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合集下载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5、地质力学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

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地震活动
•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 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 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 • 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 1. 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 因素; 2. 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 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 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 - 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 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 3. 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 部位,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 带上就不易发生地震。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 •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 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 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 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 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 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台区和过渡区
2、地台区 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其运动 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和变质 作用都比较微弱。地台区的外形不太规则,直径可达数千千米。 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① 褶皱基底(结晶基底),由早期地槽形
成的古老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② 沉积盖层,由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构成。
一、槽台说
槽台说是根据陆壳上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发展上的差别,将陆
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 1、地槽区 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长可达数千千米, 宽为几十至几百千米。其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 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地槽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坳陷)运 动为主,接受巨厚沉积。并伴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第二阶 段以回返上升运动为主,岩层强烈褶皱、断裂、变质,并伴有大量酸 性岩浆侵入,地槽区的各个部分先后隆起,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
海底扩张说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新 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 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层,造成物质循环。洋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 质的热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学者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刚性的岩石圈分 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现代板块的边界由连续的地震带当作划 分标志。 ①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 ●离散型边界(板块生长边界) 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裂谷)为 代表。 ●汇聚型边界(板块消亡边界) 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 特殊的汇聚型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转换断层 是一种特殊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 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它 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1.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人类离不开资源,而各种资源都赋存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2.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3.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5.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6.证据(南北不对称):(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7.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一10余km。

其中软弱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

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

盖层纵波速度在2.0—5.5km/s。

(2.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

大地构造重点考核内容

大地构造重点考核内容

大地构造学: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分科,它研究地壳的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的构造组合或变形特征、分布和相互关系、历史演化以及产生这些构造的地壳运动和力源。

(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动力学模式:研究引起构造位移和变形的应力的相对大小、方位及其演变过程,重塑一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而推断产生构造的动力来源及动力学演变过程。

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区别与了解: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传统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壳运动而变形的各种构造类型。

相同点:1、均涉及对已发生变形的地球外层演化的重建,如地壳的破裂、大洋裂解大洋关闭碰撞等;2.均涉及地壳和上地慢的运动和变形;不同点:1、研究尺度不同: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的运动和变形,而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亚微—区域尺度岩石变形;2、研究对象不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是“形迹”,而《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是大的构造格局、构造运动、构造体系、动力学模式。

了解:对大尺度构造运动的理解的重要来源有赖于于对岩石中变形的观察;相反对大尺度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构造变形的动力起因大地构造学特点:大尺度;大科学跨度;大思维:全球观地球垂向层圈结构的划分:图(ppt 01第8页)岩石圈:指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地幔:指莫霍面之下,古登堡之上的圈层称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 为一个球体,将地核划分外核、过渡层、内核。

外核物质为液态。

过渡层物质为液态。

内核物质是固态,纯铁组成,可能含少量的镍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解耦:用数学方法将两种运动分离开来处理问题,常用解耦方法就是忽略或简化对所研究问题影响较小的一种运动,只分析主要的运动。

现代地球表层大地水平板块构造单元:现代全球划分为12大板块,包括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哥哥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和加勒比板块。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2022年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2022年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旳研究对象、内容、措施、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旳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旳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性及圈层互相作用,如:大洋-大陆互相作用、地球内部圈层互相作用、造山带与盆地旳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旳互相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旳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旳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措施:大地构造学研究措施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其她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旳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觉得结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旳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旳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旳重要研究措施重要涉及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旳研究。

固体地球旳构造几何学:重要研究地球旳构成成分及构造。

措施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旳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构成、构造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旳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旳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旳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性;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波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运用地震波旳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性。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重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旳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旳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旳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运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旳构造运动可以运用空间对地旳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觉得结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旳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旳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旳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劫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沿带(区)上,或与板块互相作用有关旳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

(1)、★★★★★地球A~G 七大层位的界面深度与物质组成A 层地壳(0~33km)—[莫霍界面]—B 层(33~410 km)—C 层(410~670 km)—[上地幔分界]—D 下地幔(670~2885km)—[古登堡界面]—E 层外核(2885~4640km )—F 层过渡区(4640~5155km )—G 层内核(5120~6371km )物质组成:地壳A 层: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由沉积岩、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组成。

