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辨伪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辨伪名词解释

辨伪名词解释

辨伪名词解释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拓展】辨伪可以从资料本身的内容、体裁、语言入手,也可以从资料的社会反映入手。

总而言之,约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查目录。

这种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查一下书的源流。

因为一部有价值的书多多少少会在目录中,或其他著作中有所反映。

清王士禄云:"凡古书源流,存亡真赝,《汉。

艺文》《隋:经籍》降及郑《通志》、马《通考》诸书,可覆而按也。

"s82]叶德辉也说:"鉴别之道,必先自通知目录始。

目录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阮文达元《覃经室外集》(原注:即四库未收书目,兹从全集原名)为途径,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一切伪撰抄撮、张冠李戴之书,杂然滥收,淆乱耳目,此目录之学,所以必时时勤考也。

"1583]梁启超又将这种方法细分为五点:(1)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2)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3)从今本和旧志说的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4)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随便附上去的姓名是伪。

(5)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是伪书,而信其说。

[S841试举一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二二著录《列仙传》二卷,并指出:"汉刘向撰。

凡七十二人。

每传有赞,似非向本书,西汉人文章不尔也。

"明胡应麟进一步分析道:"《汉书艺文志》刘向所叙六十七篇,止《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而无此书。

《七略》刘歆所定,果向有此书,班氏决弗遗,盖伪撰也。

当是六朝间人因向传列女,又好神仙家言,遂伪撰托之。

玉器概论-6鉴赏思路

玉器概论-6鉴赏思路

3)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 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 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与 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 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 ◆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 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 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 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遗迹标本和玉器作为文物的要求还有: 遗迹标本和玉器作为文物的要求还有:
1)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工艺方面 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 有特色和研究价值。 有特色和研究价值。 2)出土地点确切,有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出土地点确切,有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3)能反映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的、中外的代表作。 能反映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的、中外的代表作。 4)有明显地方特点的玉器作坊。 )有明显地方特点的玉器作坊。
现代仿品
玉玦
红山文化 高5.5cm
内蒙巴林右旗文物馆藏
4)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 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5)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包括 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 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6)对出土玉器还可借助 14C(放射性碳法)测年。 放射性碳法)测年。

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及辨伪伪书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伪书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古人、崇拜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

这种风气在战国秦汉间相当盛行,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淮南子·修务》:“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乱世阔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

”于是儒家借重尧舜,墨家借重大禹,道家借重黄帝、老子,医家借重神农、黄帝,都是这一类的典型。

《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礼》托名周公即其例。

2.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典籍文献大量的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

朝廷禁毁、兵燹战174中国古典文献学乱、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造成了古代典籍文献的大量损毁亡佚,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故世有寻求遗书之举。

如秦始皇焚书之后不久又经历楚汉战争,国家典藏的图书文献散亡殆尽。

西汉建国,朝廷典藏不足,故武帝以来屡次诏求遗书于天下,遂有投机者制作伪书欺世盗名,邀赏牟财。

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西汉成为中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故而胡应麟说:“赝书之肪(始),防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

”其时,东莱人张霸便伪造了一部102篇的《尚书》进献朝廷,当时就被揭穿。

这就是盗用亡佚图书文献之名而作伪的最典型事例。

又如隋文帝时也曾诏求天下遗书,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刘炫连续伪造了《连山易》、《鲁史记》等百余卷上交朝廷,获得朝廷重赏而去,后事发被罢官。

陈登原道出了文献亡佚与伪书产生的某种联系:“画鬼之易,由于无所质证。

伪书之兴,半缘世无真者。

”典籍真本既已亡佚,后人伪造起来也就无所顾忌。

,封建社会的一些士大夫,他们有学问,对古代典籍的失传感到缺憾。

他们作伪的动机,或许是想弥补古籍的缺略而使之完整,这种追求完整的心理也是伪书实现的动因之一。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伪书?辨识伪书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伪书伪书是指后世作为称古之书,或托古圣之名,或作离奇之序,或改易书名,或变更撰者等种种形式而出现的书籍,统称为伪书。

而所谓辨伪,就是对伪书的辨识和鉴别。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原序中指出:“造伪书者,古今代岀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

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在保存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有真伪相掺、时代向混着,如果不能加以鉴别真伪,则读书难览途径,校勘难着善本,引用难取真材,整理难定取舍,研究南明是非。

