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合集下载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一,南充市概况地理位置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

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

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

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

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

达成铁路横穿境内。

民用机场天天通航。

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

,冬至温润。

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

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

自然气候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

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

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黄丕才资源学院地质2012-5班摘要:四川广元境内的特征地貌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区,即广元区、剑门关区、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为主。

受构造条件、成景地层和流水侵蚀作用方式不同的影响 ,广元区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 ,剑门关区以丹霞地貌为主,唐家河区以地质构造剖面地貌和变质岩剖面地貌为主 ,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为主。

关键词:地形地貌、四川广元 1 广元市概况广元位于中国西部的四川盆地北部,北与陕西、甘肃接壤,是川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及毗邻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地理坐标为北纬 31°31′~ 32°56 ′,东经 104°36′~ 106°45′,现辖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和青川县、剑阁县、旺苍县、苍溪县 , 总面积16 616. 59km2 ,人口 306. 25 万。

2 地形地貌广元境内主要特征地貌集中分布于四个区中:(1)中区,即广元区,由北面的市中区和朝天区构成,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2)南区,即剑门关区,由剑门关、金子山和竹园坝三个区域构成,以丹霞地貌为主; (3)西区,即唐家河区,由龙门山北段的摩天岭和唐家河构成,以地质构造剖面和变质岩剖面为主;(4)东区,即七里峡区,由大巴山西段的鼓城山、七里峡构成,以岩溶地貌为主。

2.1 广元(中区)—朝天片区特征地貌主要沿嘉陵江呈带状分布。

在北段的朝天一带,以潜溪河为主轴,北集中在水磨沟区域,南东集中在曾家镇、南西集中在朝天区域。

2.2 剑门关—金子山片区以绵广高速公路为界,分成两大区块:南为剑门关,北为竹园坝。

剑门关,地貌组合形态主要是峰丛型丹霞地貌 , 即以形态直立、但基座相连的丹霞地貌为主 ;受新构造运动、河流侵蚀和重力作用强烈影响 , 形成近乎垂直的剑门绝壁和高山峡谷 , 连绵起伏 ( 如七十二峰 ) 、规模宏大、山势陡峻、气势磅礴 , 蜿蜒几十千米 , 组成独特的城墙式砾岩断崖景观 , 为周边景区所鲜见;竹园坝,主要分布在上寺—天井山一带,以地质剖面、构造和岩溶地貌为特色。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四川位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地形因素对其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报告将对四川地理地形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地貌形态。

四川地理地形属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全省地势分布呈高原状,南部和东南部的盆地和低山区比较多,西部和东北部的高山和高原区域较多。

四川境内高山林立,地势起伏较大,地震活动频发。

首先,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一是拥有丰富的山脉。

崇山峻岭是四川的典型地貌特点,主要包括大巴山、雀儿山、岳山和虎牙山等。

其中,四川最高峰是海南山,海拔7572米。

这些山脉为四川提供了水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地震活动频发的区域。

其次,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二是丰富的河流和湖泊。

四川毗邻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四川境内。

川西的岷江、嘉陵江和大渡河等是四川其他主要河流。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青海湖和康定湖。

这些河流和湖泊不仅为四川提供了水资源,也为当地农业、工业和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三是丰富的地质资源。

四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产生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之一,四川盆地的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

此外,四川还有煤炭、云母、铁矿石、铅锌、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最后,四川的地理特点之四是多样的气候条件。

四川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

四川盆地和西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川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川北部地区属于高山大陆性气候。

四川的气候特点也为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四川地理地形多样,以山脉、河流、湖泊、矿产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特点。

这些地理地形因素不仅丰富了四川的自然景观,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

了解四川地理地形对于当地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讲义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地质构造和对地震活动、矿产资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成都市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地质构造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盆地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核心地带,呈盆地状。

盆地内部地质结构较为平缓,地貌以平原为主,适宜农业和城市建设。

2.断裂特征:成都市附近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龙门山断裂带和瓦工山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质构造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潜在风险。

3.抗震建设:鉴于成都市地处地震带,城市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是必要的。

成都市的建筑物普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以提高地震安全性。

4.构造变形:成都市地区受到构造力的作用,发生着不断的构造变形。

这种构造变形在地表上表现为地震、地裂缝等现象,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成都市的地质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活动:成都市处于四川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地震监测和预警是成都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矿产资源:成都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盐类、石油和天然气是成都市的重要矿产资源。