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

B 层: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C 层:以变成尖晶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

下地幔D 层: 主要为硅酸盐,此外还有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主要为镁方铁矿,具石盐结构,硅酸盐具钛铁矿结构,它们是下地幔主要的矿物相。

外核E 层:物质组成为液态的铁、镍和少量的硅、硫等,过渡区F 层: 可能代表地核中分解的物质,或通过地幔沉积而不能沉入地核的较致密物质内核G 层: 物质组成为铁镍合金(2)、★★★★★鲍玛层序鲍玛层序由五种岩性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①底部粗粒递变层:由砾-砂-粉砂组成,具正粒序,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水化石;②下平行纹层:由粉砂、细砂及泥组成,也显粒序性,具平行层理构造;③流水波纹层:粒度变化不大,多为细砂、粉砂,具流水波纹状层理、小型斜层理及变形层理;④上水平纹层: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可见植物化石及其碎片,具微细水平层理。

以上四个小层是一次浊流形成的,共厚几毫米至6米或更厚;⑤深海页岩层:由各种深海软泥组成,多为页岩或泥灰岩,含有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具微细水平层理,层薄、层面平坦。

上地幔(3)★★★★★拆沉作用的概念及其基质原理①概念: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介绍: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3. 中国地质背景和构造特点:介绍中国的地质背景,如板块构造、隆升和断裂等,以及中国的构造特点和区域差异。

4. 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别介绍中国的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北平原等。

5. 大地构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介绍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壳形变观测等。

6. 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讲解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7. 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介绍中国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如华北地块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

8.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地质资源勘查和地震预测等。

教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实地考察、学术报告和讨论等形式进行教授。

学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历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持。

1-2.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Ar-PP)

1-2.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Ar-PP)

9月份 上课时间表
9月5,19,26日(周一)下午2时 科-309室 9月8,15,22,29日(周四) 下午2时 科-201室 9月10,17,24日(周六) 上午10时 科-309室 9月25日晨7时 野外考察 - 北京西山地质构造 4学时

课程总结与考核
做读书报告 (有关区域构造演化问题 – 各论) 16学时 自选,先申报(1)然后准备文字(3000字) (2)多媒体(≤15幅),(3)口头报告15分 钟,(4)集体讨论、评论 例如: 江苏省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中朝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大别山碰撞带构造演化 赣南稀有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 与构造控矿作用探讨 大庆油田构造演化及…………