这就需要通过查稽史料,详加考订,明确期数的著作者、著作时代、著作内容等是否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符,以去伪存真,从而确定其文献价值。

伪书的考辨方法考辨伪书应包括书名、撰者(即原创者、修订者、校注者)、序跋、刊行者的真伪。

如系出土医书,还应考证墓葬年代、抄录时代;如系辑合之类书、丛书、还应考证其每类、每卷版本的真伪。

此“公例”较前述考核伪书八法更加具体和周密,在辨伪运用时即可综合应用,又可单例分析。

但应用于中医古籍的鉴别辨伪时,还要与中医书籍之具体情况相结合,兹概括如下:1.查阅历代书目及书刊考核文献:历代书目,包括公私书目。

如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均为有著录,而在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者,就有可能是伪书;如在某一时代书目已注明佚失,其后书目亦不复著录,而又突然间发现者,若非有出于地下发掘或自国外发现等来历可查,可能是伪书。

例如,《神农本草经》一书,《汉书·艺文志》中未有著录,而在梁《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始有记载。

有的是前代书目有所著录,但其后的书目中未再著有,而忽然出现于某一时代,但其篇数和内容与旧本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是伪书;如果内容与原书相同而篇数卷数不尽相同,则不宜断其为伪。

辨伪时,要充分利用有关目录书和辨伪专著,如《伪书通考》、《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四部正讹》等。

在查阅书目著录时,要注意书名、作者、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对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的情况亦应注意,可查阅《同书异名通检》。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六章辨伪求真--猜想、证明与拓广教学课件共21张PPT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六章辨伪求真--猜想、证明与拓广教学课件共21张PPT
那么它宽为3.5-x,其面积为 x(3.5-x) 根据题意,得x(3.5-x)=3,即2x2-7x+6=0 由b2-4ac=72-4×2×6=1>0,
知道这个方程有实数根: x1 2, x2 1.5
结论:矩形长和宽分别为6和1时,存在。
4 减半问题——证明
证明: 如果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m和n,则其周长和面积分别为2(m+n)和mn,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 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 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你认为存在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倍增问题——验证
探究活动:假4和设1,给是定否原存矩在形一的个长矩和形宽,分它别的为周2长和和1,面3积和分2,别
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1
2
1
2 3
4
要求: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那么所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应分别为 m+n 和
.
设所求矩形的长为x,那么它宽为
其面积为
根据题意,得 由
,即
知道,只有当 m2+n2≥6mn 时,这个方程才有实数根.
结论:矩形长宽满足m2+n2≥6mn时,才存在。
5 课堂小结
特例验证 大胆猜想 建立模型 严格证明 延伸拓广
6 课后延伸
请大家继续拓广我们本节课的结论或者提出 自己的猜想,并进行一次数学研究,写成数学 论文的形式.
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2.如果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3和2,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
3.如果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4和1呢?
4 减半问题——验证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 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古典文献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古典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古典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12502705_鲁迅手稿市场价值

12502705_鲁迅手稿市场价值

48中国古代论书的文章,对于书法作品的价值估价有多种说法。

南朝·梁书法家庚肩吾撰有著名的《书品》一卷,将书法作品分上、中、下三品,九个等级。

唐代张怀瑾《书断》把三品定名为神品、妙品、能品;唐李嗣真《后书品》中又在三品之上加逸品一层。

后又有《续书断》《书估》等评判书法作品品级的一些文章。

至康有为《碑品》,总结为:“昔庚肩吾《书品》、李嗣真、张怀瑾、韦续接其轨武,或师人表之九等,或分神、妙、精、能之四科,包罗古今,不出二类。

”(《广艺舟双楫》)书法作为艺术,其评判标准自古有之,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渭《题白书一枝堂帖》中就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

然此言只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书法价值被低估历来对鲁迅书法及其书法在民国书法家中的地位评价也是不同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权威”的书法人士和“权威”的书法杂志投票评出的“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竟无鲁迅之位。

甚至近百位“20世纪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也无鲁迅之墨迹。

鲁迅的书法被中国书法界严重低估至此,不能不说现在中国书法界的 混乱。

如今的“书法家”“书法大师”的称号满天飞舞,书法大展此伏彼起,仿佛中国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书法艺术的繁荣时代,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然,民国书法家们主要还是在文人群体近十年来,各拍卖会拍卖鲁迅手稿时有出现,但假多真少。

