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
•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传统认为陆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一级界面(称康拉德面),据此将地壳分为上、下地壳,上地壳均厚15km,硅铝层或花岗质壳;下地壳均厚18km,硅镁层或玄武质壳。
第1章地球的层圈结构
一、地球层圈的划分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1、地壳:指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壳平均厚为18km,大洋区平均厚7km,且均匀(洋壳)。大陆区地壳变化于20km-80km方向,平均厚33km。
1)、地壳的基本特征
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2)洋壳:
目前根据大洋钻探洋壳一般分三层:沉积层: Vp2.2km/s玄武岩层:Vp5.2km/s
辉绿、辉长岩组成的席状岩墙杂岩:Vp6.7km/s洋壳厚度~7km,洋脊洋岛变化在15~20km
2.莫霍面两种意义上的莫霍面: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第一节 地槽及其特征
1873年丹纳(J.Dana)正式把这种强烈下降并逐渐被沉积物充填的拗陷称为地槽,将地槽之间沉积岩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叫做地背斜(Geanticline)。
大陆区位于100-220km深处,厚度100-150km;大洋区位于50~400km深处,厚约350km。
软流圈的低速、低阻和低Q值倾向于认为是由于角闪石、斜长石和透辉石等低熔点矿物的存在,在软流圈的温压条件下导致局部熔融而成。
复习题: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岩石圈、软流圈、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区别
第2章地槽-地台学说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2).岩石圈的化学结构
大陆地壳:复杂的成分结构地幔岩石圈:是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的某种组合。
壳幔的化学过程: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研究:玄武质岩石的信息;花岗质岩石的信息。
捕虏体与捕虏晶的研究:岩石探针;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岩石学莫霍面与地震波速莫霍面两者可能不一致。
3、地幔:指莫霍面之下,古登堡之上的圈层称为地幔,厚约2870km。
据地幔上部和下部物质成分、温度和压力的差异性,以及670km深处,地震波速的间断面,以此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5.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观的建立:全球观,运动观,空间观,时间观;地球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为人类提供可靠的矿产资源;防治、减轻自然灾害等。
4、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一个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5、岩石圈:指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称之岩石圈。
岩石圈平均厚约80km洋岩石圈厚30-90km陆岩石圈厚60-150km。
1).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
岩石圈纵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的发现其意义在于:
i)大陆构造是极为复杂的,其成因机制也是复杂的——提出了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方向。
ii)对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质疑。
6.软流圈: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地震波速下降0.2-0.3km/s,横波由4.6-4.7km/s下降到4.3-4.4km/s,纵波(Vp)由8.0~8.2下降到7.7~7.8 km/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对岩石圈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1)岩石圈的纵向和横向不均一性
a、岩石圈存在垂向的分层性
构造证据: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层间滑动断裂,如变质岩区普遍存在的顺层韧性剪切带(一定层次)、固态流变构造、大型伸展剥离断层和逆冲推覆构造。
b、岩石圈存在横向的不均一性
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陆块构造);多级次的强变形带围绕弱变形域而构成的网结状构造。
第0章绪论
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
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