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合集下载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一,南充市概况地理位置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

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

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

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

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

达成铁路横穿境内。

民用机场天天通航。

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

,冬至温润。

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

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

自然气候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

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

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

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第四系)四川广元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分析黄丕才资源学院地质2012-5班摘要:四川广元境内的特征地貌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区,即广元区、剑门关区、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为主。

受构造条件、成景地层和流水侵蚀作用方式不同的影响 ,广元区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 ,剑门关区以丹霞地貌为主,唐家河区以地质构造剖面地貌和变质岩剖面地貌为主 ,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为主。

关键词:地形地貌、四川广元 1 广元市概况广元位于中国西部的四川盆地北部,北与陕西、甘肃接壤,是川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及毗邻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地理坐标为北纬 31°31′~ 32°56 ′,东经 104°36′~ 106°45′,现辖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和青川县、剑阁县、旺苍县、苍溪县 , 总面积16 616. 59km2 ,人口 306. 25 万。

2 地形地貌广元境内主要特征地貌集中分布于四个区中:(1)中区,即广元区,由北面的市中区和朝天区构成,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2)南区,即剑门关区,由剑门关、金子山和竹园坝三个区域构成,以丹霞地貌为主; (3)西区,即唐家河区,由龙门山北段的摩天岭和唐家河构成,以地质构造剖面和变质岩剖面为主;(4)东区,即七里峡区,由大巴山西段的鼓城山、七里峡构成,以岩溶地貌为主。

2.1 广元(中区)—朝天片区特征地貌主要沿嘉陵江呈带状分布。

在北段的朝天一带,以潜溪河为主轴,北集中在水磨沟区域,南东集中在曾家镇、南西集中在朝天区域。

2.2 剑门关—金子山片区以绵广高速公路为界,分成两大区块:南为剑门关,北为竹园坝。

剑门关,地貌组合形态主要是峰丛型丹霞地貌 , 即以形态直立、但基座相连的丹霞地貌为主 ;受新构造运动、河流侵蚀和重力作用强烈影响 , 形成近乎垂直的剑门绝壁和高山峡谷 , 连绵起伏 ( 如七十二峰 ) 、规模宏大、山势陡峻、气势磅礴 , 蜿蜒几十千米 , 组成独特的城墙式砾岩断崖景观 , 为周边景区所鲜见;竹园坝,主要分布在上寺—天井山一带,以地质剖面、构造和岩溶地貌为特色。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

四川地理地形分析报告四川位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地形因素对其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报告将对四川地理地形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地貌形态。

四川地理地形属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全省地势分布呈高原状,南部和东南部的盆地和低山区比较多,西部和东北部的高山和高原区域较多。

四川境内高山林立,地势起伏较大,地震活动频发。

首先,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一是拥有丰富的山脉。

崇山峻岭是四川的典型地貌特点,主要包括大巴山、雀儿山、岳山和虎牙山等。

其中,四川最高峰是海南山,海拔7572米。

这些山脉为四川提供了水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地震活动频发的区域。

其次,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二是丰富的河流和湖泊。

四川毗邻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四川境内。

川西的岷江、嘉陵江和大渡河等是四川其他主要河流。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青海湖和康定湖。

这些河流和湖泊不仅为四川提供了水资源,也为当地农业、工业和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四川的地理特点之三是丰富的地质资源。

四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产生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之一,四川盆地的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

此外,四川还有煤炭、云母、铁矿石、铅锌、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最后,四川的地理特点之四是多样的气候条件。

四川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

四川盆地和西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川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川北部地区属于高山大陆性气候。

四川的气候特点也为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四川地理地形多样,以山脉、河流、湖泊、矿产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特点。

这些地理地形因素不仅丰富了四川的自然景观,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

了解四川地理地形对于当地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讲义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地质构造和对地震活动、矿产资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成都市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地质构造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盆地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核心地带,呈盆地状。

盆地内部地质结构较为平缓,地貌以平原为主,适宜农业和城市建设。

2.断裂特征:成都市附近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龙门山断裂带和瓦工山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质构造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潜在风险。

3.抗震建设:鉴于成都市地处地震带,城市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是必要的。

成都市的建筑物普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以提高地震安全性。

4.构造变形:成都市地区受到构造力的作用,发生着不断的构造变形。

这种构造变形在地表上表现为地震、地裂缝等现象,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成都市的地质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活动:成都市处于四川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地震监测和预警是成都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矿产资源:成都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盐类、石油和天然气是成都市的重要矿产资源。

3.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成都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包括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4.水资源: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成都市地质构造和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及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成都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科学地利用地质资源、正确认识地质灾害风险也至关重要。

成都市地质构造和的了解对地震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
—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
作者:张茜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
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地貌特点
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
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

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

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

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

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4.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
谷区。

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二)峨眉山地质地貌
1.峨眉山的形成
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
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
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背斜构造
2.峨眉山地形:
峨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乐山市中区以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峨眉山市西南,地理坐标为29°26′N,103°26′E。

景区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主峰为金顶,海拔3077米,属中山类型。

峨眉山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

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峨眉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较明显。

东、北临近川西平原,西、南邻接康藏高原和大小凉山,属于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

山顶海拔高度为3099m,山体水平面积200 km2。

丹霞地貌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

峨眉山为近南北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玛拉雅运动。

峨眉山东坡(前山)山势陡峭、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具有“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和变化剧烈的四阶阶状地貌,切割破碎严重;龙门河、青龙河和虎溪河水系纵横其间;而西坡为l50~200的缓坡地貌,地形变化相对较缓,其下限为略呈东流向的石河所环抱。

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迷。

而以“天府之国”著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因两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

其三峰耸立,绝壁临天,古往今来,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人们称。

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

其构造较复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00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8.7%,平坝区占总面积的20.4%,丘陵占总面积的20.9%。

峨眉山地形图
三:丹霞地貌
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上世纪初,地质学家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石峰、石墙、石柱、
石桥等奇险的丹崖赤壁统称为“丹霞地貌”,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种地貌在
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由于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丹崖赤壁,地形起伏多变,总之有红砂岩分布的地方,应该都能见到丹霞地貌。

南充市民可到南充境外的剑门蜀道、青城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地欣赏其神奇风采。

迄今国内已发现了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山等著名丹霞地貌。

峨眉山丹霞地貌
2:宜宾县的丹霞地貌形成时间早、分布广、面积大,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丹霞
地貌群落,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属于世界著名的丹霞地貌。

从当地桫椤树的地质年代,可以确定形成于侏罗纪(恐龙时代),在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近百处丹霞地貌群。

石城山、包家岩分别有10平方公里大的整体丹岩,可谓世界奇观。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理.2011,10,
新华网.2012,5,28
张根寿,2005.现代地貌学.武汉
百度百科-峨眉山./view/2167.htm
峨眉山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山志[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