开始价格都在两三万以下,而近几年拍卖的几件鲁迅手稿,创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的天价。

拍卖拍出天价鲁迅手稿市场价值文|萧振鸣上:2015年12月4日鲁迅书法作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被竞拍,最终以304.75万元成交,约合每个字19万元。

下:这一页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一页手稿在2013年5月最终以11.5倍于起拍价的690万元拍出。

中,随便一数就是一大堆。

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学者如蔡元培、陈独秀、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吴昌硕、沈尹默、于右任;书画家如黄宾虹、陈师曾、齐白石。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3.文献学的称谓问题: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系 中属于二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被 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下被称 作历史文献学。从专业名称上讲,设在中文系的 文献学专业为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系的文献学 则叫做历史文献学。这两种专业称谓上的差异, 说明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文学文 献,后者则侧重于历史文献。不过作为一门具体 的课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古典文献学和历 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 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因此, 中文系的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 妨参考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学习历史 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照古典文献学方面的 教材和书籍。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学科传统在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 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 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 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 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1.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 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 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 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 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清代李桓的 《国朝耆献类征》 。
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 “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 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伪书?辨识伪书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伪书伪书是指后世作为称古之书,或托古圣之名,或作离奇之序,或改易书名,或变更撰者等种种形式而出现的书籍,统称为伪书。

而所谓辨伪,就是对伪书的辨识和鉴别。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原序中指出:“造伪书者,古今代岀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

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在保存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有真伪相掺、时代向混着,如果不能加以鉴别真伪,则读书难览途径,校勘难着善本,引用难取真材,整理难定取舍,研究南明是非。

这就需要通过查稽史料,详加考订,明确期数的著作者、著作时代、著作内容等是否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符,以去伪存真,从而确定其文献价值。

伪书的考辨方法考辨伪书应包括书名、撰者(即原创者、修订者、校注者)、序跋、刊行者的真伪。

如系出土医书,还应考证墓葬年代、抄录时代;如系辑合之类书、丛书、还应考证其每类、每卷版本的真伪。

此“公例”较前述考核伪书八法更加具体和周密,在辨伪运用时即可综合应用,又可单例分析。

但应用于中医古籍的鉴别辨伪时,还要与中医书籍之具体情况相结合,兹概括如下:1.查阅历代书目及书刊考核文献:历代书目,包括公私书目。

如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均为有著录,而在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者,就有可能是伪书;如在某一时代书目已注明佚失,其后书目亦不复著录,而又突然间发现者,若非有出于地下发掘或自国外发现等来历可查,可能是伪书。

例如,《神农本草经》一书,《汉书·艺文志》中未有著录,而在梁《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始有记载。

有的是前代书目有所著录,但其后的书目中未再著有,而忽然出现于某一时代,但其篇数和内容与旧本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是伪书;如果内容与原书相同而篇数卷数不尽相同,则不宜断其为伪。

辨伪时,要充分利用有关目录书和辨伪专著,如《伪书通考》、《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四部正讹》等。

在查阅书目著录时,要注意书名、作者、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对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的情况亦应注意,可查阅《同书异名通检》。

第十讲辨伪与辨伪学

第十讲辨伪与辨伪学
中国文献学
第十讲
辨伪与辨伪学
2011-6-3 2
教学目标
1
了解辨伪与辨伪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主要辨伪名著及辨伪学家 领会辨伪学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2
3
2011-6-3
3
新课内容一
一、辨伪与辨伪学的 基本知识
2011-6-3
4
(一)辨伪的前提
1. 2. 3.
原书散佚,后人补作。社会原因。 原书散佚,后人补作。社会原因。 人为作伪,王莽、刘歆等人的作伪, 人为作伪,王莽、刘歆等人的作伪,统 治阶级的需要。 治阶级的需要。 游侠、世俗之人、书商等作伪。 游侠、世俗之人、书商等作伪。好事者 个人所为。 个人所为。
2011-6-3 32
(五)辨伪方法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考据方法: 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为考 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 又有人将考据方法归纳为事证、物证和 理证三类。 又有人将考据方法归纳为书证、物证、 理证。 阎若璩
2011-6-3 33
阎若璩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 名汉学家。
2011-6-3
7
辨伪与考证关系密切
考证亦称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 考证亦称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 证明其真伪,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真确可 证明其真伪 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真确可 靠史料之方法。 靠史料之方法。
2011-6-3
8
(三)辨伪学的产生与发展
1、先秦两汉辨伪的萌芽 、 (1)特点:疑伪。 )特点:疑伪。 孔子怀疑古籍有伪; 孔子怀疑古籍有伪;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韩非子对儒家、墨家立论的真实性提 韩非子对儒家、 出质疑。 出质疑。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