2.47 Ga 2.4 Ga 2.85 Ga 2.43 Ga
均形成于2.5
– 2.4 Ga以前, 与太古宙 构造演化相关, 而与蛇绿岩套无关
西伯利亚 金伯利 岩管分布
三、古元古代(PP)构造演化 吕梁期(滹沱期) 2.5-1.8 Ga
古中朝板块裂陷、拼合, 古中朝板块与兴安天山等陆块群形成统一结晶基 底 沉积组合与全球类似(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岩, 钙碱性和双峰式火山-浊积岩) 变质:角闪岩相 古元古代28个地区 , 平均: T , 681°C; P, 0.78 GPa; d, 21.4 km; 地温梯度 24°C/km
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
地球化学与
地球物理学研究 不能进行没有构造变形的大地构造学 研究!
研 究 意 义
了解全球地质演化历史,预测地球
未来环境的变化 从战略上研究资源形成的背景和可 能性,指导资源的找寻与开发 为灾害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战略性的研究
板块构造
板块相对稳定 可大幅度水平位移 板块间为大洋、 大陆斜坡及浅海 强调水平运动 有重力均衡 板块长距离汇聚 形成俯冲-碰撞带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理论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理论复习提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提纲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历史分析法及其内容)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岩石圈速度结构的概念大陆壳速度分层(上地壳vp=5.9-6.3 km/s;中地壳vp=6.4-6.7 km/s;下地壳vp=6.8-7.6km/s)Vp、Vs的含义及其在地球分层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壳内低速层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含水及与岩石破碎有关;与壳内局部熔融有关)Moho面在不同构造区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壳幔速度结构不均匀性的表现地壳化学结构特点富集地幔、亏损地幔不同构造区环境玄武质岩石的元素组合特征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7方面)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划分的依据稳定区的概念及类型(大陆稳定区、大洋稳定区);活动带及其类型(大陆活动带、大洋活动带)板块构造观点划分的地壳构造类型(3类13种)地槽的概念地槽的基本特征与地槽特征有关的名词术语: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沉积建造序列、双变质带(典型矿物组合)等地槽的对偶性及其类型地槽发展的一般过程与地槽发展有关的概念:地槽迁移、地槽旋回、构造旋回、褶皱幕、构造层、褶皱系、造山带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地台的概念与地台有关名词术语:结晶基底、褶皱基底、绿岩带、古地台、新地台、陆核等地台的基本特征地台的发展的一般过程地台活化及其主要认识地槽褶皱系及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位和划分依据深断裂的概念及鉴别标志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推覆构造、俯冲带、地缝合线、蛇绿岩套、混杂堆积等概念及其特征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大陆裂谷的特征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大陆漂移说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在板块构造理论形成于发展中的意义板块的概念、世界上一级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转换断层的概念及其特征地幔热柱及热点的概念俯冲型造山作用与碰撞型造山作用的特征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由海沟→岛弧→大陆内部,岩浆岩的岩石系列、岩性、玄武岩类型、侵入岩组合及化学成分等的变化趋势拉斑玄武质系列、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火山岩在岩石组合及形成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何为威尔逊旋回?它与地槽发展及板块运动阶段的对应关系大陆边缘的概念及其类型被动型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活动性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确定构造运动性质的主要依据中国地势特征与区域大地构造关系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特点中国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有哪些?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内部二级构造单元组成的差异华北地台、扬子地台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差异升降、整体升降、地台活化)的划分标志中国三大地槽褶皱区各由哪些褶皱系组成?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特征新生代以来,中国东、西部岩石圈动力学环境的特征云南省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点云南省深断裂基本特点及主要超壳断裂。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一、大陆和海洋
1、大陆:中国大陆东部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相接,西部和蒙古接壤,南部和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和孟加拉国毗连;东岸以南海V型断裂带构成,东起浙江沿岸,西至湛江爬南跨宁、粤、闽,有急转弯痕迹,但尚不张扬。

2、海洋:中国的沿海面积较大,东临太平洋,西和南濒黄海、南海,东北面临东海。

二、全国山脉
1、全国山脉:中国山脉纵横交错,共计五个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山脉、咸阳山脉、云南西部山脉和山东德山脉,以及它们之间交汇处的山地。

2、各个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最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中部地区;
青藏高原山脉:该山脉贯穿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部;
咸阳山脉:全长约25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之间;
云南西部山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四川省的西边;
山东德山脉: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东北部和山西省的西部。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中国有多条河流,其中以长江、黄河、松花江、淮河、澜沧江为主。

2、湖泊:中国的湖泊有很多,主要有青海湖、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

四、海岸线
沿中国海岸线有近40,000公里,包括黄河河口、渤海湾、大连至揭阳出海口、宁波出口和钓鱼岛等海岸段,以及分布在海岸线周围的孤岛和礁石。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

(1)、★★★★★地球A~G 七大层位的界面深度与物质组成A 层地壳(0~33km)—[莫霍界面]—B 层(33~410 km)—C 层(410~670 km)—[上地幔分界]—D 下地幔(670~2885km)—[古登堡界面]—E 层外核(2885~4640km )—F 层过渡区(4640~5155km )—G 层内核(5120~6371km )物质组成:地壳A 层: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由沉积岩、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组成。

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

B 层: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C 层:以变成尖晶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

下地幔D 层: 主要为硅酸盐,此外还有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主要为镁方铁矿,具石盐结构,硅酸盐具钛铁矿结构,它们是下地幔主要的矿物相。

外核E 层:物质组成为液态的铁、镍和少量的硅、硫等,过渡区F 层: 可能代表地核中分解的物质,或通过地幔沉积而不能沉入地核的较致密物质内核G 层: 物质组成为铁镍合金(2)、★★★★★鲍玛层序鲍玛层序由五种岩性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①底部粗粒递变层:由砾-砂-粉砂组成,具正粒序,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水化石;②下平行纹层:由粉砂、细砂及泥组成,也显粒序性,具平行层理构造;③流水波纹层:粒度变化不大,多为细砂、粉砂,具流水波纹状层理、小型斜层理及变形层理;④上水平纹层: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可见植物化石及其碎片,具微细水平层理。