3.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成都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包括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4.水资源: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成都市地质构造和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及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成都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科学地利用地质资源、正确认识地质灾害风险也至关重要。

成都市地质构造和的了解对地震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康景文成都 610081一、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点1.1地层结构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属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坳陷,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公里,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公里,成都坳陷呈北东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拗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的层之上,形成了成都冲积平原。

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浦江—新津和新都—磨盘山这一区域性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其它次生断裂,长期以来,经区域地质调查配合物探、钻探和卫星遥感图片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些断裂的存在。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内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中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中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场地的地层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黑色、杂色,稍湿,松散,以填碎砖块、石灰渣、陶瓷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Z30#、Z31# 还填有条石和混凝土块,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60~9.10m。

(2)素填土:褐黄色,稍湿,松散,以填粘性土、粉土、砂、卵石为主,层厚1.10~6.0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粉土: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少量氧化铁和铁锰质氧化物,层厚0.30~1.30m。

(4)中砂: 褐黄色,稍湿~湿,松散,含少量粘性土和云母片,主要分布于卵石层的顶板,局部地段相变为粉细砂,层厚0.30~3.50m。

(5-1)中砂:褐灰色,湿~饱和,稍密, 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主要以透镜状或尖灭状分布于卵石层(Q4al+pl)中间,层厚0.40~4.80m。

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

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

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川蜀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构造盆地之一。

其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于第三纪晚期,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的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地质特征。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

地形地貌川蜀盆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青藏高原、亚洲南部的地缘结构体,并与欧亚大陆相连接。

盆地向东南呈长形,南北宽度不等,最宽处达502公里,最窄处仅65公里,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

盆地共由10个江河流域组成,其中长江与金沙江水系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

在地形地貌方面,川蜀盆地呈坡降盆地地貌特征,西北部为高山峡谷,中部为丘陵和平原,东南部为低山丘陵。

最明显的地貌特征是盆地中央宽阔平坦的盆地地貌和北部和东部的山地地貌。

地质构造川蜀盆地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川西地台、四川盆地和武陵山。

盆地内地层剖面发育极其复杂,由多个构造单元、同一构造单元多个区域性断裂控制、横向、纵向逆断层构成。

盆地地层谱系特征也十分明显,主要分为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三大系统。

侏罗系发育在川西地台上,白垩系主要为川西、川东及汶川地区,新生代主要展布于四川中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地中海-藏缅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影响非常大。

矿产资源川蜀盆地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金、铜、铅、锌、铁等多种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盐等非金属矿。

川西地区有世界闻名的金川和酉阳的铜矿,川东有大面积的煤炭矿,南部有锌、铅矿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川,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之一,其储量和品位都居世界前列,已开采的金量约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3。

金川的多金属、高硫、酸性矿床特点及其复杂的成因演化,为类似地质环境的矿床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总的来说,川蜀盆地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盆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样,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究。

峨眉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2.5亿年前的三叠纪,当时该地区为海底沉积层。

后来在侏罗纪晚期,由于地壳的活动和运动,该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隆起和下陷,形成了目前令人叹为观止的峨眉山山脉。

在晚白垩纪末期,受到板块构造的影响,该地区又发生了广泛的地震运动,造成了长江成熟沉积盆地的快速下沉。

这些地震活动导致了高山峡谷的形成,形成了峨眉山的壮观地质地貌。

峨眉山是一个典型的侵入式火山群,整个山脉由大约50座火山喷发所形成,分为中、南、北三个区域。

每座火山喷发期间都会喷出一些火山喷发物质,例如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等,这些物质在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形状不同的岩石,例如安山岩、粗面岩、英安岩等,这些岩石组成了峨眉山特有的地质景观。

在峨眉山的山区,还有不少地质景观非常值得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峨眉山北坡的“千佛崖”。