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
别是对蓬左本的内容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八 章 “叶梦得论王安石诗”.本章分为四小节.第一节 “由 《唐百家诗选》
之成书时间说起”;第二节 “王安石诗歌创作之分期问题讨论”;第三节 “叶梦得所

引王安石三诗考”:第四节“叶梦得的位置”.本章由考辨王安石选编 《唐百家诗选》
之作时说起,对王安石诗歌分期、叶梦得的诗歌美学思想及其对王安石诗之批评等

内容提 要
八脚 编 川王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宋代南方文学家族。它在历史上曾具有的
活力 及所创造的丰硕的文化成果,至今犹让人仰慕、惊叹不已;它在 唐宋文化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具有极重要、极丰富的
文化意义 。王安石在宋代文化与文学史上,具有极显赫的位置,在多学科领
域具有广泛户影响。同时,他也是宋代及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宋以后之迁徙传衍情况进行了考述,重点叙述了王安上 (上池)、王安国 (明谷)、
王安礼 (礼坊)后代的传衍情况.第五节 “小结”:对以上诸节进行了总体归结.
第二 章 “王安石诸兄弟生平、仕历、文学及学术”。本章分为四小节.第一节
“王安石兄弟、从兄弟概况”:指出可考兄弟、从兄弟共计二十二人,另当有多位
二节 ,Ih%川王氏之文化构成”:对王贯之、王益、王安石祖孙三代的品格、才干进
行了总体考述,指出既富有文学之才,又以吏能闻名,更以孝友见称,正是临川王
氏家族的基本文化特征.第三节 “临川王氏之谱系研究”:主要依据 《三公王氏族
谱》,并对照王安石、曾巩所撰有关碑志文,对王用之、贯之、质之及其诸子情况
进行了大致梳理。第四节 , "I愉川王氏之迁徙传衍”:据现存多种文献对临川王氏在
问题进行了理论回选评荆公诗比较研究”.本章对宋元之际在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笔记绪论1. 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2.古文献学学科特点:①综合性的边缘学科②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③成熟的学科3.古文献学史特点:①源远流长、延绵不断②经学史是古文献学史的中心③基本倾向上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④经籍成果最多,其次是史籍、子书,集部书整理最差。

4.古文献学史脉络:先秦是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承汉朝古文学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之学,喜谈义理,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并且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出现了知今昧古、以今类古的倾向;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使南北分立的古文献学得到统一。

唐疏在形式上是南朝义疏之学的继承,实际内容却以考据为主。

史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均以考据为主。

隋唐时期古文献学的特点是因循、集成,而较少开创;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同时考据学也在不断发展;清代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虽亦有汉宋之争,但宋学在学术上始终未成气候。

近代开始之际,今文学虽又一度兴起,但整个近代仍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是占优势的。

综观整个古文献學史,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

汉学(以古文学的考据传统为代表)和宋学(以义理之学为代表)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而清朝是个集大成的时期,他尤其是考据学发展的高峰,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一章先秦第一节夏商周时代1.最早的文献:甲骨文献。

2.有史记载的最早到一个知名的校雠家:宋国大夫正考父。

第二节孔子1.孔子与六经2.观点方法: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第三节孔子后学1.四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2.子夏是孔子后学整理传授古文献成绩最著的一个。

