爱莲说》全文(二)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芳:散发出芳香。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自⎩⎪⎨⎪⎧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B. 清⎩⎪⎨⎪⎧濯清.涟而不妖水尤清.冽 C. 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鲜⎩⎪⎨⎪⎧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语段(一)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2分)4.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手法相关二、(2017河南备用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爱莲说》全文(二)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
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
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
临池数株,绿萼④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
其一株横偃⑤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⑥。
口占⑦二绝句,大醉而归寓。
(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注:①杂沓:聚集的样子。
②舆:车。
③游屐:指游人。
④萼:环列花朵外部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
⑤偃:倒下。
⑥浮白:指喝酒。
⑦占:口述(文辞)。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爱莲说》(解析版)

专题0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爱莲说评析原文与解析

爱莲说评析原文与解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苏东坡的《爱莲说评析原文与解析》是一篇写景抒怀的诗作,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与思考。
首先,诗人以花酒、明月为象征,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独立孤高。
花酒、明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意象,代表了诗人追求自由和高尚的情操。
诗中描述了诗人独自举杯邀请月亮与自己一起饮酒,形成了一种虚实交融的景象,彰显了自我欣赏与内心对话的意境。
然后,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意味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婉约而深情地表达了对光阴的珍惜和对时光匆匆的思考。
盛年不会再来,每一个清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及时行动,珍惜时间。
最后,诗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诗人对读者的劝勉,鼓励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岁月不会停留等待任何人,当下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行动,做到“及时当勉励”。
《爱莲说评析原文与解析》采用了简洁而具有张力的表达方式,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诗人用花酒、明月等意象来丰富作品内涵,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情感和哲学色彩。
总之,苏东坡的《爱莲说评析原文与解析》通过细腻入微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与思考。
诗作以简洁而饱满的语言,引人深思,启示人们要珍惜和利用好时间,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读完这篇诗作,让我们对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宝贵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努力奋斗,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爱莲说》 文章解析

《爱莲说》文章解析《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篇诗。
此诗以写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崇拜、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启示,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壮丽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爱莲说》进行详细解析,从字句层面到意境描绘,呈现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第一部分:开篇引入(字句层面)《爱莲说》以一句“白鱼登舟(zhōu)”,简洁地揭示了文中的主题,同时也让读者产生了“莲花之美胜于鱼”的联想。
接着,“白鱼”与“香若(ruò)”的对比,让人对莲花的美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接下来的一句:“动如参与商略(shuò)”则展示了莲花的灵动之处。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体会到莲花的独特之美。
第二部分:莲花之美(意境描绘)诗中使用了众多婉约词语,如“香若”,“苦心人”等,来描述莲花的美。
其中“叶叶莲心,细如凤身吐翠钿(diàn)”,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叶子和心房的美感,还通过对比,表现出了莲花的高贵和精致。
此外,通过对莲花各个部分的形容,如“细细花底,尽藏黄金数粒(lì)”,“芙蓉帐暗度(dù)”,使人们感受到了莲花的独特之美。
第三部分:抒情与思考《爱莲说》同时也是一篇抒情的诗篇。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例如,“香影摇曳漾(yàng),水晶洒泪漪(yī)”,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追求与追寻。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表明作者意识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同时也启发人们要珍惜和追求美的心灵。
通过细腻的抒情与深刻的思考,使《爱莲说》更加富有情感与哲理。
第四部分:结尾收束(回归主题)《爱莲说》最后一句:“噫!袅袅兮秋风里,悠悠兮陇上行人享受其中,则在一种深情的抒发之后,再次回归到莲花的美丽之中。
此句不仅表达了对莲花美的再一次赞美,也呼应了全篇诗的主题。
结语:通过对《爱莲说》的解析,我们能够领略到曹雪芹在这首诗中所融入的深刻内涵。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解析加拼音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解析加拼音
爱莲说。
长江万里,惊涛骇浪,千古风流人物,无数楼台烟雨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Ǎi lián shuō。
Chángjiāng wàn lǐ, jīng tāo hài làng, qiāngǔ fēngliú rénwù, wúshù lóutái yānyǔ zhōng, zuì lǐ tiāo dé kàn jiàn, mèng huí chuī jiǎo lián yíng.
爱莲说的原文,意思是:长江万里,惊涛骇浪,千古风流的人物,在无数的楼台烟雨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爱莲说这段话描写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这是长江两岸英雄豪壮的壮丽景象。
长江两岸滚滚江水,惊涛骇浪,千古风流的人物,徒手挑灯,放眼望去,就是一派胜景。
而在这里,充满烟雨之中,还有梦回吹角连营的声音,犹如诗句一般流传了下来。
这样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骨,使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张灯结彩的画面。
爱莲说象征解析