以上四个小层是一次浊流形成的,共厚几毫米至6米或更厚;⑤深海页岩层:由各种深海软泥组成,多为页岩或泥灰岩,含有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具微细水平层理,层薄、层面平坦。

上地幔(3)★★★★★拆沉作用的概念及其基质原理①概念: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区域地理 地球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 地球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地球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具有重要影响。

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形态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为高山和高原,这种地形特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是区域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到植被分布、农业生产、人口聚居等。

中国气候多样,北方多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多为高原气候和寒冷气候。

这种气候分布格局导致中国各地的农业、畜牧业、林业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

水文地质是指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有丰富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黄河、长江是中国两大主要河流,长江流域为我国主要农业区和经济发达区,黄河流域则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

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地区的人口、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

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口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城乡分布格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它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线。

社会结构是一个地区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

中国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资源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大地赋予人类的各种物质和能源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中国的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这就需要不同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规划和调配。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区位于100-220km深处,厚度100-150km;大洋区位于50~400km深处,厚约350km。
软流圈的低速、低阻和低Q值倾向于认为是由于角闪石、斜长石和透辉石等低熔点矿物的存在,在软流圈的温压条件下导致局部熔融而成。
复习题: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岩石圈、软流圈、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区别
第2章地槽-地台学说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5.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观的建立:全球观,运动观,空间观,时间观;地球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为人类提供可靠的矿产资源;防治、减轻自然灾害等。
4、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一个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5、岩石圈:指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称之岩石圈。
岩石圈平均厚约80km洋岩石圈厚30-90km陆岩石圈厚60-150km。
1).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
•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岩石圈纵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的发现其意义在于:
i)大陆构造是极为复杂的,其成因机制也是复杂的——提出了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方向。
ii)对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质疑。
6.软流圈: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地震波速下降0.2-0.3km/s,横波由4.6-4.7km/s下降到4.3-4.4km/s,纵波(Vp)由8.0~8.2下降到7.7~7.8 km/s。
第0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洋壳:
目前根据大洋钻探洋壳一般分三层:沉积层: Vp2.2km/s玄武岩层:Vp5.2km/s
辉绿、辉长岩组成的席状岩墙杂岩:Vp6.7km/s洋壳厚度~7km,洋脊洋岛变化在15~20km
2.莫霍面两种意义上的莫霍面: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传统认为陆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一级界面(称康拉德面),据此将地壳分为上、下地壳,上地壳均厚15km,硅铝层或花岗质壳;下地壳均厚18km,硅镁层或玄武质壳。
3)、对岩石圈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1)岩石圈的纵向和横向不均一性
a、岩石圈存在垂向的分层性
构造证据: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层间滑动断裂,如变质岩区普遍存在的顺层韧性剪切带(一定层次)、固态流变构造、大型伸展剥离断层和逆冲推覆构造。
b、岩石圈存在横向的不均一性
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陆块构造);多级次的强变形带围绕弱变形域而构成的网结状构造。
第1章地球的层圈结构
一、地球层圈的划分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1、地壳:指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壳平均厚为18km,大洋区平均厚7km,且均匀(洋壳)。大陆区地壳变化于20km-80km方向,平均厚33km。
1)、地壳的基本特征
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
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岩石学莫霍面与地震波速莫霍面两者可能不一致。
3、地幔:指莫霍面之下,古登堡之上的圈层称为地幔,厚约2870km。
据地幔上部和下部物质成分、温度和压力的差异性,以及670km深处,地震波速的间断面,以此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第一节 地槽及其特征
1873年丹纳(J.Dana)正式把这种强烈下降并逐渐被沉积物充填的拗陷称为地槽,将地槽之间沉积岩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叫做地背斜(Geanticline)。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2).岩石圈的化学结构
大陆地壳:复杂的成分结构地幔岩石圈:是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的某种组合。
壳幔的化学过程: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研究:玄武质岩石的信息;花岗质岩石的信息。
捕虏体与捕虏晶的研究:岩石探针;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