3.孟子的观点方法:①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古钱币学概论-7鉴定共17页

古钱币学概论-7鉴定共17页

6.从铜质铜色上辨伪。一般来说,我国古钱在 明代嘉靖以前多采用青铜铸造,嘉靖以后则通常采 用黄铜。也有个别时期采用特殊原料,比如宋、金 曾使用白铜,清代个别地方曾使用红铜。即便是青 铜,时期不同,其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钱币 呈现出来的色泽也有所不同。
辨伪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靠眼看手
摸去辨伪,更需要经验积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 个古钱学者在这方面做得十全十美。任何人都有受 骗上当的时候。但也不神秘,并不是不可言传的东 西。前人,特别是晚清以来的古钱学家,在这方面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把凿成的字或花纹焊接到旧钱上;
(2)把钱从正中凿开,然后把一枚钱的一半倒置过 来焊接到另一枚钱的一半上,使之成为罕见珍品;
(3)拿两个钱各锉去一面,然后焊接成为合背、合 面或不同年号、异样花纹等的钱。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凡是采用这种方法伪造出来的 钱,只要仔细察看其穿孔当中四面,即可看出其孔内四 面留有缝道,而且敲打钱体,其发出的声音一定是破碎 的。
(6)剜去背文的纪年数字。这种做法主要是针对南 宋钱币而出现的。对于这种钱,只要仔细察看纪年部位 的刀痕和颜色,即可辨别。
3、补,就是将原有钱文添上笔画或增加一、 二个 字另成别种。对于这种钱,要着重察看有疑问之文字的 所在部位,凡补添必须经过火候,接口处的色彩一定会 受热剥落,别处有色彩而这里没有,别处留本色而改处 失光。
(2)采用真钱,面文原封不动,在背面空白处用刀刻 成另外的字文,使之成为罕见的“珍品”。这种伪钱面文 较深而背文浮浅,空白四角的底张不均匀。
(3)用刀在正面或背面刻上阴文数目。这种钱并不名 贵,价值不高,所以伪作不多。辨别这种钱,主要看其数 目凹处的颜色,真品积累彩色深而坚牢,伪品则由于刀刻 时间较短,积累彩色必定较淡而且容易脱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伪书产生的原因
1、尊古 尊古贱今、借古人自重,是伪书产生的首要
原因。 《淮南子〃务修》:“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 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 说……”
2、争胜
门户之见,各守师法。 伪造古书来作为自己的依据。 曹魏时期王肃伪造《孔子家语》最具
代表性。
3、射利
统治者悬赏求书,书贾造伪牟利。
人后者,则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例:《越绝书》,《隋志》始著录,题
子贡撰;然其书既未见《汉志》,且书 中叙及汉以后建臵沿革;故知其书不惟 非子贡撰,且非汉时所有也。
(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
确凿有据,则对其书全体须慎加鉴别。”
(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8、好事
如明代的丰坊,先后伪造子贡《诗传》、
申培《诗说》《楚梼杌》等书。先用篆 书写就,附以楷书作音注,以抒发自己 的才学而后快。 9、求名 以上数类多为己书托他人之名下,而 求名者则是盗窃他人之书占为己有。 如郭象窃向秀《庄子注》,何法盛窃郗 邵《晋中兴书》等等。
10、误题
有些古书本来没有署名作者,后 人认为它与古代某人有点关系,遂 题某人撰。
例:忽发现明钞本《慎子》一种,与今行之
《四库》本、《守山阁》本全异,与隋、唐 《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 所记篇数,无一相符,其流传之绪又绝无可考。
(3)今本来历不明
梁氏说:“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
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题某人旧撰不确 “其书流传之绪,从其他方面可以考见,
二、伪书的种类
1、全部伪 a根本就没有的书:《黄帝内经》 b书本身是否果真曾经存在都很成问题:
《三坟》
c本有其书,但久已亡佚,而后人利用原名
伪造:《孔子家语》
d原书就是伪书,但书已亡,后人又重新
伪造:多见于子书
2、部分伪 一是真书中有伪文,如《韩非子》 二是伪书中有真文,如《今本竹书
梅赜《古文尚书》 4、嫁祸 因为恨某人,就假托某人姓名伪造一部
书来陷害他。 5、诽谤 为了泄私愤,却又不敢署己名,常常假 托他人之名,或以无名氏的方式作伪。
如唐代无名氏所作《补江总白猿传》托名
南朝人江总。叙述欧阳纥的妻子一日被一
只白猿掠走,白猿娶之为妻。后欧阳纥历
经千难万险救回妻子。妻子回来后生下一
例:今《道藏》中有刘向撰《列仙传》……
其自序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
(9)两书矛盾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
伪或两俱伪。”
(10)文体及文句 “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
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 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则 能断其伪者。”
(11)社会发展 “各时代之社会状况,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
前人对古书辨伪的学术意义的论述,归纳大
致有四点:
一是不辨真伪则无法确定文献的学术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理清学术源流。
三、辨伪的源流
1、萌芽产生很早,但真正意义上对伪
书伪文进行整理、考辨的是西汉的司 马迁,开考辨典籍文献真伪的先河。 梁启超称他是“辨伪学的始祖” 。
总可以推见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
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例:《神农》。《汉书〃食货志》称晁错引
神农之教云:“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
甲之士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12)思想渊源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
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 即可断为伪。”
参预者极少,殆可断言也。
(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
今本与之歧异者,今本必伪。”
例:《晋书》束晳传、王接传、挚虞传均
提到《竹书纪年》中有“太甲杀伊尹、文 丁杀季历”等事,而《今本竹书纪年》无 之,可知今本并不是当时出土之本。
(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
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例:今所称《神农本草》,《汉书〃艺文
志》无其目,知班固时决未有此书。/再检
《隋书〃经籍志》以后诸书目及其他史传,
则知此书殆与蔡邕、吴普、陶弘景诸人有
甚深之关系,直至宋代以后规模大具。/质
言之,则此书殆经千年间许多人心力所集
成,但其书不惟非出神农,即西汉以前人,
子,取名欧阳询。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
讹》中明确指出:“《白猿传》,唐人以谤
欧阳询者。询状颇瘦削,类猿猱,故当时无
名子造言以谤之”。
6、自耻 唐代和凝撰《香奁集》 7、借重 借重与尊古同出一辙,都是借他人的
声名来使世人重视其书。
所略有区别是,尊古者是借古圣贤之
名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借重者是用名 家的声望来提高自己书的价值。
2、梁启超总结的辨伪方法
(1)前代无著录 梁氏说:“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
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如先秦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
唐以前古书不见于《隋书〃经籍志》, 就很靠不住。
(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梁氏说:“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
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 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郭沫若:“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
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
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
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
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
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
有更要有害。”
张之洞《輶轩语》:“一分真伪,而古书
去其半,也进行
了系统考辨工作。
2、从唐宋开始,辨伪之作大量出现。如唐
代刘知几《史通》中专门著《疑古》《惑 经》。柳宗元《辨列子》《辨鬼谷子》等。 3、明清时期,不仅在具体的古书辨伪方面 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且总结出辨伪的科学 方法。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我国第一部辨伪 学专书。“辨伪八法”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和阎若璩《尚书古 文疏证》,堪称清代辨伪学成就的代表性 作品。
五、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1、史料价值。 2、思想史价值。
3、考察学术源流的依据。
4、研究辨伪学和进行其它辨伪时
参考。
思考题:
伪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胡应麟的辨伪八法 梁启超辨伪的基本方法
辨伪的意义