千佛崖是一个悬崖峭壁,其崖上大约有五百多座石佛像。

这些佛像是历史上几代佛教寺院修建的,由于峨眉山地质地貌特殊,山脉剖面多为陡峭峰峦和极深沟壑,加之层层树枝遮挡,千佛崖的形成更是出奇制胜。

此外,峨眉山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质景观叫做“九曲栈道”。

九曲栈道是峨眉山最具代表性的游览景点之一,全长约8公里,是一条蜿蜒盘旋在山腰之上的表演走廊。

该栈道因其弯曲多样,被称为九曲栈道,也是峨眉山蜿蜒多变的地质地貌的代表。

总之,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造就了这片山区的壮丽景观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好地认识到地质地貌的重要性,只有对地质地貌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

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

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

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

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

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

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

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

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

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

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

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山中部相对稳定。

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一,南充市概况地理位置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

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

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

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

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

达成铁路横穿境内。

民用机场天天通航。

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

,冬至温润。

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

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

自然气候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

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

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凉山州区域地质

凉山州区域地质

四川省凉山州地质概况区域工程地质凉山州幅员范围内南北向断裂发育,并与北东和北西构造交汇,同时存在东西向古老,经地震和地质调查证实,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具有持续活动性。

地貌以高山、高中山为主,河系发育,山高坡陡,沟谷深切。

除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展布松散土石外,斜坡地域为其碎屑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所展露。

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断隙发育,岩石。

此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育,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安宁河、则木河、水江等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地质条件差,每逢雨季,河谷两侧常有崩塌、泥石流、滑生,给铁路、公路交通造成极大困难。

岩浆岩和变质岩及活动性断裂非常展布区,地基良好,边破稳定,地质条件较好。

(一)区域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1)活动性断裂,在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各种活动性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山脉、、盆地的形成,使州内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境内共有活动性断裂26条,均为压性和压扭性断裂。

其北向10条,安宁河东、西两支活动强烈外,余此如磨盘山、甘洛——美姑断裂活动程度较强至弱;北8条,除卧罗河、金河——箐河等3条活动程度强烈外,南河、里庄等断裂均属强烈至弱;北西向断裂,活动程度除石棉、辣子乡等3条强烈外,其余5条均属较强。

(2)地震,有安宁河地震断裂带、盐源地震断裂带、理塘地震带南端(木里地区)及马边地震带,构造地动强烈。

区内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981年共记载了大于或等于7级的强震2次,最大震级7.7级。

2.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境内出露地层齐全,岩浆活动明显,岩组众多,据其岩石类型、岩体结构及其工质特征将区内划分四个工程地质岩类。

(1)松散软弱土石类主要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砂类土和卵漂(碎石)石层和第三系弱胶结的粘土砂岩和砂岩等组成。

呈散体和软塑结构。

岩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性、成层组合条件和饱水情况。

特含水砂层对岩层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工程建设的地下边坡部分需采取专门的加固和维护措施。

四川自然地理介绍

四川自然地理介绍

四川自然地理介绍一地质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东接重庆,南连贵州和云南,北衔甘肃和陕西,为中国西北和西南两大区的结合部。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第二、三级地形阶梯,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二地貌四川地貌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势高低起伏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地貌东西差异大。

一龙门山、大凉山的主脊线为界,四川地貌可以分为东低西高截然不同的两大地理区。

东部是四周山地环绕、中间低陷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但地势低矮,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阶梯中相对凹下的部分。

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属于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一级阶梯。

2地势高低起伏悬殊。

四川跨越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等四大地貌区之间。

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的迅速下切,致使四川山脉连绵,江河纵横,地表此起彼伏。

四川地势此起彼伏之悬殊是四川自然景观和农作物都具有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地面高低悬殊,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作用下,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这也是四川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平原(坝子)、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四大类,以及除海洋外全国其他地貌类型在四川几乎都有分布。

三气候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面积辽阔,东西不地貌差异大,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征。

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气候差异显著。

1气候复杂多样。

四川是中国气候带最多的省份之一,东部盆地属于湿润温暖的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是长冬无夏的高原气候,西南部是冬干夏湿的西南季风气候。

四川气候的复杂也体现在气候垂直分带类型多。

2气候差异显著。

据热量、降水、日照的差异,四川的气候可大致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山峡谷高原地区。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第五大省,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

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接壤。

(一)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四川大致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区,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

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包含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跨中国地势第一及第二阶梯,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省最高点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2.气候气候与水文四川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年均温高的特点。