爱莲说象征解析
《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该诗以莲花为象征,描绘了莲花在污泥中生长的形象,寓意着人们应该在困境中不断努力,追求美好的境界。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尚、纯洁的象征。
它生长在污泥淖泽之中,但却能开出洁白无瑕的花朵,这种对比使得莲花成为了象征坚强、不畏艰难的品质。
在《爱莲说》中,林则徐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诗中的“爱莲者”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将莲花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追求纯洁和高尚的境界。
他发现莲花的美丽不仅仅来自于外在的花朵,更因为莲花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生长。
这种观察使得他深刻理解到,只有在困难中坚持不懈,才能在世俗污泥中找到真正的美。
《爱莲说》的象征意义还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的启示。
莲花的花瓣从污泥中冲出,如同人性在诱惑和困境中不断自我超越。
莲花的开放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和宽容,而莲花的香气象征着人性的美德和温暖。
林则徐通过莲花的象征来表达他对人性的认识,呼吁人们要保持善良和美德,追求内心的纯洁和高尚。
总而言之,《爱莲说》通过莲花这一象征,向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它告诫人们,在世俗的喧嚣和困境的挣扎中,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不断努力追求美好。
这一诗歌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人性的启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爱莲说说的意思

爱莲说说的意思《爱莲说》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格律诗。
诗中通过描写荷花的独特美丽和坚韧生命力,以荷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人的赞美和激励。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爱莲说》的意义。
首先,诗中的“爱莲”是诗人的心态和态度,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莲是一种非常优雅和独特的花卉,生长在污泥淖泥之中,但仍然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荷花以其一生克己奋进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花开旦夕”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诗中的“池塘”和“涩笑”的意象,寓意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
诗中的“黛侬池塘”描绘了荷花生长的环境,与“涩笑”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旷远深远的境界感。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困难时,应该像莲花一样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再次,诗中的“青荷叶之润”和“橙蓝漾之渙”,既是对荷花自然美的描绘,也寓意着人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青荷叶代表着纯洁,橙蓝的水波代表着活力和智慧。
荷花的美丽迎风绽放,无惧于困难和艰辛,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最后,诗中的“直白”的句子结构和朴实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对坚持与真理的推崇。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精神品质的崇高追求。
他借助荷花的意象和形象,将自己与荷花联系在一起,借助荷花的激励,追求真理和正直。
总之,《爱莲说》以描绘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人的赞美和激励。
通过对荷花的描述,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首诗教导我们要像荷花一样,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崇尚纯洁和智慧。
爱莲说译文、解析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爱莲说及其解析

及其解析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友情链接 :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世称濂溪先生。
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笔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笔记:《爱莲说》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及解析: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翻译: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可爱的非常多。
- 解析:这句话总起全文,说明自然界中可爱的花卉很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翻译: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 解析:引用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为下文写莲作铺垫。
3.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翻译:自从李唐以来,世人都非常喜欢牡丹。
- 解析:李唐指的是唐朝,世人喜爱牡丹,这里用牡丹来对比莲花的品质。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 解析: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用“独爱”表达了对莲花的特别喜爱,用“出淤泥而不染”和“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莲花的高洁品质。
5.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翻译:茎中空而直立,不横生枝蔓。
- 解析:形容莲花的茎直立挺拔,没有多余的枝蔓。
6.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翻译: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生长。
- 解析:进一步赞美莲花的香气清新,生长形态优雅。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翻译: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
- 解析:说明莲花的美好品质令人敬仰,不宜随意亵玩。
全文翻译: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可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唐以来,世人都非常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中空而直立,不横生枝蔓。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生长。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
通过这篇《爱莲说》,周敦颐借莲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质的推崇和追求。
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保持纯洁,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
人该是很多了。
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 哲学家周敦颐。
1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主旨)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鄙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清高气质)。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反衬,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主旨)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主旨)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同第3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鄙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说说你的理由。
①: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②:赞成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③: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7.本文的重点是写莲,那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答: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形象和品格,突出其高尚的品质。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相同点是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是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爱莲说》阅读练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应具有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豁达正直的品质。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相同点是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是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以“莲”自喻,借莲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身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5.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我国古代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自己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说说你的理由。
答:示例①: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②:赞成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③: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7.本文的重点是写莲,那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答: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形象和品格,突出其高尚的品质。
《爱莲说》①咏莲名句:。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⑧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四、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2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2分)23.【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四、20.(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21.莲,是花中的君子。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