参考书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
。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8年。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 2010年。 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5年。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 ,商务印 书馆 ,1997年。 6.杨绪敏:《中国辩伪学史》(修订版),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7年。
4、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
辨伪形成了一套更为完整的学科体
系。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
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
代》
四、辨伪的方法 (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方法
1、胡应麟的“辨伪八法”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 “核之文,以观其体” ; “核之事,以观其时”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第六章 辨伪学
所谓辨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辨伪,涵盖面很广,凡是真伪
有问题,并具有鉴别价值的事和物,均 在辨伪的范围之内; 狭义之辨伪,则专指考察、鉴别典籍 文献的真伪。
第一节 伪书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
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
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 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实 的。年代不实,即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 文献产生的年代不真实。作者不真的文献 大多也有年代不实的问题。内容造假指具 有特定作者和年代的文献中搀入某些非故 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文献(多数 为亡佚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者。
纪年》,出于明人伪造,但是也搜 辑了部分《竹书纪年》的真文在内。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4、版本伪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中,有若干种书
名中有 “古杭新刊”“古杭新刊底本”, 导致有人误以为是杭州刻本;明成化说唱 词话因其中有一处提到“北京新刊”,于是 也被误当作刻于北京,此词话中有《白兔记》 一种属南戏,本流行于南方,如果认为该书 刻于北京,就可以当作早在明代中期以前南 戏就已流行于北方的佐证。
(二)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方法
出土文献在辨伪学中的价值往往在传统文献
之上,它表现为: 1、可用出土文献为辨伪的“标准器”。 2、是判定古书真伪的有力证据。 3、可印证古籍的内容,打破封闭的辨伪系统。 “二重证据法”是把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同传 统的乾嘉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传世 的“纸上材料”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 来考辨古书古史真伪的方法。
第二节 辨伪的意义、源流与方法
一、伪书伪文的危害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
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 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 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 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 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 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 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