1月均温5~10℃以上,攀枝花超过12℃;7月超过24℃,东部长江河谷高达28℃,极端最高温大于40℃,为中国夏季高温地区之一。

年均温16~20℃,攀枝花为20℃。

10℃以上活动积温5000~7000℃,攀枝花达7500℃。

四川盆地的长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

川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见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除少数地区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为特色。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少日照地区,盆地西缘则是中国多雨区之一,最多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400毫米。

但各地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故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

3.水资源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居于全国前列。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04亿立方米,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总量约3131亿立方米。

但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全年径流量大多集中在6—10月,东部盆地6—10月径流量占总量的60—80%,川西南山地为70—80%,川西北高原为80%以上。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四川盆地的地带阵因素都受到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 素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四川盆地的气侯属于湿润 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貌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浓厚 的地域性特色,而有异于长江中下游。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 冷月均温5~8℃,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 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 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 高温往往超过4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 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 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盆地气温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应该是黄壤,但仅见于周围低 山和盆地内部部分低山。大而积分布的却是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是在温湿气候和特殊的地质条件(中生代紫色砂页 岩)下发育形成的。由于质地疏松,易受冲刷,母质则易于风 化,故常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强烈反映出母质的特性和鲜艳的 紫红或紫红棕色,成为它的显著特点,也是四川盆地自然景观 的一个特殊标志.紫色土尚不失为较肥沃的土类但紫色土区 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地区之一,植被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 “推光头”式的滥垦滥伐,有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几乎等于零, 连草坡都被铲字。本来士层就较薄,又易受侵蚀。如今水土 流失就更为严重了,以南部、遂宁、安岳、乐至、简阳、中 江、三台、盐亭等丘陵地为中心,形成一个强度片蚀沟蚀区。 土层愈来愈薄,肥力下降,抗御旱涝能力也愈弱,连晴数天就 可能出现旱情,群众都说旱情愈来愈频,大有十年九旱之势。 水土流失严重又使径流含沙量增大,据观察五十年代修建的 中小型水利工程,有不少已被淤毁,即或幸存其效益也不大了, 一遇暴雨易成涝灾、破坏了生态系统,已受到自然的惩罚,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注意.

四川各市地理地貌

四川各市地理地貌

邛崃山脉是横段山脉最东缘的山系,以东北的都江堰市、大邑县、崇州市和邛崃市,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该地区海拔落差巨大,地貌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

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

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

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攀枝花: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在横断山区,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全市面积的88.38%。

泸州:丘陵丹霞地貌德阳:德阳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北部,西部是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相间其间。

绵阳:绵阳地势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形起伏很大。

丘陵、台地、方山地貌广元: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

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

遂宁:貌特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位于涪江中游,地貌类型单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高东南低,由东北向东南呈波状内江:内江市典型的切割型地形地貌特征,属于四川盆地、川中浅切丘陵区,地貌小单元可划分为河谷阶地、丘陵区、河流等三部分。

乐山: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9552平方公里,占48%左右;丘陵了575平方公里,占38%左右;平原(包括台状平原)2875平方公里,占14%左右。

南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全市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眉山: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

宜宾: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占8.1%广安: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以丘陵地形为主.其东南跨华蓥山中一低山山系;中部和西部为连绵起伏的丘陵。

雅安地质地貌

雅安地质地貌

雅安地质地貌雅安构造地质状况如果你到山区,当你远望或步行于贴山公路时,在一些植被稀疏、岩石裸露的地方,往往会看到层状岩层的各种排列状况:有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宛如历史画卷的篇章;倾斜状态的犹如倾斜着的木板;直立状的仿佛将巨铲直插地下;还有的岩层弯弯曲曲,像柔软的飘带,摆动的曲线。

这些层状的岩石,为什么会有不一致的状态呢其实大部分水平岩层,原来就是滨海或湖盆中的沉积物,经过运积成岩后被抬升起来的。

水平岩层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受水平挤压力,使岩石变形产生弯曲或断裂。

地壳中的岩层大多都发生过变形、变位,这些变形、变位的岩层总称地质构造。

由不同构造和不同岩性所表现出来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一、雅安地质与构造地貌(一)雅安向斜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雅安地区,构造地貌显著,地质构造明显的制约着地貌发育。

雅安向斜位于雅安市区,轴线走向北东,总长10余公里,为一盘古状短向斜,槽部在雅安市区仓萍山、瓦窑山一线,翼部岩层倾角18~300,雅安向斜由下第三纪名山群和上白垩统灌口组构成,岩石以棕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有细砂岩。

这些软硬相间的岩层各自抗侵蚀能力不一样,翼部被侵蚀成了多列平行的单面山丘陵。

单面山地貌的特点是,山脊成尖岭状或锯齿状,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的底坡,坡面长而缓,称顺向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坡面短而陡,称逆向坡。

单面山是倾斜岩层所形成的地貌,一般情况下,软硬相间的倾斜岩层倾角10~300发育的较为典型。

雅安向斜翼部金鸡关,组成它的岩石上部是名山群组厚层细砂岩,抗侵蚀能力较强,下部为灌口组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岩层上硬下软,造成在剥蚀过的上部形成明显的陡坎。

一般在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又无断层破坏的褶曲地区,翼部形成的单面山排列有两种情况:一是构造坡彼此相向的往往反映向斜构造,如雅安向斜两翼形成的单面山正是这样,构造坡相向。

至于槽部形成的瓦窑山不能叫单面山,它是槽部基于水平的岩层形成的向斜山,向斜山里原生向斜构造起伏不一致,为构造导致地貌或叫逆地貌;另一种情况是,单面山构造坡彼此相背,这大多是背斜构造的反映,如金鸡关背斜,则是两翼单面山构造坡相背。

四川地形

四川地形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 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 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九龙与康定交界处的仁宗雪山,海拔高达6079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 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 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南山地河谷遍布红壤及黄红壤,主要在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谷坡阶地以及湖盆台地,海拔11001800米。甘孜州局部地区的红壤可达海拔2100米以上。红壤的母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泥岩和第四纪老沉积 物,在长期干湿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而成。胶体硅铝率1.33-2.33,酸至微酸性,粘性重,瘦硬,严重缺 磷,土壤肥力低。
简介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北高原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 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 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8000平 方公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 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 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巫山; 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 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 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
—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
作者:张茜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
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地貌特点
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
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

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

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

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

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4.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
谷区。

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二)峨眉山地质地貌
1.峨眉山的形成
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
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
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背斜构造
2.峨眉山地形:
峨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乐山市中区以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峨眉山市西南,地理坐标为29°26′N,103°26′E。

景区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主峰为金顶,海拔3077米,属中山类型。

峨眉山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

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峨眉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较明显。

东、北临近川西平原,西、南邻接康藏高原和大小凉山,属于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

山顶海拔高度为3099m,山体水平面积200 km2。

丹霞地貌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

峨眉山为近南北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玛拉雅运动。

峨眉山东坡(前山)山势陡峭、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具有“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和变化剧烈的四阶阶状地貌,切割破碎严重;龙门河、青龙河和虎溪河水系纵横其间;而西坡为l50~200的缓坡地貌,地形变化相对较缓,其下限为略呈东流向的石河所环抱。

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迷。

而以“天府之国”著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因两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

其三峰耸立,绝壁临天,古往今来,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人们称。

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

其构造较复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00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8.7%,平坝区占总面积的20.4%,丘陵占总面积的20.9%。

峨眉山地形图
三:丹霞地貌
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上世纪初,地质学家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石峰、石墙、石柱、
石桥等奇险的丹崖赤壁统称为“丹霞地貌”,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种地貌在
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由于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丹崖赤壁,地形起伏多变,总之有红砂岩分布的地方,应该都能见到丹霞地貌。

南充市民可到南充境外的剑门蜀道、青城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地欣赏其神奇风采。

迄今国内已发现了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山等著名丹霞地貌。

峨眉山丹霞地貌
2:宜宾县的丹霞地貌形成时间早、分布广、面积大,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丹霞
地貌群落,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属于世界著名的丹霞地貌。

从当地桫椤树的地质年代,可以确定形成于侏罗纪(恐龙时代),在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近百处丹霞地貌群。

石城山、包家岩分别有10平方公里大的整体丹岩,可谓世界奇观。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理.2011,10,
新华网.2012,5,28
张根寿,2005.现代地貌学.武汉
百度百科-峨眉山./view/2167.htm
峨眉山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山志[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